第16章 黑竹沟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吴念安第一次见到黑竹沟村的雾,是在春分那天的午后。

  彼时他刚驶离省道,越野车碾过坑洼的土路,扬起的尘土很快被山间涌来的白雾吞噬。导航早就没了信号,手机屏幕上只剩一片灰蒙的山路轮廓,若不是挡风玻璃前突然出现那块歪斜的木牌——“黑竹沟村 5k,他几乎要以为自己走错了路。

  作为市文物局的年轻研究员,吴念安此行的目的是调查黑竹沟村一座传说中的清代祠堂。三个月前,一位匿名村民寄来一组照片,照片里的祠堂梁柱雕刻着罕见的“人面鸟身”纹样,檐角悬挂的铜铃上刻有“吴氏宗祠”四字,这与吴念安正在研究的清代西南土司文化高度契合。可当他联系当地文旅局时,对方却含糊其辞,只说黑竹沟村偏僻难行,劝他不必前往。

  越是劝阻,吴念安越是好奇。他自幼跟着做考古的爷爷长大,对这些隐于乡野的古迹有着近乎执拗的执着,更何况,祠堂的姓氏与他相同,这让他多了几分莫名的亲近感。

  越野车在雾中行驶了约莫半小时,终于见到了散落的土坯房。村子比吴念安想象中更破败,大多数房屋的屋顶已经塌陷,院墙爬满了青苔,只有村口的一棵老槐树还算精神,枝桠遒劲地伸向雾蒙蒙的天空。奇怪的是,村里静得出奇,听不到鸡鸣犬吠,也看不到炊烟袅袅,仿佛是一座被时间遗忘的空城。

  “有人吗?”吴念安下车喊了一声,声音在雾中扩散开,只传来模糊的回音。

  他沿着村道往里走,脚下的石板路湿滑,缝隙里长着细小的蕨类植物。走了约莫百十米,前方突然出现一座相对完好的院落,院门虚掩着,门楣上“吴氏宗祠”四个鎏金大字虽已斑驳,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气派。这便是他要找的祠堂。

  吴念安推开门,吱呀一声,门轴转动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刺耳。院子里长满了齐腰深的杂草,墙角堆着断碑残瓦,正屋的门窗大多已经破损,只有正中的供奉台还算完整,上面摆放着三个模糊的牌位,字迹早已被岁月侵蚀得辨认不清。

  他拿出相机,想要拍下梁柱上的雕刻,却发现镜头里的雾比肉眼所见更浓,拍出来的照片一片模糊。吴念安皱了皱眉,收起相机,从背包里拿出手电筒,打算仔细查看。

  就在这时,身后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

  “你是谁?来这里做什么?”

  吴念安猛地回头,只见一位穿着蓝布衫的老人站在院门口,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眼神却异常锐利,正死死地盯着他。老人的身后跟着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男孩,躲在老人身后,只露出一双怯生生的眼睛。

  “老人家您好,我叫吴念安,是市文物局的研究员,来调查这座祠堂。”吴念安连忙解释,拿出工作证递了过去。

  老人接过工作证,借着微弱的天光看了半晌,又递了回来,语气缓和了些:“文物局的?这么偏的地方,你们也能找到。”

  “是一位村民寄来的照片让我们注意到这里。”吴念安问道,“老人家,您是村里的人?这村子里怎么这么安静,其他人呢?”

  老人叹了口气,转身往院子里走:“进来吧,外面雾大。”他走到供奉台前,拿起旁边的抹布,轻轻擦拭着牌位,“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老人要么跟着走了,要么……不在了。现在村里就剩我和几个老骨头,还有这娃。”

  小男孩始终躲在老人身后,好奇地打量着吴念安,却一句话也不说。

  “我叫吴守义,是这吴氏宗祠的守祠人。”老人自我介绍道,“这娃是我孙子,叫小石头。”

  吴念安点点头,目光再次落在梁柱的雕刻上:“吴大爷,这祠堂的雕刻很特别,是人面鸟身的纹样,我在其他清代祠堂里从没见过。”

  吴守义的动作顿了顿,神色变得有些复杂:“这是我们吴家的祖传纹样,不能随便外传。”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天黑前雾会更浓,山路难走,你今晚就住在祠堂西厢房吧,明天再查。”

  吴念安正愁找不到落脚的地方,连忙道谢。西厢房虽然简陋,但还算干净,墙角堆着一些干草,铺在地上勉强能当床。吴守义给了他一盏煤油灯,又拿来两个红薯,嘱咐他不要在夜里随意走动,尤其是不要去祠堂后院,便带着小石头离开了。

  夜幕很快降临,雾果然更浓了,浓稠得像化不开的墨,将整个村子包裹其中。煤油灯的光线很微弱,只能照亮眼前的一小块地方,窗外的风声呜呜咽咽,像是有人在哭泣,听得人心里发毛。

  吴念安啃着红薯,心里却有些不安。他总觉得这村子透着一股诡异,太过安静,安静得不像有人居住。而且吴守义提到后院时,神色明显有些躲闪,这让他更加好奇。

  凌晨时分,吴念安被一阵奇怪的声音吵醒。那声音像是铜铃在晃动,又像是有人在低声吟唱,断断续续,从祠堂后院的方向传来。他披衣起身,犹豫了片刻,还是拿起煤油灯,轻轻推开了房门。

  院子里的雾更浓了,能见度不足一米。那声音越来越清晰,是一段古老的歌谣,歌词晦涩难懂,调子悲凉婉转。吴念安循着声音往后院走去,后院的门虚掩着,轻轻一推就开了。

  后院比前院更小,中央有一口古井,井口用石板盖着,旁边立着一块无字碑。声音正是从井里传来的,伴随着铜铃的叮当声,忽远忽近。吴念安举着煤油灯凑近井口,往下一看,只见井底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但那歌谣和铜铃声却越来越清晰,仿佛就在耳边。

  “谁在下面?”吴念安忍不住喊了一声。

  声音戛然而止,井底恢复了寂静。就在这时,他突然注意到井口的石板上刻着一个小小的人面鸟身纹样,与梁柱上的雕刻一模一样。他伸手去摸,石板冰凉刺骨,纹样的凹槽里似乎沾着什么东西,黏糊糊的,像是干涸的血迹。

  就在这时,身后突然传来一声低喝:“你怎么来了这里!”

  吴念安回头,只见吴守义站在门口,脸色铁青,眼神里满是愤怒和恐慌。

  “吴大爷,我听到井里有声音……”吴念安连忙解释。

  吴守义快步走上前,一把将他拉开,重新盖上石板,用一块石头压住:“都说了不要来后院!你怎么不听劝!”

  “井里到底有什么?”吴念安追问,“那歌谣是什么意思?”

  吴守义的胸膛剧烈起伏着,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开口:“那是我们吴家的祖灵在唱歌,告诫后人不要惊扰他们。”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这口井是我们吴家的禁地,埋着历代祖先的骨灰,你刚才的举动,是对祖灵的不敬。”

  吴念安有些怀疑,骨灰怎么会唱歌?而且那铜铃声又是怎么回事?但看着吴守义激动的神情,他只好暂时作罢,跟着吴守义回到了西厢房。

  这一夜,吴念安再也没能睡着。他总觉得吴守义在撒谎,这口井里一定藏着什么秘密。而且他注意到,吴守义的手腕上戴着一个铜铃,样式与祠堂檐角的铜铃一模一样,只是更小一些。

  第二天一早,吴念安被小石头的哭声吵醒。他走出西厢房,只见小石头坐在院子里大哭,吴守义站在一旁,脸色苍白,不停地叹气。

  “吴大爷,怎么了?”吴念安问道。

  吴守义摇摇头:“没什么,小石头调皮,摔了一跤。”

  但吴念安却注意到,小石头的手腕上有一道细细的伤口,正在流血,而且伤口的形状很奇怪,像是被什么尖锐的东西划到的。他想要上前查看,却被吴守义拦住了:“一点小伤,不碍事。”

  这天上午,吴念安继续调查祠堂的雕刻。他发现,除了梁柱和井口的人面鸟身纹样,祠堂的墙角还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像是某种古老的文字。他用相机拍了下来,打算回去后找人辨认。

  中午时分,村里又来了一个人。那是一个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自称是镇上的医生,叫李建国,是来给村里的老人看病的。李医生见到吴念安,有些惊讶:“你是外来的?”

  “我是文物局的研究员,来调查祠堂。”吴念安回答道。

  李医生点点头,神色有些复杂:“黑竹沟村很少有外人来,你胆子真大。”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这里的雾很大,山路难走,你要多小心。”

  吴念安趁机问道:“李医生,你经常来村里吗?这村子里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李医生的眼神闪烁了一下,压低声音道:“这村子……邪门得很。”他告诉吴念安,最近几年,村里陆续有老人失踪,都是在夜里,而且都是守祠人的亲属。失踪前,这些老人都曾说过听到井里有唱歌声。有人说,是祖灵显灵,把他们带走了;也有人说,井里有鬼怪。

  “那吴守义的家人呢?”吴念安问道。

  “他儿子十年前就失踪了,也是守祠人。”李医生叹了口气,“小石头的父母也在三年前失踪了,现在就剩爷孙俩。”

  吴念安心里一惊,原来吴守义一直瞒着他这些事。他突然想起昨晚在井底听到的歌谣和铜铃声,还有小石头手腕上的伤口,一个可怕的念头在他脑海中浮现。

  当天下午,吴念安借口要拍摄祠堂全貌,再次来到后院。他趁吴守义不在,搬开了井口的石头,掀开了石板。井口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腥臭味,他拿出手机,打开手电筒往下照。

  井底很深,约莫有十几米,井底没有水,而是铺着一层厚厚的黑色淤泥。淤泥中,散落着一些骨骼,还有几个生锈的铜铃,与吴守义手腕上的铜铃一模一样。而在井底的墙壁上,刻满了人面鸟身的纹样,最下方,还刻着一行清晰的文字,是清代的简体字:“吴氏血脉,以祭祖灵,人面鸟身,永生不灭。”

  吴念安的心跳骤然加速,他终于明白了。所谓的祖灵,根本不是什么祖先的灵魂,而是某种依靠吸食人血生存的怪物。人面鸟身的纹样,或许就是这怪物的图腾。守祠人代代相传,其实是在喂养这怪物,而失踪的老人和亲属,都是祭品。

  就在这时,他听到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一看,只见吴守义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把柴刀,眼神冰冷,没有了往日的慈祥。

  “你都知道了。”吴守义的声音平静得可怕。

  “那些失踪的人,都是被你献祭给井底的怪物了?”吴念安质问道。

  吴守义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诡异的笑容:“这不是献祭,是回归。我们吴家的祖先与祖灵签订了契约,用血脉供奉祖灵,祖灵就会保佑我们吴家世代兴旺。”他顿了顿,又道,“你也是吴氏血脉,从你走进祠堂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成为祖灵的祭品。”

  “那小石头呢?他也是祭品?”吴念安看着不远处站着的小石头,心里一阵发凉。

  “他是下一个。”吴守义举起柴刀,一步步逼近,“等他的血脉足够纯净,就会成为祖灵的新容器。”

  吴念安转身就跑,却被门槛绊倒在地。煤油灯摔在地上,火焰瞬间蔓延开来,点燃了旁边的干草。吴守义趁机扑了上来,柴刀朝着吴念安的头顶劈下。

  千钧一发之际,小石头突然冲了过来,抱住了吴守义的腿:“爷爷,不要杀他!”

  吴守义愣了一下,柴刀停在了半空中。就在这时,井底突然传来一阵剧烈的震动,伴随着刺耳的尖叫,一只巨大的人面鸟身怪物从井底钻了出来。它的头部是人形,面色狰狞,羽毛漆黑如墨,翅膀展开有两米多长,爪子锋利如刀。

  原来井底的怪物已经苏醒了。吴守义的契约或许已经失效,或者说,这怪物已经不再满足于吸食祭品的血液,想要冲出井底,祸害人间。

  吴守义脸色大变,对着怪物跪倒在地:“祖灵饶命!我这就给您献上祭品!”

  但那怪物根本不理会他,张开翅膀,朝着吴念安扑了过来。吴念安连忙爬起来,朝着前院跑去。火焰已经蔓延到了正屋,祠堂里浓烟滚滚。

  “快逃!”吴念安大喊着,想要拉上小石头。

  但小石头却摇了摇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铜铃,正是吴守义戴在手腕上的那种。他用力摇晃着铜铃,嘴里唱起了昨晚吴念安听到的那段古老歌谣。

  奇怪的是,那怪物听到歌谣和铜铃声,动作竟然放慢了,眼神里露出一丝迷茫。

  “这是我们吴家的镇魂歌,能暂时困住祖灵。”小石头的声音虽然稚嫩,却异常坚定,“我爸妈就是为了保护村子,被祖灵杀死的。爷爷被祖灵迷惑了,以为献祭就能换来平安,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吴念安这才明白,小石头早就知道真相。他的父母为了阻止怪物,牺牲了自己,而吴守义却被古老的契约和怪物的力量迷惑,一直做着错误的事情。

  “那怎么才能彻底消灭它?”吴念安问道。

  “祖灵怕火,也怕阳光。”小石头指着燃烧的房屋,“但这里雾太大,阳光照不进来,只有用大火把它困住,再毁掉井底的图腾。”

  吴念安点点头,立刻行动起来。他把祠堂里能点燃的东西都堆在一起,火焰越烧越旺。怪物被大火包围,发出阵阵凄厉的尖叫,想要冲出火海,却被小石头的镇魂歌困住,始终无法脱身。

  吴守义看着眼前的一切,终于清醒过来,悔恨不已:“我错了……我不该相信什么契约,不该牺牲那么多人……”他拿起柴刀,朝着井底跑去,“我来毁掉图腾!”

  但就在他靠近井口时,怪物突然挣脱了镇魂歌的束缚,一爪子拍向吴守义。吴守义惨叫一声,被拍飞出去,重重地摔在地上,当场气绝。

  “爷爷!”小石头大哭起来。

  吴念安趁机冲到井口,将手里的煤油灯扔了下去。井底的淤泥和图腾瞬间被点燃,火焰顺着墙壁往上蔓延。怪物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尖叫,身体在火中逐渐化为灰烬。

  大火烧了整整一夜,直到第二天清晨,雾才渐渐散去,阳光终于照进了黑竹沟村。祠堂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只剩下断壁残垣。小石头站在废墟前,泪水涟涟。

  吴念安联系了当地文旅局和警方,说明了事情的经过。警方在井底找到了多具骸骨,经过鉴定,正是这些年失踪的村民。而那些奇怪的符号和人面鸟身纹样,经过专家解读,确实是一种古老的祭祀图腾,与西南地区某个消失的少数民族有关,所谓的“祖灵”,或许是该民族崇拜的某种凶兽。

  几天后,吴念安带着小石头离开了黑竹沟村。他把小石头送到了镇上的孤儿院,并承诺会经常来看他。临走前,小石头送给吴念安一个小小的铜铃:“这是我爸妈留给我的,能保佑你平安。”

  吴念安接过铜铃,紧紧攥在手里。他回头望了一眼黑竹沟村,那座被大火烧毁的祠堂,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苍凉。他知道,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埋藏着太多的秘密和悲伤,而那段关于人面鸟身和祖灵的传说,也将随着祠堂的毁灭,永远尘封在岁月的长河中。

  但他永远不会忘记,在那个浓雾弥漫的夜晚,在那座诡异的祠堂里,他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也见证了人性的善恶与坚守。而那枚小小的铜铃,将成为他一生的纪念,提醒他有些秘密,或许永远不该被揭开。
  http://www.yqzw5.cc/yq46829/11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