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 兵王归回 >第1749章 旱风袭田忧苗枯 同心破局守希望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749章 旱风袭田忧苗枯 同心破局守希望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 旱风袭田忧苗枯 同心破局守希望

  中非农业示范园的旱季比往年来得更早。连续半个月没下一滴雨,毒辣的太阳把土地晒得开裂,刚长出两寸高的玉米苗蔫头耷脑,原本嫩绿的叶片渐渐泛黄,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李渊蹲在田埂上,指尖插入干裂的泥土,土块碎成粉末从指缝滑落,他抬头望向远处的灌溉渠,渠里的水位已经降到了最低点,裸露的渠底长满了杂草。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苏瑶提着水壶走过来,壶里的水已经所剩无几,她给身边几株最蔫的玉米苗浇了点水,水珠落在叶片上瞬间蒸发,“老周说上游的水库也快见底了,咱们的滴灌系统就算满负荷运转,也只能保住试验田的苗,普通种植区的玉米恐怕撑不过一周。”

  李渊站起身,眉头拧成疙瘩。他从军多年,在沙漠里执行过任务,知道缺水的可怕,但那时候面对的是敌人,现在要对抗的是天灾——这片土地上的玉米苗,不仅关乎示范园的收成,更关乎当地村民一年的生计。卡玛尔家的三亩玉米田就在普通种植区,昨天他还拉着李渊的手说,今年要靠这些玉米给儿子凑学费,要是玉米旱死了,孩子可能就要辍学了。

  “召集大家开个会,一起想办法。”李渊擦了擦额头的汗,声音带着几分沙哑,“老周负责统计各片区的缺水情况,小王去检修所有灌溉设备,确保能正常运转;你去联系附近的村庄,看看他们有没有应对旱情的土办法,咱们中西结合,或许能找到出路。”

  苏瑶点头,转身快步离去。不一会儿,示范园的员工和附近村庄的村民就聚集到了广场上,大家脸上都带着焦虑。卡玛尔站在人群前排,手里拿着一把干枯的玉米叶,声音急切:“李主任,再不下雨,咱们的玉米就全完了!我家孩子还等着玉米卖钱上学呢!”

  “大家别慌,我们一定能想出办法。”李渊走上高台,目光扫过众人,“现在情况确实紧急,但慌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已经在检修灌溉设备,同时也在找应对旱情的土办法,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肯定能保住玉米苗。”

  “我有个办法!”人群中突然传来一个声音,是村里的老长者马鲁,他拄着拐杖走出来,脸上布满皱纹,眼神却很坚定,“我们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遇到旱情就会用‘秸秆覆盖法’——把玉米秸秆切碎铺在田垄上,既能减少水分蒸发,又能给土地保肥。只是现在咱们的秸秆不够,要收集全村的秸秆才够覆盖一半的田。”

  苏瑶眼睛一亮:“这是个好办法!秸秆覆盖不仅能保水,还能改良土壤,咱们示范园还有之前收获剩下的玉米秸秆,加上村民家里的,应该能凑够量。另外,我还查过资料,‘深坑蓄水’也能缓解旱情——在玉米田旁边挖深坑,收集雨水和露水,虽然量不多,但积少成多,也能救急。”

  “那咱们就分工合作!”李渊立刻拍板,“年轻人跟着老周和小王去收集秸秆、检修设备;妇女们负责切碎秸秆,然后和老人一起去田里铺秸秆;我和苏瑶带着阳阳、悦悦还有姆巴他们,去挖蓄水坑。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众人齐声回答,焦虑的脸上多了几分坚定。之前他们面对过病虫害,也遇到过市场波动,但每次都在李渊和苏瑶的带领下挺了过来,这次他们也相信,只要一起努力,一定能度过难关。

  接下来的日子,示范园里一片忙碌。天还没亮,大家就扛着工具下地,直到天黑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李渊带着孩子们在田里挖蓄水坑,坑要挖一米深、半米宽,每隔五米挖一个,这样既能最大限度收集水分,又不会影响玉米苗的生长。李阳和姆巴负责给坑底铺塑料布,防止水分渗透;李悦和娜拉则拿着小铲子,把挖出来的土堆在坑边,做成小斜坡,方便雨水流入。

  “爸爸,我的手好酸啊。”李悦揉了揉胳膊,小脸上满是汗水,却没有停下手里的活,“这些坑真的能收集到水吗?”

  李渊蹲下身,帮女儿擦了擦汗,笑着说:“肯定能。你看,晚上会有露水,早上会有雾气,这些水分都会流进坑里,积少成多,就能给玉米苗浇水了。就像咱们平时存钱一样,每天存一点,时间长了就会有很多。”

  李悦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继续拿起小铲子干活。姆巴看着李阳,小声说:“李阳,你爸爸真厉害,什么困难都能解决。”

  李阳自豪地挺起胸膛:“我爸爸以前是军人,在沙漠里都能找到水,这点旱情肯定难不倒他!”

  苏瑶则和妇女们一起处理秸秆。她们把收集来的玉米秸秆切成十厘米左右的小段,然后均匀地铺在田垄上,厚度大约五厘米。秸秆铺好后,再在上面撒一层薄土,防止被风吹走。苏瑶一边铺秸秆,一边给妇女们讲解:“大家铺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压到玉米苗,秸秆之间要留一点缝隙,方便透气。这样铺好后,土壤里的水分蒸发会减少一半以上,玉米苗就能多撑几天了。”

  老周和小王则带着年轻人检修灌溉设备。他们把所有的滴灌带都检查了一遍,更换了损坏的接头,还把水泵的功率调到最大,确保能把水库里的水尽可能多地抽到田里。小王还改装了几台洒水机,用三轮车拖着在田里洒水,虽然效率不高,但能救几株是几株。

  然而,旱情比想象中更严重。三天过去了,依旧没有下雨的迹象,水库里的水越来越少,滴灌系统只能间歇性运转,普通种植区的玉米苗还是有不少枯死了。卡玛尔看着自家田里枯死的玉米苗,蹲在田埂上抹眼泪,他妻子也在一旁哭,嘴里念叨着孩子的学费怎么办。

  李渊看到这一幕,心里像被针扎一样难受。他走到卡玛尔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卡玛尔,别难过。咱们再想想别的办法,就算这些玉米救不活,咱们也能补种其他耐旱的作物,比如红薯、高粱,这些作物生长期短,耐旱性强,说不定还能赶上秋收。”

  “补种?”卡玛尔抬起头,眼里满是疑惑,“可是我们没有红薯和高粱的种子,也不知道怎么种啊。”

  “种子的事我来解决!”李渊立刻说道,“我联系国内的农业局,让他们尽快寄一批耐旱作物的种子过来,种植技术我们来教大家,肯定能让大家有收成,孩子的学费也不会耽误。”

  苏瑶也走过来,递给卡玛尔妻子一条毛巾:“别担心,我们会帮大家的。补种的作物虽然产量不如玉米,但胜在耐旱,只要好好种,肯定能有收获。”

  卡玛尔看着李渊和苏瑶真诚的眼神,心里渐渐有了希望,他站起身,擦了擦眼泪:“李主任,苏主任,谢谢你们!只要有你们在,我们就有希望!”

  李渊立刻给国内的农业局打电话,王建国局长听说了示范园的旱情,立刻答应帮忙协调种子:“李主任,你们放心,我马上联系种子公司,把最耐旱的红薯和高粱种子寄过去,争取一周内送到。另外,我们还会派农业专家过去,给你们提供技术支持,一定要帮你们度过难关。”

  挂了电话,李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大家,村民们都高兴得欢呼起来。卡玛尔更是激动地抱住李渊:“李主任,你真是我们的救星!我们以后一定好好跟着你们种庄稼,再也不怕天灾了!”

  接下来的日子,大家一边继续保护剩下的玉米苗,一边为补种做准备。苏瑶带着技术人员把枯死的玉米苗清理掉,翻耕土地,准备迎接新的种子;李渊则每天查看天气预报,盼着能下雨,同时和国内保持联系,跟踪种子的物流信息。

  李阳和李悦也没闲着,他们每天都去田里查看玉米苗的情况,还帮着清理枯死的幼苗。李阳还画了一张“耐旱作物种植图”,上面画着红薯和高粱的生长过程,标上了播种时间和注意事项,送给姆巴和其他当地孩子,教他们认识这些新作物。

  一周后,国内寄来的种子终于到了。同时到来的还有两位农业专家,他们带来了最新的耐旱作物种植技术,还带来了几台小型灌溉设备。专家们立刻投入工作,给示范园的员工和村民做培训,讲解红薯和高粱的种植要点,从播种深度到施肥量,都一一详细说明。

  播种那天,示范园里又热闹起来。大家按照专家的指导,在清理好的土地上播种,李渊和苏瑶亲自示范,教大家如何正确播种。李阳和姆巴负责分发种子,李悦和娜拉则在旁边帮忙,把播好种的土地做上标记。

  “大家注意,红薯种子要播在垄上,深度大约五厘米,间距三十厘米左右;高粱种子要播得浅一点,深度三厘米,间距二十五厘米。”苏瑶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播好后要轻轻压实土壤,这样种子才能更好地吸收水分。”

  专家们则在田里来回巡视,及时纠正大家的错误,确保播种质量。一位专家蹲在卡玛尔身边,看着他播种,满意地点点头:“不错,就是这样,保持这个间距,以后红薯才能长得大。”

  卡玛尔笑着说:“谢谢专家!有你们指导,我心里就有底了。”

  播种工作持续了两天,所有的土地都播上了耐旱作物的种子。播完种的那天晚上,天终于下起了小雨!虽然雨不大,但淅淅沥沥下了一整晚,滋润了干裂的土地,也滋润了大家的心田。

  第二天清晨,李渊和苏瑶早早来到田里,看到土壤湿润了不少,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吸水膨胀,大家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卡玛尔更是激动地跪在田里,双手捧着湿润的泥土,嘴里念叨着:“下雨了,终于下雨了!咱们的庄稼有救了!”

  接下来的日子,雨水渐渐多了起来,旱情得到了缓解。补种的红薯和高粱种子很快就发了芽,嫩绿的幼苗从土里钻出来,充满了生机。之前保住的玉米苗也恢复了活力,叶片重新变得翠绿,开始快速生长。

  示范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大家脸上的焦虑被笑容取代。卡玛尔每天都去田里查看庄稼的长势,看到红薯苗和高粱苗长得越来越好,他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逢人就说:“多亏了李主任和苏主任,还有中国来的专家,咱们才能度过难关,孩子的学费也有着落了!”

  李阳和李悦也很高兴,他们每天放学后都会去田里帮着浇水、除草,看着自己参与播种的庄稼一天天长大,心里满是自豪。李悦还画了一幅画,画着一片绿油油的红薯地和高粱地,旁边站着中国和非洲的小朋友,手里拿着丰收的果实,上面写着“风雨同舟,共渡难关”。

  这天晚上,李渊和苏瑶带着孩子们坐在院子里,看着远处的庄稼地,月光洒在幼苗上,像给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光泽。“爸爸,你看,咱们种的红薯苗已经长这么高了!”李阳指着田里,兴奋地说。

  “是啊,再过几个月,它们就能成熟了。”李渊摸了摸儿子的头,心里满是感慨,“这次旱情虽然严重,但也让咱们和村民们的关系更亲近了,大家一起面对困难,一起解决问题,这就是最好的友谊。”

  苏瑶靠在李渊肩上,轻声说:“是啊,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咱们同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咱们不仅要在这里种出庄稼,还要种出友谊,让中非友谊像这些庄稼一样,茁壮成长,永远长青。”

  李悦抱着苏瑶的胳膊,小声说:“妈妈,等红薯和高粱成熟了,咱们还要办丰收节吗?”

  “当然要办。”苏瑶笑着说,“到时候咱们邀请所有村民,还有中国来的专家,一起庆祝丰收,一起分享喜悦。”

  夜风轻轻吹过,带来了庄稼的清香。李渊握住苏瑶的手,两人相视一笑,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会遇到各种挑战,但只要他们坚守初心,携手并肩,和当地村民同心协力,就一定能在这片远疆的土地上,种出更多的希望,传递更多的友谊,让金色的收获永远在这里绽放光芒。

  几周后,补种的红薯和高粱长势喜人,之前保住的玉米也开始抽穗,示范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卡玛尔家的玉米田虽然损失了一部分,但补种的红薯长势很好,他再也不用为儿子的学费发愁了。马鲁老人看着田里的庄稼,笑着对李渊说:“李主任,你们中国人真是我们的好朋友,不仅带来了好种子、好技术,还和我们一起面对困难,这份友谊我们永远不会忘。”

  李渊笑着说:“马鲁老人,咱们是朋友,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以后我们还要一起努力,把这片土地建设得更好,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示范园的田野上,给庄稼镀上了一层金边。李渊和苏瑶带着孩子们,和村民们一起在田里劳作,欢声笑语在田野上回荡,构成了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这是中非人民同心协力、共筑希望的画面,也是友谊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茁壮成长的见证。

  喜欢兵王归回
  http://www.yqzw5.cc/yq21495/174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