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 兵王归回 >第1748章 远疆传讯催归程 故土新程续初心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748章 远疆传讯催归程 故土新程续初心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 远疆传讯催归程 故土新程续初心

  中非农业示范园的晨雾还没完全散去,李渊就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吵醒。他摸索着拿起手机,屏幕上跳动的“国内农业局”字样让他瞬间清醒——这个时间点来电,多半是有重要的事。

  “李主任,早上好。”电话那头传来农业局局长王建国的声音,带着几分急切,“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咱们的‘金穗1号’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会上获得了金奖,国家准备把它作为中非农业合作的标杆项目,下个月要在首都召开专题研讨会,想请你和苏主任作为代表回国参会,顺便给国内的农业专家分享下在非洲的种植经验。”

  李渊握着手机的手紧了紧,目光下意识地扫过窗外——田埂上,苏瑶正带着几个当地员工检查玉米秸秆的青贮情况,李阳和李悦则蹲在育苗棚门口,教姆巴和娜拉辨认玉米苗的叶片纹路。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难掩的激动:“王局长,谢谢您!我们一定准时回去,不辜负国家的期望。”

  挂了电话,李渊快步走出房门,正好撞见苏瑶从田里回来,沾着泥土的裤脚还在滴水。“怎么这么早起来?”苏瑶笑着递过一条毛巾,“是不是又在想生产线扩产的事?”

  “不是,是国内来的电话。”李渊接过毛巾,把农业局的邀请说了一遍,“下个月要去首都开研讨会,还要分享种植经验,咱们得提前准备下资料。”

  苏瑶的眼睛瞬间亮了,手里的水桶都差点没拿稳:“真的?那太好了!咱们终于能回去看看了,阳阳和悦悦肯定高兴坏了——他们上次视频还问外婆什么时候能做红烧肉呢。”

  两人正说着,李阳和李悦就蹦蹦跳跳地跑了过来,身后跟着姆巴和娜拉。“爸爸,妈妈,你们在说什么呢?”李悦拉着苏瑶的衣角,鼻尖上还沾着点泥土,“刚才姆巴说,他家的玉米要做成玉米粉,送咱们一些当礼物呢。”

  李渊蹲下身,摸了摸两个孩子的头,笑着说:“爸爸妈妈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下个月咱们要回中国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还能见到外婆和外公哦。”

  “回中国?”李阳的眼睛一下子瞪圆了,手里的玉米苗叶片都差点捏皱,“真的吗?是不是能看到电视里的天安门?还能吃外婆做的红烧肉?”

  “当然能。”苏瑶刮了刮李悦的小鼻子,“不过咱们回去之前,要把示范园的工作交接好,还要帮姆巴和娜拉把玉米苗照顾好,好不好?”

  “好!”两个孩子齐声答应,李阳还拉着姆巴的手说,“姆巴,我回去会给你带中国的玩具,还会拍天安门的照片给你看!”

  姆巴虽然不太懂“天安门”是什么,但还是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期待:“我等你回来,还要跟你学新的种植技术。”

  接下来的半个月,示范园里一派忙碌景象。李渊和苏瑶白天忙着和老周、小王交接工作——从“金穗1号”的种植技术要点,到玉米深加工生产线的维护流程,再到和当地村民的合作细节,每一项都梳理得清清楚楚,还专门编了一本《示范园日常运营手册》,手写标注了不少注意事项。

  晚上,两人则在灯下整理研讨会的资料。苏瑶负责统计“金穗1号”在非洲的种植数据,从抗旱性、产量到病虫害发生率,密密麻麻地记了好几本;李渊则负责撰写经验分享稿,把这五年在非洲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还有和当地村民相处的故事,都一一写了进去,字里行间满是真情实感。

  李阳和李悦也没闲着,每天放学后就去田里帮着浇水、除草,还把自己平时积累的种植小技巧,一条一条写在小本子上,交给姆巴:“这是怎么分辨玉米有没有缺水,这是怎么防治蚜虫,你照着做,肯定没问题。”娜拉则拉着李悦,一起画了好多张“玉米生长图”,贴在育苗棚的墙上,方便大家查看。

  离别的前一天,卡玛尔带着村里的村民,抬着一筐筐刚收获的玉米,来到示范园。“李主任,苏主任,这是咱们自己种的玉米,你们带回去,让中国的朋友们也尝尝非洲的玉米有多甜。”卡玛尔的眼睛红红的,手里还拿着一个用玉米秸秆编的小篮子,“这是我连夜编的,送给阳阳和悦悦,让他们别忘了非洲的朋友。”

  苏瑶接过玉米,眼泪差点掉下来:“卡玛尔,谢谢你,我们不会忘的,等研讨会结束,我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那天晚上,示范园里举办了一场小小的送别宴。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吃着玉米饼,喝着玉米汁,当地村民还唱起了传统的送别歌,歌声悠扬又伤感。李阳和姆巴坐在一起,小声地约定明年一起种新的玉米品种;李悦则把自己最喜欢的画笔送给了娜拉,说等她回来,要一起画更美的玉米田。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示范园的员工和村民就都来送行。汽车缓缓开动时,姆巴和娜拉追在车后,大声喊着:“李阳!李悦!早点回来!”李阳和李悦趴在车窗上,用力挥手,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飞机终于降落在首都机场。走出航站楼,李渊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的父母和苏瑶的父母,两位老人手里拿着鲜花,脸上满是笑容。“爸!妈!”苏瑶快步跑过去,抱住母亲,眼泪瞬间湿了眼眶。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苏瑶的母亲拉着她的手,上下打量着,“瘦了,也黑了,在非洲肯定受了不少苦。”

  “不苦,妈,我们在那边挺好的,还种出了特别好的玉米。”苏瑶笑着说,把李阳和李悦推到老人面前,“阳阳,悦悦,快叫外婆外公,爷爷奶奶。”

  “外婆!外公!爷爷!奶奶!”两个孩子怯生生地叫着,很快就被老人拉到身边,又是给糖又是给玩具,一下子就不紧张了。

  回家的路上,李阳趴在车窗上,看着路边的高楼大厦,兴奋地问:“爸爸,这就是中国吗?比电视里还好看!”

  “对,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以后每年都带你们回来看看。”李渊摸了摸儿子的头,心里满是感慨——离开祖国五年,这里的变化太大了,高楼更多了,道路更宽了,连空气里都带着熟悉的烟火气。

  接下来的几天,李渊和苏瑶一边陪着老人,一边完善研讨会的资料。李阳和李悦则跟着外婆学做中国菜,还去了天安门广场,看到了庄严的升旗仪式,两个孩子站得笔直,跟着人群一起唱国歌,小脸上满是自豪。

  研讨会召开的那天,李渊和苏瑶穿着整齐的正装,走进了会场。看着台下坐着的农业专家、政府官员,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人员,李渊的心里既紧张又激动。轮到他发言时,他拿出精心准备的资料,从“金穗1号”的培育过程,到在非洲的试种经历,再到和当地村民的合作故事,一一娓娓道来。

  当他讲到卡玛尔从怀疑到信任,最终靠种玉米盖起新房子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当他展示李阳和李悦教非洲孩子种玉米的照片时,不少人的眼眶都湿润了。“我们在非洲种的不仅是玉米,更是希望,是中非人民之间的友谊。”李渊的声音铿锵有力,“未来,我们会继续留在非洲,把更多的农业技术带过去,让金色的玉米穗在更多非洲国家绽放光芒,让中非友谊永远传递下去。”

  发言结束后,王建国局长走过来,紧紧握住李渊的手:“李主任,说得太好了!你们在非洲的工作,不仅推广了农业技术,更增进了中非友谊,国家为你们骄傲!”

  研讨会结束后,不少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来找李渊和苏瑶合作,有的想引进“金穗1号”在国内试种,有的想和示范园合作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李渊和苏瑶一一认真对接,把每一个合作意向都详细记录下来——他们知道,这不仅是对“金穗1号”的认可,更是对中非农业合作的期待。

  在国内待了一个月,眼看就要到非洲玉米的播种季,李渊和苏瑶决定启程返回。离开那天,父母把他们送到机场,反复叮嘱:“在那边要照顾好自己,照顾好阳阳和悦悦,有空多打电话回来。”

  “爸,妈,你们放心,我们会的。”苏瑶抱着母亲,依依不舍地说,“等明年丰收了,我们带你们去非洲看看,看看我们种的玉米田,看看我们的朋友。”

  飞机再次起飞,朝着非洲的方向飞去。李阳和李悦趴在窗边,看着渐渐变小的城市,兴奋地讨论着回去要给姆巴和娜拉带什么礼物,要怎么教他们新的种植技术。

  “你说,咱们不在的这一个月,老周他们把示范园照顾得怎么样了?”苏瑶靠在李渊肩上,小声问道。

  “放心吧,老周他们都是老员工了,肯定没问题。”李渊握住苏瑶的手,目光望向窗外的蓝天白云,“等咱们回去,就要开始新一季的播种了,还要帮桑巴主任那边建立示范基地,咱们的任务还重着呢。”

  苏瑶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是啊,还要教村民们做更多的玉米深加工产品,帮他们赚更多的钱,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飞机终于降落在非洲的机场。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老周、小王,还有卡玛尔、姆巴、娜拉等人举着牌子在等他们。“李主任!苏主任!你们可回来了!”老周快步跑过来,激动地说,“咱们的‘金穗1号’种子都准备好了,就等你们回来播种呢!”

  “姆巴!娜拉!”李阳和李悦挣脱父母的手,朝着两个小伙伴跑去,把带回的中国玩具递给他们,“你们看,这是中国的小汽车,这是芭比娃娃,喜欢吗?”

  姆巴和娜拉接过玩具,高兴得跳了起来,拉着李阳和李悦的手,说要带他们去看刚整理好的播种田。

  李渊和苏瑶看着孩子们的背影,相视一笑。卡玛尔走过来,递过一杯当地的果汁,说:“李主任,苏主任,你们走的这一个月,我们把播种田都整理好了,还按照你们教的方法,改良了灌溉系统,今年肯定能有好收成。”

  “太好了,卡玛尔。”李渊接过果汁,喝了一口,熟悉的味道让他心里暖暖的,“明天咱们就开始播种,一起为今年的丰收努力。”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示范园的播种田就热闹起来。李渊和苏瑶带着员工和村民,一起播撒“金穗1号”的种子。李阳和李悦则跟着姆巴和娜拉,在田里帮忙捡石头,还不时提醒大家播种的间距要均匀。

  阳光渐渐升起,金色的光线洒在田地上,洒在人们的脸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希望的笑容。李渊弯腰播下一粒种子,指尖触到湿润的泥土,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这粒种子不仅会长成茁壮的玉米苗,还会长成中非友谊的参天大树,在这片远疆的土地上,永远生长,永远绽放。

  日子一天天过去,播种的玉米苗渐渐长出了嫩绿的叶片,示范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李渊和苏瑶忙着指导村民们田间管理,老周和小王则忙着调试新引进的玉米深加工设备,李阳和李悦则每天放学后就去田里帮着浇水、除草,教姆巴和娜拉辨认玉米苗的病虫害。

  这天晚上,李渊和苏瑶带着孩子们坐在院子里,看着远处的玉米田。月光洒在田地上,给嫩绿的玉米苗镀上了一层银色的光泽。“爸爸,你说咱们种的玉米,什么时候能长成金黄色的?”李悦靠在李渊怀里,小声问道。

  “再过几个月,等夏天来了,玉米就会抽穗,变成金黄色的。”李渊摸了摸女儿的头,“到时候,咱们又能过丰收节,又能和朋友们一起吃玉米宴了。”

  李阳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我还要教姆巴用中国的方法做玉米粥,让他尝尝中国的味道。”

  苏瑶看着两个孩子,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自己和李渊选择的这条路,虽然充满了挑战,但却是无比正确的。他们在非洲的土地上,用汗水浇灌希望,用真心传递友谊,而这份希望和友谊,会像示范园里的玉米一样,年复一年地生长,传递给更多的人,直到永远。

  夜风轻轻吹过,带来了玉米苗的清香。李渊握住苏瑶的手,两人相视一笑,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还有更多的友谊要传递,但只要他们坚守初心,携手并肩,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一定能让金色的玉米穗在这片远疆的土地上,永远绽放光芒,让中非人民的友谊,永远长存。

  喜欢兵王归回
  http://www.yqzw5.cc/yq21495/174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