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0章 双收季里话情谊 远疆沃土续新篇
推荐阅读:
赵旭李晴晴小说免费全文免费阅读
拒嫁豪门:少夫人99次出逃
都市无敌战神林北
妻子被刨腹取子,十万将士归来!
绝世战魂陈枫洛城东
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苏落南宫流云
吞噬古帝
离婚后她惊艳了世界
山村里的女人
唐若雪叶凡主角小说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第一千七百五十章 :双收季里话情谊 远疆沃土续新篇中非农业示范园的秋日,是被两种金色染透的。东边的玉米田穗子垂沉,风一吹就滚起金浪,西边的红薯地刚掀开地膜,红皮薯块从土里翻出来,裹着湿润的泥土,倒比阳光还多几分暖意。李渊踩着田埂走过来,裤脚沾着红薯藤的绿汁,手里掂着刚拔的一串红薯,朝着不远处的苏瑶喊:“你看这‘豫薯13号’,单个能有两斤重,比咱们去年种的品种产量高了三成!”
苏瑶正蹲在玉米田边,和农业专家陈教授一起测产,听到喊声抬头,脸上沾着点玉米花粉,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陈教授刚说,咱们的‘金穗1号’今年亩产突破了八百斤,布基纳法索的桑巴主任发来了贺电,说他们那边试种的地块也超了预期!”
陈教授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看着眼前连片的丰收景象,感慨道:“五年前我第一次来这儿,这地方还是片乱石滩,现在成了非洲的‘粮仓样板’,你们夫妻俩真是把‘初心’这两个字种进了土里。”
李渊挠了挠头,笑着把红薯递过去:“都是大家一起干的,老周带着工人们修灌溉渠,小王改良深加工设备,还有村民们跟着学技术,少了谁都不行。对了,今天卡玛尔说要请咱们去他家吃红薯宴,说要谢谢咱们帮他保住了孩子的学费。”
提到卡玛尔,苏瑶的眼神软了下来。旱季最严重的时候,卡玛尔家三亩玉米枯死了一半,他蹲在田埂上抹眼泪的样子,她到现在还记得。后来补种红薯时,卡玛尔学得最认真,每天天不亮就去田里,跟着技术人员学翻藤、控旺,连自家的牛都拴在田边,生怕踩坏了薯苗。
“得去,不仅咱们去,还得带着阳阳和悦悦,让孩子们也跟姆巴多处处。”苏瑶擦了擦额头的汗,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我还得跟卡玛尔说,下个月的中非农业技术培训班,让他带着村里几个年轻小伙一起去,陈教授这次带来了新的秸秆还田技术,正好让他们学学。”
说话间,田埂那头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李阳背着个小背篓,里面装着刚摘的嫩玉米,正和姆巴比赛谁能更快地剥掉苞叶;李悦则扎在红薯地里,和娜拉一起捡掉落的小薯块,两个小姑娘的辫子上都沾着红薯叶,却笑得格外开心。
“爸爸!妈妈!”李阳举着一个饱满的玉米穗跑过来,玉米须还沾着晨露,“姆巴说他家的玉米要留一半做种子,明年要种满五亩地,还要教其他村子的人种!”
姆巴也跟着跑过来,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是李阳之前画的玉米生长图,边角都被翻得起了毛:“李阳教我的间苗方法特别好用,我家玉米穗比去年大好多,爸爸说要送你们一袋最好的玉米粉!”
苏瑶蹲下身,摸了摸姆巴的头,从包里掏出一颗水果糖递给他:“不用送玉米粉,你们能有好收成,我们比什么都高兴。对了,悦悦,你昨天画的红薯丰收图呢?不是说要送给娜拉当礼物吗?”
李悦立刻从背篓里掏出画纸,纸上画着一片红薯地,中国孩子和非洲孩子手拉手,手里都抱着大红薯,天空中飘着中非两国的国旗,用蜡笔涂得鲜艳夺目:“娜拉,这是给你的,以后我们每年都一起种红薯,一起收玉米!”
娜拉接过画纸,小心地抱在怀里,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谢谢悦悦,我要把它贴在我的床头,每天都看。”
夕阳西下时,李渊一家跟着卡玛尔来到村里。卡玛尔的家是去年刚盖的砖房,院子里晒着金黄的玉米穗,墙角堆着刚收获的红薯,他妻子正蹲在灶台前忙活,锅里飘出红薯粥的香甜气息。
“李主任,苏主任,快坐!”卡玛尔热情地招呼他们坐下,端上刚烤好的红薯,外皮焦脆,掰开里面是金黄的薯肉,还冒着热气,“这是咱们自己种的红薯,你们尝尝,比商店里买的还甜!”
李渊拿起一个红薯,咬了一口,香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心里也跟着暖烘烘的:“好吃!比我们老家种的红薯还甜,卡玛尔,你种庄稼的手艺越来越好了。”
卡玛尔笑得合不拢嘴,给李阳和李悦碗里盛上红薯粥:“都是你们教得好!要是没有你们带来的好种子、好技术,我家现在还住土房,孩子也不能上学。今年我家玉米和红薯卖了不少钱,不仅交了学费,还买了两头牛,明年我要扩大种植面积,带动村里更多人一起种!”
苏瑶喝了一口红薯粥,看着卡玛尔兴奋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卡玛尔,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明年我们计划在村里建一个小型红薯淀粉加工厂,到时候你们种的红薯不用再拉到镇上卖,在家门口就能加工成淀粉,能多赚不少钱。”
“真的?”卡玛尔眼睛一下子亮了,激动地站起来,“那太好了!我们村里的人早就盼着能有自己的加工厂了,这样大家种庄稼的劲头就更足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晚饭时,卡玛尔的妻子端上了满满一桌子菜:烤红薯、红薯粥、玉米饼、炖牛肉,还有用玉米淀粉做的糕点。大家围坐在桌子旁,一边吃一边聊天,卡玛尔还拿出了自家酿的果酒,给李渊和陈教授倒上。
“李主任,我敬你一杯!”卡玛尔端起酒杯,眼里满是感激,“你不仅是我们的技术专家,更是我们的好朋友、好兄弟。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跟你们一起面对!”
李渊也端起酒杯,和卡玛尔碰了碰:“卡玛尔,咱们是朋友,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以后我们还要一起努力,把咱们的村子建设得更好,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晚饭后,村里的村民们都来到卡玛尔家的院子里,燃起了篝火。大家围着篝火唱歌跳舞,非洲村民唱起了传统的丰收歌,中国员工也跟着学唱,虽然发音不太标准,却格外热闹。李阳和姆巴手拉手,跟着音乐的节奏跳舞;李悦则和娜拉坐在篝火旁,一起翻看李悦带来的中国童话书,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陈教授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对李渊和苏瑶说:“你们不仅带来了农业技术,更带来了友谊和希望。这种民间层面的交流,比任何官方协议都更能拉近中非人民的心。”
李渊点点头,望着篝火旁欢笑的人们,心里满是感慨。五年前他刚从部队转业,放弃了城里的安稳工作,带着苏瑶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时,心里还有些忐忑。他是个只会带兵打仗的兵王,对农业技术一窍不通,苏瑶虽然是农业大学的高材生,却也没在非洲待过,不知道能不能适应这里的气候和环境。
可没想到,短短五年,这片乱石滩变成了丰收的沃土,他们和当地村民从陌生到熟悉,从朋友到家人。卡玛尔会在他们生病时送来当地的草药,马鲁老人会给孩子们讲非洲的古老传说,村里的妇女会邀请苏瑶一起做非洲美食——这些点点滴滴的情谊,像种子一样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陈教授,明年我们计划在布基纳法索建立第二个示范园,桑巴主任已经帮我们选好了地址。”苏瑶轻声说,“我们还想邀请国内的农业院校和企业来这里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让更多的中国技术和中国人才来到非洲,帮助更多非洲人民改善生活。”
陈教授赞许地点点头:“这个想法很好,我回去后会向农业局汇报,争取更多的支持。你们放心,国家永远是你们坚强的后盾。”
篝火渐渐熄灭,夜色越来越浓。李渊一家和陈教授起身告辞,卡玛尔和村民们送他们到村口,手里还提着刚装的玉米粉和红薯干。“李主任,苏主任,有空常来!”卡玛尔挥着手,声音在夜色中格外响亮。
“会的!”李渊也挥着手,心里满是不舍。
回家的路上,李阳靠在李渊怀里,小声说:“爸爸,我喜欢这里,喜欢姆巴和娜拉,喜欢这里的玉米和红薯。”
李渊摸了摸儿子的头,温柔地说:“爸爸也喜欢这里,这里有我们的朋友,有我们的希望,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苏瑶牵着李悦的手,看着远处的示范园,月光洒在田地上,给玉米穗和红薯地镀上了一层银色的光泽。“以后咱们每年都带阳阳和悦悦回中国看看,也带姆巴和娜拉去中国,让他们看看天安门,看看长城,尝尝中国的美食。”
李悦兴奋地拍手:“好啊好啊!我要带娜拉去吃外婆做的红烧肉,去看中国的大熊猫!”
李渊看着妻子和孩子们的笑脸,心里满是幸福。他知道,自己和苏瑶选择的这条路,虽然充满了挑战,但却是无比正确的。他们在非洲的土地上,用汗水浇灌出金色的丰收,也浇灌出中非人民深厚的友谊。
回到家,李阳和李悦很快就睡着了,小脸上还带着甜甜的笑容。李渊和苏瑶坐在客厅里,翻看今天的测产数据和明天的工作计划。苏瑶突然说:“对了,昨天国内的农业局发来了消息,说要把咱们的‘金穗1号’和‘豫薯13号’作为中非农业合作的重点推广品种,还要邀请咱们明年回国参加农业博览会,给更多的农业企业分享经验。”
“那太好了!”李渊眼睛一亮,“正好可以带阳阳和悦悦回去看看,他们都快忘了中国的冬天是什么样子了。不过咱们走了,示范园的事怎么办?”
“放心吧,老周和小王已经能独当一面了,卡玛尔和村里的技术骨干也能帮着管理。”苏瑶顿了顿,又笑着说,“桑巴主任还邀请咱们去布基纳法索参加他们的丰收节,到时候咱们一家还能去看看非洲的其他地方,开阔开阔眼界。”
李渊点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离开部队后,还能在非洲的土地上找到新的人生价值——以前他守护的是国家的边疆,现在他守护的是这片土地上的希望,是中非人民之间的友谊,这份责任,和当兵时一样重要。
夜深了,示范园里格外安静,只有虫鸣声和远处玉米田的风声。李渊和苏瑶走到院子里,看着满天的繁星,星星在夜空中闪烁,像撒在黑色丝绒上的钻石。
“你说,十年后这里会是什么样子?”苏瑶靠在李渊肩上,轻声问道。
李渊握住苏瑶的手,目光望向远处的田野,坚定地说:“十年后,这里会有更多的示范园,更多的加工厂,更多的非洲人民能吃饱饭,能过上好日子。阳阳和悦悦会长大,他们会带着咱们的初心,继续在这里传递友谊和希望。”
苏瑶点点头,眼里满是憧憬:“是啊,到时候咱们就能看着姆巴和娜拉结婚生子,看着他们的孩子也种咱们带来的玉米和红薯,看着中非友谊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
夜风轻轻吹过,带来了玉米和红薯的清香。李渊和苏瑶相视一笑,心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示范园的事业还需要不断发展,中非友谊的传承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但只要他们坚守初心,携手并肩,只要孩子们能接过这份接力棒,金色的丰收就会永远在这片远疆的土地上绽放光芒,中非人民的友谊就会永远传递下去,直到永远。
第二天清晨,示范园的广播响了起来,播放着欢快的音乐。员工们和村民们早早地来到田里,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李渊和苏瑶也带着孩子们来到田里,和大家一起收获玉米和红薯。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笑容,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片远疆的沃土,不仅孕育了金色的丰收,更孕育了深厚的中非情谊。而李渊和苏瑶,还有他们的孩子们,会一直在这里,用双手创造希望,用真心传递友谊,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让中非友谊永远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喜欢兵王归回
http://www.yqzw5.cc/yq21495/174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