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年代资本家13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想到这里,夏天的眼睛骤然亮了起来,一个清晰的计划在脑海中逐渐成形。

  她即将结束大四学业,按照正常的分配路径,要么进入国家农业部门做技术指导,要么进入专业研究所深耕理论,都是前景稳妥的选择。

  可她心里始终记挂着农场里的外公外婆,那两位至今不知她身份的亲人。

  除了要确保他们不被饥饿压垮,更重要的是,她必须在那场席卷一切的风暴来临前,为他们攒下足够的“筹码”。

  所谓的筹码,便是实打实的技术成果与社会认可。

  唯有让他们的专业能力与贡献深入人心,成为地方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届时即便风波再起,真要动他们,也得掂量掂量政府是否愿意损失这样的技术骨干。

  因此,毕业分配的通知下来时,夏天没有选择那些看似更“体面”的出路。

  她主动向学校申请,留在农学院担任助教,一边协助导师带学生,一边继续主持实验田的研究。

  这个决定让不少同学意外,放着国家单位的铁饭碗不要,留在学校拿着微薄的津贴搞实验,未免太“屈才”。

  可夏天心里自有盘算:留在学校,既能名正言顺地与农场保持技术合作,持续将外公外婆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

  又能借着学校的平台,将他们的名字与一系列增产项目绑定,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价值。

  办理留校手续那天,阳光透过教室的窗台,在她的履历表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夏天握着笔,在“工作意向”一栏郑重写下“留校任教”四个字。

  笔尖划过纸面的瞬间,她仿佛已看到了为外公外婆筑起防线的第一道基石。

  只要能在风暴来临前把这道防线筑牢,总有办法让他们平安度过难关。

  夏天选定的第一个课题,是有机堆肥发热技术。

  这在当时是个全新的领域,学生们从未接触过,自然插不上手。

  如此一来,她便顺理成章地与本校的几位老农学家,以及农场里那些被下放的“技术骨干”建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

  围绕着菌群培育、温度调控等问题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

  作为技术探讨的回报,夏天时常往农场送些“实用品”。

  她从废品站淘回各种废旧零件,比如锈迹斑斑的钢管、淘汰的齿轮、报废的电机。

  经她巧手改造后,变成了省力的播种器、轻便的脱粒机,或是能带动水泵的简易马达。

  眼下国家正集中力量发展军事武器与航空航天,有经验的技术人才大多被抽调到秘密项目中,所以现在农业机械领域因此显得相对薄弱。

  这些送到农场的工具,表面看是为了感谢那些下放人员的学术指导,让他们干活时能省些力气。

  实则是借着“改良农具”的名义,把电机、机械零件等关键物资悄悄送进去。

  农场里的那些人,本就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只是时运不济才沦落到此。

  干了几年农活,他们对“省力”的需求早已刻进骨子里,奈何从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空有想法却没材料。

  如今夏天把零件、电机一一备齐,他们的创造力瞬间被激活。

  先是对着零件画图设计,接着动手组装,到后来,索性主动写信给夏天,列清单要起了特定型号的轴承、齿轮,甚至是某种规格的钢丝。

  夏天对此向来有求必应。

  废品站能找到的,她便亲自去翻找筛选。

  找不到的,就干脆跑到县城的机械厂,要么买现成的零部件,要么直接跟师傅们沟通,定制特殊尺寸的配件。

  一来二去,连机械厂的工人都知道,红星农场那帮“有学问的”正在搞发明,说是造出了能让农活快上好几倍的新机械,眼下正忙着调试安装呢。

  偶尔有师傅好奇打听,夏天只笑着说是“农场同志结合实践搞的小革新”,轻描淡写便掩了过去。

  而农场的仓库里,那些由废旧零件拼凑起来的机械正渐渐成型,无声地积蓄着力量。

  这不仅是为了提高效率,更是夏天为外公外婆埋下的另一重伏笔。

  等到这些“农场发明”真正派上用场,成为地方农业生产的助力时,它们的创造者自然也会被另眼相看。

  当那台由各种废旧零件拼凑起来、模样算不上精巧的耕地机终于组装完成时。

  夏天特意去供销社买了一桶柴油,又邀上机械厂的师傅、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一同去农场围观试用现场。

  机器启动的瞬间,齿轮“咔嗒”作响,带着几分生涩却稳稳转动起来。

  铁犁插入土地,翻出层层新土,速度比人工、耕牛快了何止一倍。

  当第一垄地被整齐翻过,现场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连一直捏着把汗的农场负责人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没过多久,农场便与机械厂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要将这台“土发明”改良后批量生产。

  这事甚至登上了省报的角落,标题用醒目的黑体字写着“工农结合创奇迹,自制机械促生产”,字里行间满是赞许。

  除了机械领域的突破,农场里懂农业的“专家”们也没闲着。

  他们结合夏天的堆肥理论,反复试验后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方案:哪些植物秸秆含糖量高、适合激发菌群活性。

  哪些枯枝败叶氮元素丰富、能加速腐熟。

  堆肥时如何控制湿度与透气性……连温度变化的节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那年冬天,夏天主导着在学校实验田和农场各堆起了一处有机肥堆。

  更巧思的是,她在肥堆中心埋了层简易管道,将发酵产生的热量引到旁边的小屋。

  当暖流顺着管道弥漫开来,屋里的人第一次在寒冬里感受到了不依赖烧柴的温暖,连呼吸都带着些微暖意。
  http://www.yqzw5.cc/yq18412/44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