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年代资本家14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只是这堆肥技术尚在实验阶段,所以堆体规模不大,冬天才过一半,屋里的温度便明显降了下来。

  但即便如此,这份“不烧柴也能取暖”的新奇体验,已足够让人们啧啧称奇。

  等到开春,两堆腐熟的有机肥被均匀撒进实验田。

  不过半月,便能清晰地看出,这片田里的幼苗比其他地块的长得更粗壮,叶片翠绿有光泽。

  蹲下身拨开土壤,原本板结的地块变得疏松透气,连泥土的气息都带着股自然的肥润。

  这种改良土壤的效果,是当时稀缺的化肥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

  化肥能催苗,却补不了土地的“根”,而有机肥就像给土地喂了口慢养的良药,透着股生生不息的后劲。

  看着田埂上长势喜人的幼苗,夏天知道,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突破,正一点点为未来埋下伏笔。

  无论是机械带来的效率,还是堆肥滋养的土地,都是能让外公外婆的价值被看见的实打实的证明。

  夏天那块实验田的长势实在出类拔萃,没过多久便成了全校师生热议的焦点。

  田垄里的作物秆粗叶茂,透着股蓬勃的生命力,与周围地块的蔫弱形成鲜明对比。

  在人人都绞尽脑汁钻研增产技术的当下,这样肉眼可见的成功,想不引人注目都难。

  连带的,红星农场那些采用了相同技术的种植田,也成了各方关注的对象,常有外校的老师专程跑来观摩。

  等到秋收时节,实验田的成果更是令人惊叹。

  夏天将各项数据一一记录在册:亩产较普通地块提升近三成,结出的果实颗粒饱满、个头均匀。

  经学校实验室检测,糖分与微量元素含量也明显高于常规种植的作物。

  她将这些数据连同种植过程、技术要点整理成报告,郑重地投给了省农业期刊。

  发表的文章末尾,作者栏里除了她自己和导师的名字,还清晰地列着“红星农场技术组”。

  这下,红星农场再次名声大噪。

  省报又一次报道了他们的成果,称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农业增产新路径”,连地区农业部门都派人前来考察,想要推广他们的技术。

  只是,赞誉声中仍夹杂着不和谐的音符。

  毕竟农场里那些技术骨干的“右派”身份摆在那里,即便成果斐然,也难免引来非议。

  有人在暗地里嘀咕,说“让右派搞技术是立场问题”,还有人质疑这些成果“到底是谁的功劳”。

  夏天对此早有预料,面对那些若隐若现的非议,夏天没做过多辩解,只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短文。

  文中沿用了她前几年的论调,言辞恳切却立场鲜明:“思想上的争议,不该否定技术本身的价值。

  至少,这些技术能让地里多产粮食,能让群众的饭碗更稳当——这才是眼下最实在的事。”

  农场的人默默将那些质疑声当作动力,开始继续完善技术。

  他们知道,在这个年代,想要打破偏见,唯有靠更扎实的成果说话。

  当这些技术真正惠及更多农户,当“红星农场”的名字与“增产”“丰收”牢牢绑定,那些闲言碎语自然会不攻自破。

  而此刻,农场边晾晒的饱满谷粒,正迎着秋日的阳光,闪烁着沉甸甸的光芒,仿佛在预示着未来的希望。

  文章发表后没过多久,在她有意无意的提点与材料支持下,农场的技术组又有了新突破,一台农用除草机研制成功了。

  更巧妙的是,这台除草机与先前的耕地机采用了相同的底盘与动力系统,只需将耕地用的铁犁齿轮拆下,换上带锯齿的除草部件,便能瞬间变身为除草机,真正实现了“一机两用”。

  这个设计极大地节省了成本,也让农机的实用性更上一层楼。

  当村民们亲眼看到,一台机器既能翻地又能除草,效率比人工快了十倍不止。

  地里的杂草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庄稼的长势肉眼可见地变好时,先前的那些嘀咕声渐渐消散了。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能真正帮他们省力气、多打粮,他们就认谁。

  就像那句流传在田间地头的话:“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红星农场的技术成果实实在在惠及了生产,那些关于“身份”“立场”的非议,在沉甸甸的粮袋面前,终究显得苍白无力。

  夏天站在实验田边,看着远处村民们围着除草机啧啧称赞的身影,嘴角露出一抹浅淡的笑意。

  她知道,这一步走的非常成功。

  当农场的技术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紧绑在一起,那些潜藏的风险,便又少了一分。

  夏天的堆肥技术一经推广,便显出了惊人的实用性。

  既能在冬天通过发酵供暖,省下不少柴火,又能让来年的粮食增产。

  而所需的材料不过是田间随处可见的秸秆、落叶,再掺些牲畜粪便,成本低得几乎可以忽略。

  这般“一举两得”的好事,让周边的村民都动了心。

  那年冬天,光是收集牛粪就成了难事,田埂上、牛棚旁,但凡能寻到牛粪的地方,都被人早早盯上,真真是一泡难求。

  好在夏天的空间里早有储备,她时不时“掏”出些来混在收集的材料里,量不大,倒也没人察觉异样。

  紧接着,来自各地的求助信件如雪片般飞来,信封上的地址五花八门,有的来自邻县的公社,有的来自偏远的生产队。

  信里的问题更是细致:“猪粪太湿,能用来堆肥吗?”

  “鸡粪肥力足,堆的时候要注意些啥?”

  “羊粪和牛粪混用,效果会不会更好?”

  恰逢此时,夏天发表的论文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已有几名学生主动申请跟着她做课题研究。

  她便将这些信件上的问题分门别类,当作研究任务分发下去,带着学生们一起做实验、找答案。

  凭借着后世的知识储备,夏天心里早有定数。
  http://www.yqzw5.cc/yq18412/44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