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年代资本家12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这些零星的努力,在大灾面前如同杯水车薪,可哪怕只有一丝希望,谁也不愿放弃。

  毕竟,土地从不会辜负认真侍弄它的人,哪怕回报微薄,也是活下去的底气。

  北方大旱日甚一日,水源成了最金贵的东西,连实验田里的幼苗都蔫头耷脑,仿佛下一秒就要被烈日烤焦。

  夏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索性一头扎进了县城的废品站,翻遍了堆积如山的废铁、旧管、橡胶皮…

  把那些还能用的零件一点点回收起来,生锈的细铁管、破裂的胶皮管、废弃的阀门,在别人眼里是垃圾,在她这儿却成了宝贝。

  她又频繁地往农场寄信,和外婆以及那些懂机械的“专家”反复探讨节水灌溉的可能性。

  信纸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草图,标注着各种参数。

  同时,她也向学校的物理、化学老师请教流体力学和材料处理的问题,将理论与实际一点点磨合。

  折腾了近一个月,一套简易的滴灌装置终于在实验田里搭了起来。

  用回收的细铁管做主管,截成小段的胶皮管做支管,管壁上用烧红的铁丝烫出细密的小孔,再连接上自制的阀门控制水流。

  当她打开阀门,调整好水压,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只见细小的水流顺着胶皮管的小孔渗出,一滴、两滴……精准地落在每一株幼苗的根部。

  既没有漫灌时的肆意流淌,也没有喷灌时的四处飞溅,每一滴水都用在了刀刃上。

  “太神了!”围观的同学忍不住低呼。

  夏天擦了擦额头的汗,解释道:“这种方法比漫灌能省至少七成水。要是能在管道上盖层秸秆减少蒸发,节水效果还能更好。”

  只是,这套简易装置也暴露了短板。

  那些回收的胶皮管本就老化,用不了多久就会开裂。

  就算用新料制作,成本也远比漫灌的土渠高得多,而且每年都得重新铺设,对眼下物资匮乏的年代来说,无疑是笔不小的开销。

  “先救急吧。”夏天看着田里重新挺直腰杆的幼苗,轻声说道。

  至少,这套装置能让实验田的良种熬过这个旱季,而这,就是眼下最要紧的事。

  这次合作带来的技术突破,让学校与农场双方都看到了彼此更深层的价值。

  学校能提供各种看起来是“废品”的材料,和年轻人脑子里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

  农场里那些身怀绝技的“右派”们则能凭扎实的理论支撑,见多识广的经验与巧手,将纸上的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

  得益于这套简易滴灌技术,这两年虽遭大旱,粮食虽有减产,却未到颗粒无收的境地。

  学校的实验田与农场的耕地,甚至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在饥荒遍野的年月里,已是难能可贵的安稳。

  转眼,三年自然灾害的艰难岁月终告结束。

  回望这段历史,有些地区饿殍遍野,真的是国家没有粮食吗?

  并非如此。

  根源在于当时干部群体中盛行的浮夸风。

  各地争相“放卫星”,虚报亩产万斤的“奇迹”,这些不切实际的高产数据,直接导致了“高征购”政策的出台。

  征购指标层层加码,最终落到农民头上时,几乎掏空了他们手中仅存的口粮。

  即便如此,若征收上来的粮食能及时发放到饥民手中,也不至于饿殍千里。

  可偏偏在这最艰苦的三年里,国家还向某个国家援助了十几万吨粮食。

  有粮食吗?有。

  但农民手里没有。

  正如当时一线的领导人所言:“这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正因如此,哪怕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夏天除了保证自己的口粮,偶尔接济身边实在撑不住的人,几乎从未从空间里大量往外拿粮食。

  人祸所致的苦难,从来不是简单的“施舍”能拯救的。

  不从根源上破除那套虚妄的机制,不唤醒被浮夸蒙蔽的人心,再多的粮食,也填不满制度性的黑洞。

  她若这时候往外放粮,只会让底下的农民生活的更苦!

  她能做的,唯有守住自己的底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值得救的人,留一线生机。

  虽然周遭的人大多面黄肌瘦,带着明显的营养不良痕迹,可终究是挨过来了,不是吗?

  好不容易捱到62年,天气渐渐回归正常,风调雨顺的迹象让土地重新焕发出生机。

  经历过饥荒的农民们,对吃饱饭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生产积极性也跟着高涨起来。

  只是,当时的政策仍在制约着农业生产,粮食产量始终在低位徘徊,这一点,许多人都已隐隐察觉到了。

  于是,一场悄然酝酿的农业改革开始在各地萌芽,虽未完全铺开,却已显露出蓬勃的生命力。

  夏天作为大四的农业专业学生,也跟着导师和同学们一起,投身到了这场改革的探索中。

  在一次地方农业大会上,她身边坐着几位来自近郊村庄的代表,他们攥着粗糙的发言稿,言辞恳切地主张“包产到户”。

  把土地分到农户手中,让干多干少与自家口粮直接挂钩,以此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夏天看向他们的目光里带着几分同情。

  她清楚,包产到户确实能在短期内点燃农民的热情,可受限于当时的条件。

  化肥稀缺、农药匮乏,水利设施简陋,良种推广更是无从谈起,单靠“分田”带来的干劲,粮食增产的幅度其实远不如后来全国性改革时的数据。

  果不其然,这些村庄试点的“责任田”最终没能坚持下去。

  不仅以失败告终,还被扣上了“带有修正主义色彩”的帽子,当时的几个村代表回去后,还挨了不少批评。

  夏天倒也没指望凭一己之力掀起什么惊天动地的变革,或是提出能立竿见影改善民生的宏大提案。

  在这个年代,再好的想法,再正确的政策若没有技术支撑,终究是空中楼阁。

  唯有沉下心来搞研究,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培育出更耐旱耐涝的良种,摸索出更科学的种植方法,用实实在在的增产数据说话,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散会时,她用力攥了攥手里的实验数据记录本。

  脚下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方向没错,一步一步走下去,总能看到希望。
  http://www.yqzw5.cc/yq18412/44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