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集:流言如蛊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渭水两岸的冬日,总是被一层挥之不去的萧瑟笼罩。寒风像脱缰的野马,从黄土高原的沟壑里奔涌而出,卷着细密的沙尘,狠狠抽在行人的脸上。路边的枯树早已落尽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在风中抖索,发出呜呜的哀鸣,像是在为这片土地上即将到来的风雨而哭泣。可比起这寒风与沙尘,更让人胆寒的,是那些在街巷间悄然滋生、蔓延的流言。它们像无形的毒蛇,钻进人们的耳朵,缠绕着人们的心神,让原本就因秦孝公病重而有些惶惶不安的秦国,更添了几分躁动。
“听说了吗?太子殿下早就对商君的新法不满了!”在咸阳城最热闹的东市,一个穿着粗布短褐的汉子缩着脖子,凑到同伴身边,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一种莫名的兴奋,“当年太傅公子虔受那劓刑,太子殿下在府里可是把书房都砸了!瓷器碎片溅得到处都是,连案几都掀翻了,那股子火气,隔着几条街都能感觉到!”
他的同伴是个挑着担子的货郎,闻言停下脚步,脸上露出半信半疑的神色:“真有这事?太子殿下如今看着沉稳,当年竟有这么大的火气?”
“嗨,这还有假?”旁边一个卖油饼的老汉接过话头,用袖子擦了擦手上的油,“我那远房侄子在太子府当差,虽说只是个洒扫的杂役,可这话是他亲耳听府里的老人说的。公子虔可是太子的亲伯父,被商君削了鼻子,太子能不记恨?这些年不过是碍着孝公的面子,没发作罢了。”
“这么说,等孝公……”货郎的话说到一半,便下意识地看了看四周,把后半句咽了回去,可那眼神里的意味,在场的人都懂。
“老世族的人说了,”卖油饼的老汉压低了声音,眼神扫过周围,“等孝公宾天,太子一继位,头一件事就是废了商君那些折腾人的律令!到时候啊,咱们这些老秦人的土地,该还的就得还回来,那些按军功授爵的规矩,怕也长不了!”
这话一出,周围几个原本只是看热闹的人也围了过来。一个面色黝黑的农夫搓着冻得发红的手,脸上满是期待:“真能这样?我家那几亩地,当年被划成了军功田,虽说如今收成好了些,可总觉得不踏实。要是能还回来,那才是祖宗传下来的基业啊。”
“可不是嘛!”另一个人叹着气,“商君的法是严,偷个东西就要断手,打架斗殴就要判刑,连倒垃圾都得看地方,这日子过得提心吊胆的。还是以前的日子好,虽说穷点,可自在啊。”
流言就像野地里的杂草,只要有一点土壤,就能疯狂地生长。从咸阳城的东市到西市,从达官贵人的府邸到平民百姓的陋巷,从渭水岸边的城镇到远方的乡野村落,这些话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秦国的每一个角落。有人信以为真,开始默默盘算着变法废除后的日子;有人半信半疑,却也忍不住跟着议论;还有人虽不赞同,却在这流言的洪流中,不敢轻易出声反驳。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坐在温暖如春的府邸里,听着家臣的回报,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甘龙的府邸在咸阳城的西北角,虽不如王宫那般恢弘,却也透着一股世家大族的气派。此刻,他正坐在铺着厚厚狐裘的榻上,面前的炭盆里,银丝炭烧得正旺,映得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脸红光满面。他穿着一件锦缎长袍,手里把玩着一枚玉如意,眼神微眯,听着底下一个心腹家臣唾沫横飞地描述着市井间的动静。
“大人,您是没瞧见,现在整个咸阳城都在说太子继位后要废新法的事!那些平民百姓,一个个都盼着那一天呢!”家臣脸上带着谄媚的笑容,“还有那些被新法打压的小贵族,也都在暗地里联络,就等着您一声令下,共襄盛举呢!”
甘龙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慢与阴狠:“民心似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啊。”他慢悠悠地开口,声音苍老却有力,“商鞅那套严刑峻法,看似让秦国富了强了,可实则早已让天怒人怨。百姓们表面上顺从,心里头的怨气早就积满了。咱们不过是……顺了天意民心罢了。”
坐在他对面的杜挚连忙附和。杜挚穿着一身深色的朝服,脸上带着讨好的神情,他原本也是秦国的老世族,只因在变法初期稍微有些犹豫,便被商鞅抓住把柄,贬斥了几年,直到最近才靠着甘龙的关系,重新回到了权力的边缘。对于商鞅和他的新法,杜挚心中积怨已久。
“大人说得极是!”杜挚欠了欠身子,“商鞅此人,太过刚愎自用,只知用法,不知变通,得罪的人太多了。不说别的,单是公子虔,那可是太子的亲伯父,被他削了鼻子,这份仇,太子怎么可能忘?”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公子虔虽说这些年闭门谢客,不问世事,可他在秦军中的威望还在,那些老秦人的将领,大多还是念着他的好。只要他肯松口,哪怕只是表个态,太子还能不听?到时候,商鞅没了太子的支持,没了军中的助力,就是孤家寡人一个,他的新法,自然也就土崩瓦解了。”
甘龙微微点头,似乎对杜挚的话颇为赞同。他轻轻抚摸着手中的玉如意,沉吟道:“公子虔那边,倒是可以试试。不过,此人城府极深,这些年闭门不出,恐怕也在暗中观察局势。咱们不能逼得太急,得慢慢试探。”
“大人英明。”杜挚连忙恭维道。
两人又低声商议了一阵,从如何进一步散布流言,到如何联络那些对新法不满的旧臣,再到如何试探公子虔的态度,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极为周密。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商鞅倒台、新法废除的那一天,脸上都洋溢着志在必得的神情。
只是,他们不知道,隔墙有耳。他们这番自以为隐秘的谈话,早已通过隐藏在府中的密探,一字不落地传到了商鞅的耳中。
商鞅的相府位于咸阳城的中心地带,与王宫遥遥相对。府中的布局简洁而庄重,没有太多奢华的装饰,处处透着一股法家的严谨与务实。此刻,商鞅正站在相府最高的那座高台上,望着远处咸阳城的轮廓。
高台之上,风更大了,吹得他身上的玄色朝服猎猎作响。他身材高大,面容刚毅,一双眼睛深邃而锐利,仿佛能穿透这漫天的沙尘,看到人心深处的暗流。
街面上的行人步履匆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异样的神色。有的人行色慌张,像是在躲避什么;有的人则三五成群,低声议论着,时不时还朝王宫或相府的方向望上一眼,眼神复杂。商鞅清楚地知道,这些人的躁动,都源于那些四处蔓延的流言。
老世族的手段,他太清楚了。他们不敢在明面上与自己抗衡,便想通过这种卑劣的方式,动摇变法派的人心,离间自己与太子的关系,逼太子在继位之前就表露出对新法的敌意。一旦太子真的被他们说动,或者迫于舆论压力而对新法产生怀疑,那么,孝公十年心血推行的变法,很可能会在一夜之间付诸东流。
“来人!”商鞅猛地转过身,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守在高台之下的侍从连忙快步上前,躬身听令:“相爷有何吩咐?”
“传我命令,”商鞅的目光扫过侍从,语气冰冷,“让各县令立刻加强巡查,凡在市井乡野散布谣言者,不论身份高低,一律依律处置,绝不姑息!”
“是!”侍从不敢有丝毫懈怠,连忙应道。
“另外,”商鞅补充道,“速请景监大人来相府议事,就说有要事相商。”
“属下这就去办!”侍从应声而去,脚步匆匆,仿佛也感受到了这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
高台之上,只剩下商鞅一人。寒风依旧呼啸,沙尘迷了人的眼,可他的眼神却愈发坚定。他想起了孝公躺在病榻上,拉着他的手,气息微弱却充满期盼地对他说:“卫鞅,秦国的未来,就交给你了。新法不能废,秦国不能退啊!”
那声音,仿佛还在耳畔回响。孝公的嘱托,重如千钧,压在他的肩上,也刻在他的心里。他不能等,更不能退。
这些年,为了推行新法,他得罪了无数的人,老世族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可他从未后悔过。他亲眼看到,秦国从一个积贫积弱、被六国轻视的国家,一步步变得富强起来,粮仓里的粮食堆满了,军库里的兵器充盈了,士兵们的士气高昂了,百姓们的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这一切,都离不开新法的推行,离不开孝公的信任与支持。
如今,孝公病重,老世族趁机反扑,想要将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毁于一旦,他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他知道,这场仗不好打。老世族盘踞秦国多年,根基深厚,人脉广阔,更懂得如何利用人心。而他,虽然手握变法的权柄,有景监等一批变法派的支持,有公孙贾统领的禁军作为后盾,可太子的态度,始终是一个未知数。太子年少时因太傅获罪而被流放,心中对新法和自己,恐怕多少是有些芥蒂的。
可即便如此,他也必须迎难而上。为了孝公的嘱托,为了秦国的未来,为了他心中的法治理想,他只能选择战斗。
没过多久,景监便匆匆赶到了相府。景监是商鞅在秦国最信任的人之一,也是变法的坚定支持者。他原本是宫中的宦官,因向孝公引荐了商鞅而受到重用,如今已是秦国的上大夫,在朝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卫鞅,出什么事了?”景监一进书房,便看到商鞅面色凝重地站在窗前,连忙问道。他刚从外面回来,脸上还带着些许风尘。
商鞅转过身,将刚才听到的流言以及甘龙、杜挚的密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景监。
景监听完,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眉头紧锁:“这些老狐狸,真是贼心不死!竟敢在这个时候兴风作浪,妄图动摇新法!”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现在孝公病重,人心浮动,这些流言要是传开了,恐怕真的会引起大乱啊。”
“所以,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商鞅沉声道,“我已经下令让各县令严查散布谣言者,先稳住民心。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老世族的真正目的,是想离间我与太子的关系,逼太子表态。”
景监点了点头:“你说得对。太子的态度,才是关键。可太子这些年一直在边境历练,性子变得有些孤僻,对朝中之事也不怎么过问,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他明白老世族的险恶用心,继续支持新法呢?”
商鞅走到书案前,拿起一卷竹简,缓缓展开:“太子虽然年少时对新法有过不满,但这些年在边境,他亲眼看到了新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秦军的战斗力日益增强,边境的百姓生活也日渐安稳,他不可能毫无察觉。他现在的沉默,或许只是在观察,或许是在权衡。”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我们不能主动去求太子表态,那样只会显得我们心虚。我们要做的,是让他看到,新法是秦国变强的唯一途径,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同时,也要让他明白,老世族的那些承诺,不过是镜花水月,一旦新法废除,秦国只会重蹈覆辙,再次陷入混乱与贫困。”
景监思索着商鞅的话,点了点头:“那我们该从何入手?”
“首先,”商鞅说道,“要加强对军中的掌控。公孙贾统领的禁军是我们的后盾,但边境的军队也不能忽视。我打算让景监你亲自去一趟边境,拜访几位在军中威望较高的将领,向他们说明情况,争取他们的支持。这些将领大多是靠军功上位的,新法对他们有利,他们应该会站在我们这边。”
景监毫不犹豫地应道:“好,这事交给我,我明天一早就出发。”
“其次,”商鞅继续说道,“要稳定地方。各县令都是我们一手提拔起来的变法派,让他们严格执行新法,同时多做一些安抚民心的事。比如,开仓放粮,救济那些因冬日寒冷而生活困难的百姓;再比如,组织人手修缮道路、加固城墙,让百姓们看到,新法不仅有严苛的一面,更有给他们带来实惠的一面。”
“这个主意好。”景监赞同道,“百姓们最看重的是实际利益,只要让他们感受到新法的好处,那些流言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最后,”商鞅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要给老世族一点颜色看看。甘龙、杜挚不是想跳吗?那就抓几个他们散布流言的把柄,依法严惩,让他们知道,现在的秦国,还是法治的天下,不是他们可以为所欲为的地方!”
景监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没错,是该敲打敲打他们了。这些年他们收敛了不少,恐怕是忘了当年变法时的教训了。”
两人又商议了一些具体的细节,从如何搜集甘龙、杜挚散布流言的证据,到如何安排景监去边境的行程,再到如何协调各县令开展安抚民心的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极为细致。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书房的地面上,拉出长长的影子。寒风依旧在窗外呼啸,可书房里的两人,却仿佛感觉不到丝毫的寒意。他们的心中,都燃烧着一团火焰,那是对变法的执着,是对秦国未来的期盼,也是对老世族挑战的坚定回应。
商鞅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王宫的方向。他知道,孝公此刻或许还在病榻上挣扎,或许已经陷入了沉睡。但他相信,孝公一定能感受到,他正在为守护他们共同的理想而努力。
“景监,”商鞅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着景监,“这场仗,我们必须赢。”
景监重重地点了点头,语气无比郑重:“放心吧,卫鞅。有你在,有我们这些变法派的人在,有秦国千千万万支持新法的百姓在,我们一定能赢!”
夜色渐深,咸阳城渐渐安静了下来,可在这安静的表象之下,暗流依旧在汹涌。甘龙、杜挚等人还在他们的府邸里做着复辟的美梦,市井间的流言还在隐隐流传,太子的态度依旧不明朗,孝公的病情也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
但商鞅知道,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他就像一棵在寒风中挺立的青松,无论面对多么猛烈的风暴,都绝不会低头。他会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守护着孝公留下的变法火种,守护着秦国的未来。
渭水依旧在静静地流淌,它见证了秦国的兴衰荣辱,也必将见证这场新旧势力交锋的最终结局。而商鞅,将是这场结局的书写者之一。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新法不倒,秦国不灭。
http://www.yqzw5.cc/yq18403/58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