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集:《官吏考核》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考功令

  咸阳城的春日总带着料峭寒意,商鞅踏着晨霜走进相府时,案头已堆起三捆竹简。最上面的一捆用红绳系着,是各县上报的春耕户籍核验册,墨迹未干,边角还沾着泥土。他指尖划过竹简上“栎阳县”三字,眉头微微蹙起——这已是栎阳本月第三次补交册籍,每次都称“吏员疏漏”。

  “君上,”门吏轻步进来,递上一块木牌,“栎阳县丞魏戊求见,说有要事禀奏。”

  商鞅抬眼,木牌上“魏戊”二字刻得潦草,边缘还留着毛刺。此人是老世族魏氏旁支,去年靠着族亲举荐补了栎阳县丞之位,上月的盐铁税册便错漏了三成。他挥了挥手:“让他在廊下候着,先把各县的核验册分分类。”

  半个时辰后,商鞅指着案上两堆竹简对主簿说:“左边是如期上报且字迹清晰的,右边是迁延三日以上或错漏百出的。你去查一下,右边这些县的主吏,任职都超过三年了吧?”

  主簿俯身一看,果然如此,不禁咋舌:“这些人多是世族子弟,仗着祖上功绩,向来懒怠惯了。”

  “懒怠?”商鞅拿起栎阳的册籍,竹简上“丁男三百二十三”的数字被涂改三次,“春耕在即,户籍不清则授田不明,授田不明则赋税不实,这是懒怠,还是渎职?”他话音刚落,廊下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魏戊捧着锦盒闯了进来,锦盒上的鎏金纹饰在晨光里晃眼。

  “商君,小吏特来献上栎阳新产的玉璧,”魏戊弯腰时,腰带上的玉佩叮当作响,“春耕诸事繁杂,前番册籍有误,实在是底下小吏粗心,还望商君海涵。”

  商鞅瞥了眼锦盒,玉璧的温润光泽与案头粗糙的竹简形成刺目对比:“魏县丞可知,昨日我派谒者去栎阳查勘,发现在册的三百二十三丁男中,有四十六人早已迁走,十五人去年战死沙场,户籍却从未注销?”

  魏戊脸上的笑容僵住,手指不自觉绞紧锦盒丝带:“这……这是前任县丞遗留的旧账,小吏正着手清理。”

  “清理了三个月?”商鞅将竹简掷在案上,“秦法规定,户籍三月一核,你到任半年,连旧账都理不清,如何督管春耕?”他起身走到魏戊面前,目光如刀,“这玉璧你带回,若是真想补过,三日之内把真实的户籍册、授田图、赋税账一并送到相府。”

  魏戊额头冒汗,捧着锦盒狼狈退去。商鞅望着他的背影,对主簿道:“传我命令,即日起推行考功令,凡秦国官吏,每半年考核一次,分‘功、庸、劣’三等。功者晋升,庸者留任观效,劣者罢官夺爵。”

  主簿执笔的手顿了顿:“商君,世族子弟多在官场,这般考核怕是会引来非议。”

  “非议?”商鞅指向窗外,晨光中已有农夫赶着牛犊走向田间,“新法推行五年,百姓已懂‘力耕者赏’,官吏为何不能‘有功者升’?去把考功令的细则拟出来,考核内容分三项:一核账册,看赋税、户籍是否属实;二访民情,看政令是否落地;三查实绩,看垦田、织帛是否增产。”

  三日后,考功令的布告贴满咸阳各城门。布告前围满了官吏与百姓,栎阳县令赵奢挤在人群中,指尖一遍遍划过“访民情”三字。他任栎阳县令两年,始终恪守新法,可县丞魏戊事事掣肘,去年的垦田数硬是被瞒报了两千亩。“赵县令,”身后有人轻拍他肩膀,是邻县频阳县令李息,“这考功令来得及时,我那县丞上个月还把赈灾粮私分了呢。”

  赵奢苦笑点头,目光落在布告末尾的考核日期上——下月初一,由相府派御史直接赴县考核,不经过郡府中转。这一条让他心头一松,却也瞥见人群角落的魏戊脸色铁青,正与几个世族出身的官吏窃窃私语。

  考核那日,商鞅亲自带队赴栎阳。御史们分成三组,一组去县府查账册,一组去乡野访农户,商鞅则带着赵奢直奔城东的垦田区。田埂上,农夫们正用新法开垦的垄沟引水灌溉,见商鞅到来,纷纷放下农具行礼。

  “商君,您看这垄沟,是赵县令教我们挖的,比往年多浇了半亩地!”老农王二柱扒开田垄,泥土下的麦苗根系粗壮,“去年魏县丞来查田,说我们多占了土地,要收赋税,还是赵县令拿着户籍册据理力争。”

  商鞅蹲下身,捻起一把泥土,湿润的土壤带着青草气息。这时,查账册的御史匆匆赶来,递上两本账册:“商君,魏戊所报的垦田数与实际相差三千亩,赋税账册更是错漏二十处,连去年的军功爵赏赐都未登记。”

  话音未落,访民情的御史也带回消息:魏戊不仅瞒报垦田,还收受当地地主贿赂,将上等田划给地主,把贫瘠地分给农户。商鞅站起身,望向不远处的县府方向,魏戊正被两个御史押着走来,锦袍上沾着草屑,往日的嚣张气焰荡然无存。

  “魏戊,你可知罪?”商鞅的声音在田埂间回荡。

  魏戊瘫软在地,连连磕头:“商君饶命,我是一时糊涂,求您看在魏氏的面子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法面前,没有世族面子。”商鞅打断他,“考功令第一条便规定,欺上瞒下者,罢官夺爵,没收家产。你既犯了法,便按法处置。”他转向赵奢,目光缓和了些,“你核查户籍、兴修水利、维护新法,考核为‘功’,即日起升任内史,掌管咸阳民政。”

  赵奢愣住,随即躬身行礼:“臣定不负商君所托,推行新法,安抚百姓。”

  消息传回咸阳,老世族们炸开了锅。甘龙带着杜挚等人闯进宫中,跪在秦孝公面前请愿:“商君的考功令太过严苛,魏戊虽有过错,却也是魏氏子弟,罢官便可,何必夺爵?长此以往,恐寒了世族之心啊!”

  秦孝公正看着商鞅送来的考功名册,闻言抬眼:“甘大夫,你可知栎阳农户因魏戊受了多少苦?三千亩田被瞒报,意味着多少赋税被贪墨?商鞅的考功令,考的是官吏的实绩,护的是百姓的生计,这样的法令有何严苛?”他将名册推到甘龙面前,“你看看,这次考核为‘功’的十五人中,有十二人是平民出身;考核为‘劣’的八人,全是世族子弟。不是考功令严苛,是这些世族子弟根本不配为官。”

  甘龙脸色煞白,却仍不死心:“可世族乃国之根基,若都被罢官,谁来辅佐君上?”

  “用能者,不用贵者。”商鞅的声音从殿外传来,他捧着新拟的《考功细则》走进来,“臣已制定考核周期,县令、县丞每半年一考,郡守每年一考,朝中大夫每两年一考。考核优秀者,不仅晋升,还赏赐田宅;考核不合格者,降职留用,若再不合格,直接罢免。如此一来,官吏自然会尽心履职,新法也能推行无阻。”

  秦孝公拿起《考功细则》,竹简上的字迹工整有力,每一条都条理清晰。他翻到最后一页,上面写着“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不禁点头:“就依商君所言,明日便将《考功细则》颁布全国,谁敢阻挠,以抗法论处。”

  甘龙等人见状,只好悻悻退去。走出宫门时,杜挚低声道:“商鞅这是要彻底扳倒我们世族啊,此仇不能不报。”甘龙瞥了眼相府方向,阴沉着脸不语。

  考功令推行的第二年,秦国官场焕然一新。往日那些敷衍塞责的官吏,要么因考核合格而愈发勤勉,要么因考核不合格而被罢免。新任的官吏多是平民或军功出身,他们深知官职来之不易,对新法推行格外用心。

  这年秋收后,商鞅率人赴河西诸县考核。刚到临晋县,就见百姓牵着牛羊、捧着粮食站在路边,为首的老农正是去年见过的王二柱。“商君,您快尝尝我们的新麦!”王二柱递上一块蒸饼,“这多亏了新任县丞李息,他不仅教我们种新麦,还帮我们修了水渠,今年的收成比往年多了一倍!”

  商鞅咬了一口蒸饼,麦香醇厚。李息站在一旁,一身粗布官服,手上还沾着泥:“商君,这都是考功令的功劳。臣怕考核不合格,每日都要去田间看看,去农户家问问,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

  走进县府,账册整齐地码在案上,每一本都标注着核验日期,字迹清晰可辨。李息拿起一本垦田册:“商君您看,临晋今年新增垦田五千亩,户籍核验零差错,赋税也已足额上交。”

  商鞅翻看账册,忽然发现其中一页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某户丁男病重,已安排医官诊治”。他抬眼看向李息:“这是你写的?”

  “是,”李息点头,“考功令虽考实绩,但百姓的难处也不能不顾。臣想着,把这些事记下来,也好及时处置。”

  商鞅笑了,将账册放回案上:“你不仅完成了考功令的要求,更懂为官之道。此次考核,你定为‘上功’,升任郡守。”

  离开临晋时,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刚收割的田地上,金灿灿一片。主簿望着沿途忙碌的官吏和百姓,感慨道:“以前官吏下乡,百姓都躲着;现在官吏下乡,百姓都赶着招待。考功令真是改变了太多。”

  商鞅望着远方的咸阳城,目光深邃:“考功令考的不仅是功绩,更是人心。官吏尽心,百姓拥护,新法才能扎根,秦国才能强大。”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秦孝公病重的消息传来时,商鞅正在制定第三年的考核计划。他匆匆赶回咸阳,刚进相府,就见甘龙带着几个老世族子弟候在门口,脸上带着诡异的笑容。

  “商君,君上病重,太子即将即位,”甘龙皮笑肉不笑,“你这考功令怕是推行不下去了。太子当年因触犯新法而受罚,如今他登基,定会废了你的法令。”

  商鞅没有理会他,径直走进宫中。秦孝公躺在床上,气息微弱,见他进来,挣扎着抓住他的手:“商君,我死后,太子即位,你一定要辅佐他继续推行新法,尤其是考功令……这是秦国强大的根本啊。”

  商鞅含泪点头:“臣定不负君上所托。”

  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嬴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甘龙等人趁机发难,诬告商鞅谋反,还说考功令迫害世族,动摇国本。秦惠文王本就对商鞅心存不满,又被老世族们蛊惑,便下令逮捕商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商鞅被迫逃离咸阳,一路向西奔往商於。途经栎阳时,他想住进驿站,却被驿吏拦住:“商君有令,住宿需验户籍,若无户籍,不得留宿。”商鞅望着驿吏认真的神情,忽然笑了——这是他当年推行的户籍制,如今已深入人心。

  后来,商鞅在商於起兵反抗,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行刑那日,咸阳百姓纷纷涌向刑场,有人哭泣,有人叹息。临刑前,商鞅望着台下的官吏们,他们中有不少是通过考功令晋升的平民子弟,眼神中满是悲痛。

  “你们要记住,”商鞅的声音传遍刑场,“考功令不可废,新法不可弃。唯有官吏尽心,百姓安乐,秦国才能统一天下。”

  商鞅死后,甘龙等人以为能恢复旧制,可当他们提议废除考功令时,却遭到了满朝官吏的反对。新任内史赵奢站出来:“考功令推行三年,秦国垦田增十万亩,赋税增三成,官吏无一人贪腐,这样的法令怎能废除?”李息也附和道:“若废考功令,重回往日吏治混乱之局,百姓必反,秦国必衰。”

  秦惠文王看着台下据理力争的官吏们,又想起秦孝公临终前的嘱托,沉默良久,最终说道:“考功令留着,继续推行。”

  甘龙等人面如死灰,却再也无力阻挠。

  多年后,秦国日益强大,最终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在泰山封禅时,曾望着台下的群臣感叹:“先祖能统一天下,商鞅之功不可没,尤其是那考功令,选贤与能,澄清吏治,才有了今日之秦。”

  此时,咸阳相府的档案室里,那本泛黄的《考功细则》仍静静地躺在竹简堆中,封面的“有功者显荣”六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见证着一个王朝的崛起。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
  http://www.yqzw5.cc/yq18403/58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