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 大明辽国公 >第628章 济南百姓吃瓜看戏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628章 济南百姓吃瓜看戏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那些守着经书的儒生,见那些“杂学”出身的人得了官学的差事,心里头的不忿像野草似的疯长。

  有人在茶馆里拍了桌子:“咱们十年寒窗,读的是圣贤书,到头来反倒不如些摆弄器物的?这官学是朝廷的,不是谁家开的杂货铺!”

  这话一出,应者云集。

  几个年岁长些的秀才牵头,约了百十个士子,浩浩荡荡往济南府布政使司衙门前去。

  一路走,一路念叨:“要让陈大人给个说法!”

  “凭什么正经学问反倒受冷落?”

  到了府衙门前,只见两扇朱漆大门紧闭,门口站着十几个差役,个个腰佩长刀,面色严肃。

  “我们要见陈大人!”领头的老秀才往前一步,朗声道,“有要事禀明,关乎山东教化大事!”

  差役头目上前一步,拱手道:“诸位先生,布政使正在处理公务,不便见客。有什么事,可先告知小的,小的代为转达。”

  “转达?这事非得当面说!”一个年轻举人嚷道,“官学招生,重杂学而轻经史,是何道理?难道要让孔孟之道在山东断绝吗?”

  “就是!我们要见陈大人!”众人跟着起哄,声音越喊越大。

  差役头目脸色沉了沉:“大人有令,今日不见外客。诸位若是再喧哗,休怪小的们无礼了!”

  说罢,朝身后的差役使了个眼色,差役们当即往前一步,摆出戒备的架势。

  士子们哪里肯退?

  有人试图往前冲,被差役伸手拦住;有人在门前大声诵读《论语》,想以此施压;还有人拿出纸笔,当场写起“请愿书”,说要递进去。

  可差役们守在门口,纹丝不动,任他们怎么吵、怎么闹,就是不让进。

  日头渐渐升高,晒得人头晕,士子们嗓子喊哑了,力气也耗得差不多,却连陈园的面都没见着。

  “不行,咱们不能走!”领头的老秀才抹了把汗,咬着牙道,“今日见不到陈大人,誓不罢休!”

  众人听了,也都鼓着劲,或坐或站,堵在府衙门前。

  有的席地而坐,拿出随身带的干粮啃着;有的聚在一处,商量着下一步该如何;还有的望着紧闭的大门,满脸愤懑。

  府衙里的动静,早有人报给了陈园。

  他正在后堂看公文,听了禀报,只是淡淡道:“让他们闹。闹够了,自然会走。”

  门外,士子们仍在僵持。

  阳光越来越烈,街上的行人渐渐围拢过来,对着他们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可无论他们怎么折腾,府衙大门始终没开,差役们也始终守在那里,不让他们前进一步。

  这济南府衙门前的对峙,一时半会儿,怕是结束不了了。

  差役匆匆进了后堂,见陈园正翻看着各县报来的学馆修缮文书,忙躬身道:“大人,外面那些士子还在闹,越聚人越多,嘴里喊着要您出来论理。小的看这势头,怕是要闹大,到时候若是压不住……”

  陈园头也没抬,指尖在文书上轻轻点着,慢悠悠问道:“外面可有百姓围观?”

  差役一愣,随即回道:“有,街上的百姓围了不少,指指点点的,看那样子,后面还得再来人。”

  陈园这才放下文书,嘴角勾起一丝淡笑:“那就好。”

  差役不解:“大人,这……”

  “你且去盯着,”陈园打断他,语气平静,“等围观的百姓多到挤不下衙门前的街面,本官再出去会会他们。”

  差役虽心里纳闷,却不敢多问,只得应了声“是”,转身退了出去。

  陈园重新拿起文书,心里却自有计较:这些士子闹得再凶,终究是少数人的心思。

  可百姓在看,看的是新政到底为谁而设,看的是官学究竟教什么才有用。

  等街上人多了,让他们当着百姓的面说说,是经书里的章节能让田增产,还是算学格物能让日子好过。到那时,不用多说,道理自会明了。

  济南府衙门前的动静,早惊动了街坊四邻。

  寻常百姓本就爱凑个热闹,听闻是百十个读书人堵着衙门要说法,更是来了兴致,三三两两往这边涌。

  卖菜的放下挑子,踮着脚往人堆里瞧;做买卖的暂时关了铺子门,拉着邻居议论;连巷子里玩耍的孩童,也被大人拽着,远远地看热闹。

  不多时,衙门前的街面就挤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全是脑袋。

  “这是咋了?这么多秀才老爷聚在这儿?”一个提着菜篮子的老妇人,扯着旁边卖豆腐的问道。

  卖豆腐的擦了擦汗:“听说官学招先生,不重经书,倒重那些算学、格物的杂学,这些秀才老爷不乐意,来讨说法呢。”

  “哦——”老妇人恍然大悟,“就是教娃娃认字算账的学堂?俺家小子还盼着去呢,听说能学怎么多打粮食。”

  旁边一个汉子接话:“可不是嘛!俺们庄稼人,学那些之乎者也顶啥用?能算清田亩、懂些农具道理,才是真本事。这些秀才老爷,怕是嫌没他们的活路了。”

  人群里七嘴八舌,议论不停。

  有人觉得读书人不容易,读了一辈子书没出路,闹一闹也该;更多人却不怎么待见——往日里这些士子,要么躲在书房里摇头晃脑,要么依附士绅欺压百姓,如今新政让日子好过了,他们倒来添乱。

  “看他们一个个文绉绉的,吵了半天也没个章法。”

  “要我说,能教娃娃实打实本事的,才配当先生。光会背书,有啥用?”

  百姓们你一言我一语,声音渐渐传到士子们耳中。

  那些原本义愤填膺的儒生,听着外面的议论,脸上有些挂不住,喧闹声也渐渐小了些。

  这光景,倒像是戏台子搭在了衙门前,士子们是台上的角儿,百姓们是台下的看客。

  只是这戏唱得如何,还得看台下的人买不买账。

  那些士子平日里最是看重脸面,走在路上都要昂首挺胸,生怕失了读书人的体面。

  如今被黑压压的百姓围在中间,你一言我一语地指点议论,像看街头耍猴般打量着他们,个个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心里头如针扎般难受。

  有个年轻秀才脸皮薄,被百姓看得实在受不住,攥着拳头想发作,却被旁边的老秀才拉住。

  “稍安勿躁,”老秀才压低声音道,“此刻动怒,反倒落人口实,说咱们读书人无状。

  咱们是为了正经事来的,忍一忍。”

  那年轻秀才咬着牙,终究还是把火气憋了回去。

  是啊,若此刻撂挑子走了,先前的折腾全成了笑话,往后想在官学谋个差事,更是难上加难。

  家里还等着米下锅,妻儿盼着能过上安稳日子,这点脸面,再疼也得忍。

  领头的几个老秀才更是如此。

  他们闭着眼,装作听不见百姓的议论,手里的折扇却攥得紧紧的,指节都泛了白。

  他们心里清楚,今日若退了,不光自己没了出路,怕是整个山东的传统儒生,都要被这新政的“新学问”压一头,往后再难抬起头来。

  日头爬到头顶,百姓越聚越多,说笑声、议论声浪涛似的涌过来。

  有的士子坐不住,站起身来回踱步;有的背过身去,对着府衙大门发呆;还有的偷偷抹把汗,眼神里透着几分犹豫。可终究,没一个人抬脚离开。

  脸面虽重,可比起一家人的嚼用,比起往后在这山东地面上的立足之地,似乎又轻了些。

  他们就这么僵在那里,任人围观,任人议论,把那点读书人的清高和体面,暂且揣进怀里,只为等布政使出来,讨一个能让他们活下去的说法。
  http://www.yqzw5.cc/yq14476/62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