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 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第506集:京城分行的“差异化”之路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506集:京城分行的“差异化”之路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锦绣开新:陈记京城分行开业记

  暮春的京城,正阳门外车水马龙,绸缎庄鳞次栉比。“瑞福祥”的鎏金招牌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伙计们站在门口高声迎客,不时有穿绫罗绸缎的夫人小姐驻足挑选;斜对门的“同顺和”更显气派,门庭处挂着三匹丈长的云锦,引得路人纷纷侧目。就在这片老字号云集的街上,一间新铺子正紧锣密鼓地布置着,朱红门楣上,“陈记绸缎”四个烫金大字刚由工匠描完最后一笔,透着股初生牛犊的锐气。

  陈承业站在铺子二楼窗前,望着楼下熙攘的人群,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那是父亲陈远送他来京城时给的,说是当年走西域镖时得的物件,能安神。他身后,王福正捧着一本账册皱眉:“少东家,咱们这铺子选址虽好,可左右都是几十年的老商号,人家家底厚、客源稳,咱们主打西域货,京城人能认吗?”

  陈承业转过身,目光落在案上摊开的几张图纸上,那是他和柳如氏反复修改的“西域风情套餐”设计稿。“王叔,您忘了咱们在庙会的摊位了?”他笑着拿起一张披肩图纸,上面用淡墨勾着波斯织锦的缠枝莲纹样,边角处却添了中原常见的海棠刺绣,“当时那些夫人小姐围着问,不就是因为没见过这样的新鲜样式?老商号守着传统绸缎做了一辈子,这是他们的根,也是他们的束缚。咱们要做的,不是跟他们比谁的云锦更亮、谁的蜀锦更软,是要给京城人换个新念想。”

  王福仍是半信半疑,却也不再多言——自上次庙会摊位一战,他对这位少东家已多了几分信服。彼时陈承业力排众议,放弃在庙会卖寻常绸缎,转而摆上波斯织锦做的方巾、绣着葡萄纹的香囊,还让伙计现场演示如何将织锦披肩搭配中原衣裙,首日销售额就比预期翻了三倍,连顺天府尹的夫人都特意派人来订了两条。

  离开业还有三日,铺子里的伙计们忙着挂货、擦柜,柳如氏带着两个从老家来的绣娘正在后院赶制样品。陈承业走过去时,见柳如氏正拿着一根银线,在一块宝蓝色波斯织锦上绣着细巧的缠枝纹。“如姨,您这手艺,怕是京城的绣娘都要比不上了。”他笑着说。

  柳如氏抬头,鬓边的碎发沾了点丝线,她随手拂去:“少东家取笑了。不过这波斯织锦的线比咱们中原的粗,绣的时候得把针脚放疏些,不然就显笨了。”她拿起绣好的一小块料子递给陈承业,“你看,这样织锦的纹样露在外头,刺绣只做点缀,既不抢风头,又添了几分雅致,正合京城小姐们的心意。”

  陈承业接过料子,指尖触到细密的针脚,心里更定了几分。他此次特意从江南请了两位有名的绣娘,一位擅长苏绣,一位精通湘绣,还托人打听了京城最有名的绣娘苏阿婆——据说苏阿婆曾给宫里的娘娘绣过披风,只是近年年岁大了,早已不再接活。陈承业亲自登门拜访了三次,前两次都被管家挡在门外,第三次恰逢苏阿婆在院里晒绣线,他才得以见到这位老绣娘。

  “老夫人,晚辈陈承业,想请您去‘陈记’坐店,不用您动手绣活,只盼您能给客人讲讲刺绣的门道。”陈承业躬身行礼,语气诚恳,“咱们铺子里的货,是波斯织锦配中原刺绣,您见多识广,定能看出其中的巧思。”

  苏阿婆眯着眼睛打量他,又看了看他递来的样品,良久才开口:“年轻人,我这辈子见多了想在京城做绸缎生意的,大多是跟风凑热闹,你倒有些不一样。这织锦的纹样是西域的,刺绣的手法却是咱们江南的,不土不洋,刚刚好。”她顿了顿,又道,“我也闷得慌,就去你那铺子坐坐,权当解闷。”

  开业前一日,陈承业让伙计们在铺子门口搭了个小小的绣棚,又挂出告示:开业前三日,苏阿婆与江南绣娘现场演示刺绣,凡购买“西域风情套餐”者,可免费在香囊上绣名字缩写。消息传出去,附近的商户都来看热闹,连“瑞福祥”的掌柜都派人来探听消息,想知道这新来的“陈记”到底要耍什么花样。

  开业当天,天刚亮,铺子门口就围了不少人。陈承业穿着一身藏青色长衫,站在门口迎客,王福带着伙计们忙前忙后,柳如氏则陪着苏阿婆坐在绣棚里。辰时一到,鞭炮声响彻街头,陈承业上前揭开铺门的红布,只见铺子里的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式“西域风情”物件:宝蓝色的波斯织锦披肩,边角绣着浅粉色的海棠;鹅黄色的织锦香囊,坠着苏绣的葡萄串;还有淡紫色的织锦手帕,上面用湘绣绣着小小的蝴蝶,每一件都透着精致与新鲜。

  第一个进店的是位穿月白色衣裙的小姐,身后跟着个丫鬟。她径直走到披肩货架前,拿起一条孔雀蓝的披肩,指尖划过上面的刺绣:“这披肩的纹样倒别致,是西域来的吗?”

  “小姐好眼光。”陈承业上前,笑着解释,“这面料是波斯的织锦,上面的刺绣是咱们江南的苏绣,把西域的大气和中原的细腻凑在了一起。您要是喜欢,苏阿婆就在外面的绣棚里,能帮您在披肩上绣上您喜欢的纹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小姐眼睛一亮,跟着陈承业走到绣棚前。苏阿婆正拿着针线在一块织锦上绣着,见小姐过来,便停下手中的活:“姑娘想绣点什么?花鸟还是纹样?”

  “我想绣一枝梅。”小姐笑着说。苏阿婆点点头,拿起一根红线,不一会儿,一朵小巧的梅花就在织锦上绽放开来,引得周围的人纷纷赞叹。小姐喜不自胜,当即付了钱,还说要带姐妹们来看看。

  不到一个时辰,铺子里就挤满了人,伙计们忙得脚不沾地。有位夫人一下子订了五条披肩,说是要送给家里的女儿和儿媳;还有几位公子哥,专门来买香囊,说是要送给心上人。苏阿婆和两位江南绣娘面前排起了长队,大家都想让她们在自己买的物件上添上一笔。

  中午时分,“瑞福祥”的李掌柜也来了。他背着手在铺子里转了一圈,目光落在那些“西域风情套餐”上,脸色有些复杂。陈承业见状,主动上前递了杯茶:“李掌柜,今日得空过来看看?”

  李掌柜接过茶,呷了一口:“陈少东家,你这生意做得倒是新奇。不过,这西域货虽新鲜,可京城人向来认老牌子,你这热度能维持多久?”

  陈承业笑了笑:“李掌柜说的是。不过晚辈觉得,做生意就像走镖,既要守得住本分,也要敢闯新路。咱们‘陈记’的本分是‘信’,不管是西域织锦还是中原刺绣,都保证货真价实;这新路,就是给客人多些选择。至于热度,晚辈倒不担心,因为咱们还会有新的花样。”

  李掌柜愣了愣,随即笑了:“好一个‘守本分,闯新路’。陈少东家,老夫佩服。”说罢,他也买了一条披肩,说是给自家孙女儿的。

  开业第一日,铺子打烊时,账房先生算了算,销售额竟比庙会时还多了两倍。王福拿着账本,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少东家,咱们这算是开门红了!”

  陈承业点点头,心里却没敢放松。他知道,开业的热度只是开始,要想在京城站稳脚跟,还得靠后续的经营。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每天都在铺子里待着,听客人的反馈,调整货物的样式。有客人说披肩太长,不方便骑马,他就让人把披肩改短了些,还加了个暗扣;有客人觉得香囊的香料味道太浓,他就换成了清淡的兰花和茉莉香。

  苏阿婆也帮了不少忙。她见有些小姐喜欢素雅的样式,就提议在织锦上绣些简单的兰草、竹叶;还教铺子里的伙计如何辨别刺绣的好坏,让他们能更好地给客人介绍。两位江南绣娘则根据客人的需求,设计出了更多新的纹样,有绣着诗词的手帕,还有绣着生肖的荷包,每一样都很受欢迎。

  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这天,王福拿着一份京城布商的销量榜单,兴冲冲地跑进铺子:“少东家!您快看!咱们‘陈记’排第三!仅次于‘瑞福祥’和‘同顺和’!”

  陈承业接过榜单,只见上面清晰地写着:“瑞福祥第一,同顺和第二,陈记第三”。他看着榜单,想起父亲临行前说的话:“承业,做生意和护镖一样,重要的不是走得多快,是走得稳,走得正。”如今,他在京城的第一步,算是走稳了。

  傍晚时分,陈承业给父亲写了封信,告诉家里京城分行的情况。他在信里写道:“爹,京城的生意比想象中难,但也比想象中顺利。咱们的‘西域风情套餐’很受欢迎,苏阿婆和绣娘们帮了不少忙。儿子没给您丢脸,也没丢‘陈记’的‘信’字。”

  写完信,他走到铺子门口,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街上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映着“陈记绸缎”的招牌,格外温暖。不远处,“瑞福祥”的伙计正朝他挥手,他也笑着挥了挥手。他知道,接下来的路还很长,会有更多的挑战,但他有信心,带着“陈记”的“信”与“人心”,在京城闯出一片更大的天地。

  夜风拂过,带来了街边茶馆的评书声,说书先生正讲着当年陈远走西域镖的故事。陈承业听着,嘴角微微上扬——父亲的传奇已经落幕,而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喜欢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http://www.yqzw5.cc/yq13911/50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