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集:父亲的暗中助力
推荐阅读:
修仙才能救命
神奇宝贝:训练家从赏金猎人开始
抗日:民国大医生
崩坏三:以爱为名
人生副本游戏
漫威:从蜘蛛侠开始剧透
盗墓:开局山出家成道士
我的精灵训练家模拟器
虹猫蓝兔七侠后传
火影:一统忍界后立地成仙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镖途生财:拓业破局陈承业站在院中,看着父亲陈远端起茶盏的手稳如磐石,方才柳如氏说的话还在耳边打转——“你爹怕你在西域镇不住那些部落汉子,悄悄跟在镖队后头走了十日,见你把香料的事理顺了,才连夜折返,回来就咳得厉害”。他喉结动了动,刚要开口说“谢谢爹”,陈远已放下茶盏,指尖在桌面轻轻敲了敲,声音不高却字字落定:“你的镖途,得自己走。爹能帮的,只有‘信’字的分量。”
那日之后,陈承业总把“信”字揣在心里。眼瞅着京城绸缎分行的生意渐渐稳了,可冀南绸缎商会的几位布商却找上门来,为首的张老掌柜搓着手叹气:“承业啊,江南那边蚕茧减产,布价涨了三成,咱们这些小布商进货都难,再这么下去,怕是要关门了。”
陈承业请众人坐下,给每人倒了杯热茶。他想起父亲当年牵头建商会时说的“抱团才能扛事”,手指在账本上划了划:“江南布商抬价,是因为他们攥着蚕茧的货源。咱们要是能绕开他们,直接找蚕农拿货,不就能把成本降下来?”
张老掌柜皱着眉摇头:“蜀地倒有不少蚕农,可咱们单个去订,量少价高,人家未必肯卖。”
“那就联合起来。”陈承业把账本推到众人面前,“咱们以商会的名义,统一跟蜀地的蚕农签契约,按去年的市场价订今年的蚕茧,再找本地织坊加工成布。这样一来,成本能稳住,各位掌柜也不用受江南布商的牵制。”
众人一听,眼睛都亮了。可没过几日,负责去蜀地联络的伙计却急冲冲回来:“东家,蜀地的蚕农说,江南布商已经派人去订了,还许了高价,好些蚕农都动摇了。”
陈承业没慌,叫上王福,连夜往蜀地赶。到了蚕农聚集的青溪镇,他没急着找蚕农谈,反而先去了镇上的织坊。织坊的李掌柜正愁眉苦脸:“江南布商订了蚕茧,却只让咱们织粗布,好料子都要运去江南织,咱们本地织坊的生计都快没了。”
陈承业心里有了主意。第二日,他请青溪镇的蚕农和织坊掌柜都来镇上的茶馆。他站在台上,手里拿着商会的契约:“各位乡亲,咱们订蚕茧,不只为了自己,还想让本地织坊有事做。你们的蚕茧在本地织成布,咱们商会包销,织坊能赚工钱,蚕农能早收钱,不比把蚕茧运去江南强?”
说着,他把账本翻开,指给众人看:“去年咱们商会卖的布,有三成是蜀地织的,今年要是咱们合作,能卖到五成。到时候,青溪镇的布能运去京城、西域,各位的名声也能传出去。”
蚕农们交头接耳,有个姓赵的老农站起来:“陈东家,你说的是真的?咱们织的布,真能卖到京城?”
“我陈承业从不打诳语。”陈承业从怀里掏出一块波斯织锦,“这是咱们从西域运回来的料子,京城的王公贵族都爱穿。要是咱们把蜀地的蚕丝织成这样的好布,再运去西域,赚的钱比现在多两倍。”
李掌柜也站出来:“要是陈东家真能包销,咱们织坊愿意跟你们合作!到时候,咱们青溪镇的织工也不用去江南打工了。”
就这么着,蜀地的蚕茧订单总算定了下来。回冀南的路上,王福忍不住说:“东家,我之前还担心你压不住场面,没想到你这么会琢磨人心。”陈承业笑了笑:“爹说过,做生意不是赚银子,是赚人心。咱们让蚕农和织坊都得好处,他们才愿意跟咱们走。”
可没等陈承业喘口气,京城分行又出了岔子。伙计来报,说市面上出现了仿冒“陈记”的西域风情披肩,用料粗糙,绣线还容易断,好些顾客买了假货,都来分行退货,说“陈记”的名声是吹出来的。
账房先生急得直跺脚:“东家,咱们赶紧告官吧!当年老东家就是这么对付仿冒的,一告一个准。”
陈承业却摇了摇头。他想起父亲当年说的“堵不如疏”,要是直接告官,仿冒的人没了,可顾客心里的疙瘩还在。他叫人把仿冒的披肩和正品都摆在分行门口,又在门口搭了个台子,写着“陈记辨真会”。
第二日一早,分行门口就围满了人。陈承业拿着正品和仿冒品,站在台上给众人讲解:“各位乡亲看,咱们‘陈记’的披肩,用的是西域的羊毛,摸起来柔软,而且不容易起球;仿冒的用的是本地的粗毛,摸起来扎手。再看绣线,咱们用的是江南的真丝线,颜色鲜亮,绣出来的花纹整齐;仿冒的用的是棉线,颜色暗沉,花纹还歪歪扭扭。”
说着,他又拿起剪刀,分别剪了一下正品和仿冒品的布料:“咱们的布料织得密,剪的时候不容易散;仿冒的织得稀,一剪就开了。”
人群里有人喊:“陈东家,我前几天买了个仿冒的,这可怎么办啊?”
陈承业笑着说:“各位放心,凡是买了仿冒‘陈记’披肩的,只要拿着凭证来咱们分行,就能换一张正品半价券。咱们‘陈记’做的是长久生意,不能让乡亲们吃亏。”
这话一出,人群里顿时响起一片叫好声。有个老太太拿着仿冒披肩来换券,笑着说:“陈东家真是实诚,以后我买布,就认‘陈记’的牌子。”
没过几日,仿冒的披肩就没人买了。而“陈记”的名声,反而比以前更响了。柳如氏看着账本上增长的销量,笑着对陈承业说:“你这招比你爹当年还妙。你爹当年靠的是规矩,你靠的是人心。”
陈承业挠了挠头,刚要说话,就见李二郎从外面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东家,广州港的周海掌柜来信了,说南洋那边的商人想要咱们‘陈记’的绸缎,问咱们愿不愿意把绸缎运到南洋去卖。”
陈承业眼睛一亮。他早就听说南洋的香料和染料很有名,要是能把绸缎运过去,再把南洋的香料运回来,岂不是能开辟一条新商路?他立刻叫上王福,准备去广州港看看。
柳如氏叮嘱道:“南洋那边的风俗跟咱们不一样,你去了可得多听少说,别像在西域那样硬来。”
陈承业点了点头。到了广州港,周海早就等着了。周海带着陈承业登上商船,指着远处的大海说:“陈东家,这船能装五百匹布,要是咱们合作,我把你的绸缎运到南洋,你把我的胡椒、苏木运到中原,咱们互利共赢。”
陈承业站在船头,看着海浪拍打着船身,心里忽然有了个主意:“周掌柜,咱们不光能运绸缎和香料,还能运些中原的瓷器和茶叶。南洋那边的人,肯定喜欢这些东西。”
周海一拍大腿:“好主意!我怎么没想到?咱们这就订契约,下个月就走第一趟船。”
可就在陈承业准备回冀南的时候,家里却来了急信,说陈远咳疾加重,卧床不起,让他赶紧回去。陈承业心里一紧,连夜往回赶。
回到家,陈承业直奔父亲的卧房。陈远躺在床上,脸色苍白,见他回来,勉强笑了笑:“承业,你回来了。南洋的事,怎么样了?”
陈承业握着父亲的手,声音有些哽咽:“爹,都订好了,下个月就走第一趟船。您放心,我会把商路拓好的。”
陈远摇了摇头,喘了口气:“我不是问商路,我是问你,还记得咱们陈家做买卖的规矩吗?”
陈承业想了想,说:“记得。不赚亏心钱,不负信任咱们的人。”
“对。”陈远的眼睛亮了些,“你拓商路,赚银子,都没错。可你要记住,比镖车更重的是承诺,比银子更贵的是人心。你答应了蚕农包销布,就不能食言;你答应了顾客换半价券,也不能反悔。南洋那边的商人,要是信任你,你就算少赚点,也得把事做好。”
陈承业含泪点头:“爹,我记住了。您放心,我不会丢咱们陈家的脸。”
陈远笑了笑,闭上眼睛,慢慢睡着了。陈承业坐在床边,看着父亲的睡颜,忽然明白,父亲说的“镖途自己走”,不是不管他,而是要让他自己悟透“信”和“人心”的分量。
几日后,陈远的病情渐渐好转。陈承业看着父亲能坐起来喝茶了,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这日,他正在书房看南洋的账本,陈念雪蹦蹦跳跳地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块绣好的手帕:“爹,你看我绣的手帕,用的是咱们从西域运回来的丝线,好看吗?”
陈承业接过手帕,上面绣着一朵小小的梅花,针脚虽然稚嫩,却很整齐。他笑着说:“好看。念雪真厉害。”
陈念雪眨了眨眼睛:“奶奶说,咱们家的生意靠人心。我想把这些手帕拿到镇上去卖,每卖一条,就捐一文钱给织坊学堂,帮那些穷人家的孩子读书,好不好?”
陈承业心里一暖,摸了摸女儿的头:“好。念雪真是个好孩子,比爹还懂人心。”
没过多久,陈念雪的小摊子就在镇上摆起来了。镇上的人听说她卖手帕是为了捐钱给学堂,都来捧场。连青州府的官员都特意来买了两条,笑着说:“陈家的孩子都这么有善心,难怪‘陈记’的名声这么好。”
陈承业站在不远处,看着女儿忙碌的身影,又想起父亲的话,忽然觉得,所谓“拓业”,不只是拓商路,更是拓人心。从西域的穆罕默德,到蜀地的蚕农,再到镇上的乡亲,还有眼前的女儿,只要守住“信”,留住“人心”,就算遇到再多的困难,也能闯出一条坦途。
这日傍晚,陈承业陪父亲在院中喝茶。夕阳洒在“陈记”镖局的牌匾上,镀上了一层金边。陈远看着远处往来的伙计,忽然说:“承业,你知道咱们陈家为什么能把镖队做这么大吗?”
陈承业摇了摇头。
陈远喝了口茶,缓缓道:“因为咱们从来没把自己当生意人,咱们把自己当‘守路人’。守的是商路,更是人心。你爹当年闯西域,靠的是刀枪,可留住人的,是‘信’。你现在拓商路,靠的是算盘,可留住人的,还是‘信’。以后念雪接了你的班,靠的也得是‘信’。”
陈承业看着父亲,重重地点了点头。他知道,父亲给他的,不只是一份家业,更是一条用“信”和“人心”铺就的镖途。这条镖途,他要走下去,还要让女儿、让陈家的后代,一直走下去。
喜欢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http://www.yqzw5.cc/yq13911/50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