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社会责任感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人有钱了,第一件事是啥?买房子、买车子、改善生活。企业赚钱了,首先想的是啥?扩大规模、提高利润、给股东分红。这都没错,天经地义。但当你兜里的钱,多到几辈子都花不完的时候,你就会开始琢磨点别的了。这就像人吃饱了饭,就会想看看天上的云,听听远处的风声,想想自己这辈子,除了吃饱,还能留下点啥。

  SUdU现在算是彻底站稳了脚跟。现金流健康,团队稳定,品牌在圈子里有口皆碑。钱,是不用太发愁了。但我这心里头,反而空落落的,老觉得缺了点什么。有一天晚上,我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杭州城的万家灯火,突然想起很多年前,我还在摆地摊的时候,那时候想的是,啥时候能有个自己的店面,能天天吃上肉包子,就知足了。

  现在,肉包子早不是问题了,可当初那个在寒冬夜里瑟瑟发抖的年轻人,他的影子好像还在我心里。我就想,SUdU能有今天,固然是兄弟们拼出来的,但也离不开这个时代,离不开杭州这片水土的滋养,离不开无数客户的信任。咱们赚了钱,是不是也该回馈点啥?不能光想着自个儿的一亩三分地吧?

  我把这个想法在核心班子会上提了出来,没唱高调,就说大白话:“兄弟们,咱们现在不差钱了,是不是也该干点‘散财童子’的活儿?不是瞎捐,是干点实实在在、有长期价值的事。”

  话一出口,反应不一。南希最先开口,她是cFo,习惯性先算账:“汪总,回馈社会是好事。但怎么搞?捐钱?捐给谁?怎么保证钱用到刀刃上?这可都是成本,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

  刘春宇是从一线拼杀出来的,想法更直接:“汪总,我理解您的心情。但咱们是不是先把手头业务再夯实点?竞争这么激烈,把钱投在研发、营销上,不是更实在吗?”

  连一向沉稳的云飞也委婉地说:“老汪,做公益是好事,但容易吃力不讨好。搞不好,别人还说咱们作秀。”

  我理解他们的顾虑。商人思维,首要考虑投入产出,天经地义。但我这次,想的不是简单的“投入产出比”。

  我没急着反驳,而是问了个问题:“大家觉得,咱们SUdU这块牌子,现在最值钱的是什么?”

  大家七嘴八舌:“是产品!”“是渠道!”“是咱们这帮人!”

  “都对!”我肯定道,“但归根到底,是‘信誉’两个字!是消费者、合作伙伴、甚至社会大众对咱们的‘好感’和‘信任’!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关键时刻能救命。咱们前几年经历风波能挺过来,靠的就是这个。”

  我顿了顿,继续说:“做公益,短期内看,是纯投入。但长远看,它是在给咱们的‘信誉账户’里存钱,是在给品牌‘镀金身’!你产品好,别人觉得你应该的;你生意做大了,还能主动反哺社会,别人会高看你一眼,觉得你这企业有格局、有温度。这种无形的资产,比投多少广告都管用!”

  我看大家若有所思,又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咱村里,最先富起来的那户人家。如果他只顾自己盖大别墅,不管村里路烂桥塌,时间长了,大家伙儿表面不说,心里肯定骂他‘为富不仁’。但他要是能拿出点钱,给村里修条路、盖个学堂,大家都会念他的好,愿意跟他打交道,他的生意反而更稳当。这叫‘修桥铺路,荫及子孙’。”

  我这“修桥铺路”的比喻,比较接地气,大家听着都点头。方向定了,具体干什么?我们没搞“撒胡椒面”式的捐款,而是结合自身优势,聚焦在两件事上,要干就干出实效,干出特色。

  第一斧:教育赋能——设立“SUdU新锐设计师奖学金”

  这是林夕提议的。她说:“汪总,咱们是吃设计这碗饭的。我当年学设计,知道家里困难的学生有多难,买面料、做作品集,都是钱。咱们能不能帮帮这些有天赋但缺机会的年轻人?”

  我一听,这主意好!既符合咱们的本行,又能真正帮到人,而且有长期价值。我们很快联系了杭州一所知名的设计学院,设立了“SUdU新锐设计奖学金”,不是简单给钱完事,搞了个“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

  资金支持:真金白银,资助那些专业成绩优秀但家境贫寒的学生,解决他们的学费、材料费之忧。

  实践平台:获奖学生寒暑假可以优先来SUdU实习,林夕团队的设计师亲自带,接触真实商业项目,学真本事。

  就业通道:优秀毕业生,直接发放oFFER,吸纳进公司设计团队。

  奖学金颁发那天,我去了学校。看到那些拿到资助的年轻人,眼睛里闪着光,有感激,更有对未来的渴望。有个学生代表发言,声音哽咽地说:“谢谢SUdU,这笔奖学金不仅解决了我的经济困难,更让我觉得自己的梦想被尊重了。我一定会努力,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那一刻,我心里特别踏实。这比赚了一百万还舒服。我们播下的是一颗种子,未来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哪怕只有一两个苗子能成才,对行业,对社会,就是贡献。这事经媒体报道后,在圈内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很多人都说SUdU“干得漂亮”、“有格局”,品牌的美誉度实实在在提升了。

  第二斧:员工公益——成立“SUdU志愿者团”

  这是周红梅发起的。她说:“汪总,咱们现在员工不少了,很多年轻人,尤其95后,不光为赚钱,也希望工作有意义感。组织点公益活动,能增强凝聚力。”

  于是,我们成立了“SUdU志愿者团”,公司拨付专项经费,利用周末或假期,组织员工参与公益活动。不搞强制,全凭自愿。结果报名异常踊跃。

  有的小组去社区给老人普及防诈骗知识,顺便教教智能手机用法;有的小组去西湖边捡垃圾,做环保;还有小组联系了民工子弟学校,给孩子们上美术课,送些文具衣服。

  我开始还担心年轻人不愿意参加,结果发现我多虑了。活动照片发到内部群里,欢声笑语。很多员工反馈,平时工作忙,压力大,参加这种活动,身心特别放松,而且有种成就感。有个年轻程序员在分享会上说:“以前觉得敲代码就是为了KpI,现在觉得我在一家有温度的公司工作,挺自豪的。” 这种发自内心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是任何团建、任何奖金都换不来的。

  当然,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也有杂音。有人质疑我们“作秀”,有人说“有那钱不如给员工多发点奖金”。对这些,我一笑置之。我在一次全员大会上说:“咱们做这些,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求自己心安的。发奖金是让员工过得更好,做公益是让社会变得更好,两者不矛盾。咱们凭本事赚的钱,干干净净,花在正道儿上,心里踏实!”

  慢慢地,这种“社会责任”的意识,开始融入SUdU的血液。它不再是老板的一个指令,而逐渐成为一种企业文化。员工出去,会更在意公司的形象;做产品时,可能会多一分对环境和社会的考量。

  企业小的时候,责任是活下来,对员工、对客户负责;企业大了,责任就重了,得对社会、对未来负责。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担当,不是负担。

  社会责任,是品牌最高的护城河。价格战可能伤你皮毛,模式创新可能抢占你市场,但一家有担当、有温度、被社会尊敬的企业,它的根基是最难被撼动的。

  做公益,最好结合自身基因,做出特色和深度。像我们聚焦设计教育,就是发挥长处,事半功倍。比单纯捐钱更有价值,也更能持久。

  SUdU开始承担社会责任,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意味着我们不再仅仅是一个“会赚钱的公司”,而是在努力成为一个“值得尊敬的企业公民”。这条路很长,但走着,心里亮堂。
  http://www.yqzw5.cc/yq47865/27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