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舆论的风暴并未因林烨的沉默而平息,反而因他的“不作为”而显得愈发“坐实”了外界的猜测。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媒体也开始加入质疑的行列,各种分析文章层出不穷,仿佛要将这位曾经的“国风神话”彻底解构。

  然而,风起于青萍之末。就在这看似一面倒的声浪中,一些细微却坚定的声音,开始从不同的角落发出,如同星星之火,悄然蔓延。

  首先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国乐大师,在接受一家严肃文化刊物采访时,无意中被问及对当下“国风音乐”的看法。老人家并未直接点评林烨,只是慢悠悠地谈起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啊,讲究个气韵。有的音乐,乍听热闹,但气是浮的,韵是短的,听多了就忘了。有的音乐,初听或许平淡,但气是沉的,韵是长的,能往你心里钻,经得起反复琢磨。”他顿了顿,若有所指地补充道,“年轻人肯沉下心来琢磨老祖宗的东西,是好事。磨刀不误砍柴工嘛,急什么?”

  这番话虽未点名,但在有心人听来,无疑是对林烨当下“沉寂”状态的一种另类支持,批评那些质疑者过于浮躁。

  紧接着,一个专注于抢救、修复民间音乐的公益组织,在其官方账号上发布了一系列工作日志。其中一篇详细记录了他们在一个偏远山村,采集到一首几乎失传的古劳歌的过程。日志的末尾,笔者偶然提到:“……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工作最艰难,几乎无法与当地老人沟通时,是林烨先生的《人间烟火》拉近了距离。一位老人听着歌,眼眶湿润地说,‘这娃子唱的是咱心里的话。’随后,他才愿意为我们开口哼唱那首古老的调子……”

  这篇看似平淡的工作日志,却从一个极其刁钻的角度,印证了林烨音乐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它并非象牙塔中的孤芳自赏,而是能真正深入泥土,触动普通人心弦,甚至对文化保护工作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助益。

  与此同时,在各大音乐平台的《人间烟火》歌曲评论区,以及林烨的粉丝社群“火焰”中,一场自发的“守护”行动也在悄然进行。他们没有去和黑子们激烈对骂,而是不断地分享着这首歌,以及林烨其他作品在自己生活中留下的印记。

  “加班到深夜,听着《人间烟火》走回家,感觉路灯都变暖了。”

  “奶奶住院,吵着要听《橄榄树》,说听了心里安稳。”

  “我是环卫工,每天清晨扫街时听《青花瓷》,觉得这城市都变美了。”

  ……

  这些真实、朴素、带着生活温度的分享,汇聚成一股涓涓细流,无声地冲刷着那些刻意抹黑的言论。它们告诉所有人,林烨的音乐,早已在无数个平凡的瞬间,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它的价值,不需要由所谓的“专家”和“流量”来定义。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位曾在世界音乐博览会上与林烨有过一面之缘的印度西塔琴大师拉吉夫·夏尔马,在其个人的国际社交媒体账号上,转发了一段《天地龙鳞》的演出视频,并用英文写道:

  “真正的艺术,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内心的宁静。我在这位年轻朋友的音乐中,听到了这种宝贵的品质。喧嚣终将过去,而扎根于文化的作品,自会找到它的知音。期待他下一次的绽放。”

  这一来自国际音乐大师的背书,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国际乐迷圈层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也让国内那些跟风质疑的声音,显得有些可笑与狭隘。

  这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的声音,起初并不显眼,但它们真实、诚恳,带着某种沉静的力量。它们没有试图去与风暴正面对抗,而是如同坚韧的藤蔓,一点点地缠绕、加固着堤坝,默默积蓄着力量。

  林烨依旧没有公开回应任何事。但他关注着这些声音。在图书馆苦读的间隙,在琴房打磨编曲的深夜,他会偶尔翻看那些温暖的评论,看看那些为他辩护的文章。他的内心并非毫无波澜,但这些支持让他更加确信,自己的沉默与坚持是正确的。

  他不再觉得孤独。他知道,在这片看似汹涌的舆论黑潮之下,有一股更深厚、更坚定的暖流,正在默默奔涌。

  风暴眼中心,往往最为平静。而他,正在这片平静中,等待着那个破晓的时刻。

  (第五十三章 终)
  http://www.yqzw5.cc/yq47558/5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