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再见唐非梵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五七年的冬天,四九城格外寒冷,北风卷着细碎的雪末,打在脸上像小刀子似的临近年底,五院里的各项工作都在抓紧推进,何雨柱忙得脚不沾地。

  这天,他刚审完一份火箭发动机试车台的设计方案,办公室的门就被敲响了。

  进来的是副院长,脸色带着一丝少见的凝重。

  “雨柱,先放放手头的工作,有个紧急任务要交给你。”副院长坐下,揉了揉眉心,“是卫生部门那边来的请求,点名要你帮忙。”

  “卫生部门?”何雨柱有些意外,他是搞航空航天的,跟卫生系统八竿子打不着。

  “还记得唐非梵教授吗?你早年跟他合作过。”副院长提醒道。

  “唐教授?当然记得!”何雨柱眼前立刻浮现出那位身材清瘦、目光执着坚定的微生物学家形象。

  1950年底,为了给志愿军前线部队紧急生产大批量、质量稳定的抗生素,他曾和汤教授有过短暂而高效的合作,利用他在后世学到的系统工程思想,帮着优化过青霉素的生产流程,效果不错。

  “他现在是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所长,正牵头负责全国性的鼠疫、天花等烈性传染病疫苗的研制和储备工作。”

  副院长解释道,“但他们现在遇到了一个大难题——疫苗的生产效率始终上不去,而且批次间的质量稳定性不够理想。

  眼看国际形势复杂,国家急需建立可靠、高效的防疫屏障,这疫苗生产就成了卡脖子环节。

  老唐那边是实在没办法了,想起7年前 你就能帮他解决同样复杂的问题,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求助电话打到我这儿来了。”

  何雨柱立刻明白了事情的紧迫性。防疫如救火,尤其是在这个缺医少药的年代,疫苗就是保卫人民生命健康的“特殊弹药”。

  “我明白了,副院长。我马上过去!”何雨柱没有丝毫犹豫。

  再次来到位于南城的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何雨柱明显感觉到这里的气氛比几年前更加紧张和忙碌。

  穿着白大褂的研究人员行色匆匆,实验室里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培养基气味。

  唐非梵教授看起来比几年前苍老了一些,鬓角多了不少白发,但那双眼睛依然锐利有神,只是此刻布满了血丝,透露出深深的疲惫和焦虑。

  “柱子!你可算来了!”唐非梵一把抓住何雨柱的手,力道很大,

  “实在是没办法了才找你!我们这疫苗生产,就像个不听话的犟驴,时好时坏!产量死活提不上去,质量还忽高忽低,快把我这把老骨头急散了!”

  “唐教授,您别急,慢慢说,把生产流程从头到尾给我讲一遍,越详细越好。”何雨柱安抚道。

  唐非梵拉着何雨柱,直接进了疫苗生产车间。他亲自讲解,从毒种的选择和传代、鸡胚的接种和培养(当时很多疫苗采用鸡胚培养法),到病毒的收获、灭活、纯化,再到最后的检定、分装……流程极其繁琐,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

  何雨柱像个最认真的学生,仔细听着,不时提问:“唐教授,这一步的培养温度波动范围是多少?”

  “不同操作员在收获病毒液时,手法和时间差异大吗?”

  “检定环节耗时最长的是哪一步?”

  ……

  他一边问,一边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地画着流程图,标注出每一个关键控制点和可能存在的变量。

  他的思维模式与生物学家们截然不同,他不再把目光局限在某个具体的微生物或者化学反应上,而是将整个疫苗生产线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

  连续跟了三天生产线,记录了大量的操作数据和时间节点后,何雨柱把自己关在研究所给他临时安排的一间小办公室里。

  他没有看那些复杂的微生物学文献,而是对着自己画满流程图和数据的稿纸,以及那本已经被翻得有些卷边的《过程控制论》思考。

  “系统输入……是毒种和培养基;输出……是合格疫苗。”

  他喃喃自语,“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扰动和噪声……信息流(检测数据)反馈滞后……整个系统缺乏有效的闭环控制和优化……”

  几天后,他带着几个核心发现找到了汤飞凡。

  “汤教授,我初步分析,问题可能出在几个方面。”

  何雨柱摊开他的流程图,“第一,是‘信息滞后’。比如鸡胚培养环节,我们要等到培养结束后才能检测病毒滴度,发现不好已经晚了。

  这就像打炮不知道落点,无法实时修正弹道。”

  唐非梵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有道理!可是培养过程我们没法实时监测啊!”

  “我们不需要监测病毒本身,”何雨柱指着图表,“我们可以寻找‘代理变量’。

  比如,培养环境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性,与最终病毒产量是否存在强相关性?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环境参数控制得更精准,是不是就等于间接控制了产量?”

  唐非梵眼睛一亮:“这是个思路!我们之前确实对环境控制重视不够!”

  “第二,是‘流程瓶颈’。”何雨柱指向纯化和检定环节,“这里耗时太长,导致前道工序生产出来的半成品积压,增加了污染和变质的风险。

  而且,检定合格率波动大,反映出前端的生产过程控制不稳健。”

  “那怎么办?检定步骤是保证安全所必须的,不能减少啊!”旁边一位负责检定的老研究员说道。

  “我不是要减少步骤,而是要优化流程。”

  何雨柱解释,“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更快速的中间品检测方法,哪怕粗糙一点,但能及早发现异常,避免不合格品流入后续环节,浪费资源。

  同时,我们可以对前道工序的关键参数进行更严格的‘统计过程控制’,比如用控制图来监控,一旦发现数据趋势偏离正常范围,立刻调整,从源头稳定质量。”

  他最后总结道:“总的来说,就是要变‘开环生产’为‘闭环优化’。

  建立关键控制点的参数标准,加强过程监测和快速反馈,实现对整个生产系统的‘动态调控’,这样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升效率和稳定性。”

  何雨柱这一套从工程控制论中提炼出的系统优化思想,让在场的生物学家们耳目一新。虽然有些术语听不懂,但核心逻辑是清晰且令人信服的。

  在唐非梵的全力支持下,研究所开始尝试何雨柱的建议。

  他们加强了培养环境的恒温恒湿控制,并开始摸索环境参数与最终产量的关系;他们改进了生产记录方式,引入了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他们还尝试建立了几种快速的中间品效价评估方法……

  改变是艰难的,也遭遇了一些习惯性质疑,但在唐非梵的权威和何雨柱带来的新思路冲击下,还是逐步推行开来。

  一个多月后,效果开始显现。疫苗生产的批次合格率有了显着提升,生产周期也有所缩短。

  虽然距离完美还差得远,但整个生产线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比以前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临走前,唐非梵紧紧握着何雨柱的手,感慨万千:“何主任,这次真是多亏了你!你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啊!

  原来这微生物培养,也能像你们搞火箭一样,讲究系统、控制、优化!”

  何雨柱谦虚地说:“唐教授,您过奖了。我只是提供了一些方法论上的参考,真正的难题,还是靠您和研究所的同志们解决的。不同的领域,底层的科学逻辑是相通的。”

  离开研究所,何雨柱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涌起一种别样的成就感。能为守护亿万人民的健康尽一份力,这感觉丝毫不亚于解决一个航空航天领域的难题。

  他抬头望了望灰蒙蒙的天空,心里清楚,无论是探索浩瀚星空,还是护卫生命健康,都需要科学的力量,都需要这种打破学科壁垒、融会贯通的智慧。

  而这,正是他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http://www.yqzw5.cc/yq40158/61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