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第419章 惊涛初起,砥柱中流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19章 惊涛初起,砥柱中流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公元前183年 汉景帝前元元年 农历三月下至四月

  三月的北地,春光渐盛。和煦的春风彻底驱散了残冬的寒意,原野上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湟水奔流,水量丰沛。田间地头,大规模的春耕播种已近尾声,新播的种子在温暖的土壤中孕育生机,农人们正忙于引水灌溉、田间管理,一派繁忙而充满希望的景象。狄道城中,随着国丧期的结束,市井生活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虽然朝廷削藩、关东叛乱的消息如同无形的阴云,给这份活力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虑,但寻常百姓的生活终究要继续。

  然而,在靖王府内,气氛却与这明媚的春光格格不入,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低压。七国之乱爆发的惊天消息,如同一声惊雷,震动了整个帝国,也彻底改变了北地郡所处的外部环境。天下大势,已从新朝初立时的暗流涌动,演变为公开的刀兵相向。北地郡这座位于帝国西陲的重镇,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是忠于朝廷,出兵平叛?是坐观成败,保存实力?抑或是……有其他的可能?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将北地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靖王李凌在得知叛乱消息的瞬间,便深知北地已处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他必须做出最审慎、最果断的决策。

  三月二十,七国之乱消息确认后的第二天清晨。靖王府议事厅,门窗紧闭,戒备森严。仅有李凌、世子李玄业、长史周勃、郡丞公孙阙、都尉赵破奴(已从朔方疾驰赶回)五人在场。这是北地郡最高决策核心的密议,将决定北地未来的方向。

  李凌端坐主位,面色沉肃,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人,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吴楚等七国,公然反叛,檄文已传遍天下,声称‘清君侧,诛晁错’。烽火燃于关东,天下震动。我北地,地处西陲,然亦为汉室藩屏。当此巨变,何去何从,关乎我北地数十万军民之生死存亡,关乎李氏一族之兴衰荣辱。今日之议,需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定我北地应对之基本国策。”

  厅内一片寂静,空气仿佛凝固。片刻后,都尉赵破奴率先开口,声若洪钟,带着军人的直率:“王爷!这有何可议?吴楚等藩,世受国恩,竟敢举兵反叛,实乃大逆不道!我北地将士,食汉禄,守汉土,自当效忠朝廷,发兵东向,平叛讨逆!末将愿亲提朔方锐卒,为先锋,直捣叛贼巢穴!” 他的态度鲜明,主张立即武力介入,支持中央。

  长史周勃沉吟良久,方谨慎言道:“破奴将军忠勇可嘉。然……老臣以为,此事需从长计议。叛军势大,号称五十万,且皆富庶强藩,兵精粮足。朝廷仓促应战,胜负难料。我北地兵不过数万,且需分兵防御匈奴,若贸然东进,千里远征,粮草不继,恐难有作为,反而可能致使本土空虚,为匈奴所乘。且……朝廷内部,态度究竟如何?晁错之策,是否乃激变之由?若我助朝廷平叛,事后……鸟尽弓藏之事,史不绝书。老臣愚见,或可……暂守中立,静观其变,加强边备,保境安民,待局势明朗,再作打算。” 周勃老成持重,倾向于保守观望,避免引火烧身。

  郡丞公孙阙补充道:“周世伯所虑,不无道理。然,‘潜渊’密报,叛军檄文直指晁错,却未否定今上。此乃‘清君侧’之名,非‘反皇帝’之实。朝廷若处置得当(如……舍晁错以平众怒),叛乱或可缓解。我北地若公然‘中立’,恐被朝廷视为骑墙,甚至疑我暗通叛军,日后纵使叛乱平息,亦难逃罪责。然若立即出兵,确如周世伯言,风险巨大。两难之境也。”

  三人意见,或进或守,各有利弊,难以决断。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投向了尚未发言的世子李玄业。李凌也看向儿子:“业儿,你意下如何?”

  李玄业目光沉静,显然已深思熟虑。他站起身,向父亲及诸位世伯躬身一礼,从容道:“父王,诸位世伯。适才赵世叔、周世伯、公孙先生之言,皆有理据。然,业儿以为,当此非常之时,我北地之策,不可简单以‘进’或‘守’概之,而当秉持原则,厘清利害,谋定后动。”

  他走到悬挂的巨幅舆图前,手指舆图,分析道:“首先,需明辨大势。 七国之乱,看似汹汹,然其有三不可恃:一、名不正,以‘清君侧’为名,实为割据之私,难获天下民心。二、心不齐,七王各怀鬼胎,利合则聚,利尽则散,难以持久。三、地不利,关东虽富,然距长安遥远,中间有关山阻隔,朝廷据有关中形胜之地,资源雄厚,更有周亚夫等名将,只要应对得法,叛军胜算实则不高。”

  “其次,需审视自身。”李玄业继续道,“我北地之根本利益何在?一在保境,二在安民,三在家族之延续与发展。盲目出兵,若胜,或得封赏,然损兵折将,削弱自身,且必与关东诸侯结下深仇;若败,则玉石俱焚。而固守中立,看似稳妥,实则风险更大:朝廷若胜,必究我观望之罪;叛军若胜(可能性虽小),亦容不下我此等强大藩国。且无论何方胜败,我北地皆可能成为他人觊觎之目标。”

  “故,儿臣以为,我北地当采取‘’字之策!**”李玄业斩钉截铁道。

  “何为‘**’字策?”李凌目光锐利。

  “明示忠诚,固守根本,谨慎策应,以待其时。”李玄业一字一顿道。

  “一、明示忠诚。 立即上表朝廷,措辞严厉地声讨七国叛乱之行径,表明北地坚决拥护皇帝、维护统一的立场。奏章中,要大书特书匈奴乘我内乱、加剧犯边之危,强调北地肩负守土重责,若轻离防区,则胡虏必乘虚而入,社稷危矣!此举,意在占稳政治与道德制高点,向朝廷表明我心向中央,然力有未逮之苦衷,使其无法以‘不从征调’之罪加害。”

  “二、固守根本。 北地、朔方、玉门,乃我之根基,绝不可有失! 需立即进入全面战时状态。赵世叔返回朔方,采取‘以守代攻,以拖待变’之策,利用城塞地利,坚壁清野,疲惫匈奴,绝不浪战。玉门关亦然,命王猛校尉死守关隘。同时,郡内加紧整军备武,囤积粮草,巡查奸细,确保内部稳定。唯有自身强大,方能于乱世中屹立不倒。”

  “三、谨慎策应。 我虽不直接出兵关东,然绝非坐视。可做三事策应朝廷:一、 上奏朝廷,请求允许我北地军集中精力,全力打击匈奴,以‘断匈奴右臂’之策,策应朝廷东线平叛,使朝廷无西顾之忧。二、 可秘密遣一支精干小部队(如千人之内),携我北地旗帜及奏章,迂回至长安附近,听候朝廷调遣,象征性地表示参战,实则以表忠心、打探消息为主。三、 严密监控河西走廊及羌胡动静,严防匈奴与叛军勾结,或趁乱寇边。”

  “四、以待其时。 乱局之中,危机并存。我北地当借此机会,进一步整合内部,锤炼兵马,积累实力。同时,密切关注战局发展。若朝廷战事不利,我可视情况增大策应力度(如增派小股部队、提供粮饷);若朝廷胜局已定,我则立即上表庆贺,并可将之前策应之功稍加渲染。总之,一切行动,需以保全壮大北地为最终目的,灵活应对,绝不轻易押上全部赌注。”

  李玄业的策略,既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又有灵活的实际措施,既避免了直接卷入大战的风险,又为北地争取了最大的行动自由和发展空间,可谓老谋深算,考虑周详。

  赵破奴听后,虽觉不够痛快,但也承认此策稳妥;周勃、公孙阙则深表赞同,认为此乃眼下最明智的选择。

  李凌凝视儿子良久,眼中闪过激赏、欣慰,更有一种重任得托的轻松。他深吸一口气,决然道:“业儿此策,高瞻远瞩,深得乱世存身进取之三昧!便以此为北地应对七国之乱的基本国策!勃兄,即刻草拟奏章,依世子所言,明志诉苦,飞报长安!破奴,你速返朔方,贯彻‘以守代攻’之策,朔方安危,系于你身!子通,传令王猛,玉门关务必坚守!同时,加派‘潜渊’精锐,密切关注关东战局、朝廷动向及匈奴反应!业儿,郡内战时管制、整军备武之事,由你总责,周世伯协理,务必确保内部铁板一块!”

  “臣等(末将)(老臣)(儿臣)领命!”四人肃然应诺,深知从此北地正式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全新阶段。

  【系统提示:天下大乱,宿主面临重大战略抉择… 继承人提出极具政治智慧与现实可行性的应对策略,成功引导势力规避风险、把握机遇… 宿主状态:在重大危机中做出关键决策,政权稳定性与独立性得到加强,继承人战略价值飙升…】

  决策既定,北地郡这台战争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措辞恳切而又立场坚定的奏章以八百里加急发往长安。赵破奴当日即率亲卫返回朔方前线部署防御。郡内发布戒严令,军队取消休假,加强训练,城防加固,粮草物资实行配给管制,对外通道严加盘查,一副外松内紧、如临大敌的态势。李玄业展现出惊人的组织才能,与周勃配合默契,将战时管制措施推行得井井有条,民心虽惶惑,但未生大乱。

  四月伊始,关东战火纷飞的消息不断传来。吴楚联军进展迅速,兵锋直指梁国。朝廷仓促间以周亚夫为太尉,率军平叛。北地郡则严格按照既定策略行事,对关东战事不发一言,所有精力集中于边境防御与内部整顿。朔方方向,赵破奴依托城塞体系,成功挫败了匈奴几次试探性进攻,稳住了战线。玉门关外,匈奴大军云集,却因关险粮乏,迟迟未能发动总攻,战事陷入胶着。

  四月十五,朝廷使者抵达狄道,带来景帝诏书,嘉奖靖王李凌忠君爱国之心,体谅其边镇重任,准其“专心备胡,以固西陲”之请,未要求北地出兵平叛。这无疑是对北地策略的初步认可!使者同时透露,朝廷已考虑采纳诛晁错以息藩怨之议。消息传来,北地高层稍安。

  然而,李凌父子深知,危机远未过去。真正的考验,或许还在后头。他们必须像砥柱一般,在这惊涛骇浪中,牢牢稳住北地这艘航船。而在这个过程中,李玄业的地位与威望,因其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卓越才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北地李氏家族的命运,正与这场席卷天下的巨变,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景帝纪:“(前元)三年春……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

  * 家族史·始祖本纪:“景帝前元元年春,七国之乱爆发,天下震荡。凌公纳世子玄业‘明忠、固本、慎应、待时’之策,北地得以在乱局中稳守根本,左右逢源。世子临危定策,显社稷之才。”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惊涛初起,上帝明辨大势;砥柱中流,圣域独善其身;圣嗣献良谋,已具帝王之资。”

  * 北地秘录·乱世定策:“七国反,天下乱,李凌从世子策,北地得保周全,根基益固。玄业之名,由是显扬。”

  (第四百一十九章 完)
  http://www.yqzw5.cc/yq37975/41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