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谨守臣节,静待风起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公元前183年 汉景帝前元元年 农历正月下至二月国丧的哀戚气氛,如同初春尚未散尽的寒意,笼罩着整个北地郡。自正月十七正式接到汉文帝驾崩、景帝即位的哀诏与新政诏书后,狄道城乃至全郡上下,便彻底沉浸在一片素缟之中。依照礼制与靖王府令,二十七日的举哀期内,一切宴乐婚嫁活动严格禁止,市井虽仍有为生计的必要交易,但往日喧嚣不再,行人步履匆匆,面色凝重。官府衙门皆撤下彩饰,官吏身着素服办公,处理公务时也多了几分肃穆。军营之中,操练依旧,但号角声似乎也低沉了几分,兵士们臂缠黑纱,眼神警惕地望向北方——国丧期间,边患的威胁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因可能存在的“趁丧打劫”而更显紧迫。
靖王府内,灵堂香火不绝。李凌每日率王府属官及在狄道的子嗣例行祭奠,恪尽臣礼。哀悼的表文及奏请奔丧(虽已知被婉拒)的奏章,已由天使带回长安。北地郡拥戴新帝、恪守臣节的姿态,已明确无误地传达至帝国中枢。然而,在这份庄重恭顺的表象之下,北地的统治核心,正以极高的效率运转着,严格执行着既定的“恭、备、察、固”之策。
正月二十,靖王府议事厅。仅有李凌、李玄业、周勃、公孙阙四人在场。
“王爷,朝廷正式改元‘前元’的诏书已通传各县,民间皆知新帝年号。”周勃禀报道,“郡内举哀事宜,各县皆依令而行,目前秩序平稳,未生事端。”
“边关情况如何?”李凌更关心实际的威胁。
公孙阙立刻回道:“朔方赵破奴将军、玉门关王猛校尉均再次呈报,已按最高等级戒备。近日,匈奴斥候活动明显加剧,尤其朔方方向,几乎每日都有小股胡骑靠近边墙侦察,均被我军斥候驱离或击退。玉门关外,匈奴游骑亦频频现身关前,似在试探我军虚实与反应。王校尉报,已遵前令,时而示弱诱敌,时而以强弩迎头痛击,使敌难以判断我方真实兵力与意图。乌孙残部在猎骄靡统领下,情绪基本稳定,协助守关尚称尽力。”
李凌微微颔首:“告诉破奴和子韧(王猛),稳守为上,挫其锋锐即可,不可贪功浪战。国丧期间,任何不必要的边境冲突,都可能被朝中别有用心之人曲解。”
“臣明白。”公孙阙应道,“此外,‘潜渊’有新报。”
“讲。”
“长安方面,新帝即位后,首要在于稳定。已下诏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并抚慰宗室诸侯。然朝堂之上,辅政大臣间,暗流已现。”公孙阙压低声音,“周太尉(勃)与陶丞相(青)似在诸多政务上有所龃龉,而御史大夫晁错,近日接连上疏,言及‘削藩’、‘更化’之事,虽未公开指向具体哪位藩王,然其辞锋甚锐,在年轻士子中颇有共鸣。太皇太后薄氏深居简出,皇太后窦氏则时常召见窦氏外戚及近臣,过问政事。”
李凌目光微凝:“诸侯有何反应?”
“吴王刘濞依旧称病不朝,其境内广陵(吴都)兵马调动、粮草囤积之举,密报确认确有异常。楚王、赵王等,亦多持观望姿态。关东气氛,颇为微妙。”
李玄业静静地听着,此时开口道:“父王,新朝初立,百事待举,陛下与辅政大臣首要在于巩固中枢权威。我北地地处边陲,只要不生事、不逾矩,短期内当无大碍。然晁错大夫之议,不可不防。其‘削藩’之策,若行之于吴楚等强藩,或引发巨变;若推而广之,则天下藩王皆可能被波及。我北地虽忠心可鉴,亦需未雨绸缪。”
“业儿所言甚是。”李凌表示赞同,“‘恭’字诀,非一时之礼,乃长久之态。‘察’字诀,更需持之以恒。子通,长安、诸侯、匈奴,三处情报,乃我北地耳目,万不可有丝毫松懈!”
“王爷放心,臣已加派得力人手,并启用备用联络渠道,务必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公孙阙郑重保证。
“内部‘固本’之事,亦不可偏废。”李凌看向周勃,“勃兄,春耕在即,虽在国丧,农事不可误。各县粮种、农具、耕牛可准备妥当?去罗河谷地新垦农田水利修缮进展如何?”
周勃一一禀报:“王爷放心,去罗河谷地水利主体工程已于去岁冻前完工,今春只需局部维护。各县农资已核查完毕,只待天气转暖,即可分发下田。郡府已行文各县,国丧期间,官吏更需体恤民情,督农劝耕,不得以举哀之名废弛政务。”
“好。”李凌稍感宽慰,“西域馆筹建之事,业儿,进度如何?”
李玄业答道:“回父王,馆址(城西旧官署)已选定,图纸正在修改。首批师资名单儿臣已初步拟定,包括郡中两位通晓匈奴、月氏语的老吏,一位曾多次往返西域的归义胡商,以及军中一位退休的司马,皆已初步接触,彼等皆愿效力。生员选拔章程也已草拟,计划从郡学、军中子弟及寒门中择优录取,预计三月中可开始选拔。只是经费方面……”
“初期所需,先从王府府库支应。”李凌果断道,“此事关乎未来数十年西进人才之基,不必吝啬投入。”
“儿臣明白。”
会议结束后,李凌独留李玄业。
“业儿,新帝登基,朝局未稳,我北地身处漩涡之缘,你近日处事,愈发沉稳干练,为父甚慰。”李凌看着日益成熟的儿子,语重心长,“尤其此次应对国丧,你所献之策,切中要害。日后,与长安往来文移、边情分析、乃至部分郡务,你可多担待些,遇有不决,再与为父及周世伯、公孙先生商议。”
李玄业心中一动,知道这是父亲对自己能力的进一步认可和培养,肃然躬身:“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为父王分忧,绝不敢有负期望!”
李凌点点头,挥挥手让他退下。书房内重归寂静,他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尚未融尽的积雪,心中思绪万千。新朝的序幕已经拉开,但剧情如何发展,无人知晓。他只能谨守臣节,静观其变,同时不断夯实北地的根基。他再次下意识地抚向胸口,那枚祖龙魂佩依旧冰冷沉寂,但在处理这些关乎北地存亡的重大决策时,他内心深处,似乎总有一丝极其微妙的、难以言喻的感应,仿佛在提醒他,脚下的道路,并非常人眼中的藩王之路那么简单。
正月末,朝廷以新帝名义颁下的第一道实质性政令抵达北地,内容是要求各郡国上报去岁户口、垦田、钱谷入出数目,并申明本年度上计制度将更为严格。这显然是新朝意图摸清家底、加强中央控制的信号。李凌下令郡府各曹署严格按照要求,如实(但在允许范围内略作修饰)准备上计材料,务必做到账目清晰,经得起核查。
二月初,天气渐暖,河湟谷地的冰雪加速消融,春意悄然萌动。尽管仍处在国丧期,但田间地头已可见农人忙碌的身影,一年的希望在此孕育。北地边关,紧张的对峙仍在继续,匈奴的骚扰并未因汉朝国丧而停止,反而有变本加厉之势。二月初十,朔方都尉赵破奴报,一支约三百人的匈奴骑兵试图趁夜越过边墙,被巡哨发现,经过一番激战,被击退,遗尸二十余具。赵破奴判断,这只是更大规模进攻的前奏。李凌下令重赏有功将士,并再次告诫赵破奴,稳守反击,不得轻易出塞追击。
二月十五,玉门关王猛亦有密报至。称关外匈奴活动频繁,车师国在匈奴压力下,态度似有反复,此前通过乌孙死士建立的联络渠道变得不稳定。王猛建议,是否可考虑派一支精干的小型商队,以贸易为名,携带少量珍贵礼物,秘密前往车师,再次尝试接触其王庭,稳固关系。李凌与李玄业、公孙阙商议后,认为此计可行,但风险极大,需精心挑选人员,拟定周密计划,令王猛细化方案后再议。
与此同时,“潜渊”从长安传来更多碎片化信息:新帝似乎对晁错颇为倚重,但其“削藩”之议在朝中阻力不小,尤其是一些功勋老臣持保留态度。太皇太后薄氏身体状况不佳,已很少露面。皇太后窦氏影响力日增,其弟窦广国等开始活跃。关于诸侯王,朝廷已派出使者前往各藩国宣慰,但效果如何,尚难预料。
二月的狄道,在哀悼、戒备、春耕与错综复杂的信息交织中度过。靖王府如同风暴眼中相对平静的区域,李凌坐镇中枢,李玄业协助处理日益繁重的政务军务,周勃总揽内政民生,公孙阙掌控情报网络。北地郡这台机器,在李凌的驾驭下,顶着新朝初立的巨大不确定性,艰难而坚定地向着既定的方向前行。它谨守着臣子的本分,警惕着外部的威胁,巩固着内部的根基,同时,一双眼睛始终密切注视着长安的方向,等待着那可能改变一切的风起之时。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景帝纪:“(前元元年)春正月,诏曰:‘……’”
* 家族史·始祖本纪:“景帝前元元年春,北地谨守臣节,举哀理事不辍。凌公外示恭顺,内修政理,边备森严,农事有序。世子玄业协理政务,愈见精干。是时,朝局未稳,诸侯窥伺,胡患频仍,而北地独能镇静自持,根基益固。”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谨守臣节,上帝处变不惊;静待风起,圣域稳如磐石;圣嗣襄赞政务,已具宰辅之器。”
* 北地秘录·新朝初年:“景帝立,北地安然度变,李凌以‘恭、备、察、固’为策,内外井井有条。世子玄业参赞枢机,见识器量日增,人皆称其有乃父之风。”
(第四百一十六章 完)
http://www.yqzw5.cc/yq37975/4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