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保家仙点翰林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民国初年,长白山下有个靠山屯,屯里有户姓汤的人家,当家的名叫汤文远,是个落魄书生。汤家祖上也曾阔过,到文远这代,家道中落,只剩三间瓦房和几亩薄田。这汤文远年过三十,仍是个童生,连秀才都没考上,整日里捧着圣贤书摇头晃脑,农活一概不精,全靠妻子巧娘织布补贴家用。这年冬天,大雪封山,汤家米缸见底,巧娘愁眉不展,对文远说:“当家的,眼见要过年了,家里连顿饺子都包不起,你倒是想个法子啊。”
汤文远捧着本《论语》,头也不抬:“君子忧道不忧贫。”
巧娘气得直跺脚:“你不忧贫,我和孩儿还要吃饭呢!”
正当夫妻二人争执时,忽听得门外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文远开门一看,只见一只白毛狐狸倒在门口,腿上夹着捕兽夹,鲜血染红了周围的雪地。
巧娘见状,连声道:“这狐狸皮相不错,剥了皮能换些米面。”
文远却摇头:“见死不救,非君子所为。”不顾妻子反对,他将狐狸抱进屋内,小心翼翼取下捕兽夹,又找来草药为它敷上。
当夜,汤文远梦见一白须老者,对他拱手道:“多谢恩公救命之恩,老夫胡三太爷,日后必有报答。”
次日醒来,狐狸已不见踪影,文远只当是南柯一梦,并未放在心上。
谁知自那以后,汤家怪事连连。先是米缸里的米总也吃不完,明明见底了,第二天又满了;再是文远读书时,总觉有人在一旁指点,以往晦涩难懂的经文,忽然间豁然开朗。
更奇的是,一天屯里的恶霸赵四来汤家逼债,刚进门就脸色大变,连滚带爬地跑了出去,逢人便说汤家屋里有丈高的金甲神人守门。自此,再无人敢上门找汤家的麻烦。
转眼到了乡试之年,汤文远本无盘缠赴考,愁眉不展。一夜,他又梦到白须老者。老者笑道:“恩公不必忧虑,明日且去后山槐树下,自有造化。”
次日,文远依言前往,果然在槐树下挖出一包银子,正好够路上花费。巧娘惊喜交加,连声道:“当家的,莫不是咱家有了保家仙?”
文远这才将救狐之事告知妻子。巧娘连忙摆上香案,朝天拜了几拜。
文远赴考途中,夜宿一破庙。朦胧间,见一白衣少年翩然而至,自称是胡三,与文远论经谈史。文远只觉得少年学识渊博,见解非凡,许多疑难之处,经他一点拨,便茅塞顿开。
放榜之日,文远竟中举人。消息传来,靠山屯沸腾了,谁都没想到这穷酸书生竟有如此运道。
次年春天,文远进京参加会试。考前那晚,他又梦见胡三。胡三神色凝重道:“恩公,明日考题与边关军务有关,你且记住‘固本培元,循序渐进’八字。”
果然,会试考题正是关于边防建设。文远依胡三所言作文,洋洋洒洒,见解独到。放榜后,竟高中进士,殿试后又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汤翰林衣锦还乡,轰动四乡八里。当地乡绅纷纷前来结交,连昔日瞧不起他的县太爷也亲自登门道贺。
这日,汤家摆宴庆贺,席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个仙风道骨的老道。老道见到文远,眉头一皱,将他拉到一旁,低声道:“汤大人,你身上有股狐腥气,怕是招惹了狐仙。”
文远心中不悦,但碍于情面,只得敷衍道:“道长多虑了。”
老道摇头:“非也非也,人妖殊途,长久往来,必损阳气。贫道这里有道符咒,可保大人平安。”说着,塞给文远一道黄符。
当晚,文远又将此事梦见胡三。胡三叹道:“恩公若信那道人之言,我便不再来了。”
文远连忙道:“胡公于我恩重如山,我岂是忘恩负义之人?”次日便将符咒烧了。
不久,文远携家眷赴京上任。临行前,胡三托梦道:“京城乃天子脚下,龙气旺盛,我不便常去。恩公切记,遇事三思,勿贪勿躁。”
初到翰林院,文远谨记胡三教诲,兢兢业业,颇得上司赏识。然而京城繁华,渐渐迷了他的眼。同僚们个个家财万贯,穿戴光鲜,唯独他清贫如故,不免心生惭愧。
这日,同僚王翰林邀他赴宴。席间尽是达官贵人,酒过三巡,王翰林笑道:“汤兄才华横溢,何不谋个外放实缺?强似在翰林院清苦。”
文远心动,但又想起胡三“勿贪勿躁”的告诫,犹豫不决。
王翰林又道:“眼下有个肥缺,两淮盐运使司知事出缺,若汤兄有意,小弟可代为打点,只是需要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五百两银子,对文远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回到家中,他辗转难眠,忽然想起胡三曾说过,若有急难,可向西山方向焚香祷告。
次日,文远独自前往西山,焚香默祷。不多时,一白衣少年从林中走出,正是胡三模样。文远大喜,将烦恼尽数相告。
胡三听罢,眉头微皱:“恩公,那王翰林心术不正,此职另有其人觊觎,你若卷入,恐遭池鱼之殃。”
文远不以为然:“胡公多虑了,如今朝中无人难做官,机不可失啊。”
胡三长叹一声,从袖中取出一包银子:“既然如此,这些银两恩公先拿去。只是切记,得手后立即抽身,勿贪更多。”
文远接过银子,满心欢喜地走了。他却没有注意到,胡三的身影在阳光下有些模糊,脸色也苍白了几分。
有了银子打点,文远果然得了盐运使司知事的缺。临行前,他再次梦见胡三。此时的胡三须发皆白,老态龙钟,声音虚弱:“恩公此去,好自为之。我因擅动凡人命数,遭天谴折损道行,今后不能再护佑恩公了。”
文远惊醒,心中愧疚,但升官的喜悦很快冲淡了不安。
外放为官后,文远初时还算谨慎,后来见官场腐败,也渐渐同流合污,贪赃枉法。巧娘多次规劝,反遭他斥责。
三年任满,文远贪墨之事被人揭发,革职查办。家产抄没,一家人只好灰溜溜返回靠山屯。
此时的汤家老屋破败不堪,文远又病倒在床,无钱医治。巧娘每日上山采药,艰难度日。
一夜,文远昏睡中,又见胡三前来。胡三已是垂死模样,气息奄奄:“恩公,我因屡次逆天而行,大限将至。念在往日情分,最后助你一次。明日有贵人至,你好生接待。”说罢,化作青烟散去。
文远惊醒,泪流满面,方知自己辜负了狐仙一片真心。
次日,果然有钦差大臣路过靠山屯,遇大雪封路,借宿汤家。文远倾其所有招待。交谈中,钦差发现文远才学不俗,问起罢官缘由。文远如实相告,痛陈悔意。
钦差回朝后,恰逢朝廷需要用人之际,便举荐了文远。文远得以复起,此后为官清正,造福一方。
晚年致仕还乡后,文远在屋后立了一座胡三太爷庙,四时祭祀。据说有人曾在月明之夜,见一白须老者与文远在庙中对弈,谈笑风生。
文远临终前对儿孙说:“狐仙尚知报恩守义,人岂可不如狐?日后汤家子孙,当以善传家,见生灵危难,不可不救。”言毕含笑而逝。
从此,靠山屯汤家供奉胡仙的传统代代相传,成了当地一桩美谈。而胡三太爷庙的香火,至今未绝。
http://www.yqzw5.cc/yq36566/61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