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这是在做什么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在基地内部,一场悄无声息但极其严格的审查工作随即展开。山田主管与郁尧派来的安全专家合作,对基地所有工作人员,特别是能接触到核心排练区域和网络系统的技术人员,进行了新一轮的背景核查和行踪分析。重点排查对象是那些在几次“意外”发生时,有权限或机会接触相关系统的人员。

  审查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紧张气氛。基地内部开始流传关于“内鬼”的猜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受到了考验。西园寺导演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情绪,他在一次团队会议上明确表示:“怀疑和猜忌会腐蚀我们的创造力。安全审查是必要的,但我们要相信绝大多数同事是专业和可靠的。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完成这部作品。”他的话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军心,但阴影已然投下。

  与此同时,王越泽对捕获的攻击代码和那张神秘图像的分析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发现,攻击代码中使用了一种非常罕见的加密算法,这种算法与五年前一起未公开的、针对某星际考古数据库的高级网络攻击事件中使用的技术有高度相似性。而那幅图像经过增强和反向搜索后,虽然无法定位具体拍摄地,但图像中石刻的某些纹样特征,与基石厅档案库中标记为“已失踪”的一件来自牧夫座星域的古代文物碎片记录吻合。这件文物正是在五年前那起网络攻击事件后不久失踪的。

  这些发现将“遗物会”与更早的、针对考古资源的犯罪活动联系起来,表明他们是一个有着更长历史、更严密组织的团体,而不仅仅是对《星骸之语》项目临时起意。郁尧将这一情报同步给了星际刑警组织相关部门。

  另一方面,纪怜淮在相对安全的虚拟排练环境中,继续深化对“星”的塑造。没有了物理设备的潜在威胁,她更能专注于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西园寺导演引导她探索“星”在孤独探索中产生的哲学思辨——关于文明的意义、记忆的传承、个体在宏大宇宙中的位置。这些讨论提升了表演的思想深度。纪怜淮开始尝试在表演中融入更多细微的层次,比如在“星”面对浩瀚星海时,眼神中不仅要有孤独和敬畏,还要有一丝对生命联结的微弱渴望,哪怕这种渴望被她用理性的外壳紧紧包裹。

  徐觅则与摄影、美术团队利用虚拟制片系统的优势,预先模拟和调整了大量复杂镜头的构图和光影效果。他们发现,在虚拟环境中可以更自由地尝试各种大胆的视觉风格,比如用极简的光影对比来表现“星”内心的孤寂,或用扭曲的动态投影来外化记忆入侵时的心理错乱感。这些探索为影片的最终视觉呈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数日后,基地外围的tion sensor在深夜捕捉到一次短暂的异常触发,位置在山谷入口处的防护网附近。安保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未发现入侵者,但找到了一处植被有轻微踩踏痕迹,并采集到半个模糊的、不属于基地人员的鞋印。经分析,鞋印来自一种常用于户外侦察或特种作业的高端战术靴。这一发现证实了确实有外部人员在窥探基地,且具备一定的反侦察能力。

  更令人不安的是,王越泽监测到一次极其隐蔽的、针对基地外部通讯节点的探测尝试。这次尝试手法极其高明,几乎绕过了常规防御,但在试图接触核心数据流的前一刻被王越泽预设的诱饵系统识破并拦截。分析显示,这次探测的源头指向了一个位于中立星域的商业卫星网络,被多个匿名犯罪组织租用过。对手的耐心和资源令人心惊。

  面对持续的压力,西园寺导演和团队决定调整策略。他们不能无限期地困守在地下基地。在进行了充分的安全评估后,导演决定重启部分实景排练,但采取更严格的分割式进行。将高风险的特效联动部分继续延后,优先完成那些依赖演员表演、不涉及复杂技术设备的文戏部分,特别是“星”在勘探船内日常工作和内心独白的戏份。

  实景排练的恢复,尽管是在受限条件下,依然给团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信号。重新站在实体布景中,与真实的道具互动,纪怜淮感到表演的质感有所不同,那种真实的触感反馈是虚拟环境无法完全替代的。她和饰演“辉”的演员磨合得越发默契,一些即兴的火花开始出现,为角色关系增添了更多可信的细节。

  但就在一次看似顺利的排练间隙,发生了一件小事。纪怜淮在休息时,发现自己放在休息椅上的、用于记录角色心得的私人电子笔记本有被轻微移动过的痕迹。她非常确定自己离开前笔记本是合上的,但回来时却是打开的,停留在她记录关于“星”对“悲恸的献祭者”感受的那一页。她立刻报告了此事。

  调查发现,休息期间该区域的人员进出记录没有明显异常,监控录像也未能清晰捕捉到是谁动了笔记本。这很可能只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也可能是某个工作人员好奇所致,但在当前敏感的氛围下,这件事让纪怜淮感到一种被贴身窥视的不适感。她加强了对个人物品的保管,并更加注意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

  幽稷似乎也对这种持续的紧张氛围有所反应。它偶尔会在纪怜淮冥想或深度思考角色时,发出一些模糊的意念碎片,有时是关于“星骸”能量性质的直觉,有时是带着兴味的警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虽然难以直接解读,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纪怜淮对角色和处境的理解。

  团队在压力中艰难地维持着创作节奏。西园寺导演展现出了强大的定力,他不仅关注表演和拍摄,也时刻关心着团队成员的心理状态,经常与纪怜淮、徐觅等人谈心,疏导压力。冰见薰大师则运用她的经验,协调着各方关系,确保后勤保障万无一失。整个团队在逆境中仿佛被拧成了一股绳。

  王越泽和郁尧那边的工作也在继续。他们利用捕获的线索,逐渐缩小了对“遗物会”在新江户城活动范围的推测,并开始与当地执法部门进行更深入的情报共享。一张针对这个神秘组织的网,正在暗中悄然撒开。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真正的较量远未结束。“遗物会”就像潜伏在暗处的毒蛇,耐心等待着下一个机会。而纪怜淮和《星骸之语》团队,则在明处,一边精心雕琢着他们的艺术作品,一边警惕着可能从任何方向袭来的危险。这种在创作激情与安全威胁之间走钢丝的状态,成为了他们日常的底色。下一次挑战何时到来,以何种形式出现,无人知晓,但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它一定会来。

  西园寺导演决定暂停实体排练,转向纯虚拟环境进行创作的决定,像一道分水岭,将基地内的氛围清晰地划为两部分。一方面,物理风险的暂时解除让众人紧绷的神经得以稍许松弛;另一方面,工作重心全面转入虚拟领域,意味着他们将更深度地依赖技术系统,这本身也带来了新的、不同性质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星海制片基地”的虚拟制片中心,是其核心科技实力的体现。它并非简单的绿幕棚,而是一个庞大的、由高性能计算集群驱动的沉浸式模拟环境。纪怜淮需要进入一个被称为“感知茧房”的特制舱室。这个茧房外观像一个巨大的、光滑的白色蛋形舱,内部则配备了最先进的全向动作捕捉系统、高分辨率眼球追踪、微表情传感器阵列,以及能够模拟触觉、温度甚至气味反馈的体感衣。

  最重要的是,她佩戴的VR头显能够提供接近人眼极限的视场角和分辨率,结合环绕立体声系统,足以以假乱真地重构出任何预设的场景。

  首次进入“感知茧房”进行全沉浸排练的经历,对纪怜淮来说是震撼且充满挑战的。当舱门闭合,系统启动的瞬间,她眼前的现实世界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经过精心渲染的、“默示者号”勘探船驾驶舱的内部景象。不仅仅是视觉,她能“感觉”到座椅的材质和弧度,能“闻到”舱内循环空气带着的微弱臭氧和金属味,能“听到”引擎低沉的嗡鸣和仪器规律的滴答声。这种级别的沉浸感,远超之前的实体模型结合绿幕的体验,让她几乎瞬间就相信了自己正身处遥远的星海之中。

  西园寺导演和徐觅在控制室内,可以通过巨大的主屏幕看到纪怜淮的第一视角画面,以及由系统实时生成的、融合了纪怜淮虚拟化身和cG环境的完整场景。他们可以通过通讯系统与纪怜淮对话,也可以直接调整环境参数,比如改变星云的颜色、调整恒星的亮度、甚至模拟突如其来的陨石雨或能量风暴。

  初期排练的重点,集中在“星”独自在飞船内进行长时间航行的日常片段。这些片段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却至关重要,用于建立角色的生活质感和平静表面下的内心暗流。纪怜淮需要演绎“星”如何有条不紊地检查系统、记录数据、进行体能维持训练、在有限的休闲时间里阅读电子书籍或凝视窗外的星海。

  西园寺导演的要求极其细致:她操作虚拟控制界面的手势必须带有资深宇航员特有的熟练和效率;她独自进餐时细微的咀嚼动作和偶尔的走神,要能透露出习惯性的孤独;她凝视星空时眼神的焦距变化,要能反映出她内心时而放空、时而陷入深思的状态。

  这是一项极其耗费心神的工作。纪怜淮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信念感,让自己完全相信虚拟环境就是真实,同时又要精准控制身体的每一个微小反应,以符合导演的要求。一场看似简单的“早餐”戏,他们反复排练了十几次,只为捕捉到“星”在吞咽营养膏时,因读到一段关于地球故乡的描述而喉头微不可察的滚动,以及随后她迅速收敛情绪,恢复平静的瞬间。这种对细节的苛求,让纪怜淮对“星”的理解进入了更微观、更内在的层面。

  徐觅作为导演,则沉浸在虚拟制片提供的巨大创作自由中。她可以实时调整虚拟摄影机的位置、焦距和运动轨迹,尝试各种大胆的构图和运镜方式,而无需担心实体拍摄中的物理限制。她发现用一个极近的特写镜头捕捉纪怜淮眼球倒映的星云变化,能极好地外化角色内心的波澜;或者用一个漫长的、环绕“默示者号”的太空镜头,来强调其在这片死寂星域中的渺小与孤独。她和摄影指导、视觉特效团队紧密合作,预先可视化了大量复杂镜头的效果,大大提升了后期制作的效率和精度。

  然而,虚拟环境的深度依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最大的挑战是“感知延迟”和“模拟眩晕”。尽管技术已非常先进,但在快速移动或系统复杂运算时,仍会有毫秒级的延迟,这种细微的不协调感偶尔会打破演员的沉浸感,甚至引起轻微的头晕或恶心。纪怜淮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动作节奏和感知预期,去适应系统的特性。此外,长时间佩戴沉重的VR设备和高精度传感器,对体力和颈部肌肉也是不小的负担。基地配备了专业的理疗师,每天排练后为纪怜淮进行放松按摩和体能恢复。

  在虚拟排练渐入佳境的同时,郁尧和王越泽那边的调查工作也在紧张进行。通过对捕获的攻击代码碎片和那张神秘图像的深入分析,他们获得了几条关键线索:

  第一,攻击代码中使用的加密算法,与五年前一桩悬而未决的、针对“星际文化遗产数字库”的未授权访问事件高度吻合。该事件中,数个保存有高危或争议性星际文明数据的服务器遭到渗透,部分数据被复制或篡改,但当时未能追踪到攻击源。这将“遗物会”的活动时间线向前推了至少五年,表明他们是一个有历史、有预谋的组织。

  第二,对图像中那只戴着白色手套的手进行了增强分析和数据库比对。虽然无法确定具体身份,但手套的材质和腕部的一个模糊标识,与某个高端、定制化考古勘探装备品牌的产品特征相符。该品牌的客户群非常小众,多为财力雄厚的私人收藏家、独立研究员或某些背景复杂的基金会。这为追踪“遗物会”成员的身份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第三,王越泽试图反向追踪信号路径时,发现对方使用了高度匿名的“数据骡子”网络和区块链技术来掩盖行踪,手法专业且成本高昂。但他也捕捉到一丝微弱的、指向某个位于“边缘星域”的自由港空间的数字指纹。那里是法律监管的灰色地带,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是进行秘密交易和活动的理想温床。

  这些信息被秘密共享给了星际刑警组织相关部门,但官方调查需要时间,且可能受到各种政治和外交因素的制约。郁尧判断,短期内不能完全依赖外部力量,必须加强自身的防范和情报收集能力。他增派了更精干的安保人员,以各种隐蔽身份渗透到新江户城的关键信息节点附近,进行线下监控和情报搜集。

  基地内部,山田主管领导的安保团队也加强了措施。不仅对内部人员进行了新一轮的、更严格的背景审查和心理评估,还对基地的所有进出口、通风管道、数据接口进行了物理安全加固和24小时动态监控。他们甚至模拟了几次突发安全事件进行演习,以确保应急响应流程的顺畅。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安全感,但也让基地的生活更显封闭和紧张。

  在虚拟排练进行到第二周时,西园寺导演决定尝试一场更具挑战性的戏份——“星”首次成功解读部分外来记忆烙印后,产生的强烈情感共鸣和随之而来的意识恍惚状态。这场戏需要纪怜淮在虚拟环境中,体验一种非现实的、如同梦境或幻觉般的感知扭曲。

  技术团队为此特别设计了一段“意识流”场景。当“星”在虚拟驾驶舱内触碰某个关键数据接口时,周围的环境开始溶解、变形。冰冷的金属舱壁变得柔软、波动,仿佛生物组织;窗外的星云不再是遥远的光点,而是化作流淌的色彩河流,向她涌来;耳边响起混杂着古老语言、哭泣声和不明意义吟唱的音效。这是对记忆烙印视觉化和听觉化的大胆尝试。

  第一次进入这个“意识流”场景时,即便是早有心理准备,纪怜淮还是被其强大的感官冲击力所震撼。她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和迷失感,必须依靠强大的意志力才能保持表演的连贯性。她需要表现出“星”从最初的震惊、抗拒,到逐渐被那些陌生的情感碎片所淹没,再到最后挣扎着找回一丝理智的过程。这场排练对体力和精力的消耗极大,结束后她往往需要长时间的休息才能恢复。

  然而,就在一次“意识流”排练过程中,发生了一个极其诡异且难以定性的事件。当时,纪怜淮正沉浸在那种感知扭曲的状态中,努力演绎着“星”的意识混乱。突然,她感到一阵并非由程序预设的、极其尖锐的刺痛感从太阳穴传来,仿佛有一根冰针刺入了大脑!与此同时,她眼前流淌的色彩河流中,极其短暂地闪过一个清晰的、绝非预设内容的图像——那是一个扭曲的、燃烧着幽暗火焰的符号,与她之前见过的“双手捧光球”符号相似,但更加狰狞,充满了破坏性的意味!这个图像和刺痛感只持续了不到半秒钟,随即消失,系统似乎恢复正常。

  纪怜淮本能地中断了表演,猛地摘下了VR头显,大口喘着气,脸色苍白。控制室内,西园寺导演和徐觅也察觉到了异常,因为监视器上纪怜淮的生理数据出现了瞬间的剧烈峰值波动。

  技术团队立刻全面检查了系统日志和所有硬件。结果显示,所有设备运行正常,没有检测到任何外部入侵或内部故障的记录。那段诡异的图像和刺痛感,在系统数据层面没有任何痕迹,仿佛只是纪怜淮的幻觉或是在高度沉浸状态下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

  “是系统延迟导致的眩晕加重了吗?”徐觅担心地问。

  “还是……排练强度太大,产生了心理暗示?”技术主管猜测。

  纪怜淮却非常肯定那不是幻觉。那刺痛感太过真实,那燃烧的符号带着一股令人极度不安的邪气,与她之前接触过的任何感觉都不同。她私下将这次经历详细告知了郁尧和王越泽。

  王越泽陷入了沉思。如果系统日志真的毫无痕迹,那么这种攻击手段就太过高明,可能涉及对神经接口的极细微干扰,或者是某种针对性的、能够绕过常规监测的信息注入技术。这比之前的网络攻击和物理窥探都要可怕,因为它直接针对的是演员的意识本身。郁尧高度重视,指示王越泽不惜一切代价,对“感知茧房”的整个系统,从软件到硬件,尤其是神经接口部分,进行一次彻查,并考虑引入更专业的生物信号安全监测设备。

  这次事件给虚拟排练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它提示着,对手的渗透可能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层面,甚至可能威胁到纪怜淮的身心健康。西园寺导演果断暂停了所有涉及“意识流”等高强度感官刺激的排练,回归到相对安全的常规场景中。同时,他加强了对纪怜淮心理状态的关注,安排基地的心理顾问定期与她沟通。

  在巨大的压力下,纪怜淮展现出惊人的专业素养和心理韧性。她没有让恐惧压倒自己,而是将这种不安和警惕感,更深地融入对“星”的诠释中。她开始思考,“星”在面对未知的、可能危及心智的力量时,那种源自科学训练的强大理性,与内心深处对真相的渴望之间的拉锯战,或许正是角色最动人的地方。她在表演中,更加注重展现那种“于恐惧中保持观察,于混乱中坚守理性”的特质,使得“星”的形象更加丰满和有力。

  幽稷似乎也对这次事件有所反应。它传递来的意念不再是调侃或旁观,而带着一丝罕见的凝重:“方才那一瞬……有污秽之物试图触碰你的灵台。其力阴寒,充满腐朽与掠夺之意,非此界寻常手段。你得谨守心神,玄珠之力可护你灵识不失。”

  幽稷的警告让纪怜淮更加确信那并非幻觉。她开始有意识地尝试调动丹田内玄珠的温润能量,在排练时于体内缓缓流转,虽不能外放御敌,但求固守本心,保持灵台清明。这种尝试初时艰难,但渐渐地,她发现当自己心神高度集中于表演时,玄珠似乎能与她的信念感产生某种共鸣,散发出的微光能让她在虚拟环境的冲击下保持一种内在的稳定感。

  与此同时,王越泽的彻查有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发现。在对“感知茧房”的底层固件进行深度扫描时,他发现了一段极其隐蔽的、不属于原厂设计的冗余代码。这段代码被巧妙地伪装成系统日志清理程序,但其内部结构异常复杂,具备某种学习能力和条件触发机制。最诡异的是,这段代码的写入时间,远在基地建成之初,甚至早于《星骸之语》项目立项!

  它像一颗早已埋下的“沉睡种子”,静静地潜伏在系统深处,直到被某种特定的条件激活。

  这一发现意味着,威胁可能并非完全来自外部入侵,而是基地系统本身在建造或早期维护时就被埋下了隐患!这背后的可能性细思极恐,牵扯到更深的阴谋。王越泽立即隔离了这段代码,并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找出其激活条件和最终目的。郁尧则启动了对基地承建商和早期技术维护团队的秘密调查。

  基地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原本以为坚固的技术堡垒,却发现基石可能早已被蛀空。信任变得愈发脆弱,每个人看彼此的眼神中都多了一丝难以言说的审视。西园寺导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是继续依赖问题重重的虚拟系统进行创作,还是回到风险更高的实体排练?艺术创作与人员安全的天平,再次剧烈摇摆。

  在一次只有核心成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上,气氛沉重。纪怜淮在沉默良久后,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向西园寺导演:“导演,虚拟环境是目前最能帮助我深入角色的工具。我们不能因为恐惧就停止探索。我建议,在王先生彻底清除威胁之前,我们调整排练内容,避开可能触发异常的高风险场景,但继续利用虚拟环境进行角色内心戏和情感细节的打磨。同时,我会更加注意自我保护。”

  她的勇气和清醒感染了众人。徐觅也表示支持,认为可以专注于那些不需要强烈感官刺激的文戏部分。西园寺导演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他们决定,就像在雷区中谨慎前行一样,继续利用虚拟制片的技术优势,但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同时加快对内部隐患的排查和清除。

  于是,排练在一种高度警惕的氛围下继续进行。纪怜淮在虚拟的“默示者号”中,继续雕琢着“星”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呼吸、每一句台词。窗外的星海依旧璀璨,但她知道,在这片由数据构成的宇宙深处,隐藏着远比虚构剧情更真实的危险。而她所能做的,就是握紧手中的“角色”之盾,在这片真实的暗影中,继续追寻那道属于艺术和真相的、微弱而坚定的星光。前方的路,依然迷雾重重,但探索的脚步,未曾停歇。
  http://www.yqzw5.cc/yq31652/1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