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秦王府玄龄荐奇士,帷幄中如晦决机锋
推荐阅读:
妖龙古帝
穿越远古后成了野人娘子
修仙才能救命
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
超级锋暴
我的精灵训练家模拟器
快穿:虫族女王她靠生崽躺赢
异界打造奇观,从神级酒馆开始
崩坏三:以爱为名
领证当天,我和闪婚老公同居了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武德四年的长安初雪,来得比往年都要早,雪下得时间也比较长。细碎的雪花尚未积攒成势,只是懒洋洋地飘洒着,落在天策府新覆的琉璃瓦上,旋即化作不易察觉的湿痕,将这座因殊宠而备受瞩目的府邸,衬得愈发幽深肃穆。西苑文学馆的窗纸透出通宵达旦的烛光,映照着雪影,恍若虚浮的金箔;而与之相隔数重庭院的东跨院,兵曹参军值房内,却只孤零零地点着一盏油灯。只见杜如晦搁下笔,对着面前那纸墨迹未干的调令出神。陕州长史,正五品上,由王府属官外放为州郡佐贰,品秩确然是升迁了,可这背后的意味,却如同窗外的天气,透着浸骨的寒意。
“陕州长史,位置不低,看来朝廷是用心良苦了。”一个平和的声音自门外响起,房玄龄不知何时已立在门边,肩头的大氅上落满了细密的雪花。他缓步走近,炭火的暖意混着室外带来的清冷,一同弥漫开来。他并未去看杜如晦的脸,只是伸出修长的手指,在那调令末尾鲜红的吏部朱印上轻轻一点,指尖仿佛被那红色烫了一下,随即收回袖中,“从秦王府兵曹参军,到陕州长史,明面上是擢升,实则……”
“调虎离山。”杜如晦接口道,声音平静得如同结了冰的湖面,不起一丝波澜。他起身,径直走到北窗前,吱呀一声推开窗扇,凛冽的北风顿时涌入,将满室的沉闷与暖意卷散。远处,承天门方向传来低沉而规律的宵禁鼓声,一声声,敲在长安寂静的初雪之夜,也敲在有心人的心头。
几乎与此同时,太极宫深处两仪殿内,地龙烧得暖意如春。李渊拈起一枚温润的黑玉棋子,沉吟片刻,轻轻落在楸木棋盘上。对面侍坐的裴寂,目光随着那棋子落下,捻须笑道:“陛下这步棋,走得妙极。既全了兄弟友爱之情,又顾全了朝廷用人的体统,可谓两全。”
皇帝的目光却似乎有些飘忽,越过棋盘,扫向殿外纷扬的雪花,像是随口问道:“秦王府近日,可还安静?”
裴寂执棋的手微微一顿,旋即恢复自然,呵呵一笑:“天策府开衙建制备受荣宠,秦王殿下自是感念天恩,闭门谢客,专心文学馆之事,甚是安静。”
李渊“嗯”了一声,不再言语,只将目光重新投回棋盘,殿内只剩棋子轻叩的脆响。
而这安静的表面下,波澜正在暗涌。雪夜中的天策府书房,炭盆烧得正旺,李世民却觉得一股无名火直冲顶门。他将一叠文书重重摔在紫檀木大案上,纸张散落开来,墨字朱印,刺眼得很。“半月之内!连调我七名属官!房玄龄,杜如晦,程知节……这是要拆我的台,还是要绝我的臂膀?!”他猛地转身,看向刚从参军值房归来、静立一旁,眉宇间同样凝着忧色的房玄龄,“房先生,你素来多智,你说说,这究竟是何意?”
房玄龄躬身,默默将散落的调令一一拾起,在案上细心抚平褶皱,动作不疾不徐。“大王明鉴,”他开口,声音依旧沉稳,“其他人调离,虽伤筋动骨,尚可觅才补缺。唯独……杜如晦杜克明……”他刻意停顿,抬眼直视李世民,目光灼灼,“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堪为帝王之师佐。若大王之志,仅在安享富贵,则放他离去亦无不可;若大王志在天下,欲匡扶社稷,拯民于水火,则此人,非留不可!”
“王佐之才”四字,如同惊雷,在李世民耳畔炸响。他瞳孔骤然收缩,眼前瞬间闪过虎牢关大战前夜的情景:军帐中灯火通明,各路将领为二十万大军的粮草调度争得面红耳赤,是杜如晦,那个平日沉默寡言、面容清癯的参军,在纷乱中起身,仅凭几根算筹,半炷香的功夫,便将纷繁复杂的粮道、民夫、消耗厘得一清二楚,条分缕析,分毫不差。那时帐外月色清冷,照在他平静无波的脸上,竟有种洞悉一切、料事如神的光彩。是啊,王佐之才!岂能任其流于外郡,为他所用,甚至为他人所用?
“备马!即刻入宫!”李世民抓起搭在屏风上的狐裘大氅,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嘶哑。但他脚步刚迈出两步,却又骤然停住,深吸一口气,压下胸中翻涌的情绪,沉声道:“不,此时入宫,徒惹猜疑。先去杜府,我要亲自见见克明。”
杜宅的书房,比秦王府的值房还要简陋几分。一盏油灯,一张木案,杜如晦正俯身案前,就着昏黄的灯光,用细毫笔在绢帛上缓缓绘制陕州的山川舆图。见秦王深夜雪中到访,他脸上并无多少意外之色,只是从容搁笔,将绘了一半的地图轻轻推向前来。“大王请看,陕州地当要冲,北控河东盐铁之利,南扼潼关咽喉之道,西望长安,东接洛阳。若臣奉命赴任,当在此处、此处设卡筑垒,以固根本。”他指点着地图上的几处关隘,语气平淡得像是在讨论明日天气。
李世民却一把按住了舆图,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杜如晦:“克明!你可知我今夜冒雪而来,所为何事?”
杜如晦抬起眼,迎上李世民焦灼而锐利的目光,淡定自若:“臣自然知道。为避嫌,亦为用人。太子殿下忌惮大王势大,陛下圣心默运,意在制衡朝局,此乃帝王之术,无可厚非。然则……”他话音一顿,忽然起身,走到墙边一个不起眼的旧书匣前,取出一卷用蜡封好的名册,双手奉与李世民,“这是臣近日拟就的秦王府属官补缺名单,请大王过目。调离之人虽可惜,然天下英才,未必尽在眼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烛火摇曳下,房玄龄与李世民相视一眼,俱是心中一惊。李世民迅速展开名册,但见上面罗列的人名、籍贯、才能评语,密密麻麻,竟有数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名声不显却颇具实才的寒门士子,或因战乱流离失所的能吏,其遴选之精当,考量之周详,远胜于被调走的那几位。杜如晦此举,非但早有准备,更是以退为进,借势布局。
就在秦王府内部为这场无声的人事调动而暗流涌动之际,洛阳城一处幽静的馆驿内,一场关乎去留的暗谈也在进行。此地已无战火痕迹,大唐的旗帜在城头飘扬,但空气中仍弥漫着新旧交替的复杂气息。原李密麾下记室李玄道,被暂时安置于此,等候朝廷的发落。他并未像其他降臣那般四处钻营,只是每日在房中静坐,翻阅随身带来的几卷书籍,其中便有那本边角磨损的《庄子》。
这日,房门被轻轻叩响。来访者是奉旨安抚东都、并负责甄别降臣的唐朝重臣,态度客气却带着审视。寒暄过后,对方似是无意间提起:“李记室真是好定力。如今东都初定,人心浮动,阁下却能静心读书,令人佩服。听闻昔日魏公(李密)帐下,亦好黄老之术?”
李玄道放下书卷,神色平静:“天下扰攘,所求不过一定字。魏公昔日抱负远大,然时运不济。如今海内渐清,大唐天命所归,正是由乱入定之时。庄子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往日纷争,如同涸辙,何必念念不忘?不如顺应时势,各觅江湖之远。”
这番言语,既点明了自己无意纠结过去恩怨的态度,又暗含对大唐统一的认可,说得滴水不漏,又不失气节。那重臣听罢,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赏,不再多问,又闲聊几句便起身告辞。不久后,一份关于李玄道“识时务、有才学、无悖逆之心”的考评便悄然呈送长安,为其日后得以启用铺平了道路,而他的名声,也通过特定渠道,传入了正在广罗人才的杜如晦耳中,最终被纳入那份重要的荐贤名单。
十日后的常朝,气氛微妙。李渊端坐御榻,听取各部奏事。当议题涉及官员迁转时,李世民出列,郑重呈上奏疏,以秦王府事务繁剧、离不开杜如晦统筹为由,恳请陛下收回成命,准许杜如晦留任原职。李渊静静听完,目光在殿中扫过,掠过太子李建成看不出表情的脸,掠过裴寂若有所思的神情,沉吟片刻,竟是爽快地准了所奏,仿佛之前那纸调令从未发生过一般。退朝时,百官鱼贯而出,李建成在廊下缓步而行,恰好与房玄龄并肩,他似是随意地开口,声音不高不低,却足以让附近几位大臣听清:“听闻玄龄公近日为天策府招揽贤才,不遗余力,真是辛苦了。”
房玄龄立刻躬身,言辞谦恭得体:“太子殿下谬赞。为朝廷举荐贤能,本是臣子分内之事,不敢言辛苦。”然而,在他低垂的宽大袍袖之内,手指却不由自主地微微收紧。他眼角的余光瞥见,齐王李元吉正在不远处的朱漆柱子旁,与几位武将高声谈笑,但那目光,却似有似无地,不时瞟向这边。
当夜,天策府几位核心要员密议于书房。杜如晦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表面上遵从朝廷调令,让部分次要属官安心外任,甚至可示弱以麻痹对手;暗地里,则借此机会,将精心挑选的可靠之人安插到这些地方职位上,尤其是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关乎粮草、驿传、信息的枢纽之地,悄然编织一张属于秦王府的信息与影响力网络。房玄龄则献上新拟定的《求贤令》草案,建议借文学馆招贤纳士的合法外衣,更大张旗鼓地延揽天下寒门才俊,既充实自身,又可营造重视人才的良好声望,与东宫主要依靠关陇贵族和前朝旧臣的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好!好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李世民击节赞叹,多日来的阴郁一扫而空,“就让那些人以为得计,我们正好暗中落子,布局天下!”
三日后,长安城内外已是银装素裹。杜如晦在秦王府内设下简单的宴席,为几位即将离京赴任的旧日同僚饯行。酒过三巡,菜添五味,席间虽有勉励之语,却总透着一股淡淡的离愁别绪。杜如晦执一壶温酒,悄然离席,来到庭院中。凛冽的寒气扑面而来,他深吸一口,随即提起酒壶,将清冽的酒浆缓缓倾洒在皑皑白雪之上,酒香混着雪气,弥漫开来。
房玄龄不知何时也跟了出来,立在他身后,轻声问道:“克明在此祭奠何人?”
杜如晦仰望漫天飞舞、似乎永无止境的雪花,缓缓道:“非祭人,乃祭势。祭这些日子以来,那些看不见的刀光剑影,那些消散于无形的唇枪舌剑。”他收回目光,看向房玄龄,“玄龄,今日一别,各赴前程,他日重逢,不知又是何等光景,是否还能如今日这般,对坐饮酒?”
同一片雪花,也无声地飘落在东宫耀眼的琉璃瓦上,积了薄薄一层。暖阁内,李建成听着心腹探子低声回报秦王府饯行宴的细节,双手按在暖玉案面上,沉声道:“杜如晦终究是留住了……无妨,不过是父皇平衡之术罢了。且让他们得意一时,来日方长。”他的目光投向窗外迷蒙的雪夜,深邃难测。
而就在此时,远在数百里外,陕州境内的一处偏僻驿站里,一盏孤灯下,一位新近赴任的秦王府旧臣,正伏案疾书。信写毕,用蜡丸封好,交给窗外早已等候的心腹信使。那信使将蜡丸贴身藏好,裹紧棉衣,悄无声息地牵马融入风雪之中。雪地上留下一行浅浅的脚印,但很快,就被不断飘落的新雪覆盖,不留一丝痕迹,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过。只有风穿过枯枝,发出呜咽般的声响,预示着这个漫长的冬天,还远未结束。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
http://www.yqzw5.cc/yq23599/33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