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 大唐凌烟志 >第339章 天策府秦王开新秩,文学馆群彦登瀛洲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39章 天策府秦王开新秩,文学馆群彦登瀛洲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武德四年的冬天,长安城是在一种奇异的氛围中度过的。饶阳城外风雪弥漫、五万唐军溃败的硝烟,仿佛被凛冽的北风一路吹送,越过黄河,渗进了这座帝都的每一道宫墙缝隙,每一扇朱门雕窗。寒意不仅冻僵了街头巷尾贩夫走卒的手指,更悄然凝固了太极殿内原本就微妙无比的空气。

  战败的急报是清晨送达的。李渊手持那份字字沉重的军报,久久不语。鎏金兽首香炉里吐出的青烟,笔直上升,直到殿梁才缓缓散开,一如他此刻纷乱的心绪。他的目光,如同掂量着无形砝码,在御阶下分立两班的儿子们身上缓缓移动。左侧是太子李建成,身着储君冠服,面容沉静,甚至带着一丝合乎身份的忧国之色,但那份过于刻意的镇定之下,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悄然绷紧。右侧是秦王李世民,眉宇间带着挥之不去的锐气与征尘,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对饶阳败因的了然。

  五万大军的覆没,这个残酷的事实,像一盆冰水,浇醒了李渊心中残存的最后一丝侥幸。他酝酿许久、试图以宗室平衡军功集团的计划,在这血淋淋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天下未定,强敌环伺,此时此刻,帝国需要的不是精妙的制衡,而是一柄能斩断一切乱麻的利剑。而这柄剑,只能是他的次子,李世民。

  昨夜,大唐皇帝的挚友老臣裴寂的声音似乎还在耳畔:“陛下,天策上将之职,虽合周礼古制,然位在诸王公之上,仪同三司,权势过重……恐非我朝祖宗成法,亦恐滋生物议。”

  裴寂作为晋阳起兵的元从,深得李渊信任,但他的顾虑往往代表着朝中一部分保守势力的声音。

  想到此,御座上的李渊右手半握,敲击在冰冷的紫檀御案上,发出笃的一声轻响。他知道裴寂的担忧,这不仅仅是职位高低的问题,更是对帝国未来权力格局的深远考量。然而,他的目光最终越过众臣,牢牢定格在李世民身上,那目光里混合着无奈、决断,或许还有一丝为父者的复杂情感。

  “秦王,”李渊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大殿每一个角落,“自晋阳起兵,扫荡群雄,功盖寰宇,彪炳史册。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爵。今日朕授你天策上将,开府置官,非此殊荣,不足以彰汝之勋烈,亦不足以激励天下将士用命!”

  李世民微微一愣,应声出列,俯身谢恩,动作流畅而恭敬。但在那一低头的瞬间,他眼角的余光敏锐地捕捉到,立于文官班首的兄长李建成,那宽大的太子袍袖之下,双手难以自抑地微微一颤。这场看似荣宠至极的册封,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将兄弟二人之间那层温情的薄纱彻底撕破,推向了一场更加公开、更加无可回旋的较量。

  而另一边,齐王李元吉在同时受封司空时发出的那阵略显夸张的笑声,在这凝重的大殿里显得格外刺耳,仿佛是在这场悄然倾斜的权力天平上,故意投下的一枚充满算计的筹码。

  天策府的匾额很快在原本的秦王府邸门前悬挂起来。由大书法家虞世南亲笔题写的“天策上将府”五个鎏金大字,在长安冬日难得的暖阳下,灼灼生辉,耀人眼目。金漆的光芒,象征着无上的荣宠,也引来了无数或羡慕、或嫉妒、或警惕的目光。

  然而,比起开府建制、设置官属这些表面的荣耀,真正让长安城各方势力屏息关注的,是天策府西侧园林中新近辟出的一处馆阁“文学馆”。这并非寻常的吟诗作赋之所,其门槛之高,用意之深,远超外人想象。

  房玄龄捧着那份沉甸甸的学士名册,穿行于馆内新修的亭台楼阁之间。他步履沉稳,心中却如明镜一般。这名册上的每一个名字,都经过精心挑选,背后都牵连着一方势力,代表着一股潜在的力量。虞世南、虞世基兄弟,其文名冠绝江南,他们的入幕,意味着天策府向整个南朝文化士族群体伸出了橄榄枝;孔颖达,经学大师,背后是盘根错节的山东(崤山以东)士族网络;就连以直言敢谏闻名的苏世长,他的加盟,也是平衡关陇军事集团内部关系的一步妙棋。这十八位学士,并非只是装点门面的文人雅士,他们是一个精心编织的智慧与政治网络,是李世民为自己打造的、独立于传统朝廷体系之外的“影子内阁”。

  当宫廷画师阎立本的画笔在洁白的绢素上细细勾勒诸位学士的容貌气韵时,文学家褚亮正在一旁斟酌为每位画像题写的赞语。当最年轻的学士颜相时的肖像完成最后一笔,这个由当时最顶尖的文士、谋臣构成的智慧核心已悄然成型。外人只见他们“分三番递宿,引礼厚饩”的风雅与尊荣,只见他们谈经论史、诗文唱和的盛况,却不知每夜馆阁深处摇曳的烛火下,展开的不仅是书卷,更有精确到州县的山川舆图、赋税户籍。这里的讨论,关乎漕运改革以通粮道,关乎律令修订以安民心,更关乎未来帝国的蓝图。这里的每一句建言,都可能比战场上的冲锋陷阵更具颠覆性,更惊心动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股来自天策府的力量,东宫岂能毫无察觉?

  太子府邸,暖阁如春,却驱不散李建成眉宇间的阴霾。谋臣魏徵将手中的茶盏重重放下,盏中茶水溅湿了案几上摊开的戏文抄本《霸王别姬》。他冷哼一声,语带讥讽:“这出戏文,唱的倒是应景。刚愎自用,终至众叛亲离,垓下悲歌!”

  一旁沉默的王珪,缓缓展开一份刚刚通过隐秘渠道送来的密报,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文学馆昨夜持续至三更的议题:如何利用永济渠,在三个月内向河北前线集结三十万石军粮。这哪里是风雅文会?分明是为秦王即将到来的东征,进行最实质、最高效的备战!这份效率,这种未雨绸缪的能力,让东宫的幕僚们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王珪字叔玠,河东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出身于着名的士族“太原王氏”,是南朝刘宋时宰相王弘的后裔。他自幼丧父,家境中落,但品格孤高,安贫乐道,不随意与人交往。他的叔父王頍是隋朝汉王杨谅的部下。杨谅起兵反隋炀帝失败后,王頍被杀,王珪受到牵连,被迫逃亡山中,隐居十余年。唐朝建立后,在丞相府司录李纲的举荐下,王珪开始为唐高祖李渊的世子李建成效力,任太子中舍人,后转任太子中允,深受李建成敬重。

  李建成听得王珪建言,并没有接话,他只是默默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庭院中无声飘落的雪花。恍惚间,他仿佛回到了十年前,与二弟世民一同在渭北狩猎的情景。那时兄弟二人并辔而行,笑语欢声,一只失群的孤雁哀鸣着掠过天际,世民引弓疾射,箭矢破空,精准地贯穿了雁颈。那干脆利落的一箭,如今想来,竟像是一个宿命的隐喻。他的二弟,从来都是瞄准目标,便绝不松弦的人。

  而在不远处的司空府,齐王李元吉似乎全然沉浸在新得的劲弩试射中。弓弦嗡鸣,箭矢深深钉入箭靶。这个看似鲁莽冲动的皇子,此刻眼中闪烁的,却是与其外表不符的精明。他就像在调试一张更复杂的弓,将弓弦的张力控制在最微妙的状态,既不让太子兄长与秦王二哥任何一方轻易取胜,消耗彼此的实力,又要确保自己在最关键的时刻,拥有足以扳动最终天平的力量。他试射时发出的张狂笑声,惊起了司空府檐角栖息的寒鸦,扑棱棱飞向灰暗的天空。而远处天策府文学馆的烛火,依旧彻夜未熄,与东宫长明的灯光,在长安的夜幕下,形成了无声的对峙。

  市井之间,关于天策府和文学馆的传说,也开始带着神话色彩流传开来。西市的胡商信誓旦旦地对同行描述,曾亲眼目睹十八道金光,在深夜落入秦王府方向,宛如天神下降。终南山某处道观里,一位颇有声望的老道则对香客声称,夜观天象,发现帝星所在的紫微垣旁,莫名新添了十数颗辅星,光芒虽暂微弱,然其势不可小觑。

  这些荒诞不经的谣传,飘进永兴坊那些深宅大院时,那些历经北周、隋、唐数代更迭、嗅觉敏锐的老牌贵族们,正不动声色地焚毁一些与某些边将、某些失势旧臣往来的密信。他们从这“十八学士”的设立中,嗅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气息,新一轮更加深刻、更加残酷的权力洗牌,已然随着天策上将府的开衙而拉开了序幕。

  最精妙而耐人寻味的隐喻,来自负责外交的鸿胪寺。一位高丽使臣在暗中抄录“十八学士”的名号与事迹时,负责接待的译官在解释“瀛洲学士”这一称谓时,或许是有意,或许是无心,将传说中的海外仙山“瀛洲”,翻译成了“神灵渡海栖息之地”。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误译,后来随着高丽使团传入日本遣唐使的耳中,竟逐渐演变成秦王麾下有“蓬莱仙岛降临之神人辅佐”的传说。这个美丽的误会,在异邦的典籍里被不断演绎,闪烁了千百年,成为这段历史一个诡谲而遥远的注脚。

  几日后,雪下得最大的那个夜晚,李世民摒退随从,独留褚亮一人。

  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初着名文学家、政治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也是着名书法家褚遂良的父亲。他在隋唐之际以文才显名,是贞观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褚亮出身于江南士族,先祖世代为官。他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文采出众,很早就享有才名。

  他最初在南朝陈出任官职。陈亡后,隋文帝杨广闻其名,召他为东宫学士。隋炀帝大业年间,他任太常博士,后因与杨玄感交往密切,受其谋反事件牵连,被贬为西海郡司户(治所在今青海一带)。不久,隋末天下大乱,褚亮被西北割据势力薛举任命为黄门侍郎,掌管文书机要。 武德元年(618年),薛举之子薛仁杲被李世民击败,褚亮随即归顺唐朝。

  李世民久闻其名,对他十分礼遇,请他至自己的秦王府担任文学(官职名,负责典籍校勘、教授生徒等),成为李世民重要的文学顾问。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后,为网罗人才,在宫城西设文学馆,遴选十八位饱学之士,称为“十八学士”。褚亮位列其中,与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孔颖达等人齐名。他们不仅为李世民提供咨询,还时常讨论典籍,赋诗唱和,极大地提升了秦王幕府的文化声望和政治影响力。李世民命阎立本为十八人画像,褚亮为画像作赞,传为佳话。

  此刻,二人踏着积雪,步入静谧的文学馆。馆内烛火通明,映照着四壁悬挂的十八学士画像。画像上的人们,或儒雅,或沉毅,或睿智,目光似乎都穿越画卷,凝望着他,也凝望着一个他们共同参与开创的、即将到来的盛世。

  但见李世民缓步走到房玄龄的画像前,伸手轻轻拂过画像下方褚亮亲笔题写的赞语“才兼文武,栋梁之器”八个字,默然良久,他忽然对陪同在侧、负责馆务的褚亮微微一笑,看似随意地问道:“褚大人,可知当年汉武帝得贤臣汲黯时,曾有何感慨?”

  褚亮何等聪明,略一思索,躬身答道:“回上将,史载汉武尝言:‘古有社稷之臣,至如汲黯,近之矣。’”

  李世民点头,不再多言,只是负手而立,目光再次扫过那一幅幅画像。

  这句看似不经心的感慨,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次日清晨,一份密报便已悄然呈送至东宫李建成的案头,上面详细记录了秦王昨夜在文学馆的一言一行。而此刻的天策上将,早已披甲执戟,出现在长安城外的校场上。寒风卷着雪粒,吹动他猩红的斗篷。点将台下,万骑肃立,刀枪如林,肃杀之气直冲云霄。战马的喷鼻声、铁甲的碰撞声,惊破了冬日黎明的沉寂。

  文学馆的墨香尚未散去,河北复仇的战鼓已然在心底擂响。长安城的这个冬天,注定要在冰冷的积雪与灼热的野心交织下,于青史之上,烙下最深刻、最复杂的一道印记。权力的博弈隐于朝堂,而天下的归属,终将决定于沙场。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
  http://www.yqzw5.cc/yq23599/33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