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 兵王归回 >第1746章 金穗映远疆 初心传友谊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746章 金穗映远疆 初心传友谊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 金穗映远疆 初心传友谊

  中非农业示范园的晨光总带着几分特别的温柔,金色的光线穿过玉米田的叶隙,在湿润的泥土上洒下斑驳的光斑。李渊蹲在田埂上,指尖拂过一株刚抽穗的玉米,穗子上的细毛沾着晨露,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他身后传来脚步声,苏瑶提着保温桶走过来,棉质衬衫的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的手腕上还沾着些许育苗棚的泥土。

  “刚从育苗棚过来?”李渊回头,目光落在她沾着泥土的指尖,伸手自然地帮她拂去,“新品种的抗旱玉米苗怎么样?”

  “成活率比上个月又高了两个百分点。”苏瑶将保温桶放在田埂上,掀开盖子,蒸腾的热气带着米粥的清香散开,“老周说这批苗的根系比之前更发达,等下个月移栽到试验田,应该能扛住这边的旱季。”她递过一个青花瓷碗,碗里卧着一个金黄的荷包蛋,“先吃早饭,一会儿非洲农业联盟的考察团就要到了,他们还想看看咱们的玉米深加工生产线。”

  李渊接过碗,指尖触到温热的碗壁,心里也跟着暖了几分。他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玉米田,这片两年前还是荒地的土地,如今已被绿油油的作物覆盖,田埂旁的灌溉渠水流潺潺,远处的村庄里飘起袅袅炊烟——这是他和苏瑶在非洲扎根的第五年,从最初带着技术团队搭建示范园,到如今培育出适合当地气候的玉米品种,建立起从种植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

  “考察团里有几个是来自布基纳法索的农业专家,他们那边的旱情比咱们这儿更严重。”李渊喝了一口米粥,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驱散了清晨的微凉,“昨天跟他们视频会议,提到咱们的‘金穗1号’抗旱玉米,他们特别感兴趣,想引进回去试试。”

  苏瑶点头,从保温桶里又拿出一个饭盒,里面装着凉拌黄瓜和卤牛肉:“我已经让技术部的小王把‘金穗1号’的种植手册翻译成法语和当地语言,一会儿考察团来了,让他跟专家们详细对接。对了,阳阳和悦悦今天放假,说要跟咱们一起去生产线帮忙。”

  提到一双儿女,李渊的脸上露出柔和的笑意。十二岁的李阳和十岁的李悦,自小在示范园长大,跟着父母在玉米田里认识作物,在育苗棚里观察幼苗生长,甚至能熟练地用当地语言和园区里的非洲工人打招呼。去年非洲儿童农业夏令营,李阳还带着当地孩子种过玉米,教他们分辨玉米的病虫害,李悦则把示范园的故事画成漫画,送给园区附近学校的小朋友。

  “正好让他们看看玉米是怎么变成淀粉和饲料的。”李渊放下碗,擦了擦嘴,“之前阳阳还问我,咱们种的玉米能不能做成他们学校午餐里的馒头,今天让他亲眼看看生产线,也让他知道,咱们种的不仅是玉米,更是能让大家吃饱饭的希望。”

  两人收拾好保温桶,朝着示范园的深加工车间走去。沿途遇到不少园区的工人,有中国来的技术人员,也有当地招聘的农民,大家见到李渊和苏瑶,都热情地打招呼。“李主任,苏主任!”当地工人卡玛尔扛着锄头走过来,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我家地里的‘金穗1号’已经抽穗了,比去年种的普通玉米高了一大截!”

  “好好照料,等收获了,咱们的收购价肯定不会让你失望。”苏瑶笑着回应,“你儿子最近在夏令营怎么样?有没有跟着阳阳学种玉米?”

  “学了学了!”卡玛尔笑得更开心了,“昨天还跟我说,要跟阳阳一样,以后当农业专家,种出最好的玉米!”

  李渊和苏瑶相视一笑,这样的对话,在示范园里每天都会发生。他们知道,示范园不仅是技术输出的平台,更是中非人民友谊的纽带——中国的农业技术在这里落地生根,当地百姓的生活因为玉米种植发生改变,而孩子们之间的友谊,更像是悄然生长的玉米苗,在不知不觉中长成参天大树。

  走到深加工车间门口,远远就看到两个小小的身影在门口张望。李阳穿着蓝色的工作服,衣服下摆太长,遮住了半个屁股,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正认真地跟车间主任老张询问着什么;李悦则扎着两个小辫子,穿着粉色的连衣裙,手里捧着一沓画纸,看到李渊和苏瑶,立刻蹦蹦跳跳地跑过来。

  “爸爸!妈妈!”李悦扑进苏瑶怀里,举起画纸,“你看我画的玉米生产线,有传送带,还有包装的叔叔阿姨!”

  画纸上,蓝色的传送带上摆满了金黄的玉米,穿着工作服的人们面带笑容,背景里的示范园玉米田一望无际,天空中还画着中非两国的国旗,用彩色的蜡笔涂得鲜艳夺目。苏瑶接过画纸,忍不住在女儿的额头上亲了一口:“画得真好看,一会儿考察团的叔叔阿姨看到,肯定会喜欢的。”

  李阳也走了过来,手里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张叔叔跟我说,玉米先经过清理,去掉杂质,然后用脱粒机脱粒,再送到粉碎机里磨成粉,最后做成淀粉和饲料。爸爸,这些淀粉除了卖给当地的食品厂,还能运到其他非洲国家吗?”

  “当然可以。”李渊蹲下身,看着儿子认真的眼神,耐心解释,“咱们的示范园不仅要让当地百姓能种出玉米,还要让他们能通过玉米赚到钱。这些淀粉和饲料,除了供应本地,还会出口到加纳、多哥这些周边国家,这样一来,更多非洲朋友就能通过咱们的玉米产业受益。”

  李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笔记本揣进兜里:“那我今天要仔细看看生产线,等夏令营的时候,教给卡玛尔的儿子。”

  说话间,远处传来汽车的鸣笛声,考察团的车队到了。李渊整理了一下工作服,对苏瑶和孩子们说:“走,咱们去迎接考察团,让他们看看咱们示范园的成果,也让他们看看,中非友谊是怎么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的。”

  考察团的成员们下车后,立刻被示范园的景象吸引。布基纳法索的农业专家桑巴走到玉米田边,蹲下身仔细观察玉米的长势,伸手轻轻捏了捏玉米穗,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李主任,这玉米的穗子比我们那边种的大了不少,而且叶片看起来很健康,没有病虫害的痕迹。”

  “这是我们培育的‘金穗1号’抗旱玉米,不仅耐旱,还抗病虫害。”李渊递过一本种植手册,“手册里详细记录了种植技术,包括播种时间、施肥量、灌溉频率,都是根据非洲的气候特点调整的。我们还培训了当地的技术骨干,他们可以帮你们指导农民种植。”

  桑巴接过手册,认真地翻看着,不时点头:“太好了!我们国家每年因为干旱,玉米减产严重,很多农民都吃不饱饭。如果能引进这种玉米,肯定能解决不少问题。”

  苏瑶笑着补充:“除了玉米种子,我们还可以提供灌溉设备的技术支持。咱们示范园的滴灌系统,比传统灌溉节水百分之四十,很适合干旱地区使用。一会儿去生产线,你们还能看到玉米深加工的过程,淀粉、饲料、玉米油,都是高附加值的产品,能帮助农民提高收入。”

  考察团成员们跟着李渊和苏瑶走进深加工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中,金黄的玉米被送入清理机,经过脱粒、粉碎、分离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变成雪白的淀粉和金黄的饲料。李阳和李悦跟在后面,李阳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步骤,偶尔还会向车间工人提问;李悦则把自己画的画送给考察团的成员,桑巴接过画纸,看着上面色彩鲜艳的玉米田和笑脸,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小朋友画得真好,这就是中非友谊的样子!”

  参观完生产线,考察团和示范园的技术团队在会议室召开座谈会。桑巴率先发言:“李主任,苏主任,经过今天的参观,我们对示范园的玉米产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希望能和你们签订合作协议,引进‘金穗1号’玉米种子和种植技术,同时邀请你们的技术团队去我们国家指导农民种植。”

  李渊点头:“我们非常乐意合作。除了技术支持,我们还会在你们国家建立小型的示范基地,让当地农民亲眼看到玉米的长势和收益,这样他们才会更有信心种植。另外,我们计划明年举办中非农业技术培训班,邀请非洲各国的农民和技术人员来中国学习,让更多人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

  座谈会一直持续到下午,双方最终签订了合作协议。送走考察团后,李渊和苏瑶带着孩子们来到示范园的观景台。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整个示范园的景象:一望无际的玉米田,整齐排列的育苗棚,繁忙的深加工车间,远处还有当地农民的村庄。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玉米田上,给玉米穗镀上了一层金边,看起来格外温暖。

  “爸爸,桑巴叔叔说,他们国家的小朋友经常吃不饱饭,是不是种了咱们的玉米,他们就能吃饱了?”李悦拉着李渊的手,仰着小脸问道。

  李渊蹲下身,摸了摸女儿的头:“对呀,等‘金穗1号’在他们国家种成功了,他们就能收获更多的玉米,不仅能吃饱饭,还能卖掉玉米赚钱,让家里的生活变得更好。就像咱们示范园里的卡玛尔叔叔,以前他家的玉米不够吃,现在种了咱们的玉米,不仅够吃,还能把多余的玉米卖给加工厂,盖了新房子,还送儿子去读书。”

  李阳看着远处的玉米田,若有所思地说:“妈妈,我以后想当农业科学家,培育出更好的玉米种子,让更多非洲的小朋友能吃饱饭,能像我一样上学。”

  苏瑶听到儿子的话,眼眶微微湿润。她和李渊当初选择来非洲,就是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这里的人民改善生活,而现在,他们的孩子也将这份初心记在了心里。她伸手抱住两个孩子,声音温柔却坚定:“阳阳,悦悦,妈妈和爸爸支持你们。不管以后你们做什么,只要坚守初心,传递温暖,就是对中非友谊最好的传承。”

  夕阳渐渐落下,夜幕开始降临。示范园里的路灯亮起,柔和的光线照亮了田埂和道路。李渊牵着苏瑶的手,两个孩子跟在身边,一家人慢慢走在回家的路上。远处传来当地村民的歌声,歌声悠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你还记得咱们刚来时的样子吗?”苏瑶轻声问道,“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到处都是石头,当地村民对我们的技术还不相信,很多人都不愿意尝试种咱们的玉米。”

  “怎么不记得。”李渊笑着回忆,“第一次推广‘金穗1号’的时候,只有卡玛尔一个人愿意试种。结果到了收获的时候,他的玉米产量比别人高了一倍,其他村民才开始相信我们。现在好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示范园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就是咱们想要的结果。”

  “以后还会更好的。”苏瑶抬头看着李渊,眼中满是憧憬,“等阳阳和悦悦长大了,他们会带着这份记忆,把中非友谊传递下去。就像这示范园里的玉米,年复一年地生长,永远带着希望,永远传递着温暖。”

  李阳和李悦走在后面,手里拿着从玉米田里摘下的玉米穗,穗子上的玉米粒饱满金黄。他们小声地讨论着明天要去夏令营教当地孩子种玉米,要把今天看到的生产线讲给他们听。月光洒在他们身上,小小的身影在田埂上拉得很长,像两颗正在茁壮成长的玉米苗,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回到家,苏瑶去厨房准备晚饭,李渊则坐在客厅里,翻看今天和考察团签订的合作协议。李阳和李悦趴在桌子上,继续完善白天画的玉米生产线图,还在旁边加了一行字:“中非友谊,金穗传递。”

  晚饭时,苏瑶端上了用示范园自产玉米做的玉米粥和玉米饼。金黄的玉米饼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李悦咬了一口,满足地眯起眼睛:“妈妈,这玉米饼真好吃,比超市里买的还香!”

  “这是咱们自己种的玉米做的,当然好吃。”苏瑶笑着说,“以后等‘金穗1号’在非洲更多国家种成功了,更多非洲小朋友也能吃到这么香的玉米饼。”

  李渊喝了一口玉米粥,看着眼前的妻子和孩子,心里充满了幸福感。他知道,自己和苏瑶选择的这条路,虽然充满了挑战,但却是无比正确的。他们在非洲的土地上,用汗水浇灌出金色的玉米,也浇灌出中非人民深厚的友谊。而这份友谊,会像示范园里的玉米一样,年复一年地生长,传递着希望和温暖,守护着中非人民共同的梦想。

  晚饭后,一家人来到院子里。示范园的夜晚格外安静,只有虫鸣声和远处玉米田的风声。李阳和李悦坐在秋千上,手里拿着手电筒,照着院子里种的玉米苗。“爸爸,你看这棵玉米苗,什么时候能长到像田里的那么高?”李阳问道。

  “只要好好浇水、施肥,再过几个月,它就能长到比你还高,还能结出金黄的玉米穗。”李渊回答道。

  李悦抬头看着星空,星星在夜空中闪烁,像撒在黑色丝绒上的钻石。“妈妈,非洲的星星真亮,比咱们在中国看到的还亮。”

  “因为这里的天空更干净,没有那么多污染。”苏瑶抱着女儿,“就像中非友谊一样,纯粹而真诚,永远闪耀着光芒。”

  李渊走到苏瑶身边,伸手揽住她的肩膀。两人望着远处的玉米田,望着满天的繁星,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示范园的玉米产业还需要不断发展,中非友谊的传承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但只要他们坚守初心,只要孩子们能接过这份接力棒,金色的玉米穗就会永远在非洲的土地上绽放光芒,中非人民的友谊就会永远传递下去,直到永远。

  喜欢兵王归回
  http://www.yqzw5.cc/yq21495/174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