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蛛丝引雷,静夜藏锋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顾承砚的指节在檀木桌面敲出轻响时,门帘第二次被掀起。苏若雪抱着一摞线装古籍进来,月白衫角的桑叶汁还没干透,发间银饰随着步伐叮铃轻颤:\"查了《天工开物》补遗卷,还有光绪年间的《江南蚕谱》——\"她将最上面那本推到顾承砚面前,泛黄纸页停在\"异蚕篇\",\"您看这条:'蚕气聚则生静电,可扰金石之灵'。\"
\"静电?\"顾承砚的瞳孔微微收缩,手指划过古籍上褪色的朱砂批注,\"金石之灵\"四个字突然与青岛报告里\"测频仪异常波动\"的记录重叠。
他抬头时,苏若雪正从随身布包里取出个铜笼,笼底铺着新鲜桑叶,百来只蚕宝宝正弓着白胖身子啃食,\"我今早用这个试了。\"她掏出块黄铜片按在笼壁上,又摸出块磁石在铜片上划动——原本静止的磁针突然抖了抖,偏转两度。
\"刚才还没动静。\"小福凑过来,鼻尖几乎贴到铜笼,\"现在...它们好像吃快了?\"
顾承砚俯身细看,蚕宝宝的头部果然比半刻前更频繁地伸缩。
苏若雪指尖抚过笼中正在吐丝的蚕,声音轻得像怕惊着它们:\"结茧期的蚕会持续分泌丝胶,里面含大量氨基酸。
我问过圣约翰大学的化学教授,这些有机物在摩擦时会产生微弱电荷。\"她抬眼时,眼底有星子在烧,\"不是我们要去破坏,是它们长大了,自然会发声。\"
\"好。\"顾承砚的手掌重重拍在桌上,震得茶盏跳了跳,\"所有'春蚕学堂'暂停缫丝,改为集中催熟。\"他转向负责桑园的老周头,\"升温、加食,让这批蚕提前三天结茧——结茧时间统一在三日后子时。\"
\"少东家!\"老周头急得直搓手,\"催熟的茧子丝质会松,卖不上价啊!\"
\"卖?\"顾承砚突然笑了,指节叩了叩青岛来的报告,\"我们要卖的是'声音'。\"他抽出张地图,金华、丽水、衢州的红点在灯下泛着暖光,\"这些蚕的祖先是嘉兴秋氏的'认乡蚕',青岛那边测到的波动,是它们在认母源磁场。\"他的手指沿着红点连成的北斗线移动,\"现在它们的后代,能顺着磁场爬到东南方——要是让它们在同一个时辰集中吐丝...\"
\"干扰信号!\"苏若雪突然低呼,古籍在她膝头哗啦翻页,\"《蚕经》里说'千蚕同吐,金石失聪',原来说的是这个!\"
门帘第三次被掀起时,冷风裹着青檀香涌进来。
青鸟摘下沾着星子的呢帽,帽檐下的眼睛像淬过冰的刀:\"虹口军工所的'九〇式对空警戒仪',\"他将张手绘图纸摊开,上面密密麻麻标着电路走向,\"每日凌晨子时三刻系统自检,那时感应板灵敏度是平时的三倍。\"他的指腹划过图纸上标红的\"金属感应区\",\"最怕杂波。\"
顾承砚的笔尖在\"子时\"两个字上戳出个洞。
他忽然想起三日前,阿菱举着蚕茧对玛格丽特女士说:\"它们会唱歌,只有我们听得见。\"此刻地图上的红点连成的北斗,与《星语图》的纹路重叠成一片光网,而光网的中心,是十二处桑园里正被升温催熟的蚕群。
\"老周,\"他转头时眼底燃着灼人的火,\"沪郊十二处桑园,每处都架起共振箱。\"他从西装内袋摸出张唱片,封套上写着《母亲的间隙》——那是苏若雪用吴语哼唱的催蚕曲,\"用竹听筒放这个,频率调到和蚕宝宝的震动同频。\"
\"让它们的'歌声',\"他的声音沉下来,像擂响的战鼓,\"变成刺向敌人的刀。\"
苏若雪忽然握住他的手腕。
她的手因为刚才的实验还带着铜笼的凉意,却让顾承砚想起那年春夜,他们在顾氏绸庄后巷埋下的蚕种——当时她也是这样,指尖沾着泥土,眼睛亮得像要燃尽黑暗:\"阿砚,我们种的不是蚕,是火种。\"
此刻窗外的法租界钟楼敲响十一点。
鸽群早已归巢,青瓦上的影子却仍像蚕宝宝爬过的痕迹。
顾承砚低头看向苏若雪,她发间的银饰在灯下泛着暖光,那是他们成婚前她亲手打的,刻着\"承\"与\"雪\"两个字。
\"去准备吧。\"他对所有人说,声音轻得只有近旁的苏若雪能听见,\"三日后...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日华共荣'。\"
行动当夜,风平浪静。
法租界的梧桐叶在晚风中沙沙作响,虹口的霓虹依然刺眼。
十二处桑园的蚕房里,竹听筒正流淌着《母亲的间隙》的旋律。
蚕宝宝们抬着头,白色的小脑袋随着声波轻颤——它们不知道自己正在长大,不知道自己的\"歌声\"即将掀起风暴。
子时的钟摆,正缓缓朝着\"十二\"的刻度,荡过去。
子时的铜钟在法租界敲响第十二下时,顾承砚正站在顾苏织坊顶楼的木梯上。
他仰头望着天窗,玻璃上蒙着层薄霜,像极了蚕茧初成时的白翳。
楼下传来苏若雪刻意放轻的脚步声,她的月白围脖扫过楼梯扶手,带起一缕若有若无的桑叶香:\"阿砚,老周头刚从浦东桑园回来,说蚕房的共振箱都调好了。\"
顾承砚的喉结动了动。
三日前在图纸上标下的十二处红点,此刻正随着东南风的方向在他脑海里旋转——那不是普通的风,是他和苏若雪用三个月时间,在每片桑园的角落埋下磁石,在每棵桑树枝头系上铜铃,硬生生\"养\"出来的定向风。
他伸手按在天窗上,掌心能感觉到细微的震动,像极了苏若雪当初在蚕种箱边哼唱的催蚕曲。
\"来了。\"青鸟的声音突然从楼下传来。
这个总像块冷铁的男人此刻正站在廊下,仰头望着天空。
顾承砚顺着他的视线看去,便见十二片桑园的方向,有淡银色的雾霭正缓缓升腾——那不是雾,是亿万根蚕丝在空气中摩擦产生的静电微尘,每一粒都裹着氨基酸分子,在月光下泛着珍珠母贝的光泽。
苏若雪的手指轻轻勾住顾承砚的袖口。
她的指甲因为长期接触蚕茧有些发白,此刻却在微微发颤:\"阿砚,它们真的...在唱歌。\"顾承砚低头,看见她眼底映着银雾的光,像极了那年春夜,他们在后巷埋下蚕种时,她眼里跳动的星火。
那时她说\"我们种的是火种\",此刻他才真正明白,火种不一定是烈焰,也可以是这些连声音都发不全的小生命,用最原始的方式,在钢铁丛林里撕开一道裂缝。
黄浦江畔的日军通讯中心里,二等兵松本正揉着发酸的后颈。
午夜的风从江面上灌进来,吹得测频仪的金属外壳泛起冷光。
他刚要伸手去调温度旋钮,仪表盘上的指针突然开始疯狂震颤,像被抽打的陀螺。\"八嘎!\"他猛拍仪器外壳,指针却愈发癫狂,甚至撞碎了玻璃罩。
\"雷暴前兆!\"松本的吼声响彻值班室。
值班军官冲进来时,测频仪的警报灯正红得刺眼,所有电子管都在滋滋冒火星。\"切断电源!\"军官的军刀鞘撞在桌角,\"立刻联系虹口基地,说这里出现异常电磁干扰!\"
当电流声戛然而止的瞬间,顾承砚的指尖在窗玻璃上重重一叩。
楼下传来老周头压抑的欢呼:\"少东家!
浦东桑园的蚕茧开始落了!\"苏若雪的手从他袖口滑落,转而覆上自己的小腹——那里还藏着个温热的铜盒,装着今早新收的蚕种。
她忽然想起昨日在圣约翰大学,化学教授摸着显微镜下的蚕丝蛋白说:\"这些有机物的摩擦系数,刚好能干扰高频电磁波。\"原来古人说的\"千蚕同吐,金石失聪\",不是玄学,是他们用了三千年,把自然规律写成了密码。
次日清晨的虹口,技术官野村蹲在测频仪前,放大镜几乎贴到感应板上。
他用镊子夹起半片透明薄膜,在阳光下呈淡金色,像极了...野村的瞳孔骤然收缩——这分明是蚕丝的截面结构!\"大佐阁下,\"他转身时额角渗着汗,\"感应板表面覆盖着天然蚕丝蛋白膜,厚度不足0.01毫米。\"
\"蚕丝?\"大佐的军靴碾过地上的碎玻璃,\"帝国的雷达被一群蚕打败了?\"野村张了张嘴,最终只能低头:\"可能是气候异常导致的生物污染...最近黄浦江流域湿度偏高,适合蚕类繁殖。\"
同一时刻,《申报》的头版被油墨印得发亮。
苏若雪捏着报纸的手微微发紧,标题《春蚕为何偏爱今夜?
》下,是圣约翰大学生物系教授的署名文章:\"经观测,本月月相特殊,地磁场波动与蚕类吐丝频率产生共振,故出现大规模同步结茧现象。\"她抬头看向顾承砚,他正站在落地窗前,晨光穿过他的西装,在后背剪出一道金边。\"若雪,\"他没有回头,\"你看,有时候真话要裹着糖衣说,才不会硌着别人的牙。\"
三日后的晌午,青鸟掀开门帘时,顾承砚正用软布擦拭一只旧蚕盒。
盒身的漆已经剥落,露出底下刻着的\"顾苏\"二字——那是他和苏若雪成婚前,她亲手雕的。\"南京密报。\"青鸟将电报拍在桌上,\"日军原定于今日对杭州的空袭,因雷达故障推迟。\"
顾承砚的手指顿在盒盖上。
他想起昨夜苏若雪说的话:\"阿砚,你总说我们在借势,可这些蚕宝宝,何尝不是在借我们的手,把被踩进泥里的尊严,重新捡起来?\"他低头看向电报上的\"推迟\"二字,忽然笑了,只是那笑里带着些涩:\"我们在用他们的规则赢...但他们永远想不到,打败机器的,是一群还没学会说话的孩子。\"
\"什么孩子?\"苏若雪端着茶进来,青瓷盏里浮着片新摘的桑叶。
顾承砚举起蚕盒,盒底有行极细的刻痕——那是他用针尖描的简谱,是《母亲的间隙》的前两句。\"你看,\"他轻轻叩了叩盒底,\"它们的第一口,咬的是我们写的歌。\"
话音未落,窗外传来\"咔\"的轻响。
苏若雪快步走到窗前,玻璃上贴着只幼蚕,正用尾足攀着窗沿,小脑袋一拱一拱,竟在啃食窗棂上的木漆——那里,不知何时被顾承砚刻了排极小的音符。
顾承砚望着那只幼蚕,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电报边缘。
日军推迟空袭的喜悦像潮水般退去,他忽然想起野村技术官今早发给上海总领馆的密电:\"建议加强对民间织造业的电磁辐射监测。\"
\"若雪,\"他转身时,眼底的光暗了暗,\"去把所有桑园的共振箱收起来。\"他的声音很轻,却像块压在水面的石头,\"有些歌,暂时...不能唱得太响了。\"
http://www.yqzw5.cc/yq20288/55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