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生而不隶,书则立名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老汉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上前,将自家祖传的砚台捐了出来。

  “我家三代不识字,今天,轮到了!”老汉的声音虽然苍老,却充满了力量。

  村民们纷纷响应,将自己家中的笔墨纸砚都捐了出来,堆满了整个高台。

  陈皓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满了感动和希望。

  他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只要每个人都敢于拿起笔,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这个世界就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当夜,陈皓独坐酒馆后院,抬头望去,只见檐下新挂一串纸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夜幕低垂,皓记酒馆后院亮起一串新挂的纸灯笼,暖黄色的光晕晕染开来,驱散了些许凉意。

  每盏灯笼内壁上,都用稚嫩的笔迹写着同一句话:“我认得这几个字。”风儿调皮地吹拂着,灯笼摇曳生姿,字影也随之婆娑起舞,像一个个鲜活的小精灵。

  陈皓望着眼前这充满生机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

  他缓缓启封最后一坛“清浊辨”,酒香四溢,令人陶醉。

  他斟满两杯,一杯敬自己,一杯却小心翼翼地放在旁边那张空着的木椅上——那是徐瞎子曾经最喜欢的位置。

  “您教的字,如今长出了腿,走得比谁都远了……”陈皓轻声低喃,语气中带着几分缅怀,几分欣慰。

  忽然,一阵清脆的歌声从溪流下游传来,打破了夜的宁静。

  那是孩子们用稚嫩的嗓音唱着新编的《松笔谣》:“笔是骨,墨是血,写出名字才算活,莫道穷乡无笔墨,心头一点就是学。”歌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如同山间的清泉般悦耳动听。

  歌声渐渐远去,月光如水般倾泻而下,将整个后院都笼罩在一片银色的光辉之中。

  一片翠绿的锯齿竹叶,轻盈地漂至陈皓脚边。

  他拾起竹叶,仔细端详。

  叶面光滑如镜,没有一个字,但边缘却布满了细微的裂痕,仿佛是被利器切割而成。

  这些裂痕,弯弯曲曲,纵横交错,在月光下,竟隐隐呈现出文字的笔画……

  “掌柜的,你看这叶子……”是芊芊的声音。

  夜幕退去,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溪面上,波光粼粼,如碎金般闪耀。

  几个孩童嬉闹着在溪边玩耍,不时发出清脆的笑声。

  突然,一个眼尖的孩童捡起一片漂浮在水面的锯齿竹叶,好奇地叫了起来:“你们快看,这叶子好像有字!”

  其他孩子闻声围了过来,只见那翠绿的竹叶边缘布满了细小的裂痕,弯弯曲曲,纵横交错,的确像是某种文字的笔画。

  一个稍大些,认得几个字的女童,凝神辨认了片刻,惊呼道:“这……这好像是‘心火不熄’四个字!”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整个村子,最终传到了皓记酒馆。

  李芊芊听到这个消息,心中一动,立刻取出一些特制的药水,小心翼翼地浸染了几片类似的竹叶。

  片刻之后,奇迹发生了。

  原本空无一物的叶面上,竟然浮现出极其淡薄的墨迹,仔细辨认,赫然是几行娟秀的字迹。

  “是《记事册》!是昨夜义庄地窖里逃走的那个书生写的!”李芊芊激动地说道,她一眼就认出了那独特的笔迹。

  原来,那书生逃走前,将自己记录的一些事情写在了竹叶上,希望能够传递出去,借着昨夜的雨水,顺着溪流而下。

  陈皓接过竹叶,凝视了良久,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他能感受到,那书生在绝望之中,仍然没有放弃希望,仍然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柱子。”陈皓沉声吩咐道,“去南岭砍一些老竹,要那种竹龄长的,韧性好的。”

  柱子虽然不知道陈皓要干什么,但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他知道,掌柜的做的每一件事,都有他的道理。

  很快,柱子就砍回了一大堆老竹。

  陈皓亲自上手,将竹子削成薄薄的竹片,然后一片片地晾晒在阳光下。

  待竹片彻底干燥之后,他拿起笔,蘸饱墨汁,在一片片竹片上写下了一句相同的话:“民有权知。”

  写完之后,陈皓将竹片交给柱子,吩咐道:“等春汛来的时候,将这些竹片放入溪流之中,让它们顺流而下。”

  柱子接过竹片,眼神坚定地说道:“掌柜的放心,我一定办好!”

  与此同时,在村子的另一边,打更班的副手胡一刀也发现了一些异常。

  自从上次的事情之后,胡一刀已经彻底归附了共济阵营,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弥补过去的过错。

  他时刻关注着村子里的一切动向,希望能为陈皓和村民们做些什么。

  这天晚上,胡一刀像往常一样巡查打更班的情况。

  他发现,有三个新晋的更夫总是喜欢在换岗之前蹲在墙角,指尖不停地在地面上划动着什么。

  胡一刀心中疑惑,便装作醉酒的样子,摇摇晃晃地向那三个更夫走去。

  他假装不小心摔倒,身体歪斜地倒在了那几个更夫的旁边。

  “哎呦,我的老腰啊……”胡一刀呻吟着,眼睛却悄悄地瞥向地面。

  只见在泥地上,赫然写着三个歪歪斜斜的字:“人”、“口”、“田”。

  胡一刀心中一惊,他立刻明白了这几个更夫的意图。

  他们是在偷偷地练习写字!

  第二天,胡一刀不动声色地给每个更夫都发了一个特制的竹哨。

  这竹哨看起来和普通的竹哨没什么区别,但里面却暗藏玄机——在竹哨的内部,藏着一张极其微小的纸卷,上面印着简化版的《识字五课》。

  胡一刀知道,这些更夫都是穷苦人家出身,根本没有机会学习认字。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能够偷偷地学习一些知识。

  五天之后,巡夜司的人突然闯入了打更班,开始进行搜查。

  他们声称接到举报,说打更班的人私藏违禁物品。

  然而,经过一番搜查之后,巡夜司的人却一无所获,只缴获了一些空空的竹哨管。

  原来,那些更夫早已将纸卷背诵得滚瓜烂熟,然后偷偷地焚毁了。

  他们知道,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避免暴露,他们还悄悄地将夜间交接的口令改换了。

  原本的口令是“今日无事”,现在则改成了“我认得字”。

  一字之差,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与此同时,在共济粮行,李芊芊也在忙碌着。

  她正在清点粮行的账目,突然发现,邻镇王老板送来的一批麻袋有些不太对劲。

  这批麻袋的线脚异常粗密,看起来十分结实。

  李芊芊心中疑惑,便拆解了一个麻袋,仔细检查起来。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在麻袋的经纬之间,竟然暗绣着一些凸点。

  这些凸点排列组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符号。

  李芊芊立刻意识到,这是一种盲文!

  而且是一种柳三针所传授的盲文变体。

  她仔细地触摸着那些凸点,终于辨认出了其中的内容:“周阿贵已迁,勿忧。”

  原来,这是王老板送来的消息,告诉他们周阿贵已经安全转移了,不用担心。

  李芊芊心中一喜,立刻将这种方法传授给了村里的织布妇人。

  她让织布妇人们以不同的针法,在布匹上记录每月粮价、布匹损耗等重要信息。

  数日之后,张大户家的一个家仆抱来一件破损的衣裳,请求村里的织布妇人帮忙缝补。

  那村妇一边缝补着衣裳,一边漫不经心地念叨着:“上月米涨三文,东仓虚报五斗……”

  那家仆闻言,脸色骤变,连夜赶回家中,将此事禀告给了张大户。

  张大户听了之后,勃然大怒,斥责那家仆“疯言疯语”。

  他根本不相信,一个村妇竟然能够知道粮仓的秘密。

  殊不知,此时此刻,整个县城的针线活儿,都已经悄然变成了一个个秘密的账本。

  村子里,老汉召集了村民们,准备召开一次议事会议。

  “乡亲们,今天我召集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一件事情。”老汉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说道,“我想把咱们祖传的族谱重新修缮一遍。”

  村民们听了,都有些不解。

  “老族长,咱们的族谱不是一直都在吗?为什么要重新修缮啊?”

  老汉叹了口气,说道:“以前咱们不识字,咱们姓啥名谁,过去都靠嘴说,官府一笔勾销就没了。现在好了,咱们的孩子们都学会写字了,咱们也该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头里,让子孙后代都记住咱们。”

  村民们听了老汉的话,都觉得很有道理。

  当晚,全村老少都提着灯笼,带着笔墨纸砚,聚集到了祠堂外面。

  他们在祠堂外的青石板上,逐个写下了自己的姓名。

  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祖先的敬意,对未来的期盼。

  陈皓也来到了现场,他亲手执笔,蘸饱朱砂,为首块石碑题写了八个大字:“生而不隶,书则立名。”

  这八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代表着陈皓对村民们的期望,也代表着他对这个时代的呐喊。
  http://www.yqzw5.cc/yq19125/51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