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安平义塾
推荐阅读:
三国:乱世第一枭雄
南宋特种兵
大明:弃婴开局,老朱求我当皇帝
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
花豹突击队
重生之大明国公
我家床底通大明
古代旱灾:官府献祭美女,我全收
双穿明末:我带领大明统治全球
大唐腾飞之路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银子到位,临时仓库也落实后,林向安便让人紧锣密鼓地投入秋粮收购。这天夜里,林向安与赵泽单独对坐,低声商量起回京之事。
“阿泽,你明日就启程回京,回去后,有几件事,需要你去办。”
赵泽点了点头,早知这趟是他先行回京,便凝神聆听。
林向安缓缓说道:
“第一要紧的,是借国公府的关系,
想办法去拜会户部仓场侍郎,或者京通仓监督,兵部武库司的官员也行。
见面时只需含蓄透个口风,说你此番南下,正好带来一批上好的南粮,
愿按官价充入粮仓,为朝廷分忧。
也可换个说法,边军弟兄戍守辛苦,你愿供给一批优质军粮。
这类客户才是重点突破口。”
这些渠道往往量大、回款快。
官价通常高于收购价,利润稳定。
而且这不仅是赚钱,更是‘为国办事’,也算积累一笔实打实的政治资本。
赵泽认真记下,轻声应道:
“好。”
随后林向安又给他指出第二条路子。
毕竟渠道多元化,才能带来更多利润。
也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其次,是大宗批发。
找京城最大的几家米行、粮号,整船出货。
你带些样品回去,再给出一个比他们自己南下采买略低的价格。
这类人群,要强调的是,现货现结,无运输风险,也无损耗。”
这个渠道也能快速出货,资金回笼快。
能为南方下一步收购提供现金流。
赵泽点点头,记住了这个思路。
“第三,就是像京城有影响力的大家族,
比如政治盟友、政敌等,给他们赠送粮帖,可低价供应优质粮。”
当然只占少部分,属于人情和未来投资。
毕竟各地产粮,但质量不一样。
湖州位于太湖南岸,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河网密布,土壤肥沃,尤其是青紫泥,气候温润,非常适合水稻生长。
太湖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避免了旱涝灾害。
而且湖州出产的糯米和粳米质量上乘,口感软糯香甜,本就是进贡朝廷的“贡米”。
在杭州、苏州乃至京城,“湖州米”可以说是优质高价的代名词。
有点类似于现代的“五常大米”。
竞争力本就强势。
赵泽低声应道:“行,你说的我都记住了。”
林向安又补充一句:
“若遇到问题,就去请教李姨。她在商业上的眼光和魄力,不输男子。”
赵泽微微一愣:“啊,我娘吗?”
林向安点点头:耐心解释道:
“她虽被困宅院,但见识手腕不凡。”
说实话,若不是怕影响李宝珠的名声,林向安都想邀请她入伙。
赵泽心中一动,忍不住轻声道:
“我娘有这么厉害吗?”
在赵泽心里,李宝珠是个有些严格的好母亲。
林向安笑了笑:“她厉不厉害,你亲自去办这些事,就能晓得了。”
他收敛笑意,又叮嘱道:
“记得挑几家可靠的票号,所有售粮款项都要打进去。日后我一声令下,就能随时把钱调往南方。”
赵泽深吸一口气,郑重点头:“行,我谨记在心。”
临了,林向安又细说了不同渠道的注意事项。
提醒他若有拿不准的,就直接请教李宝珠。
同时提醒道:
“若有谈不下来的,也不必灰心。
做生意,哪有不碰壁的?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对于林向安的话,赵泽记在了心里。
第二日,他没有惊动旁人,只在林向安的目送下,悄然带着一队人马启程回京。
周师爷则被林向安留下,专门负责联络与接待。
其余事务各方人手早已安排妥当,倒不必林向安事事亲自出面。
于是,他干脆搬到乡下王家坞暂住。
一来图个清静,可以读书养神。
二来也能顺势操持两族的族学。
请来的名师要到年底才能到位,林向安索性决定亲自先教一教孩子们。
他把林嘉月和王和忠都带到了乡下。
王和忠11岁了,在胡大夫处当过多年药童,对药材略有根基。
若要钻研中医,离不开系统读书。
至于林嘉月,毕竟是女孩子,外人未必愿意教,她跟在自己身边学习,既方便也合适。
而且历经商场与官场的磨炼后再读经史子集,往往能印证现实,理解也更为深刻。
以教书为名,还能推辞繁杂应酬,不致惹人非议。
王氏族学,是宗祠侧屋那边,一间简陋的大屋子。
明显不符合林向安的要求。
于是林向安和村长商议,要了一块边缘地,找一个相对独立、安静且日照充足的地方。
打算修建一座简易实用的江南小院。
当然也是给未来的讲师方便居住。
钱由林向安承担,村长与族老听说后,当即拍板。
物料义仓那边也有现成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至于人工,王氏族人自愿主动帮忙,不要工钱。
林向安倒也没拦着。
在修建期间,林向安直接在王和信家老宅院子里,搭了个大竹棚,充当课室。
因其中有外姓与女学生,实在不便去王氏祠堂侧屋。
招收人群,为6-12岁,男女皆收,会分班教学。
这是启蒙阶段,完全免学费。
至于学习的笔墨纸砚,还是得各自家里出。
大家对收女学生有微词。
但是林向安提出来的,便也不好说啥。
林向安人品学识的名师,求都求不来,谁还敢说啥。
这消息告知两族亲戚后,纷纷不少人把孩子送来。
知道林向安这边还收女孩子,林冬香便亲自找了林向安,把女儿、儿子都送过来读书。
林向安直接通过了。
给他二人便利,免费入学。
林春花这边也想送孩子去上学,只是自家没有符合年纪的孩童。
旁人亲戚倒是有,就是不收。
经过简单挑选,总共收了24名学生。
18名男学生,6名女学生。
因为是由安平粮行提供的资金,后经商议,便将族学改为安平义塾。
林向安在乡下教学后,冯辰也常常过来,请教功课。
安平义塾的宗旨与寻常私塾不同。
不单是学习背诵经文,读四书五经,更是讲求“”经世致用,忠勤为本”。
启蒙阶段仍以传统蒙学为基石。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用来识字、启蒙伦理与历史观念。
《幼学琼林》则帮助学生积累典故,了解自然与社会常识,打好谈吐与写作的根基。
然而与别处不同,林向安特意增加了实用内容:
简单算术、乡土地理。
等到十二岁后,学生要通过考核,开始分流。
一部分走科举之路,继续攻读经史子集;
一部分转向经商所需的实用学问,如算账等。
至于女学生,除蒙学课程外,还会额外学习记账、管家之道与女红。
十日一休,课程安排参照了现代学校的课表。
林向安直接从薛掌柜的文澜书铺,进了大批启蒙书籍。
新私塾尚未建好,男女生暂时同堂,但以竹帘隔开。
二十四个孩子一个人难以兼顾,他便让冯辰暂任助教。
几日下来,冯辰发现林向安的授课,与寻常夫子大不相同。
他不像一般夫子那般板着面孔,非常严肃,反而很亲和。
教认字时,不只是逐字讲解,还会穿插历史故事与自然常识;
讲到一些行为规范时,会用故事场景演绎。
学生们,常常在笑声和游戏里学会知识。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还设立了“印章奖励”。
每日表现最好,获得奖章最多的,可或得小零食。
而积累的印章达到一定数目,在半年内还能兑换文房四宝、书籍等物品。
一年下来,若印章最多、考试优异,学生还能获得喜报和特别奖赏。
冯辰看在眼里,心里暗暗羡慕:
原来上学竟可以这么有意思。
更让他意外的是,课堂并不限于书房。
林向安常带着孩子们走出屋子,去田间观察庄稼生长,或去水车边研究其运作。
鼓励他们大胆提问、自由讨论。
既培养了学习兴趣,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看着这一幕幕,冯辰忍不住想:
若当年自己也遇到这样一位先生,定然会天天乐意去私塾,再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
林向安用了半个月时间,一边教学,一边总结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式。
这时候的私塾教学,常常带来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
但林向安不希望这样。
于是,这半个月他刻意去摸索、沉淀,力求建立一套可复制、可延续的规范流程。
在他看来,启蒙绝不仅是识字和背诵道理那么简单。
这个阶段,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与良好习惯。
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去观察、敢于提问、懂得思考,而不是死读圣贤书、完全不接触现实。
人的天赋终究有限,但方法和技巧却能弥补不足。
大多数孩子甚至还没到拼资质的地步,若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未来的路就会宽得多。
正如古人所说,“格物致知,学以致用”。
教书之后,林向安比之前更忙了。
不仅冯辰被他拉来当助教,而且李文山也被他叫来了。
他亲自制定了义塾的规矩。
把十日为一周期的课程细细规范,还列出需要邀请的教师。
在课程设置上,他尤其重视算术。
许多私塾对此不以为然,但在现实里,这非常重要。
他准备安排孩子们学算盘。
还有当下各种计量工具,让他们能直观感受到数字的意义。
除此之外,他还计划定期带学生们外出参观,扩展见识。
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是真正有用的人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男学生的教学思路清晰,落实也相对容易。
但女学生却是林向安最放心不下的。
若有一日他离开,这些女学生会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迫退出学堂。
一方面女学生素质的提高,对她自身有有好处。
同时从长远考虑,会直接影响下一代。
以及提高家族联姻的门槛。
得让家族的女子有价值,让未来夫家尊重,不能随意对待。
因此,林向安清楚,必须从制度上做设计。
让女学的存在,不只是道德说辞,而能成为各方都受益的理性选择。
唯有如此,才能长久维系。
林向安心里已有了规划,但他明白,一件事若只凭自己一言而决,难免引人非议。
必须得到族中长辈的支持。
想到这一点,他第一时间便想到了二叔公王鸿。
这一日下午放学后,他特地去拜访。
义塾的教学,其实早就暗暗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最初,许多人心里犯嘀咕:
林向安年纪轻轻,又常带着孩子们“玩耍”,怎么看都不像正经教学。
可没想到,效果却出奇得好。
孩子们不仅喜欢去上课,回到家还能有模有样地讲给父母听。
那些原本疑心的家长,渐渐打消了顾虑,甚至反而生出几分欣喜。
有时大人们还会好奇,悄悄去旁听。
果然看见林向安带着学生们在田间观察,或蹲在水车边讨论。
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林向安则耐心引导,讲解农业的重要性,顺势谈到农具的改进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
话语浅显,却直指人心,就连识字不多的旁人听了,也觉得有趣。
久而久之,众人心里渐渐认定:
果然是“神童”,不愧年纪轻轻便中得举人。
义塾虽新,却已初具声望。
甚至有人闲暇时,也会偷偷跑去听课,哪怕不识字,也愿意听听故事。
王鸿很快便听说了这些事,心中暗暗感到欣慰:
王氏一族,或许真要兴旺起来了。
当他见到林向安上门,难得露出笑容:
“这几日,不少人都在我面前夸你,说你的讲法别开生面。还是你们年轻人,思想灵活啊!”
林向安微微一笑,语气谦和:
“二叔公过奖了。侄孙小时候爱好琢磨,
常和同窗换些法子学习,倒觉着效果不错。
如今不过照着试一试,没想到孩子们倒挺喜欢。
只要他们愿意读书,日后才能真读好书。”
王鸿听罢,连连点头,眼神里透出几分感慨:
“唉,我们这一辈子年纪都大了,日后还得仰仗你们年轻人撑起来。”
话锋一转,他目光含笑,却又显得郑重:
“你今日来寻我,可是另有什么事?”
喜欢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http://www.yqzw5.cc/yq19100/4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