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集《》观照篇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4面,我们讲到丁二的业果相续。净土宗的人,每天会拨出一点时间来拜佛念佛,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我们希望能够透过佛号这样在身口意的操作,能够把自己今生的灾障降到最低,消灾免难。消灾免难对念佛人来说问题不大,因为它不要去管无始劫的阿赖耶识,平常的时候阿赖耶识是不现前。所以,你只要有一时的信仰、一时的善念,就可以把佛号念的很有感应。
这种平时的感应可以处理你生命中局部的痛苦、局部的灾障,但是这个不是净土宗的真正目标。因为你今生活的快乐也好、痛苦也好,都是无常败坏的,这个水泡再怎么漂亮总会破裂。所以,净土宗的目标,不能够把今生的感应当作重点,因为它是生灭法。
第二个是临终的往生,这是关键,因为它影响到你生生世世了。临终往生难就难在,它不是平常的第六意识妄想而已。你平常只要把妄想突破了,业障就过去了,只要佛号坚持下去,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但是你面对生死业力、临终的时候阿赖耶识,它会出现两个东西:向外变现生死业障、向内产生颠倒妄想,临命终人是内忧外患。内忧这一块,我们明天再来处理;先谈外患,就是生死业障。
一个人可以有业,但是不能有障。有业,可以带业往生;但是有障,你就不能往生了。怎么样让这个业力不能构成障碍?你就必须要做一些忏悔、调伏的工作。当然,这个关键就跟相续有关系,我们现在谈到主题了:当一个业成立以后,这个时候业果的形成,前半段叫做造业;但是,如果你不注意,它会慢慢形成一种从造业而提升成业力,那你就要注意了,它已经在障碍你、误导你了。当从一种造业的过程,你没有注意的时候,让它产生相续,那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我们来看,这个就已经构成临终的障碍。
我们来看看业力是怎么相续的?这个地方牵涉到两个重点:一个种子、一个现行。我们把它念一遍:
丁二、业果相续
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
现行,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
—《成唯识论》—
我们在造业的过程中,会产生两个功能:一个是种子的功能、一个是现行的功能。这两个最大的差别:种子是潜伏的状态,你看不到的,它虽然有,但是无形无相。第二个现行:它是有形象,会很明显的表现在你身口意三业的活动,现行简单讲就是这样。那么种子跟现行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看左边这个表。
就是当你发动了一个业力,可能是身业的活动、或者嘴巴讲一句话、或者是意业的活动等等身口意的活动,这时候它会现行熏种子。第六意识的活动透过第七意识的自我主宰以后,它会在第八识形成一个种子。
本来第六意识是生灭的,它是想到这、想到那,就像一个猴子跑来跑去,想完就没了。但是第六意识有一个根、一个好兄弟,第六意识的根是谁呢?就是第七意识。所以,第七意识会让第六意识产生等流的力量。当你一个行为出现的时候,除非这个行为是一时的念头,只要这个念头是经过你思惟、考虑以后所发动的第六意识,它一定会产生等流性。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忏悔对治,它现行熏种子以后,又会种子起现行。
就说:欸,我造了以后也没有刻意让它活动,你没有让它活动,它自己会不断的活动下去。也就是说你布施一个行为以后,下次会更想布施;你如果真的是发动了一种愿力的持戒,以后会更想持戒。当你造作了一件事情以后,由于第七意识恒审思量的功能,它会有一种倾向让你造作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自然发生的,除非你从中间做些改变。
所以说第六意识本来是生灭的,但是因为由第七意识恒审思量的加持,它很习惯会产生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然后又现行熏种子...会产生一种滚雪球似的辗转增盛的力量,这个叫做业力的相续。直到有一天,这个业成熟了,它就变现以下十法界的果报。如果业是有漏的,那就看它是善业:天、人、阿修罗;如果是恶业:畜生、饿鬼、地狱,就得果报了;如果是跟我空、法空智慧相应,那就成了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
从临终往生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及时地忏悔。一个有智慧的人必须在业力没有成熟之前,就要采取行动。业力如果得果报,那就叫认命了,不是忏悔。大概你现在的生命里面,这个果报已经出现了,就很难忏悔,因为它已经成熟了。你不能说:欸,我是个女众,我把它忏悔成男众,不可能吧!它已经是成熟的果报了?忏悔的意义就是它还在酝酿,这个叫忏悔。它已经产生一种怎么样?有生命力的业力,它已经在相续了。
诸位,你现在忏悔的目标,如果有些业你只是偶一为之,这个业对你来说就不是重点,你就别浪费时间了。因为偶一为之,它没有相续的功能,你本身造业的时候就没有强大的意乐,所以,这种业一般来说不会障碍你往生,它顶多就是个业种子,到极乐世界再来处理。
但是有一种业,它在你身口意的活动是“数数现行,深深好乐”。你会经常造作,甚至于每天都会作一次的,而且造作的时候,你内心是充满了欢喜、主动的。你就要注意了,不管善业恶业,这个业已经怎么样?它已经产生一种强大的相续功能,这种业是一定会在临终起现行。这个已经形成一种业果相续了,如果它是罪业,就是你修行的重点。为什么要擒贼先擒王?你先把自己会产生障碍的业先抓出来,修行才不会漫无目标,不晓得要对治谁?
◎种子六义:
好!那么这个观念呢就跟种子有关系了,为什么种子它会就起现行呢?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先看第八识的种子,当你造了一个业,形成种子的时候,它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它有六种的相貌:前面三种讲到业力的相续形成,后面三种讲到业力产生的最后作用跟结果。我们先看第一个:
一、刹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
我们现在要深入的去探讨业是怎么形成的,它中间经过什么样的变化?第一个、种子是生灭法,它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当它生起的时候,不是一个涅槃的不生不灭相貌,它是刹那生、刹那灭的。而且这种刹那生、刹那灭有一种得果报的功能,它有明显的一种善恶的功能,方成种子。
也就是说种子种下去以后,它有两种可能:一个逐渐的变大;第二个、经过你忏悔对治慢慢的变小,它不会保持原状;你善恶的功能只有两种情况,它是一种动态的。也就是说,有可能你的业力是不断的增长广大;也可能你的业力是属于一种减损的状态,它不断的在缩小阶段,只有两种情况,不可能保持原状的,业力是生灭法,这第一个。我们看第二个:
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
种子的变化是跟现行互相配合,就是说一定要有一种身口意的妄想跟行动,去带动这个种子,它才能产生变化。如果你身口意是随顺于这个种子的,种子生起现行以后,你没有产生对治,产生随顺,那么现行肯定又熏回种子。它变成俱现和合,种子跟现行两个是同时相互作用:当种子消失的时候就转成现行,现行消失以后又回转到种子,它们两个是等无间的配合,也就是说种子产生的变化,是跟现行相互作用。所以,可以从你的现行情况,去检查种子的功能是已经沉淀、对治过了?还是没有对治过?它跟现行果法是俱现和合、相互作用的。我们看第三个:
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
种子跟现行相互作用,如果你不采取行动,它不会自动停止,会恒随转,恒常相续的活动下去,直到最后的究竟得果报为止。所以,当我们在阿赖耶识种下一个种子以后,它产生了三种的形成变化:它不断的去引生现行;由现行再回熏为种子;种子跟现行之间就像滚雪球,辗转增盛,直到究竟得果报为止,业力的形成是这样子。也就是当你造了一个业以后,它有一种自然的倾向,会往得果报的方向走,如果你没有忏悔的话。我们看它最后会产生三种功能,看第四: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
当种子在阿赖耶识形成以后,除非你到成佛“金刚道后异熟空”,善恶的功能被破坏了。在成佛之前,从唯识的角度来说,善恶的功能都不能改变。也就是说,你造了一个罪业,可能是杀生、可能是偷盗、可能是邪婬、可能是妄语,我们忏悔只是让功能停下来,你不可能把恶功能转成善功能,善功能就是生善的东西。忏悔只能够让种子功能停止相续,你不能把恶种子转成善种子,除了佛陀以外,它体性种下去就决定了。
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
种子要得果报它必须两个条件,两种因缘:第一个内因缘,你本身的种子势力,要是一个成熟、强大的势力。第二个,外在的环境刚好也成就了,这叫做待众缘,它要等待内外因缘的成熟。我们最后看第六个:
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当种子经过前面的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的相续以后,最后性决定、待众缘也成熟了,最后它得果报,得果报是怎么样呢?各得各的果报。我们今生的果报是很多类的种子构成的:你可能身体健康,但是贫穷。你造业的时候,身体健康是慈悲了,人家伤害、刺激你,你会慈悲包容;但是,你可能过去没有布施,等等。所以,得果报的时候,业力是各得各的果报,不能抵消。你不能说过去造了一个业,用布施、持戒来抵消;世间上业力不能抵消,你要忏悔。你不是说靠布施、持戒的善业,就要把过去的业都抵消掉,没有这回事情。引自果,它是个别个别的业,去得个别个别的果报。你布施持戒有布施持戒的功德;但是你所造的罪,该忏悔你还得忏悔,这两码事。
所以,我们透过种子的了解,知道阿赖耶识里面的业种子是怎么活动了?我们做一个总结,有两种情况,先把它念一遍:
种子作用:已成熟——引生果报;未成熟——生起现行。
有一种种子是已经成熟了,比方说你现在所受用的五蕴身心,可能是庄严的、也可能是丑陋的;也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病痛;也可能是富贵、也可能是贫穷等等。这一方面你就别多心了,不要把生命浪费在结果,因为已经成熟了,它叫做不可改变。所以,生命是有一半是要认命,站在认命的角度去改造未来。今生已经成熟的业,你就不要在这个地方去后悔、怨天尤人。
关键是未成熟的这一块你要注意了,“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总是在结果上打转,这个事情会有什么结果?其实,你过程做了,结果就别管了。未成熟的业才是你要注意的,正在酝酿的业、临终会起现行的业,这个是你要注意的。所以,我们要注意未成熟的业。恒随转是整个业力的关键点,就是辗转相续。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家族。这个婆罗门的妇人在家里面厨房准备饭菜,快好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刚好从他们家门口,很威仪庄严地走过去托钵。这个婆罗门女从窗户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心生好乐,就想要供养佛陀。但是她的先生在客厅里面,她想我拿了饭菜,如果经过客厅,肯定被呵责。她又一想:欸,有办法。她就把这个饭泡水,用布把它挤压以后,变成一种粥水的状态,就骗她先生说,这个粥水不要了,我拿去倒掉了。经过客厅以后,到了门口外面的时候看到佛陀,她就跪下去,用粥水去供养,佛陀就慈悲的接受了。
接受以后,佛陀就跟她咒愿说:你依此布施的因缘,未来三十小劫,天上人间享受安乐的果报。佛陀跟她咒愿的时候,婆罗门男众听到就不服气了,就走出来说:你这个沙门释子,为了博取别人的供养,作此妄语。怎么她供养你一个粥水,她能够得到三十劫的果报呢?释迦牟尼佛先伸出广长舌相,证明佛陀是不妄语。
后来佛陀讲一个道理说:你看前面的尼拘陀树,两个人都抱不起来,那个树干那么大。但是这棵树刚开始的时候是一棵种子,这棵种子就像芝麻一样大;为什么这个种子能够变成这棵树呢?因为它辗转相续。也就是说这个妇人在布施的时候是强大的愿力,虽然遇到障碍,她没有因这个障碍而挫折放弃。虽然先生反对她布施,她想尽办法。当然也不能否定她所布施的福田是佛陀,这个境殊胜;但是更重要是她的心殊胜,佛陀看到她布施的内心如此的坚固,数数现行,深生好乐。
诸位,我问你一个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受戒?就像有些慈善家说我们发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就好了,为什么要缘境发心得这个戒体呢?差在哪里?对,增上意乐,辗转相续。受戒的人有持戒的戒体,他随时准备造善,随时准备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只是缘缺不生而已,但是他的心态在心中辗转相续,数数现行,深生好乐。
所以,持戒的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百千万倍于没有持戒的。没有持戒,你的善念叫做一时兴起。看到这个人很可怜,外境刺激到你的善念、慈悲之心、恻隐之心,然后你再产生布施的行为。以佛法的角度,一时的善念对你的人生意义不大。但是你心中产生强大的意乐去做善事的时候,那个力道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伟大的佛陀给我们很大的恩惠,就是他制立戒法,让我们产生强大的意乐。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因为有戒体的摄受、有增上意乐,他产生的意乐、善法叫做波罗蜜。
为什么叫波罗蜜呢?因为你的戒体包括了智慧的观照及誓愿,戒体是智慧跟誓愿的结合。它有马车叫做乘,有些人只有车子,没有马,他造了善以后就放在那里,不能产生辗转相续,这个业意义不大。
从现实人生来看,你要去欧美国家看有些人真的福报不可思议,他们家的花园,可以开车十几分钟还没有完。我就在想:难道我们前生的布施行为比他差那么多吗?我活一百岁,他也活一百岁,他的福报怎么这样大呢?后来我得到一个答案,他的福报是我的一百倍,不是他做善事比我精进一百倍,他有一个美好的心态,我得到答案是这样。我们前生不是没有做善事,而是心态没有到位。你想想看,他的福报是我的一百倍一千倍,他前生所造的善事是我的一百倍吗?我不相信;但是肯定,他是一种增上意乐,辗转相续。所以:
提升你的心理素质很重要。
拜一部《八十八佛》,你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去拜,跟你增上意乐去拜会有不同的结果,不要忽略前面那匹马。当然《八十八佛》功德殊胜,那是一个很好的车子。但是瘦小的马拉一个大车也是有问题。
你研究唯识以后会得到一个答案:你要么不做,要么每一件事情就好好做。为什么?我真的很欣赏藏传佛教的传承,他每一件事情,先来一个道前基础,先修意乐,思惟善法的功德。我为什么拜《八十八佛》?如果没有拜八十八佛我就惨了。因为它怎么办呢?祖师建制《八十八佛》是我的良药,做良药想、如贫得宝想。你心理素质建设好了,先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然后发起广大的誓愿,你再去拜,那能一样吗?增上意乐。
这个道前基础,观照力、誓愿力是很重要。我觉得显教忽略了这种基础工作,只有事修、没有理观。什么东西都有做,什么东西都没力量,当然现在改变都来的及。就是说该修什么法门你还修,但是要注意你的意乐。我们必须要以强过造恶的意乐来修善,强者先牵。
诸位现在想创造一个业力,不管是持戒的业、不管是念佛的业,你希望这个业力在今生死亡以后,来生就马上得果报。在你阿赖耶识里面,让它马上得果报,一定要注意你的心理素质。否则你今生造作的业,只是暂时存在阿赖耶识,什么时候得果报不知道。
如果说今天这个念佛的业,我今生就要往生,那就不是注意佛号而已,你用什么心态去念这个佛?你是一时的善念,还是产生增上善念的善根,那个力道就不一样了。你同样种下一个种子,它在阿赖耶识是一种强大的恒随转,辗转相续;还是只是一种羸弱的相续力量,甚至于有些人造一次就不造了,那就不一样了。
所以,从恒随转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答案,我们必须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把罪业的恒随转降到最低。第二个把善业的恒随转升到最高。你想规划来生,让阿赖耶识完全听你的招呼,反正《唯识学》讲到两件事情而已,到底第六识是跟着第八识走,随业往生;还是第八识跟着第六识走,随念往生,就两种情况而已。是第六意识听第八识的,还是第八识听第六意识的,人生只有两种情况。
如果今天生命不在你规划当中,你随业流转,那你布施也是悠悠泛泛、持戒也悠悠泛泛、念佛也悠悠泛泛,那就悠悠泛泛了,第六意识没有增上意乐,你的临终是由第八识决定,人生你没办法规划,业力说了算;如果想要让第八识听你的,由第六意识来主导第八识,随念往生,那你今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注意你的意乐。
强大的意乐、坚定的誓愿、深入的智慧观照。
你不用做很多,只要在能力范围,你只要心理到位,那力量就够大了。你看那个婆罗门女,她不就是施一个白粥的水吗?她为什么创造三十小劫的功德出来?因为心理素质到位,她以强大的意乐布施。所以,从业果的相续我们知道,相续意乐是修行的成败关键。
丁三、业果转变
来看最后的总结:我们必须做一些转变,要让善良的业产生增长、要让过失的业变成不增长。我们现在业里面有两种:增长跟不增长,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一、增长、不增长业
起造诸业,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增长业”。若虽起身语等业,而不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不增长业”。增长业定受异熟果,不增长业不定受异熟果。
此中不增长业,依《瑜伽师地论》列有十种: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三、无故思所作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五、狂乱所作业。六、失念所作业。七、非乐欲所作业。八、自性无记业。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除上十种,其余诸业,皆有增进长养业种子之力量,名为增长业。
首先回观我们的过去,一个人面对过去、规划未来。我们先把过去的业分成两块:第一个叫做增长业,就是这个势力已经跟你的现行产生相互的作用,它不断的增长当中。这种业临终一定会起现行,不管善业恶业,它已经跟你的种子跟现行产生了一种交互的辗转相续了,这叫增长业。有一种业,它的相续心透过你的忏悔调伏,已经被破坏了,就是经过忏悔以后对治的业叫不增长业。这种业就不用太在乎了,这个业可能你过去造了,现在已经忏悔了,而且你已经不想再造作,这种业你就不用担心了。除非你以后再去刺激它、再去造作,否则它不障碍你往生,叫不增长业。
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提出十种,什么叫做不增长业?这十种以外的就叫增长业。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不增长业:
第一个、梦中所作业。梦中意识心思暗钝,除非你醒过来以后念念随喜,否则在梦中所作的善恶业都是不增长业。第二个、无知所作业。你造业的时候是在一种被药物催眠的状态,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状态或者梦游,这个是不增长业。第三个、无故思。不是故意的,你虽然走路踏死了小虫、踏死了蚂蚁,但是你本身没有这种意乐去伤害它,这个不增长业。
第四个、不利跟不数。你造这个业的时候,是在一种环境的逼迫之下,不是很猛利的;而且你造了以后马上忏悔,也不再造作了,没有产生数数现行的情况也叫不增长业。第五个、狂乱。这个大家清楚了,精神错乱。第六个、失念。比方说你本来持八关斋戒,有一次到信徒家,突然一时失念,晚上吃了什么东西;但这个叫偶一为之,你平常都是保持正念的。那么偶一为之,回来以后,你立马忏悔而且断相续,这种业不能得果报。虽然有业,但是你今生不可能得果报,除非你来生再刺激它。这个叫做一时的失念,偶一为之的业是不能马上得果报的。
第七个、非乐欲所作业。你遇到命难的逼迫、盗贼的强迫,在不得已之下所作的业;这种虽然是有业,但是不能直接得总报,可能会有别报。第八个、自性无记业。这个业本身就是没有善、没有恶。比方说你剪指甲,走路;这个就是没有什么善恶,当然是不增长业。
前面的八种都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第九、第十是关键了,是修行。九、悔所损业:透过事相的忏悔。第十、对治所损业。透过理观智慧的观照,去断相续心所成就的业。所以,忏悔跟对治是我们要用的两个重点。“愿我临终无障碍”就靠这两个法门:忏悔、对治。
除上十种,其余的业都有增进长养业种的功能,叫做增长业。
首先必须把自己在身口意的杀盗婬妄,乃至于两舌、绮语、妄言、恶口,贪嗔痴,这十业里面抓出自己心中的盲点。有些人贪烦恼重、有些人是个性很清高,没什么贪烦恼,但是脾气很大;有些人是嫉妒心很重。每一个人在三界流转,合理的推论,除非是法身菩萨乘愿再来,你一定有盲点才会来投胎的,没有盲点你不会来投胎,你不可能去触动生死业力。
首先了解自己,有些人你看他没什么烦恼,没有贪烦恼,但特别的高慢;有些人他脾气很大;有些人没什么脾气,也不会高慢,他就特别贪吃。这个就是各式各样,每一个人就是各有各的盲点。就是第七意识,它有所住,第七意识跟第六意识结合的时候,它会让第六意识特别关注、执著某一个所缘境。
所以,问题在于第七意识,盲点就是盲目的追求,它是非理性的,没有理由。就是这个明明对他不好,但他一定要做;明明知道讲这句话对你没有好处,对他也没有好处,但是还是要讲,盲点。我们必须好好面对自己的盲点,修行是修自己。先找出自己的盲点,然后用药去对治。
2、折损业力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第二件事情是折损业力。我们只能够让业变成种子位,不能让它产生力量。虽然我们过去造了很多的业,但是你可以做一件事情——让业沉淀下来。
(一)忏悔:责心忏、作法忏、取相忏——忏除三涂果报
所以透过事修跟理观:事修,如法忏悔,责心忏、作法忏,取相忏。一般来说,这种下品的做完以后,自责汝心而生起厌离;作法忏,找一个同法的人作一个忏悔;取相忏很重要,净土宗我待会要讲,拜《八十八佛》,拜《大悲忏》。
因为你作法忏跟责心忏,它只能够针对单一的事情,不能通忏三世。你过去所有的业,取相忏通通可以忏,它是能够普及阿赖耶识所有的业力。所以,你不能只靠作法忏来忏悔业障,因为它是只能够设定某一个目标。
(二)对治:立定誓愿、严持净戒、修习止观——断绝恶念相续
在忏悔过程当中,你内心的对治、观照很重要。第一个、立定誓愿,这很关键,意乐。有些人忏悔,他只是在忏悔,没有意乐,他没有想要透过忏悔去改变。欸,佛陀叫我这样,我就这样做呗。你只是在忏悔,其实没有改变阿赖耶识的业力结构,你并没有折损业力的功能。所以,对于未来的一种防非止恶的誓愿,我决定宁舍身命不再造作,这种誓愿是很关键。第二个、发愿以后,未来好好的如法持戒。
第三个、修习止观。这个止观就是从安乐道就是思惟业果。忏悔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你这件事情做错了,只是针对这件事情忏悔。欸,我对不起,刚才讲错这句话了,我向你忏悔。当然这很重要,单一的思想。但是你一定要有一种宏观的思想,从业果的道理来忏悔,依道法而忏悔。
今天会出现这件事情,我要回光返照,一定有一个不好的意乐。我们以前的忏悔为什么效果不够好?我们只是针对某一件事情来忏悔,没有回光返照去改变你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从这个过失当中去找到你的病根。因为我想要怎么样?所以,我才会造这件事情。你没有从这件事情去得到一些启示,去找到你的盲点在哪里?就是我为什么这样做?犯罪的动机,我为什么要讲出这句话?事出必有因。
哦,我这个人爱面子,喜欢跟人家争强斗胜,所以才会这样讲。除了这个事相忏悔以外,你这个理观要回观到:哦,我有这个毛病。有些人忏悔是“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表层的忏悔;有些人是“一切罪根皆忏悔”,这就不一样了,忏悔罪根。他能够从单一的事相去回光返照,自我意识里面到底哪里出了毛病?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进步快,有些人会进步慢!
事实我们从自己眼中看到的出家众。有些人出家的时间不短,但是他还是这样子,出家很久了还是这样子,因为他没有回光返照,只是从事相上来对治,这样子修行你就很辛苦。一个人能够借事显理,从单一的事相,我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为什么会有这个行为?为什么会有这个思想?从这个地方找到你的源头,从病根,“一切罪根皆忏悔”,然后从道法的体会真实地对治,你进步就很快了,这叫脱胎换骨,而不是一种表面的对治。
诸位,其实我们修行时间都很短,真的没有时间经得起太多的浪费。如果你今天还在事相的修行,那很辛苦,因为你无量劫留下的事情太多太多,要时时勤拂拭,你这辈子所修的东西微不足道。我讲实在话,如果今天没有回光返照找到你的病根,相对于过去广大阿赖耶识大海水,你今生的努力修行是微不足道的,微不足道。不管怎么布施、怎么持戒,只要没有回光返照找到病根,你很难扭转生命的大方向,该怎么走就怎么走,顶多就是让你的生命稍微离苦得乐,脱胎换骨跟你就没缘了。
我们为什么学教理?就是要明白道理。我们从单一的事相,我为什么讲这句话?为什么有这个行为?从这个源头去找到你的第七意识——自我意识性格里面,到底出了什么差错?然后可以“一切罪根皆忏悔”,你的进步就不可思议了。
所以,在忏悔当中有两块:第一个、单一事相的忏悔,针对某一件事情的忏悔;第二个、回光返照找到你的病根。
不过事相的忏悔也很重要,按照弘一大师的规划,不管在家出家,如果净土宗你不希望有重大罪业的话,最好能够安排一年的专心拜忏。拜取相忏,你一生至少要得到一次的取相,至少。就是我们从很多次的生命轮转到现在,你会来投胎,一定有很强大的生死业力,这个是可以推论出来、比量得知。如果你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取相忏,临终真的是难说。
我的建议就是你趁现在还年轻,还拜的动,最好规划一年专心来拜忏,拜《八十八佛》也好,就是这一年以拜忏为主。如果你真实的发大愿,然后一方面配合研究经典、生起理观,从拜忏里面不断的理观,你很容易见好相。见到好相以后,你的业就沉淀下来了。
第一个你今生修行也比较容易。因为你背负的业太重,身心世界会很躁动粗重;一方面,你修行也比较容易上路。第二个临终的时候,这个业力你经过这一次的折损以后,它势力羸弱了。我的提倡就是说,一个人一生当中至少要修忏修一年,拜满一年。然后下定誓愿,向佛前重新发愿,从今以后“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过去的让它过去,让它沉淀;新的开始,重新规划。发自内心的誓愿,再加上一年的事修,我跟你保证很快会得到好相,梦中得到好相。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面对阿赖耶识,透过第六意识的事修跟理观,去改造第七意识的自我恒审思量,进而去调伏第八识。
你不能够说直接用第六意识去调伏第八识。你不去改变第七意识,你试试用第六意识去直接调伏第八识,那就够你忙的了。如果你不改变第七意识、不从自我性格上去改变自己、就从第六意识去直接改变第八识,你这辈子花的精神体力比别人多,效果比别人差。你一定要透过第七意识去改变第八识,从自我性格上去改变,进而去改造第八识。
一个有智慧人是这样做的,抓到佛法里面的开关。第八识你根本不是它的对手,但是我从第七意识下手。第八识本来就是一个刹那刹那生灭的业力,它为什么势力那么大?没有第七意识恒审思量的加持,它能够形成那么大的势力吗?根本在第七意识。所以你不从自我性格上改变,业怎么会转呢?你拜一辈子有什么用呢?
按蕅益大师的意思,你拜忏也好、持戒也好、所有修行也好,不修理观、不从观照、誓愿力下手,就是专程事修,他说你消的业障如爪中土,未消的业障如大地土。今生你修了三十年又怎么样?你无量劫来经历了多少次生命,所以,你不能完全事修,那今生就毫无意义了,那么短的时间。
但是你要掌握理观就不一样,掌握第七意识去调伏第八识,这个是大智慧。因为第八识之所以会形成强大的势力,是因为有自我意识。诸位你们学过唯识知道,阿罗汉第八识有没有转?当然没有转。阿罗汉没有生死业力吗?当然有;但为什么他能够不得果报呢?因为他转变了第七意识了,成就我空的真如;从这可以看得出来。
有智慧的人,从第六意识的止观去调伏第七意识,进而去调伏第八识;没有智慧的人性格不改,思考模式也不改,直接跳过来去处理第八识,你就很难修行了。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丙三、结示
一、随顺业力所控制的人生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二、依止愿力所开创的人生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释乙一[安乐道]竟—
我们的生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活在业力;一种是活在愿力,全世界只有两种人而已。第一个这个人学佛法不从理观下手,他只是从事相上去对治。平常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他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第八识不现前,他就是用善念去造善业。等到死亡到来、阿赖耶识现前的时候,他知道糟了。第八识向外变现生死业力,向内产生自我意识的颠倒妄想,带有执著的妄想。“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他才知道今生造的修行根本用不上力,今生所造的善业跟过去无始劫的罪业比起来,微不足道。因为你没有对治到根本,没有掌握佛教的核心思想。所以,这个人生命只有一种情况,叫做随业流转。
第二种人,他能够从第六意识修止观,从自我性格去调伏,找到自己生命的盲点,断相续心、破和合识。所以,他能够活在愿力。“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生命是新的开始,他能够成功地走出过去、开创未来,带业往生。
诸位,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带业而来,但是你必须要做一件事:让业沉淀下来。我们不可能消业往生,只能带业往生。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带业,有些人业带不了,他被业带走了。因为他掌握了第七意识,知道从自我思想、自我性格上去改变,改变自己的思考模式。他发起广大的誓愿,透过忏悔、皈依、发愿,他的思想改变了。过去那些盲点的恶念,透过他的忏悔调伏,慢慢慢慢脱胎换骨了。他过去业力有没有?有。但是不能够成障碍,他只有业力,没有障碍,不会让业变成业障。
所以我们说忏悔很重要,理观的誓愿更重要。每一个忏悔一定要事修跟理观,除了一切业障皆忏悔,还有一个很重要:一切罪根皆忏悔,从自我性格里面去找我为什么会造这个罪业?
这个罪根内心的调伏,到明天再来谈谈,我们怎么透过这个四念处观去调伏内心的罪根。但是至少,我们现在必须要做一件事情,临终的往生,你必须要从业力的人生提升到愿力的人生。不管你过去造了什么业,这都没关系,你必须要用愿力来取代业力,就是你现在生命是愿力而不是业力来主导,你就可以往生了。虽然你烦恼也没有断,业障也没有消,起码业障、烦恼执著在调伏的状态,你是用愿力而不是用业力来引导人生,就是差在这里而已。
好,还有十分钟,对今天的主题有没有问题?就是安乐道,创造一种临终安稳的环境,让所有的罪障处于沉淀调伏的状态。
【学员提问】:法师,不好意思!弟子不晓得现在内心的问题,跟今天的主题有没有关系?因为法师今天一直讲到忏悔的内容,弟子是因为一直有一个问题疑惑了好几年,然后想要请教法师。
就是说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讲说:“礼佛一拜,罪灭河沙”;那还有一个偈子是“假设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弟子不知道这两句话要怎么汇通?“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它灭的是罪,灭的是种子还是现行?弟子就是理路不是很清楚,请法师开示,阿弥陀佛!
【师父答疑】:我问一个问题:你们学过《天台教观》吗?学过啊,智者大师的成就,就是他能够把佛陀的经典做一个有系统的整理。为什么中国那么多祖师,他有资格称为东土小释迦?就是中国的释迦牟尼佛。虽然没有讲那么多法,但他把佛陀的法整理的非常好。尤其是他提出了“权实不二”的概念,我稍微讲一下。
就是说我们看佛法有时候有点矛盾,有时候佛陀强调佛力不可思议、有时候佛陀强调心力不可思议。就是到底佛陀哪一个是了义说?哪一个是方便说?简单讲就是这样。
我们现在研究经典,首先要把佛陀的法分成权法跟实法。你看佛陀有时候说:欸,布施能够成就人天安乐的果报,对不对?但是佛陀有时候呵责人天的果报,说人天的果报、天上的快乐犹如刀上的蜂蜜,是吧!那你到底要我怎么做?你要我布施、持戒生天,生天以后又把生天骂的一文不值,是吧!佛陀没有错,因为佛陀是怎么样?“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就是说佛陀的经典,的确有时候是一时的方便,因为你的根机不够,跟你讲那么多没有用,干脆让你先走一步算一步了。等到你因缘成熟的时候,佛陀就“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那些方便门统统开权显实,干脆佛陀跟你讲真实道理。你现在已经长大成人,那些过程都不讲了。一个法师起码你要判断:这个是佛陀一时的方便还是佛陀的真实义。你得判断出来,关键在这儿。
要不然你会觉得佛陀很多地方矛盾。佛陀一下子说“礼佛一拜,灭罪河沙”;佛陀又说如果你心力不到位念佛“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徒然”。这两句话不是矛盾嘛,是不是?到底念佛是心力比较重要?还是佛力比较重要,你们说呢?心力比较重要,你这个人是学过大乘经典。
你想想看,我们念佛是两种力量对不对?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法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同样一句佛号,我们现在两百个人在念,效果会一样吗?为什么?名号功德当然不可思议,阿弥陀佛花了很多时间才把这个名号功德创造出来。但是这个名号功德进入到你的心中的时候,欸,变成人天福报了。这个名号的功德进入到某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哦,变成往生的资粮了。甚至于这个阿弥陀佛声音进入到这个人心中的时候,除了往生,它变成一种成佛的资粮。为什么一句佛号,浅者见浅、深者见深,因为心态不同,你就知道谁是关键了?
我们先相反假设,如果是佛力来主导心力,假设这个是究竟义了,就是不管你是起颠倒也好、不管你正念也好、不管你有没有发菩提心,反正你念这句佛号效果都一样。如果这句话成立的话,那应该每一个人都要往生了。你没办法解释为什么同样一句佛号念到最后,会有不同的结果?如果心力不是重点的话,那为什么有些人往生,有些人不往生,问题出在哪里?既然佛力不可思议,这个地方在理论上不能成立,违背佛法的因缘观,这是它生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当中,除了你一念心性以外,有一个力量可以主导你。
所以净土宗如果弄的不好,很可能变外道了,跟上帝思想完全一样,就是说反正我起颠倒你也要救我,管你那么多了,是不是?你都不需要准备,感应道交是佛陀说了算。那这样子的话,你早就应该走了,对不对?如果佛陀有办法,他是没有条件就可以救拔你,诸法不要因缘生,佛陀说了算,那你想想看,还需要念佛吗?你一句佛号就够了,为什么念那么多句?因为你要做好准备,就是说佛陀能够做的,他已经做到极限了。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所以心力不可思议是成败的关键。
我们也不能否定佛力不可思议,毕竟这个所缘境还是不一样,对不对?因为这是一个名号功德。关键是你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心态准备到多少,佛陀就给你多少。你是幼稚园的水平,佛陀就给幼稚园的东西,因为你还没准备好。所以,心力不可思议,“一切唯心造”是佛法的究竟义。
我讲实在话,所有的修行在《法华经》之前,每一部经都讲 法力不可思议。都说你布施、持戒,修人天善法成就人天的果报;你修习四谛十二因缘,成就涅槃的功德;你修六波罗蜜,成就菩萨道,对不对?每一个人都说以法来决定你的生命。到了《法华经》,佛陀“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这些全是方便说,你用什么心态是关键,不是法力不可思议,是心力更不可思议。你成就菩提心,修人天法也可以成佛。
我们现在问大家:是法力引导心力,还是心力引导法力?了不起!和尚尼这个佛学院办的成功,你们了解佛陀的真实义。当然,这句话也不一定马上要跟信徒讲,你说心力不可思议,他说那我一天到晚打妄想怎么办,那不是没希望了吗?说没关系,你先拜一部《八十八佛》,该打妄想照打妄想。你一定要慢慢带他,对不对?
因为他烦恼粗重,个性刚强。你跟他说没关系,你该打妄想打妄想,该放逸放逸,你先拜一部《八十八佛》好不好?可以。他一拜《八十八佛》很多功德,慢慢慢慢,《八十八佛》拜完以后,身心安稳,再跟他讲道理,他就听得进去了,所以,你面对众生要“为实施权”。但你自己要知道,什么是佛陀的真实义?你心理不到位,马车前面那匹马不好好跑,那个车子是没什么太大用途的。
我讲实在话,你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念佛也好,有很多种可能性,知道吧!我们只能讲一句话,会创造安乐的果报。但是这个安乐的果报,也可能在人天得果报。但是你要注意,透过布施持戒,如果你的心没有真实发起愿力的话,这个果报要注意,你的第三生会很惨。你第二生享受快乐以后,第三生就直接到三恶道去了。
你怎么样透过第六意识,引导第七意识的自我性格,把你所有的善业往净土宗带,叫做顺从本愿。你要做这件事情,要整合你的善业。
现在很多人不是,他一直在造善业,但善业都没有透过心态去整合,结果善业多元化,他也贪恋娑婆,也求生净土。临终的时候,一方面顺从娑婆世界生死轮回,一方面顺从净土,就是多元化,你的心力分散了,结果什么都不是。你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你平常拜一部《八十八佛》,照样拜《八十八佛》,你喜欢持戒、喜欢布施都没关系。
我只要你做一件事情,把你的善业整合一下,让你的方向是顺从本愿,就做这件事情就够了。为什么修行要智慧观照?因为你没有智慧,就发不起愿力,你就会得少为足,自悲败种,你就觉得人天也不错,就不会想要自求突破,想要去做一些生命的改造。因为你见地、思想水平到这样子,你的追求就这样。
所以,一个人的愿望跟你的智慧水平有关系;你的智慧到这种水平,你的追求就这种水平而已,誓愿力跟观照力是在一起的,蕅益大师讲没有高超的见地,你不可能发起高超的誓愿。你叫一个人放下,他咋放下呢?
他要先看破,才有办法放下。人生没有参透,你叫他放下,怎么放下?勉强也没有用,是吧?
他真正明白道理,知道这是一时的因缘,就像一个水泡,道理明白了,他自己会放下。现在就是说你平常做什么功课,平常怎么修行,你就做你平常的;但是你的心态很重要,把你的业力整合。当然你要整合业力,先要整合你的思想,因为业力是跟思想跑的,你的第八识是受第七意识主导,你的自我性格。但自我性格的改变,透过第六意识的修观,智慧,就这样子。
【学员提问】:识是什么意思?
【师父答疑】:这个识就是和合,它是很多因素结合。它不像真如本性是本来就具足的,真如本性本来清净,这个不是和合。识是经过很多因缘的和合才构成的一个识,你的思考模式、你的性格跟你的过去生的成长过程有关系。那么,和合识广义来说八识,八识都是和合,但是重点在第七意识。破和合识就是破除你的那个自我的、恒审思量的自我性格,我认为怎么样?所以,修行先不要相信自己,修行先否定,否定门入,肯定门出,从空出假要肯定。
你看佛法你不要用错了,一开始说,哎呀,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一开始就把自己肯定,那惨了,你把自己的颠倒执著也肯定了。初学者多用否定法门,告诉你自己这个想法是错的,那样想也是错的、这样想也是错的,先把自己逼到一种没有立锥之地。所以初学者出家前面几年,先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想法,因为你在一个改造过程。等到你经过一段的否定调伏以后,你的心基本上路,方向对了,你再来肯定自己,这样会好一点。
所以,破和合识就是破第七意识执取,当然下手从第六意识修观照。其实第六意识本身问题不大。我们很多人都会注意自己的妄想,对不对?妄想有时候它打打就没有了。但是如果有一种妄想是数数现行、深生好乐,你从这个妄想里面可以看到它有第七意识的影子,有自我性格的影子,这个妄想你要小心了,这个叫做颠倒妄想,带有执著的妄想,你要注意了,我一定要怎么样?非这样不可。这种妄想你要小心了,它一定会带动生死业力。如果有些妄想你打过一次就没了,这个妄想你根本就不用在乎。说我今天中午要吃什么?要煮什么菜?这个问题不大,是表层妄想,你佛号一提起来以后就消失了。
为什么有时候刚开始叫你只管念佛,因为面对是表层妄想。打佛七的时候,一个有经验的主七和尚,前面不会跟你谈止观的,先集中心力带动佛号。你表层妄想,“如日出,群暗消;称洪名,万罪灭”。打佛七前面三天,你如果做一个主七和尚,只要告诉他,专心注意你的佛号就好了。等到三天以后,表层妄想破坏了,这个时候你的心理素质要提高了。我们一般先带动佛力,三天以后就要考虑你的心力,开始用它修止观了,“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开始调整心态。因为你心理不拉上来,你佛号的水平就永远在那边念而已。
你的心理提升到第二阶段,面对的是深层的颠倒妄想、自我性格。这一块不调伏,你就不能往生,念佛对你来说只是离苦得乐而已,转凡成圣跟你就没关系了。所以对一个初学者,我们应该强调佛力不可思议,“礼佛一拜,灭罪河沙”,这个是对的,开方便门。但是佛号念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你就不能跟他讲这个法了,对他来说太浅了,要告诉他心力不可思议,现在是时候调整心态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是什么心态,佛号就往哪里跑。
所以,佛陀的法门说了很多,你要怎么把它做一个整合?简单讲:权法、实法。我们先上到这,今天谈谈业力的整合,明天来来谈谈思想的整合。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http://www.yqzw5.cc/yq12866/3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