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基础篇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禅观与净土》,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面,我们看戊三、盗戒。

  佛陀主要是从因缘法来解读人生的万事万物。每一件事情的出现,一定有它的因缘,“事出必有因”。那么我们怎么去面对因缘呢?《楞严经》把它简单切成两块:一个是外因缘、一个是内因缘。

  一、什么是外因缘?由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生命结果;只要跟今生的生命结果有关系的,通通是外因缘。比方说你今生会出生在什么家庭?做谁的子女?你长大以后会跟谁结婚?乃至于你会有什么样的小孩?外因缘只有一句话就说完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它是一个成熟的业力,你没办法改变;比如说你是女众,不可能修成男众,果报已经成熟了。外因缘是一个生命的结果,这是由业力主导的,这是一块。

  二、我们的内因缘。内因缘是主要的,《楞严经》它所要强调的内因缘是真如。我们真如本性本来具足无量无边功德庄严,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它本来是清净;即假,它具足恒沙的功德,有无量的宝藏。内因缘是一种真实的功德,外因缘是一时的因缘。你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以《楞严经》讲,你一念妄动由内因缘去攀缘外因缘,你自己内因缘放着不管,离家出走、真如不守自性,你把心思全部去攀缘外因缘,结果只有一个,就是生死业障凡夫,你会被三界的生死牢牢抓住。《楞严经》说:你去攀缘生命的结果,一定被生死业力给带走。生命的果实只能够面对,不能攀缘;每一个果报都有业力,你攀缘的越重,临终的时候你的生死业力就越重。《楞严经》讲这个人的升沉,没有谈业力,因为很粗重;它讲你的攀缘心,说你是九情、十情,它用情感。为什么会临终的时候堕落这么重呢?你情感太重,攀缘心太重了,这是很特别。我们一般谈生死的升沉,是从善恶的业力;《楞严经》说,从业力太粗重了,它从微细的攀缘心。

  你的生命完全是外因缘带动内因缘,心都是向外攀缘,你不可能了生死。不管你是做再大的布施、持戒再精严、再怎么忍辱,你是向外攀缘,攀缘本身就是生死的根本。你的生命就是外因缘带动内因缘,业力带动愿力。这是你第一种选择,把生命的重点放在外因缘。

  第二个,是一个觉悟的人。他把外因缘放弃了,反正外因缘是不能改变了,随缘就好。他把所有的精神体力用在经营内因缘,开显真如本性;以他的愿力,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导归菩提——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以这三种善根来开显真如的功德,这时他的生命是怎么回事?是从内因缘带动外因缘。这个人生死业力慢慢淡薄。如果他能够以这三种善根再提起佛号,百分之百往生。他本身的生死业力都比一般人淡薄,每一句佛号往下坠的力量比较薄弱。所以,他稍微有点往生的愿力就上去了。

  你一个人能不能往生,不是念佛的数目多少,要看看佛号的质量。如果你攀缘心很重,诸位,你每一句佛号挂在下面的生死业力是很强的。佛号是往下降,爬不上去,因为你攀缘心这样重。你有没有想过佛号是从什么地方来?是从你的心发动出来的,心是根本;以攀缘心创造的佛号,都是跟攀缘心相应,“攀缘为法界,一切法趣攀缘”。《楞严经》的意思就是,我们要把心带回家。你尽量不要去管外在的因缘,这一块你没有办法去经营了,它是现成的东西,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了。

  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想要去主导已经不能改变的东西,比方说你今生的命运。你今生怎么回事?只有一句话,“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们对今生的命运没有主导性,它是过去的业力显现出来的,你应该认命。但是你强作主宰去攀缘、去主导,一方面创造了生死业力,一方面弄得你伤痕累累。《楞严经》说我们的心放错地方,放在一个不该放的地方。

  怎么办呢?你应该把心收回来,经营你的内在真如,它有无量的功德。你往前开发一分,就多一分的安乐自在,内心的善根主导你的未来。佛教因果思想是两重因果:第一个,过去的业创造今生的结果,你所受的结果跟今生没有直接关系,今生好坏,你不用负很大的责任,前生的你要负绝大部分责任,你今生是在承当过去的你造下的业力。关键是什么呢?你又在创造来生;如果你的心没有把握好,牺牲了今生,你把来生也赔下去了。如果你觉得来生很重要的话,你的心要收一收,去经营内在善根。你内心的善根影响到来生,今生是因,来生又是结果。

  从《楞严经》的角度是怎么回事?它要我们放弃今生的结果。你不要去攀缘它,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你不能主导它,“弃生灭、守真常”。外在的因缘你尽量不要去管它,但来生的善根是你应该主动去控制;因为你多一分的努力,它就有多一分的变化、多一分的解脱。我们应该把内心放在开显善根,这一块是操之在你,内心的世界是开阔的、无量的田地。你怎么种都可以的,它不是一个水果,是开阔的草原;你可以撒下葡萄的种子,也可以撒下苹果的种子,等待来生的收成。

  所以,你向内是自在力的、可以主导,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向外攀缘一点意义都没有。你也改变不了今生,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你会成功就会成功。不要以为说你的成功是努力得来的,努力的人多了去了,那是你有善业力。你说今生我要买房子,我就买到房子。那是你有福报力;你信不信善业花完、福报享尽的时候,不要说买一套房子,你一杯水都喝不下去。“诸法因缘生”,不是你说了算。看到这个道理以后,你所谓的自在力是在耗损善业。我们的意思就是说,外因缘是要放弃的,内因缘是要带动的。

  所以,一个净土宗的修学者,你把心放在内因缘,由愿力来带动业力。你要用愿力来主导业力,生死业力才会慢慢地调伏下来,才有办法带业往生。业力,你不能去攀缘它、不能去刺激它。

  我们讲到基础,念佛人为什么要建立善根呢?让你的心向内收。你建立了三种善根,向外的攀缘慢慢地放弃;我跟你讲一个观念,你放弃对人世间的攀缘,什么都没有损失,该你的就是你的。你不会因为不向外攀缘,就失去东西。你会从其它地方弥补回来,因为有这个善业力。

  我们讲到三种善根,只有一个概念,就是把你的心收回来。你要往生,一定要由愿力来主导业力。业力是强的,你怎么能够把业力的势力降下去?就是把攀缘心收回来。把心安住在真如、出离心、安住到你的理想、誓愿、抱负上,不要去攀缘生命的结果;你不攀缘,它时间到了还是会出现。

  从前面的善根,我们带动了不杀、不盗、不婬、不妄语四种善根的修学。我们来看看,从内因缘带动外因缘,以愿力引导业力的心态之下,怎么来持盗戒!第一段,持戒功德。佛陀先对盗戒的功德加以赞叹,请合掌。

  戊三、盗戒

  持戒功德: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这个地方讲到其心不偷,不是因为偷盗会产生罪业,没有那么浅的思考;而是当你用攀缘心去偷的时候,就创造了生死业力,主要是对治攀缘心。我们能够把对外面偷取的攀缘心调伏的时候,相对的生死业力就慢慢地调伏下来。你面对偷的时候,以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三种善根来调伏偷心,你的生死业力也就调伏下来了。

  好,我们看第二个,犯戒的过失,请合掌。

  犯戒过失: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着。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这个地方讲到犯偷盗的过失。“偷心不除,尘不可出”。偷心我们解释一下。一般的偷盗,它的对象是财物;《楞严经》讲偷,它是指偷取三宝的功德。这个是比较严重的过失,偷取三宝的功德,后面会说明。

  一个修行者,他是多智、禅定现前,但放纵自己的偷心,这个时候他落入邪道。邪道就是这个人内心投机取巧,什么东西都想要走捷径,不走正道,结果落入了邪恶之道。这种投机取巧的心态,加持到他内心的资粮;这个人是有资粮力的,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这不是一般人,他有一点止观的力量。但他的心是向外攀缘的,业力来引导愿力,由生死业力的引导,他就有三种情况: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

  我们先谈精灵。它的本位是畜生,可能是只老虎或者是只狐狸。但他偷取日月的精华,他不走正道,老是想要偷别人东西。偷取日月的精华以后,他就有一点小小的神通力了;他就能够变成人,可能变成男人或者一个女人来戏弄别人,这个叫精灵。中品妖魅,本位是鬼神。他偷取人类的精气使令他健康长寿,这是妖魅。

  第三种是邪人,邪人本位是个人。他干什么呢?他等于是做为精灵、妖魅,跟人道之间一个桥梁,我们一般说的灵媒。他是把精灵跟妖魅要说的话,透过他传达给人类,邪人。他本身是诸魅所着,诸魅是包括精灵跟妖魅,就附在他的身体来做一些跟人类的沟通。这三种人的共同点是投机取巧。他们的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他们都是以投机取巧为因地发心,来修学种种的资粮,结果就走入了邪恶之道。

  我们再往下看,佛陀说邪道众生到了末法时代,他是怎么回事,怎么去欺骗众生的?我们看佛陀的预记。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佛陀正法时代大家知见都很正,很快就能够辨别是非,像法时代也差不多。到末法时代魔强法弱,大家本身的善根也薄弱了。这个时候,就提供妖邪活动的空间了,妖邪的徒子徒孙就出来活动。他是怎么出来呢?潜匿奸欺,称善知识。他出来的时候,比方说他是一个精灵、妖魅,把邪恶的相貌给遮盖起来。他是怎么回事呢?称善知识。他现出一个比丘、比丘尼,这种清净如法的相状出来。盗取三宝的形象,外表现出善知识的形状,但他说的法不是正法。

  他怎么说的?“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说自己成就了不可思议的功德,他有种种的神通、感应。他“詃惑无识”。这里讲出两种概念:第一个讲感应神通;第二个妄论吉凶祸福。他说打坐的时候,可以看到你的过去、现在、未来等等。从感应当中,他就帮你论断未来的吉凶祸福。就迷惑没有正知知见的人,他不知道一切法因缘生。这个时候,“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他就使令这个人失去了正念,讲出他未来可怕的事情,结果只好把钱拿出来,请他来帮忙消灾。他所过之处,这些没有知识的人,钱都被他骗光了,其家耗散。

  这个地方的偷戒,不是一般的凡夫的偷,他本身是一个修行人,因地发心不正。他的偷机取巧造成了一种邪道,他从邪道当中又去迷惑欺骗众生;他盗取三宝的形象、功德,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往下看佛教舍贪。佛陀开导什么是真实的善知识?我们看下一段。

  佛教舍贪: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作为善知识,每一个人扮演的角色或许不同。有些人现慈悲相,有些人现严格相,这都没关系,方便有多门,普门示现都没关系。但善知识的共同点,他的生命一定是由愿力带动业力;他一定把攀缘心收摄起来,这是善知识的基本相貌。如果修了几十年,心还是在攀缘,你就不可能是善知识。你的生命完全是生死业力,我们看不到你生命中,有什么解脱的功德。所以,善知识的特点,他的心一定是收摄的,不管他扮演什么相貌。

  佛陀要比丘现出两种收摄攀缘心的相貌:第一个、“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萨道”。比方说佛陀叫比丘去托钵,不能选择对象,他是一家一家按照次第随缘的托钵,来调伏他的攀缘;第二个,古代的寺庙,出家众是不能煮东西的、不能熟食。寄于残生,他把今生当作最后一生,在三界里面暂时地度过,他托多少吃多少。示一往返,他人生就最后一生了,去了以后再也不回来。一个修学的圣人,他的心是完全在处理内在的善根,把外在的因缘完全放弃了,这是善知识的相貌。我们对比就知道是不是善知识?一个是很严重的攀缘,一个是向内安住,很清楚了。

  看最后佛陀的总结,假装善知识给我们的过失。

  违教深害: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贼人指的是现出家的相状,说的是感应神通。因为你偷取三宝的形象,“假我衣服,裨贩如来”。你穿上佛陀的袈裟,但你把三宝的功德给卖掉了,用三宝的形象来换取个人的供养,造了种种的偷盗业;皆言佛法,而且诽谤少欲知足的出家众是小乘道,意思是他是大乘道。他的过失在哪里呢?“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师父也堕落,徒弟也堕落。

  关键在“疑误”两个字,我们说明一下。佛陀所有的正法,不管是小乘法、大乘法,你学习以后有个共同点,你的心一定往内收的,没有例外。如果你听了善知识的开示,你心开始动,攀缘心本来很严重,听了以后更重,这个人一定是恶知识了,这是基本判断方法。生命的果实,你只要摘一个来吃,就有业力的问题在里面。生命的结果是不能攀缘的,它会挟带深重的业力。你作为善知识有强大的力量,那是自己的事情。但你跟别人说你有感应神通,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你想你的弟子会怎么样?他说我师父神通这么厉害,我怕啥?是吧,不劳我修,只要让我师父加持就好,你让他养成一种错误的知见。

  当然我们相信诸佛菩萨有加持力,但这只是佛菩萨一种方便。佛陀的意思感应道交是“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佛法的感应都是你准备好了,佛陀才有办法感应你,不是他有主动权。外道的感应,感鬼神都是攀缘来的。

  过去在台北有个长老主持一个佛七,大善知识。他主持佛七结束后,很多人就起来讲话了,“我在打佛七的时候,看到莲花了、看到光明了,看到怎么样了。”长老一进来怎么说?你们都看到鬼了,长老是善知识!明显用攀缘心来念佛迟早会看到鬼。你的气氛已经跟鬼相通了,善知识不呵责你不行了。印光大师常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的心准备好了,佛陀自然就准备好。

  打完佛七,不要讲感应神通。你每次都这样讲,以后再打佛七,你因地发心就不正了。你在念佛的时候眼睛就会看,阿弥陀佛到底来了没有?你这佛七还打不打呢?你是攀缘的佛七还是摄心的佛七呢?这方向错了。善知识骂的对。

  这个问题在哪里呢?你说大乘佛法也有感应神通,是的,净土宗就是感应道交。但是净土宗的感应道交是向内安住的,他无所求,以愿力来带动业力,完全放下、专心念佛,自然感应道交。“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他是在空性的无所求、无所得的心中感应的。不像你用攀缘心,这是两码事。问题在这里,“疑误无量众生”,你给众生错误的误导,糟糕了,他从此以后没有回头路,向外。这个人已经不是修行的根机,外道种性了。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舍贪近道。对治攀缘心才有可能接近圣道,这是关键。一个人要成就圣道,只有放弃外因缘,安住内因缘才有可能的。

  舍贪近道: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佛陀要我们修学有一种正确的心态。说在我灭度以后,正法、像法过去,到末法时代,比丘想要修学内心的三昧,开显真如的功德。如果你能够在佛菩萨面前,好好忏悔发愿,身燃一灯、烧一指节、或者燃上一些戒疤。这个人有什么好处呢?过去所造的宿债、偷盗各种过失,因为忏悔发愿,还有燃香供佛的功德,就消除了。远离世间的这种业力,也能够永脱心中的攀缘心和烦恼。这个人虽然不能马上成就无上菩提,但起码他能够这样子做,至少是说明什么事?于大乘佛法内心的善根已有决定性。他善根已经决定了,胜解力,对内心的善根力已经产生强大的信心跟愿力,这个人是愿力在引导业力,就是修行上路了。

  假设不为此舍身、清净的因地,“纵修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你还得要去酬还杀盗婬妄的罪业。佛陀举自己的例子,“如我马麦,正等无异”。佛陀吃马麦是怎么回事?佛在舍卫国有一个阿祇达王,他答应三个月供养佛陀安居。结果阿祇达王被魔王所迷惑,就忘了送饮食给佛陀。佛陀在阿祇达王的花园里面得不到吃的,阿难尊者只好在花园当中找马夫,就跟马夫要了一半的马麦,供养佛陀跟诸位比丘。佛陀自己说,过去有诽谤出家师父的过失,今生酬偿这个罪业。

  燃香供佛,我们讲一下。按照祖师的说法,佛陀的本意是你在燃香的时候忏悔,然后发愿,断你的攀缘心。因为所有的攀缘,最严重是自己的色身,因为它是正报。你追求快乐,让谁快乐,当然让你自己快乐,对你色身的感受是最在乎的。当然我们也攀缘别人,但你一定把自身的感受放第一位。你能够舍身而求法,表示你自己都能够放弃,色身都能够放下,外在的因缘更能放下。

  我们要说明一下,这种东西刚好就好。在埔里有一个比丘,他就是要学燃身供佛,可能自己用功了几年,自己没什么太多的成就,他就想出这个怪招。他吃很多的机油,身上缠了布,就真的把自己烧起来,这是真的事情。据说死的时候是叫的很厉害,这就不好了。

  大乘佛法有些东西,你取其精神就好了,目的就是让你调伏攀缘心,佛陀还真不是叫你把身体烧掉。你要借假修真,是吧?我觉得我们大乘佛教的祖师是很善巧,燃个戒疤,意思到了就好。你在燃戒疤的时候告诉自己,外在的色身是不能去攀缘的;就像刚刚说的,那是旅泊三界,借你用的。燃结疤只是提醒你,色身是借你用的,能够觉悟到这一点就够了,不是要你真的把身体烧掉。这个地方是说我们能够放下攀缘,虽然不能马上成就无上菩提,起码我们对于真如的法已生决定,这个很重要。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

  诸佛教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佛陀前面讲到三摩地,先断婬、断杀、再断偷,他是由粗到细。这个人不简单,已经把前面婬、杀两种过失都调伏了。断偷是三世诸佛出世都会宣说决定性的明确教诲,这是一定要制定的。

  我们看下一段,三昧之本。

  三昧之本: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假设这个人不断偷,他的心虽然断婬、断杀,但攀缘心还很重。我问你一个问题,有两种人:一种人持咒很有感应;一种人持咒没有感应,哪一种比较好?没有感应比较好,对对对。有感应的是你的心有问题,你的心跑掉了。

  有一个禅师在山上修习止观,修一段时间以后,他没下来吃饭了。他师父就有点奇怪,问他:你为什么没有来吃饭?他说我都有天人送饭。师父说:你的心没有安住,一定有攀缘心,叫他把攀缘心断掉。结果第二天就乖乖下来吃饭,正常了。你现在的水平感应的东西都不是诸佛菩萨。我要提醒你,感应到谁你就知道了。诸佛菩萨的感应是一切尽在无言中,不可能很明显。

  所以,你一持大悲咒就有很明显的感应,就知道是跟谁感应了。你磁场跟他一样,他也攀缘、你也攀缘。感应就是大家互相攀缘、互相利用,他也需要你、你也需要他。后果不堪设想,你走错一步,就没回头路了,五十阴魔就有你一份,你后面就往下看。不要因小失大,我们尽量走正路。

  修行刚开始感应越多一定不对,你的心没有往内收;你释放太多的磁场出去了,才有人跟你感应。你如果说一修行就有感应,那表示你的水罐一直在漏,有破洞。你的心没有收起来,一直有破洞,整个善根力没办法积集起来。破洞的罐子,水不可能把它填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你永远不可能建立内在的善根。因为以攀缘为根本,就是在造生死业。好,往下看。

  施舍之法

  身舍贪悋: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

  心舍慢瞋: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身心舍尽: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

  不着权乘: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好,对治攀缘心有四段,它是由粗到细:第一个、一个比丘能够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所剩下的东西施饿众生。这是财物的施舍,也是调伏攀缘心的第一步,一般人容易做到。第二个不容易做到了:于人多的大集会当中,合掌礼众。而且有人骂你、打你,能够放下你的面子,同于称赞,就好像别人在称赞你,消你的业障一样,那就不容易了。

  第三个、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色身跟内心的攀缘心都放弃了,“身肉骨血,与众生共”。大乘佛法有些东西,我们只能内心随喜赞叹,不能实际去行动。最后最重要,“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已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不了义说,佛陀有时候讲一些事相的感应,但这只是佛陀在建立我们的信心,不能把方便门当作真实义。佛陀的真实义是要我们无所求、无所得、安住空性。你能够安住空性,跟十方诸佛同一个鼻孔出气,才能够跟他站在同一个立足点。你要离一切相,才可能即一切法。所以,破妄显真就是把心中的相状——我相、人相通通放下,这才是佛陀的真实义。虽然佛陀有时候也建立很多的相状,来启发我们的信仰,但这都是初学的方便,我们不能够以方便为真实。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判决邪正: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以上能够调伏攀缘心的法是佛陀宣说的;凡是会去触动,刺激你攀缘心的是魔王的邪知邪见。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http://www.yqzw5.cc/yq12866/2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