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基础篇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9面,我们看

  戊二、杀戒

  在《楞严经》的持戒态度,它是分成两块:一个是思想;一个是行为。从《楞严经》的角度,就是我们持戒之前,你要先建立人生态度,就是你的观念,你对人生是怎么规划的?它是花了很多时间去建立你正确的人生观,《楞严经》前面三卷半对于修行的方法只字不提;它只讲概念,整个《楞严经》三卷半只做了四个字,叫“破妄显真”。

  它告诉你什么是虚妄的?怎么来的?它有什么后果?什么是真实的?怎么来的?它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这两个都在一念心中,我们内心可以往虚妄的方向走,也可以往真实的方向走,我们的心是真妄同时存在。我们要随顺真如,远离虚妄的无明,先建立三种根本:

  第一个出离心;第二个菩提心;第三个空正见。

  从这三种根本当中,再来持戒。我为了要保护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我必须要持戒。前面的婬欲心,主要是在保护你出离心的善根。你经常放纵婬欲心,就不想出离了,破坏你的出离心。你把根本伤害到,菩萨种性就产生改变了,就变成魔道种性了,所有的持戒都是在保护你的根本。杀戒主要是在保护你的菩提心,菩提心以大悲为主,大悲当然就不损恼有情众生;它这个杀戒,偏重在长养慈悲心。婬欲心偏重在保护出离心,杀戒偏重保护菩提心。

  好,我们看第一段的持戒功德,请合掌。

  持戒功德: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我们能够做到其心不杀,就是从根本的角度来调伏、引导我们的杀心。我们就能够慢慢把生死的业力给息灭,正确地走上菩提道。其心不杀,也是从根本出发,慢慢地调伏它、引导它。

  我们看第二段:

  犯戒过失:

  汝修三昩,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襌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剎。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们修习大乘的三昧或念佛三昧,当初发心要了脱生死、往生西方、圆成佛道。但如果我们放纵杀心,杀心偏重在嗔心,就会去刺激、启动生死业力。后果是纵有多智、禅定现前,放纵杀嗔之心,必落神道。神道就是鬼道的一种,福报差的叫鬼、福报大的叫做神。

  神分成三品:上品福报大的是大力鬼王,就是某某国王、某某帝君;中品的就属于飞行夜叉,福报大,他不在地上走,可以飞的,比方说这种大将军、鬼帅等等;下品的福报差一点,就在地上活动的地行罗刹。鬼神有他相应的眷属,都是以杀心为根本来成就他们的道业,以嗔心为本。

  菩提心最怕的就嗔心。经常发脾气的人,你菩提心基本上就破坏掉了。这个嗔心,菩萨戒是制的很重;嗔心从菩萨戒,你连过夜都不能,要马上调伏。不是说我发了脾气,没有去骂人、也没有打人,也不可以。菩萨戒嗔心的活动不能太久,你要不断的自我反省,用种种的方便调伏它。你不调伏它,菩萨戒就有过失了。菩萨戒的嗔心是没有任何理由的。

  “诶,他杀我父母”,你也不能杀他,没有理由。乃至于为了国家民族,也不能有嗔心。很多的神道都是谁去做?革命烈士。很多革命烈士觉得我要维护正义、保护人民,最后变成神道。因为你嗔心为本,瞋恨心,不能给它加上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没有理由,嗔心就是嗔心。道理不是谁定的,而是缘起如此。你经常起嗔心,就算站在正义这一块,还是嗔心。

  你的因地走上了鬼神道的跑道,最后就是鬼神道。只是说你可能发心好一点,在鬼神道里面档次比较高一点,本质是鬼神。你偶尔发发脾气也就算了,但是不能把嗔心变成根本,对立心不能太重。人要站在正义这一块,但你不能有所执著。你只能够有正念,但是不能跟众生有任何的对立跟执著,你一对立就有嗔心。以嗔心为根本,发展出来的结果就是神道。

  我们看佛陀对末法的预言。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佛陀在正法时代,大家也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真实的功德?什么是虚妄的因缘?到末法时代,问题就严重了,很多的知见错乱。末法时代,妖魔鬼怪就特别多,因为它有活动空间了,炽盛人间。他们怎么说呢?食肉是帮助菩提道的,“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其实你经常“酒肉穿肠过”,佛已经不在里面坐了,罗刹在里面坐了,往下看就知道,佛陀就消失了,佛陀经不起酒肉穿肠过的。你不断的吃肉,刚开始可能是个行为,但是慢慢会变成破坏你的思想,这是比较严重的,就是不能伤害根本。

  我们看下一段。佛陀的废权防难,佛陀把这个方便拿掉来对治我们的疑难。我们看看这段经文,请合掌。

  废权防难: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剎,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佛陀讲出真心话,不讲方便法门了。有人就质疑说,佛陀你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比丘是托钵了。偶尔会托到肉,大家也是吃肉。吃肉吃久了,是不是也会变成罗刹种性呢?佛陀解释说,我在的时候是让比丘吃五净肉。哪五种呢?第一个不见杀;第二个不闻杀;第三个不为我杀;第四个自然死亡;第五个鸟兽的残食。这个肉是可以吃的,就是肉不是我杀的,在杀的过程我也没有听到、也没有见到,别人杀好的,煮好供养我,这叫五净肉。这种肉是我神通力变化所作,没有命根。佛陀的神通是可以变出物质的假名、假相、假用,但佛陀不能创造一个生命体。因为生命体是由因缘,要去造业才有生命体,你不能说我这个神通力变化一个生命体,佛陀变现的肉通通没有命根。

  为什么佛陀要变现肉呢?在婆罗门当中,湿气很重、草菜不生,我用大悲神力所加变现成肉给比丘、比丘尼吃,来滋养他的色身,那是佛在世的时候。佛灭度以后,你再吃众生肉就不对了。佛灭度以后,神通力消失,这些肉都是真实的肉。

  蕅益大师在解释这段经文时,他提出问题说会有人就问了:佛陀你老人家慈悲,既然大家要吃东西,刚开始干脆就把它变成蔬菜得了;一开始变成肉,大家吃习惯了就说佛在世也吃肉,你就变成蔬菜就好了,对不对?蕅益大师说不可以,你在印度湿气这样重,到处都是石头,变成蔬菜,你不觉得很奇怪吗?整块都是石头的地方,长很多蔬菜这是违背自然法则。佛法缘起不坏世间的假名、假相、假用。你变成蔬菜就不正常了,变成肉才正常,他没办法只好变现成肉。

  从《楞严经》来看,正法时代的时候比丘吃的肉都是佛变的,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但佛陀灭度以后,人去法亡,佛陀应化身一走,神通力自然消失掉了。这些都是真实的肉,你每吃一块都有它的命债、肉债在里面。诸位,我们是福报大,我们是人,它是鸡。你认为身为一只鸡,哪一只鸡是心甘情愿被杀说,我心甘情愿给你吃,有没有?每一只鸡死的是心不甘情不愿。

  心不甘情不愿这个就有业力在了,它福报差,做 鸡是偿还他的业力,它可没说要让你杀来吃。你亲自杀它,欠它命债;你没有杀它别人杀的,欠它肉债,它的肉也不是心甘情愿给你吃的。你欠它命债、肉债以后,生死业力就启动了。“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你一天到晚吃肉的人,即便有很好的修行,有什么问题呢?“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你今天吃肉、明天吃肉、后天也吃肉,经常吃,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你的种性改变。你修习佛法,受菩萨戒是真实的发了菩提心,“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但你肉整天这样吃,吃久的时候,菩提心没了,是谁在里面坐呢?罗刹,你变成了罗刹种性。

  第二个你造了生死苦海的业力。彼此之间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你经常吃他的肉,欠他命债、肉债,就必须要来生继续去还他。

  我们看《印光大师文钞》对吃素很重视。他老人家可能是根据这段经文,你吃它的肉,第一个,种性改变、慈悲心消失。第二个,业力增长,你很难离开三界,临终的时候,这个佛号往下拉的力量就加强了。我们讲过不要给佛号太大的压力,要让佛号临终现出来的时候是轻飘的,没有生死业力。不要创造一个有粗重生死业力的佛号,你往生的愿力是拉不起这个业力。我们必须把佛号的愿力增长,但要把佛号往下拉的力量降低,比方说你不要吃肉。

  好,我们再往下看,佛陀的总结。

  诸佛教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前面是断婬,这是断杀。断杀生是偏重在断肉。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诸佛讲不要吃肉的口气,是一点都没有含糊笼统、清净、明确教诲。断肉就断肉,也没有什么开缘可以说,没有任何模糊讨论的空间。

  我们看下面佛陀举的譬喻。

  解脱之本

  举喻: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假设一个人虽然念佛很精进,也发了菩提心,但他不断吃肉,这个人就好像落入一种矛盾。他一方面把耳朵塞住却高声大叫;一方面希望别人听不到他的叫声。其实他只有自己听不到,别人都听得到。这个就是欲隐弥露,本来是想把它盖起来,结果大家都听清楚。

  我们希望临终所创的每一句佛号,都能够很轻飘地导归净土,但你却把佛号的后面,加上很多粗重的生死业力,让佛号飘不起来,这个是自相矛盾。你本来应该减少佛号的业力,结果却加强它的业力,让佛号很容易就堕落到六道里面,变成人天安乐的果报,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我们看这个法说,两段。

  法说: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佛陀说菩萨在保护自己菩提心的时候,乃至于在歧路行,不踏生草;在这个乡间的小道,对于有生机的草都还有保护之心。草虽然没有生命现象,但是它有生机。我们不去踏它、拔它。我们菩萨对于没有生命现象、有生机的草尚且如此,何况是有生命现象的血肉之躯?你去杀它的身体,吃它的肉呢?以下提出有三种过失是要远离的:

  第一个、不服东方丝绵绢帛。这最严重了,丝织品。丝织所做的衣服跟棉被,大小乘都不开许;你每一床棉被都有很多的蚕牺牲生命。这个丝织品是制断,而且没有开许,大小乘都不许。

  第二个、靴覆裘毳。靴就是皮鞋,覆就是皮做的衣服,裘毳就是兽毛所做的衣服。这一部分是在声闻法当中,就是你年纪大了体力虚弱,有开许。

  第三个、乳酪醍醐。牛奶跟牛奶的精制品。大小乘都开许,你身体虚弱,有时候牛奶可以开许。从《楞严经》的角度,如果你要一百分的持戒,要让你每一句佛号没有夹杂任何的生死业力,最好连牛奶都不要吃。动物的东西你都别碰,毛、肉、皮、乃至于分泌出的牛奶,你都别吃。由此类推,蜂蜜也不能吃。它做蜂蜜也不是给人吃的,它是要给子孙吃,你把它拿去吃了,它发心不是给你吃,你是不是欠它?

  有没有犯戒另外一回事,就是从生死业力的角度,你如果要生死业力淡薄一点,要完全断干净。你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这样的一个人的生死业力就基本上不再受到刺激。他的人生只有一件事情就是酬偿过去的业力,因为他今生不再造新业,生死业力就慢慢脱落,至少是沉淀了,不游三界,他目的只是把过去的业偿还就算了。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你去吃它的肉、穿它皮毛,就跟它结下生死业缘。比方说过去有人食地中的百谷,足不离地。这个地方指的是什么呢?《阿含经》讲到人类的开始。地球上本来没人,光音天的天人来游玩,他以神通力来到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很多的五谷跟地肥,他就挖来吃,吃完以后,神通力就失掉了。你跟地球结缘了,吃了地球东西,你沾染它的地气。从此以后对他就有地心引力了,他就飞不回去了,变成人类的开始了。这是《阿含经》说的所谓光音天人。

  “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你对它色身的肉,还有身体的一部分——牛奶、皮毛;乃至于身心二途,不但是身,内心对肉也不贪求、也不执著,“不服不用,我说是人,真解脱者”,你生死业力就慢慢淡薄了。

  我们看总结。

  判决邪正: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能够照以上所说的是佛陀宣说的正法;反对如此说法的是魔王的邪法。这个地方就是很清楚的分判。

  我们看《楞严经》修学,它很重视你因地的根本。为什么呢?你因地根本会产生一种相续的力量,会有后续的势力。我们举一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去托钵,经过一个婆罗门的家族。婆罗门女刚好在煮饭,她就想要盛一碗饭来供养佛陀。但她先生在客厅,可能怕她先生看到,会反对呵责她。怎么办呢?她没有放弃,很有智慧,就把饭泡在水中,柔软以后,用一块布,把米经过挤压变成一种很滋养的米汁。她就拿了米汁,经过客厅的时候,就跟她先生说:这是不需要的米,拿去倒掉。她出去的时候没有倒掉,拿去供养佛陀。佛陀看她过来,就很欢喜地把钵给她供养米汁。

  佛陀喝下米汁,就跟婆罗门女咒愿。他说你以此供养,经过三十小劫的时间,在天上人间享受荣华富贵,三十小劫以后遇到佛陀出世,成就圣道。他跟婆罗门女咒愿的时候,她先生出来就听到了。他说佛陀打妄语,怎么她这么微小的供养,能够成就三十小劫的人天福报呢?佛陀说三世诸佛是不打妄语,就指了远方的尼拘陀树,说你看到那个树没有,两个人都抱不起来。你知道它刚开始是多大吗?它的种子像芥子这么小,因为辗转相续的力量,使令它变成这棵树。他说婆罗门女不是一般的供养。她是有坚定的誓愿力、有根的,这种供养的力量会辗转相续。

  诸位,你没有受菩萨戒,拿东西去供养叫做善业力;你没有根,只是一时的慈悲心。这在佛法里面几乎忽略不计,你没有后续的力量。但你发了菩提心以后,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拿东西去供养,目的只有一个:要实践你的理想、增长你的誓愿,你借事修心,借供养来增长愿力。这个不得了、已经不是善业力了,这个叫波罗蜜——到彼岸。因为什么?它有根,它不是善念,变成善根了,《楞严经》在讲这个道理。

  你从内心的根发动出来的善业都不可思议。一时的善念意义不大,你可以做、外道也可以做。基督教供养比佛教主动积极多了,他们到非洲做的事情比我们多的去了,从事相上不一定比得上他。佛教徒比他们有不共的地方,我们理观强、有佛陀的教诲;他们没有,吃亏在这块。要讲行为,佛教徒不见得比得上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世界各国慈善事业,那些麻风病、弱势团体的关怀,基督教做的比佛教好,这是事实。

  他们问题在哪里呢?缺乏大乘善根,因为大乘善根必须包括观照力、誓愿力。他们或许还有誓愿力,顶多观到人天业果、他或许观到无常,绝对观不到真如,只有佛陀出世才可能做到。你观不到真如,就抓不到人生的根源,实际理地你掌握不了,就不可能产生根本性的扭转,你建立不了大乘种性。你因地不对,结果就不可能对。

  缘起法是这个道理,因地的根很重要。我一再地劝告净土宗的念佛人,要注意你的根在哪里?你佛号是从什么根发动出来的?要找佛号的根。佛号有很多方向,多种可能性,不一定到净土去。佛号也可能到净土去,也可能落到三界里面变成快乐的果报;佛号也可能到了净土以后,它还没有停止,继续带你往前走直到成佛为止。以佛陀譬喻讲乘的话,佛号的车乘有可能带你到人天、也可能带你到净土、有可能到了净土佛号势力还在,它继续带你往前走到成佛为止,佛号的力量才停下来。

  你把佛号念出来,是用什么心态念出这句佛号?它的根在哪里,你就知道它的结果在哪里?佛法的缘起,很简单的一个判断方法,找到它的根,你就知道它的水果,迟早而已。你找不到它的根,就没办法判断佛号到底要去哪里?就不知道。它的原则是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你掌握因,就知道结果,中间只是个过程。过程是各凭本事、善巧方便,你可以透过持戒、也可以透过持咒、念佛,都没关系,过程只有一句话,方便有多门。但因地只有一个,邪跟正而已。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佛陀在讲因地发心,没有商量余地。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在开显法门的时候,佛陀的心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你念佛也对,持咒也对,通通对。佛陀在讲过程的时候是广开方便,没有一个是错的。佛陀讲因地时候很明确,只有这样是对的,其它的都是错的。

  我们学佛,有些东西要很严肃。比方说因地发心是不能有差错。为什么你在得戒体的时候,不能考虑任何的个人因素?你一定是圆满的,戒体没有九十九分的戒体,诸位,你要么有、要么就是没有,两种情况而已。戒体没有九十九分,持戒有九十九分的,过程可以商量。你成就戒体的因地没有商量余地,得戒体是理想化,持戒是现实面。

  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的心态要建立好;为什么念这个佛号?你要想清楚。我为了要成就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为开显这个功德,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你每一句佛号的势力不但带你到净土去,最后到了净土,人家很多佛号的势力都没了,你的佛号还在,它还不断地带你到成佛为止。你因地的时候,佛号的根和成佛的根是绑在一块的。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开《禅观与净土》,你必须把念佛跟真如两个结合在一起。离开真如的佛号有可能带你往生,但往生以后势力就没了,因地就是这样。你每一句佛号要跟真如相应,为什么要内顺真如、外顺弥陀?道理就在这里。让你的佛号一直陪伴你,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力陪伴你至成佛为止。

  我希望在学习当中,诸位会学很多的道理,你最好要养成一种习惯就是要“法法销归心性”。你上很多课都是养分,要把它往你的善根上去滋养,你把它统一起来,所学的东西都要增长你的大乘善根。你修行就是理观跟事修两块:教观教观、依教起观,它帮助你的观行;行门:拜忏、持戒、持咒就是属于事修,破障。你学那么多教理,一定要“法法销归心性”。它要对你的观照力、调伏力、引导力有帮助的,学教理才有用。要不然你学这个干什么?你又不是学习说给别人听的。

  你每一堂课听下来,这堂课可能加强到我的调伏力,让出离心增长了,它告诉我无常、苦谛的思想;那一堂课让我增长慈悲心,引导我成佛;另外一堂课讲的空正见,让我的心更安住。你必须把所有课程的养分往三块大乘善根去会,这是大乘善根。净土的善根,忆佛念佛这块,我们先不谈。就是圣道门这一块,你所有的学习,最好是往这三块去会归。

  就是你每天的善根都在增长,每听一堂课,你的调伏力、引导力、安住力都在增长;三年学下来不错,你知道怎么去“法法销归心性”?把它消化成你内心的心地法门。

  这个时候,你每天念的佛号质量就不一样了;你三年前念的佛,跟读完佛学院三年后念的佛,品质不一样。同样是一个音声,质量不一样、产生的力道也不一样、车乘不一样。档次越来越高了,从人天乘到声闻乘、到菩萨乘、到一佛乘。随着你善根力的增长,所创造的佛号质量都不一样。因为你的根本改变了。所以,你要注意佛号是从哪一个根本发动出来的?找佛号的根。

  好,我们先上到这里,下午做一个总结。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http://www.yqzw5.cc/yq12866/2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