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 大明巨匠 >第155章 大阪的雪与看不见的剪刀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55章 大阪的雪与看不见的剪刀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崇祯三年,冬至。日本,摄津国,大阪。

  这一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都要漫长。铅灰色的云层像一口倒扣的铁锅,死死地扣在大阪湾的头顶。雪花并不是那种轻盈的飞舞,而是裹挟着来自濑户内海的湿冷水汽,沉甸甸地砸在人的脸上,像冰碴子一样生疼。

  堂岛米会所门前的运河,已经结了一层薄冰。往日里喧闹的米船号子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死寂和偶尔传来的、如同濒死野兽般的低泣。

  这里曾是日本经济的心脏,是决定全天下米价的圣地。但今天,这颗心脏正在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攥紧,每一次跳动都伴随着鲜血的喷涌。

  “开盘了——!!!”

  随着大明皇家银行大阪分号的一声铜锣响,堂岛的木栅栏被猛地拉开。

  数以千计的各藩留守居役(负责处理藩务的官员)、米商、甚至是一些破落的小大名,像疯了一样冲进交易场。他们手里没有挥舞着银票,而是挥舞着一张张盖着鲜红大印的**“纳税令”**。

  根据京都朝廷(实为李苏控制)颁布的新法,今年的年贡,必须以**“天启龙洋”**结算。这意味着,全日本的大名都必须在年底之前,把领地里收上来的大米卖掉,换成银元,才能向那个人在京都的“泥菩萨”交差。

  “今日米价!”

  高台之上,一名身穿大明青布直缀、戴着金丝眼镜的账房先生,面无表情地挂出了一块木牌。

  木牌上的数字,让底下的数千人瞬间如坠冰窟。

  【收:每石大米,换龙洋……一元五角。】

  “什么?!”

  一名来自加贺藩(百万石大名,前田家)的老武士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他难以置信地指着那个牌子,手指剧烈颤抖:

  “昨天还是两块!前天是两块五!怎么今天就变成一块五了?!”

  “这是抢劫!这是明抢啊!”

  “我们加贺的米是上好的越光米!在江户能卖到五两金判的!你们这是把珍珠当泥土收啊!”

  高台上的账房先生推了推眼镜,连眼皮都没抬一下,语气冷漠得像这漫天的风雪:

  “嫌少?嫌少你可以不卖。”

  “不过我要提醒诸位大人,距离纳税的截止日期,只剩下十天了。”

  他指了指身后那座堆积如山的银库,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弧度:

  “全日本的龙洋,都在我们大明手里。你们不卖米,哪来的钱交税?交不上税,那就是抗旨,就是谋反。”

  “到时候,不仅你们的藩主要被问罪,就连你们这些办事不力的家臣……”

  账房先生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

  老武士脸色惨白,噗通一声跪在雪地里,双手抓着那一袋袋沉重的贡米,嚎啕大哭。

  他知道,完了。

  这就是李苏为日本量身定做的**“工农业剪刀差”**。

  大明控制了货币(龙洋),控制了工业品(棉布、铁器、军火),现在又通过强制纳税,控制了粮食的定价权。

  当大名们急需银元交税时,大明就疯狂压低米价,用极少的银子掠夺走全日本的粮食;而当开春青黄不接、百姓需要买米救命,或者大名需要购买军火镇压暴乱时,大明又会把物价抬高十倍。

  这一进一出,日本几百年来积累的财富,就像被抽水机抽干的池塘,连淤泥里的泥鳅都被抓得干干净净。

  ……

  大阪城,天守阁(大明驻大阪提督府)。

  这里温暖如春。地龙烧得滚烫,来自江南的丝绸屏风挡住了窗外的寒风。

  苏婉坐在宽大的紫檀木书桌后,手里端着一盏热气腾腾的红枣茶。在她面前,摆着一张刚刚绘制完成的**《崇祯三年东瀛贸易总表》**。

  “夫人。”

  孙得胜身穿一身笔挺的新式军服(模仿后世军官服改制),大步走了进来,带进一股寒气。他将一份加急公文放在桌上:

  “这是刚刚从长崎运来的清单。这一批从各藩‘收购’上来的粮食,共计三百万石。”

  “三百万石……”

  苏婉放下茶盏,纤细的手指在账本上轻轻划过,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

  “按照一块五的收价,我们只花了四百五十万龙洋。”

  “但是……”她指了指地图上的北方,那是大明本土的方向:

  “如果把这批粮食运回天津,按照现在京师和辽东的粮价,至少能卖出……一千五百万两。”

  “三倍的暴利。”

  孙得胜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

  “这还不算完。咱们把粮食运走了,日本这边的米价肯定要飞涨。到时候,那些饿肚子的武士和农民为了活命,就只能把家里的祖产、地契,甚至老婆孩子抵押给咱们的银行。”

  “夫人,王爷这招‘不见血的刀子’,比咱们神机营的炮还狠啊。”

  苏婉微微一笑,但那笑容里并没有多少温度,只有一种理所当然的冷酷。

  “夫君说过,工业是头吞金兽,它吃不饱,大明就会饿死。”

  “既然要吃人,那就吃外人。”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楼下那座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城市。曾经繁华的大阪,如今街头巷尾到处是挂着“押”字招牌的大明当铺,以及在寒风中排队等待施舍的日本平民。

  “对了,萨摩藩那边怎么样了?”苏婉问道。

  “还在闹呢。”孙得胜冷哼一声,“岛津家那个老狐狸,虽然派了两万人去修铁路,但对于这次的‘米税’,一直拖着不交。他说萨摩歉收,拿不出这么多米。”

  “歉收?”

  苏婉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我查过账。萨摩藩虽然山多地少,但他们私底下还在偷偷跟琉球做生意,走私黑糖和烧酒。”

  “他们不是没钱,是把钱藏起来了。”

  “得胜。”苏婉的声音变得冰冷,“夫君现在在江户盯着德川余孽,这西边的家,我得替他看好了。”

  “你带上第一装甲旅的一个团,去一趟鹿儿岛。”

  “去干什么?”孙得胜眼睛一亮,手按在了刀柄上。

  “去催税。”

  苏婉从桌上拿起一支朱笔,在一张公文上重重地画了个圈:

  “告诉岛津家久,没有米,就拿糖抵。没有糖,就拿硫磺抵。”

  “如果连硫磺都没有……”

  苏婉顿了顿,目光如刀:

  “那就让他把萨摩藩所有的武士刀都收缴上来,按斤称重,抵充税款。”

  “我要让他明白,在大明的规矩下,除了这身皮,他什么都留不下。”

  “得令!”

  孙得胜行了个军礼,转身大步离去。他的皮靴踩在地板上,发出沉重的回响,那是战争机器启动的声音。

  ……

  同一时间。江户,大明驻东瀛总督府。

  李苏并没有享受暖气。他身穿厚重的大衣,站在露台上,任由雪花落在肩头。

  在他面前,是一张巨大的、铺满整个桌面的**《东海道铁路施工进度图》**。

  那条代表铁路的红线,已经越过了箱根天险,像一条吸血的血管,深深地扎进了关东平原的腹地。

  “大人。”

  宋应星顶着一头乱糟糟的白发(操劳过度),手里拿着一把沾满泥土的水平尺,兴奋地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点:

  “打通了!箱根隧道打通了!”

  “虽然塌方了三次,死了八百多个萨摩劳工,但咱们用了最新的硝化甘油炸药,硬是把这座石头山给炸穿了!”

  “只要再铺设五十里铁轨,火车就能直接开进江户城!”

  李苏看着那张地图,眼中终于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神色。

  “好。”

  他拍了拍宋应星的肩膀,感觉这位大科学家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了:

  “长庚,辛苦了。”

  “这条路一通,日本的脊梁骨就被我们抽出来了。”

  “从今往后,江户的金银、大阪的粮食、九州的煤炭,将沿着这条铁轨,源源不断地汇聚到港口,然后装船运回大明。”

  “这是一个循环,一个用日本人的血肉滋养大明工业的完美循环。”

  李苏转过身,看着远处江户湾里停泊的几艘巨舰。那是刚刚下水的、用来护航的蒸汽巡逻舰(虽然还很原始,但已经具备了近海作战能力)。

  “但是,还不够。”

  李苏的目光变得深邃:

  “光吸血是不行的,那样人死得太快。”

  “我们要给他们一点‘希望’。”

  “希望?”宋应星不解。

  “对。”

  李苏从怀里掏出一份新的计划书——《关于在大明东瀛行省招募外籍军团的章程》。

  “国内的流民虽然多,但那是咱们的同胞,是用来种地和做工的种子,不能随便死在战场上。”

  “但大明的疆域还要扩张,南洋的红毛番还在跳,北边的蒙古人虽然服了,但罗刹国(沙俄)的哥萨克已经摸到了黑龙江边。”

  “我们需要炮灰。”

  李苏指着城下那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眼中却透着凶光的日本浪人:

  “日本人好斗,轻生死,重私利。这是天生的雇佣兵材料。”

  “传令下去。”

  “在江户、大阪、长崎设立募兵站。”

  “招募**‘大明外籍军团’**。凡是入伍者,全家发‘良民证’,每月发龙洋五块,大米一石。”

  “表现优异者,可赐大明户籍,准许移民辽东或……未来的美洲。”

  宋应星倒吸一口凉气:

  “大人,这……这是给狼喂肉啊。万一他们反噬……”

  “反噬?”

  李苏冷笑一声,眼神中透着绝对的自信与残酷:

  “他们的枪,是我们造的;他们的子弹,是我们发的;他们的粮食,是我们运的。”

  “更重要的是……”

  李苏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他们的命,攥在我们手里。”

  “我要把日本变成大明的斯巴达兵营。让这些日本武士,拿着大明的枪,去替我们征服南洋,去替我们和哥萨克拼刺刀。”

  “死在外面,总比死在这里造反强。”

  风雪更大了。

  李苏站在风雪中,像是一个冷酷的棋手,在巨大的棋盘上落下了一颗足以改变东亚格局的棋子。

  日本,这个曾经野心勃勃的岛国,终于在这一刻,彻底沦为了大明帝国战争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一个带血的、廉价的、却又无比好用的零件。
  http://www.yqzw5.cc/yq48772/15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