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模式输出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人练武练到一定境界,会遇到个瓶颈:光自己耍得虎虎生风不行,还得开宗立派,收徒授艺,把这身本事传下去。企业做到一定份上,也会遇到类似的坎儿:你把内部管理整得明明白白,业务跑得顺风顺水,好像该干的都干了。可有时候,你回头一看,发现自己摸爬滚打总结出的那套打法、摔了无数跟头才摸到的门道,对圈外人来说,可能还是本求之不得的“真经”。

  SUdU的“微学院”搞了几年,在服装圈里算是闯出了名号。咱们那套“内容赋能 社群运营 代理体系”的打法,被不少同行悄悄模仿,但也只是学个皮毛,形似神不似。真正让这事儿起变化的,是2019年底,接连发生的几件“怪事”。

  先是一个做高端母婴用品的品牌创始人,托了好几层关系,非要请我吃饭。饭桌上,他愁眉苦脸地倒苦水:“汪总,久仰大名啊!我们产品绝对顶尖,可就是不会玩社群,不会搞线上互动,代理商一盘散沙。听说你们的‘微学院’搞得好,能不能……帮我们也培训培训?费用好说!”

  没过几天,一个做设计师家居品牌的老总,直接带着团队跑到我们公司来“取经”,言辞恳切:“汪总,我们不求能做成你们这么大,就想学学怎么把一小撮核心用户服务好,让他们变成我们的粉丝。你们这套‘私域’玩法,对我们太有启发了!”

  开始我没太当回事,觉得就是同行间的客气交流。可这样的事儿接二连三地发生,连做美妆的、搞零食的品牌都找上门来,问题都出奇地一致:产品不错,但不懂怎么和用户交朋友,怎么把渠道盘活。

  我心里那点念头又开始活泛了。晚上跟几个核心骨干撸串,我把这事当笑话讲了。刘春宇灌了口啤酒,嘿嘿一笑:“汪总,这说明啥?说明咱们这套‘笨办法’,成‘香饽饽’了!他们光看见咱们前台热闹,没看见咱们后台这些年砸进去的功夫!”

  吴永浪扶了扶眼镜,若有所思:“其实……咱们这套方法论,沉淀了好几年,课程体系、运营Sop、工具链都现成的。虽然行业不同,但底层逻辑是相通的。都是怎么选人(找代理\/会员)、怎么育人(培训)、怎么用人(激励)、怎么留人(运营)。”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南希,冷不丁冒出一句,带着财务官的敏锐:“汪总,这好像……是门新生意啊。”

  这句话,像根火柴,“嗤”一下把我心里那点念头给点着了。我放下烤串,看着他们:“兄弟们,你们说,咱们能不能……开个‘咨询公司’?就把咱们这些年折腾微商、搞社群、建中台的经验,打包成产品,卖给那些有需要的‘同行’?”

  这话一出,桌上安静了。云飞先皱眉头:“小闲,这能行吗?咱们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还没耕透彻呢,就去教别人?万一教不好,不是砸自己牌子吗?”

  林夕也有顾虑:“隔行如隔山。咱们懂服装,未必懂母婴、家居啊。别到时候帮不上忙,还惹一身骚。”

  我理解他们的担心,这事确实有风险。但我看到的,不止是赚点咨询费那么简单。我掰着手指头跟他们分析:

  “第一,这是最好的‘试金石’。咱们觉得自己牛逼不行,得市场认可。去给外行业做咨询,逼着咱们把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总结成一套套可复制、可验证的方法论。这对咱们自己,是次系统性的‘知识复盘’和‘能力升级’!”

  “第二,这是最低成本的‘跨界学习’。咱们收钱教他们,他们也得把自家老底亮出来给咱们看吧?这不就等于咱们花钱请别人给咱们讲他们行业的秘密吗?这种跨界碰撞,能给咱们带来多少新灵感?”

  “第三,这可能是条‘活水’。服装行业总有天花板,但如果咱们这套模式能应用到其他行业,那SUdU的未来,是不是就多了一种可能?从卖产品的,变成卖‘方法论’的?”

  我这“三板斧”抡下来,大家眼神都变了,从怀疑变成了兴奋。说干就干!我们没大张旗鼓,成立了一个轻量级的“新零售咨询事业部”,由吴永浪暂时代管,从“微学院”和运营部抽掉几个精干力量,算是内部创业项目,小步快跑,先试水。

  名字也起得朴实,叫“SUdU新零售赋能中心”。对外提供的服务,主要就三样:

  1. 诊断把脉:派顾问团队去客户公司待几天,看他们的产品、渠道、用户、团队,找出关键痛点。这活儿,像老中医看病,望闻问切。

  2. 方案定制:根据诊断结果,结合SUdU的经验,给他们量身定制一套落地方案。包括:代理\/会员体系怎么搭?社群怎么启动和运营?内容营销怎么做?激励制度怎么设?相当于开药方。

  3. 陪跑孵化:方案落地初期,派顾问驻场或线上指导,手把手教他们团队上手,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直到能自己跑起来。相当于确保药能喝下去,见效。

  第一个客户,就是那个母婴品牌。吴永浪带团队去待了一周,回来直嘬牙花子:“汪总,问题比想的严重!产品是好,但价格高,代理商只会打折卖货,跟用户零互动。团队思维还停留在十年前。”

  我们给他们开了“药方”:别一上来就想着卖货,先建高端会员社群,请儿科专家、营养师做线上分享,打造“专业顾问”形象;把代理商转型为“育儿顾问”,培训他们专业知识;设计一套基于服务而非单纯销量的激励制度。

  方案推行前,对方将信将疑。结果三个月后,该品牌创始人亲自打电话来,语气激动:“汪总!神了!我们没降价,但高端客户复购率涨了30%!代理商积极性也高了,觉得有尊严了!你们这不是咨询,是救命啊!”

  首战告捷,信心大增。后续又接了几个家居、美妆的案子,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然,过程不是一帆风顺。有次给一个零食品牌做方案,我们照搬服装行业的“时尚穿搭”内容思路,用户不买账,后来才明白,零食用户更关注“吃货攻略”、“场景搭配”。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方法论可以移植,但内容必须深耕行业!逼着我们的顾问团队去快速学习新行业知识。

  这块新业务,像一剂活水,给SUdU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对内,逼着团队“知识显性化”。以前很多经验藏在老人脑子里,现在要写成教材、做成课件、提炼成模型。这个过程,极大提升了组织的知识沉淀和传承能力。

  对外,成了“品牌活广告”。成功案例在圈内传开,SUdU的行业影响力从服装圈破圈,很多人因为认可我们的咨询能力,进而对我们的服装品牌也高看一眼。

  对未来,打开了“第二曲线”的想象空间。SUdU不再只是一家卖衣服的公司,它开始具备输出“新零售操作系统”的能力。这价值的想象空间,比卖衣服大得多。

  企业最大的资产,不是厂房设备,是摸爬滚打总结出的“方法论”。把这套东西产品化、服务化,是从“实干家”到“布道者”的跃升,企业价值能翻倍。

  教是最好的学。对外输出模式的过程,是最高效的自我复盘和跨界学习。想教别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逼着你把水桶不断加满。

  模式的普适性,是检验其价值的最高标准。能在自己行业成功,是本事;能帮助其他行业成功,才说明你的模式真正抓住了商业的底层逻辑。

  SUdU的这次“模式输出”试水,看似偶然,实则是能力积累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溢出。它标志着SUdU开始从行业的“优秀学生”,向能够输出标准、贡献智慧的“学生代表”迈进。这条路能走多远,不知道,但迈出这一步本身,就意味着一片更广阔的海域,正在眼前展开。
  http://www.yqzw5.cc/yq47865/28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