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青琐窥秘 墨海无涯
推荐阅读:
我,修仙从凡人开始
修仙别看戏
逆世重修,回到妻女死亡前
被宗门放弃后,步入巅峰
我的师傅每到大限才突破
仙凡分界
抗战:当初赶我走,还想我救援?
谍战:开局偷听心声,识破日谍
恶鬼当道
影视剧中的王牌特工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圣旨既下,程序便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机括,迅速而有序地运转起来。数日后,一切准备就绪,谢珩得以首次踏入那座贮藏着他此行最终目标的圣地——宫城东南隅,紧邻着文华殿的文渊阁。与翰林院那相对开放、人员往来的院落不同,文渊阁更显幽深肃穆。它并非单一楼阁,而是一组由廊庑连接、戒备森严的建筑群,黑瓦朱柱,飞檐斗拱,隐在参天古柏的浓荫之下,平日里除特定职守的官员、宦官及奉旨查阅者外,严禁任何人靠近。
谢珩在一位面无表情、身着葵花团领衫的司礼监随堂太监引导下,穿过数道由大汉将军(宫廷侍卫)把守的门禁,每过一处,皆需验看牙牌,核对身份文书。空气仿佛都凝滞了,唯有脚步声在空旷的廊庑间回响,带着一种沉重的压迫感。最终,他们停在一座最为宏大的殿阁前,门楣上悬着“文渊阁”三字泥金匾额,乃永乐皇帝御笔亲题,历经百年风雨,依旧金光熠熠,彰显着无上威严。
殿门开启,一股混合着陈年墨香、楠木书柜、以及淡淡防虫药草的气息扑面而来,厚重而古老。殿内光线幽暗,仅凭高窗投入的几束天光,以及少数几盏长明宫灯照明,愈发显得深邃莫测。放眼望去,是一排排顶天立地的巨大楠木书架,如同沉默的巨人,整齐地排列至视野尽头,书架上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地摆放着无数黄绫包裹的书函,如同沉睡的军队,肃穆无声。那便是《永乐大典》的正本,共计一万一千九十五册,静静地沉睡于此,承载着一个帝国曾经的雄心与一个时代的智慧精华。
谢珩的心,即便早已历经万载,此刻亦不免微微悸动。非为这凡间帝王的珍藏,而是为了那藏于这浩如烟海文字之中、关乎忘川安稳、亦关乎他能否顺利完成狄仁杰所托的关键线索。
他的具体差事,被安排在文渊阁配殿的一间值房内。此次所谓的“重录校勘”,在嘉靖皇帝并未投入大量资源、且朝中重心亦不在此的情况下,规模远非永乐年间可比。实际参与的核心人员并不多,主要由几位资深的翰林官负责统筹、拟定章程,而谢珩等少数几名被选中的年轻官员,则负责最基础,也最繁重的“检视”与“录副”工作。
所谓“检视”,便是逐一清点、查看现有《永乐大典》正本的保存状况,记录蠹损、霉变、字迹模糊等情况。而“录副”,则是将部分被认为亟需备份或重点校勘的卷册,重新抄录一份副本。
这,正是谢珩梦寐以求的机会!
然而,工作的艰难程度,远超常人想象。管理文渊阁的太监与翰林院堂上官共同立下了严苛的规矩:所有参与人员,不得将任何笔墨纸张私自带入核心书库;每日进入书库提取需检视或抄录的卷册,数量皆有严格限定,需登记在册,日落前必须如数归还,一本不得短缺;在值房内抄录,亦有宦官或书吏在一旁“陪伴”(实为监视);抄录完毕的稿纸,需经核查后方能带出,且不得有任何涂改、批注。
谢珩被分配到的,是“子部·杂家类”的部分卷册。他每日卯时入宫,在严格的监视下,从浩瀚的书架上,根据编号,小心翼翼地请出两三函以黄绫包裹、以楠木夹板保护的大典。每一函都沉重异常,散发着岁月沉淀的气息。
回到值房,在宦官淡漠的目光下,他先需仔细“检视”:轻轻解开黄绫,翻开坚硬的书壳,露出里面用工整的馆阁体抄录在厚实桑皮纸上的内容。他需检查书页是否有虫蛀、水渍、墨迹晕染,边角是否破损,并用特制的软毛刷轻轻拂去积尘,记录下每一处需要修复的细节。这个过程必须极度小心,稍有不慎,便可能对这部存世孤本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检视完毕,便是“录副”。他铺开特制的、与正本规格相似的宣纸,磨好浓淡适中的徽墨,选用大小合宜的湖笔,开始一字不差地抄录。这并非简单的誊写,而是需要极致的耐心、专注与体力。馆阁体要求字字工整,笔笔到位,结构严谨,不能有丝毫潦草懈怠。而《永乐大典》的内容包罗万象,除了常见的经史子集,更有大量天文、地理、医卜、僧道、戏剧、工艺、农艺乃至小说家言的记载,许多生僻字、异体字、乃至图形符号,都需要准确无误地摹写下来。
谢珩端坐于书案前,身姿挺拔如松,目光沉静如古井。他调控着呼吸,手腕悬空,运笔沉稳有力。笔尖在纸上游走,发出极其细微的沙沙声,一个个与正本别无二致的墨字,便在他笔下流淌而出,排列成行,汇聚成篇。他抄录的速度,看似不快,却异常稳定精准,仿佛一架不知疲倦的精密机械。
然而,无人知晓,在这看似全神贯注的抄录之下,谢珩的神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着。他的双眼,如同最高效的扫描仪,不仅仅是在“看”字,更是在以一种超越凡俗理解的方式,将所见的每一个字、每一幅图、乃至纸张的纹理、墨色的浓淡,都瞬间烙印入神魂深处,进行着同步的、更为精细复杂的“复制”!这并非简单的记忆,而是动用了他作为忘川使君的本源力量,在识海中构建起一个与眼前卷册完全一致的“镜像”。
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也是他敢于接下这漫长工程的底气所在。仅靠人力抄录,穷尽一生,恐怕也难以复制这万卷巨着之万一。他必须双管齐下,明面上遵循凡间的规矩,一笔一划地抄录副本,掩人耳目;暗地里,则动用仙家神通,同步完成对整部《永乐大典》的“神魂拓印”。
这个过程,对他心神的消耗是巨大的。尤其是要长时间维持这种“一心二用”的状态,既要保证手抄本的工整无误,又要确保神魂拓印的完整精确,不能有丝毫偏差。一天下来,即便是他,也感到神识传来阵阵细微的疲惫感,如同被无形的丝线反复拉扯。
值房内光线随时间流逝而变幻,从清晨的熹微到正午的明亮,再到午后逐渐倾斜的暖黄。陪伴的宦官偶尔会换班,而谢珩,除了必要的饮茶、如厕,几乎不曾离开过书案。他仿佛化身为一尊沉默的雕塑,唯有那不断移动的笔尖和微微起伏的胸膛,证明着他的存在。
日暮时分,他必须准时将检视完毕和抄录好的卷册整理好,交还给书库管理人员,并再次登记。然后,带着一身墨香与不易察觉的神魂倦意,离开这座藏着无尽秘密的宫禁深处。
回到金城坊胡同的家中,往往已是灯火初上。沈清漪总会备好温热的饭菜和洗脸的热水,细心地帮他脱下沾染了墨迹的直缀。她看不懂他带回来的那些抄录草稿上密密麻麻的字,却能感受到他眉宇间那深藏的疲惫。
“夫君,这书……要抄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有时,她会一边为他揉捏着略显僵硬的肩膀,一边忍不住轻声问道。那书架的浩瀚,她虽未亲见,但从谢珩日复一日的辛劳中,已能窥见一斑。
谢珩闭着眼,感受着她指尖传来的暖意和恰到好处的力道,心中的倦意似乎也消散了些许。他握住她的手,放在膝上,摩挲着她因常年劳作而略带薄茧的指腹,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或许需要很久,很久。这部书,太大了。”
他抬眼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那漫长到近乎无尽的未来。“但既然开始了,便没有回头的道理。总需有人,一点一点,将它留存下来。”
这话,既是对沈清漪说的,也是对他自己说的。复制《永乐大典》的任务,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考验的不仅是能力,更是耐心与毅力。他不能急,也不能露出任何破绽,必须如同最普通的翰林官一般,沉潜下来,融入这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
春去夏来,庭院中的葡萄藤已爬满了架子,投下郁郁葱葱的绿荫。谢珩的生活,仿佛进入了一种固定的节奏:清晨入宫,埋首于文渊阁那浩瀚的墨海之中;傍晚归家,在沈清漪的温情与琐碎的家常里汲取片刻的安宁。他手抄的副本,已慢慢积累起一小叠;而他神魂之中拓印下的“镜像”,也如同不断扩张的版图,悄然覆盖着《永乐大典》的又一个角落。
前路依旧漫漫,墨海无涯。但谢珩知道,他正行走在唯一正确的道路上,每一步,都离目标更近一分。而这漫长时光里的艰辛与孤寂,或许,便是获取那超越凡俗智慧,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http://www.yqzw5.cc/yq47860/18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