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 从前有个忘川郡 >第162章 桂榜题名 闾里腾欢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62章 桂榜题名 闾里腾欢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回到柳溪村的日子,如同溪水重归故道,平缓而宁静地流淌。秋深了,田里的活计基本忙完,村民们进入了农闲时节。谢珩与沈清漪重新回到了之前的生活节奏。谢珩依旧每日去周氏宗祠教授蒙童,只是心境与往昔已大不相同,少了几分潜伏的筹谋,多了几分教书育人的纯粹。沈清漪则将全部心思放在经营他们的小家上,侍弄菜地,喂养鸡鸭,浆洗衣衫,将茅屋内外打理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夜晚,灯下,谢珩或看书,或继续教沈清漪识字念书,沈清漪则时而习字,时而翻阅那些从金陵带回的话本,遇到不识的字便轻声询问。江上那场惊心动魄的经历,如同一个被深埋的梦境,两人都默契地不再提起,只在偶尔对视的眼神中,能窥见一丝超越寻常夫妻的、共同守护秘密的羁绊。

  日子便在这般看似寻常的静谧中,滑入了九月。秋闱放榜之期将近,空气中似乎也隐隐浮动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与焦灼。这期待不仅属于谢珩与沈清漪,也悄然蔓延至了整个柳溪村,乃至清原县。毕竟,若村里真能出一位举人老爷,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是能写入县志、光耀乡里的荣光。

  这一日,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柳溪村一如往常般宁静,唯有周氏宗祠内传出孩童们稚嫩的读书声。谢珩正讲到《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一句,声音平和清朗。

  突然,村口传来一阵急促杂沓的马蹄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紧接着,便是铜锣响亮而富有节奏的敲击声,以及拖长了调子的高喊:

  “捷报——捷报——贵府老爷谢讳珩,高中南直隶戊午科乡试第六十七名举人——京报连登黄甲——”

  这声音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柳溪村激起了滔天巨浪!

  祠堂内的读书声戛然而止,孩子们好奇地伸长了脖子。正在田间地头闲聊、在家门口做活计的村民们,先是一愣,随即炸开了锅!

  “啥?中举了?谢先生中举了?!”

  “举人老爷!咱们柳溪村出举人老爷了!”

  “快!快去祠堂!快去谢先生家!”

  “锣声!是报喜的官差!”

  人们扔下手中的活计,如同潮水般向着祠堂和村尾谢珩家的方向涌去。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狂喜,仿佛中举的不是谢珩,而是他们自己。

  谢珩站在祠堂门口,看着由远及近、骑着快马、身着号衣、手持铜锣和大红捷报牌的几名官差,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只是眼中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了然。第六十七名,一个不高不低、恰好在录取名额(通常百名左右)中游的位置,既不至于引人过度瞩目,也足以达成他获取举人身份的目的,正是他精心控制的结果。

  官差们来到祠堂前,利落地翻身下马,为首一人目光扫过人群,最后落在气质卓然的谢珩身上,连忙躬身,脸上堆满笑容,高声确认:“哪位是谢讳珩谢老爷?恭喜高中南直隶乡试第六十七名亚元!”(注: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谢珩上前一步,从容接过那沉甸甸、写着他名字和名次的大红捷报,微微颔首:“有劳诸位。”

  这时,周里长已经闻讯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激动得满脸通红,手足无措,只知道连连作揖:“官爷辛苦!官爷辛苦!快,快请到家里用茶!”他又赶紧招呼闻讯赶来的大牛和其他几个后生,“快!放鞭炮!把咱们村那挂最长的鞭炮拿出来放了!”

  顷刻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柳溪村上空炸响,硝烟弥漫,红纸屑纷飞,更添喜庆。村民们围在谢珩身边,七嘴八舌地道贺,脸上洋溢着淳朴而真挚的笑容。许多曾经对沈清漪“不祥”之名避之不及的人,此刻看向那间茅屋的目光,也充满了敬畏与羡慕——谁能想到,这“不祥”之人,竟有朝一日成了举人老爷的夫人!

  沈清漪正在屋后菜地除草,听到锣声和喧闹,起初还未反应过来,待听到清晰的“谢珩中举”的喊声,她手中的小锄头“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她怔怔地站了一会儿,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周婶兴冲冲地跑来拉住她,她才如梦初醒,泪水瞬间涌出了眼眶。不是悲伤,而是巨大的、难以承受的喜悦与激动。她被人群簇拥着来到前院,看着被众人围在中央、手持捷报、神色平静中带着一丝温和笑意的谢珩,只觉得如同身在云端,一切都那么不真实,却又那么美好。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四邻八乡,并以更快的速度传到了清原县衙。

  县令闻报,又惊又喜。清原县文风不算鼎盛,已多年未出过举人,如今竟有一位在本县柳溪村落籍的秀才高中,这于他的官声考绩,乃是实实在在的一笔政绩!他不敢怠慢,立刻吩咐备轿,亲自率领县丞、主簿、教谕等一众属官,带着丰厚的贺仪,浩浩荡荡前往柳溪村道贺。

  县太爷的仪仗出现在柳溪村口,更是将这场喜庆推向了高潮。村民们何曾见过这等阵仗,纷纷跪地迎接。县令满面春风地扶起周里长和闻讯出迎的谢珩,紧紧握住谢珩的手,连声道:“恭喜谢亚元!为本县增光添彩!真乃文曲星下凡也!”言语间极尽笼络之意。他当场表示,县衙将拨出专款,为谢珩重修宅院,并免除柳溪村未来三年的部分赋税,以示嘉奖。

  县学的教谕更是围着谢珩,激动地探讨着今科考题与谢珩的制艺文章,恨不得立刻将他的试卷裱糊起来,作为县学弟子的范文。

  就在柳溪村和清原县为此事沸腾不已之时,庐州府衙内,也收到了来自省城贡院的正式行文,通报本府学子在秋闱中的录取情况。当府尊大人看到“谢珩”这个名字,籍贯“庐州府清原县柳溪村”,名次“第六十七名”时,抚须沉吟了片刻。

  “谢珩……此子名字似有些印象。”他转向身旁的幕僚。

  幕僚连忙躬身回道:“东翁忘了?月前府试核验,以及秋闱前,此子曾在本城‘状元楼’落脚,与徽州吴文博、池州李慕贤等人交游。前些时日江上遇险,安然返回的,也正是此人。”

  府尊恍然:“原来是他。”他仔细看了看谢珩的籍贯信息,确认是刚刚落户柳溪村不久,眼中闪过一丝精明之色。“虽是北地逃难而来,然能于本府落籍,便是我庐州府的学子。此番高中,亦是本府文教之功。传令下去,以府衙名义,赐‘文魁’匾额一方,仪仗一副,另备程仪(路费)百两,即刻送往清原县柳溪村,表彰谢珩,以示府衙重才之意!”

  幕僚心领神会,这是府尊大人要将这份人才难得的功劳,牢牢抓在庐州府手中。他连忙应下,自去安排。

  于是,在清原县令离去后不久,柳溪村再次迎来了更加隆重的队伍——庐州府衙的道贺仪仗。高大的“文魁”匾额披红挂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府衙派来的官员宣读着府尊大人的嘉奖令,送上丰厚的程仪,引得围观的村民阵阵惊呼,看向谢珩的目光,已不仅仅是看一位举人老爷,更像是看着一位即将平步青云的星宿。

  小小的柳溪村,何曾经历过如此接连不断的荣耀?连日里,如同过年一般热闹。周里长和村中几位长者笑得合不拢嘴,指挥着村民接待一波波前来道贺的亲朋乡邻、地方士绅。沈清漪也被周婶和几位村中妇人簇拥着,换上了虽不华丽却也崭新的衣裙,接受着众人的恭维,她努力适应着这突如其来的身份转变,举止间虽仍带着羞涩,却也不再如往日般畏缩。

  谢珩始终是这场风暴的中心,却也是其中最平静的一个。他从容地应对着各方来客,言辞得体,既不卑不亢,也未显骄矜。对于县衙和府衙的厚赐,他坦然接受,并表达了适当的感激。他深知,这举人身份,如同一把钥匙,已然为他打开了通往下一个目标的大门。眼前这闾里腾欢、官绅同庆的景象,不过是他计划中顺理成章的一步罢了。

  夜幕降临,喧嚣渐止。茅屋内,红烛高燃。沈清漪抚摸着那方沉甸甸的“文魁”匾额(暂放在屋内),依旧觉得如同梦幻。“夫君……我们……我们真的……”她语无伦次,眼中光彩流转。

  谢珩握住她的手,微微一笑,目光却似乎已穿越了这茅屋,投向了更远的北方,那座巍峨的帝都。“是啊,中了。”他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这只是开始。”

  窗外,柳溪村沉浸在前所未有的喜庆与憧憬之中。而谢珩知道,他在这凡尘俗世的路,又向前踏出了关键而坚实的一步。下一步,便是利用这举人身份,寻找机会,接近那藏于深宫、汇聚了华夏文华的瑰宝——《永乐大典》。这乡野的喧嚣与荣光,于他而言,不过是通往目标途中,一段必要的风景。
  http://www.yqzw5.cc/yq47860/16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