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算计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话说同一年的光阴,从巴黎那座旧市政大厅的穹顶一路跨回东半球,落在北京时,形态就完全不同了。

  这一年里,姜家叔侄也被秦湛予重重敲了一闷棍,不至于锒铛入狱,却是真正出了这一辈子都忘不掉的一场大血。

  起点其实很安静。

  年初,江渚那边关于“重点地区境外资本往来专项梳理”的工作被悄悄提上日程。

  文件发得不急不缓,只是把几条沿海城市列在一行,又用一行小小的括号补了一句:“重点关注能源装备出口、文旅投资和新兴文化企业资金链条”。

  奇正集团正踩在“能源装备 对外投资”的交叉点上,腾曜文化则完美对上了“新兴文化企业”四个字。

  秦湛予没有亲手去翻任何一份奇正的账。

  他只是在会上一笔带过:“这几家做出口和文旅的,涉及外汇额度多,跑一遍对账,顺带看看有没有异常资金往来。”

  于是,后面的人按流程走。

  专项工作组先从银行下手,调了几家重点金融机构过去三年的大额跨境结算记录。

  数据扔进系统,先跑了一遍模式识别,再由人工查那些被标红的交易。

  “奇正集团第三海外项目公司”的名字,很自然地浮到了前排。

  一串串数字在表格里铺开,时间、金额、对手方、用途备注都有。

  问题不在数字本身,而在它们之间的节奏:

  该付息的时间节点上,奇正的对外投资账户突然被一笔金额相近、来源模糊的资金“救”了一次;而在那笔资金流入前不久,某家注册在东南亚的“文化娱乐集团”刚刚从奇正那边收了一笔“技术服务费”。

  钱绕了一圈,又回来了。

  表面上,账上干干净净地写着“合作”“咨询”“推广”。

  可把时点、金额、对手方和汇率波动叠在一起看,就能看出某种极其不体面的默契:该输血的时候一滴不差,该隐身的时候一句不提。

  工作组按规矩发了第一轮“风险提示函”,语气客气,落款规范,只说“请贵公司对以下资金往来予以说明,并补充相关底层合同”。

  奇正集团的风控部显然没对上这个节奏。

  第一封回复来得很不专业:几份翻得发白的旧合同被匆匆扫描上来,连签字页都不全;对“合作内容”的解释寥寥数句,词汇空洞得像是临时凑的说辞。

  这一回,真正警觉的不是地方,而是上面。

  江渚的材料顺着系统,报到了京里一个不起眼的协调小组邮箱里。

  那是专门看“跨境资金隐性风险”的窗口,文件标题上挂着一串代码,末尾只多了四个字:“建议关注”。

  秦湛予当时在另一个会。

  散会后,他回到办公室,电脑屏幕右下角亮着那封邮件。

  他点开,看完一遍,再把附件里那张资金流向图放大,视线一路顺着那条从奇正账户出境、再绕道“文化娱乐集团”、最后落回腾曜文化周转账户的线看过去。

  对他而言,这张图并不陌生。

  只是现在,它换了正式的抬头、完整的编号和可以进档的格式。

  秦湛予按照流程,在系统里勾选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选项——“建议升级为联合审查”,然后把最终意见写得极其平淡:

  “跨境资金流向较复杂,存在合规风险。建议会同金融监管、商务、税务等部门开展联合审查,厘清资金性质。”

  没有情绪,没有修辞。

  但这一勾,等于把奇正与腾曜正式拉上了台面。

  联合审查一旦启动,节奏就不再由企业自己掌控。

  银行那边先行收紧授信,几条尚未签字生效的贷款合同被按下,已批未用的授信额度被重新评估,奇正集团的财务总监在一个星期内飞了三趟总行,拿到的答复却始终是“等等上面的意见”。

  “上面”并没有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文件。

  只是相关部门陆续下发了几份看似例行的通知:加强出口信用保险审核,提高涉及高风险国家地区的投资备案标准,梳理近三年对外文旅项目真实性。

  每一份都不是只针对姜家。

  但三份叠在一起,几乎把奇正那几条最倚仗的通路堵了个严实。

  境外那边也不太平。

  “蓝冠国际会所”所在的国家,恰好今年接受了一轮国际组织的反洗钱评估。

  外方监管出于自保,把几家与博彩、跨境支付关联紧密的公司拉进了重点名单,冻结了部分账户,要求补充资金来源证明。

  奇正旗下那家“文化合作公司”,名义上不在赌场牌照之列,却在几份文件里被划在同一簇。

  资产冻结通知书发过来的那天,姜骐正在国内一个能源论坛的闭门晚宴上。

  手机被助理递到他手里,他只扫了一眼,脸色就沉了。

  那封英文邮件写得很客气,却冷冰冰地通知:贵公司之账户因配合相关调查,部分交易功能将暂时受限,直至贵方按照要求提交证明文件。

  “暂时受限”四个字,落在资金链已经绷紧的企业身上,就等于在脖子上套了一根细绳。

  奇正正在谈的一个大型海外项目,尾款尚未到位,前一阶段的供应商款项已陆续支付,账上早已透支着未来预期。

  这一冻结,境外那头再也无法如期回流资金,国内银行看着“境外资产受限”的字眼,更不可能继续对赌。

  风向就是这么一点一点变的。

  比起奇正,腾曜文化根本经不起这样的风吹草动。

  它本身就是披着“影视 音乐 元宇宙”的光鲜外壳,靠讲故事和包装明星撑起来的壳公司。

  这两年,为了打造“新生代商业版图”,姜佑丞从奇正那边抽了不少水,把一笔笔过桥资金灌进各类项目:综艺IP、偶像团体、短剧平台、线下体验店。

  看上去热闹非凡,实则现金流一直悬在半空。

  联合审查启动后,第一波受影响的是它。

  银行以“关联集团资金流向待厘清”为由,暂停了腾曜一条关键授信。那条授信原本是用来支付春节档之后几部剧的尾款和宣传费用。

  没了这笔钱,后面的排片、发稿、通告全部被连锁拖延。

  几家合作的艺人工作室嗅到了不对劲。

  一些本就对腾曜心存芥蒂的经纪人,顺势开始往外放风:“资金有点紧”“结算不太顺畅”“账期一拖再拖”。

  娱乐圈本就不缺流言。

  加上早前几起艺人税务风波还未完全平息,舆论对“资本联合运作”的敏感度极高。

  没几天,财经媒体就有人写了篇看似中立的分析稿,标题里点名了几个典型案例,腾曜文化赫然在列,被拿来作为“高杠杆文化投融资”的样本。

  文章并没有实锤什么违法。

  只是把公开资料里腾曜的股权结构、项目名单、资金往来一页页摊开,配上几句“业内人士指出风险不容忽视”。

  对谨慎的广告主而言,这已经足够。

  几家大品牌很快以“策略调整”为由,冻结了原本给腾曜投放的预算;一档本要合作的综艺临近开机,出品方临时把“主要资本方”那栏悄悄换成了另一个名字。

  水一退,谁在裸泳,立刻清楚。

  腾曜内部乱成一团。

  财务每天在现金流表和银行对账单之间打转,试图从各个子项目里抽回一点钱止血;法务被迫对一摞摞合同进行紧急重谈,试着把违约责任压到最低;公关部门连夜出声明,强调公司“运营正常”“合作顺利”。

  但资本市场向来只信一条线:

  奇正的债券在二级市场上被悄悄打折,几家机构减持,价格跌破某条心理防线;腾曜的估值在未上市股权交易平台上被人压价,有人甚至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再等等,再等等,看是不是能捡到个烫手山芋。”

  姜家内部随即开了几场密会。

  姜老爷子年纪大了,听汇报的时候脸色一会儿青一会儿白。

  姜骐站在桌边,嘴里说着“市场情绪”“短期波动”“可以扛”,额角却不可避免地绷着青筋。

  他不是没想到过奇正的账有一天会被翻。

  但他以为自己有时间,至少还能多两三年,把一部分不体面的部分慢慢拆干净,再找机会把责任转移掉。

  而不是在一年之内,被人从境外和境内两头同时拎住脖子。

  更让人难堪的是——

  这场危机,并没有爆出什么真正“违法犯罪”的大案。联合审查组极其克制,没有把任何一条资金流向直接定性为“洗钱”“非法集资”。

  他们只是按规定,把所有不合规之处一一列出,要求限期整改,补缴税费,调整结构,停止与高风险对手方的合作。

  但配套而来的,是一整套“监管措施”:奇正集团若要继续享受任何出口退税、境外投资便利和政策性融资,必须先完成整改并接受持续监督;姜骐个人则因为“在重大合规问题发生期间担任主要负责人”,被有关部门约谈、被记入内部风险名单,短期内不得再担任国企、金融机构等任何敏感岗位的董事监事。

  纸面上,这只是“责任追究”里最轻的一档。

  可对一个靠“身份”和“牌面”吃饭的家族而言,这样的处置已经足够致命。

  姜骐不得不从奇正集团的董事总经理位置上退下来,保留了一个好听却无实权的顾问头衔。

  集团对外的正式资料里,他的头像被悄悄撤下,换成了一个更年轻、背景更干净的职业经理人。

  那是第一次,外人谈起奇正,不再自然地把“姜家”二个字挂在同一句话里。

  姜佑丞那边,更直接。

  腾曜文化在这轮风波中侥幸没有被拉进任何刑事调查里,却在银行集体收紧、合作方抽身、自身账目混乱的多重打击下,硬生生把自己拖进了技术性违约。

  几个核心项目不得不低价打包卖给同行,谈判桌上,对方律师连客气都懒得装,只一句句翻合同里他们曾经占尽便宜的条款,如今原样拿来压价。

  签约当天,姜佑丞脸色铁青。

  媒体捕捉到的,只是一条模糊的新闻:某文化公司“为聚焦主业,优化资产结构,将旗下部分项目转让”。

  字眼写得体面,照片里每个人都微笑着握手。

  只有北京圈子里真正懂行的人心知肚明——

  那是一张被迫割肉的笑脸。

  交易完成后,腾曜文化的体量被硬生生削去一大块,账上短期负债比重仍旧高企,却再没有什么足以讲故事的新项目可以撑起下一轮融资。

  姜佑丞失去了“新锐资本玩家”的光环,成了一个被业内默默标注过“风险”的名字。

  之后不久,有关部门发布了一份看上去极其正常的通知:对近年来部分文化企业“过度金融化倾向”进行风险提示,建议金融机构审慎看待相关业务。

  通知没有列出任何一家公司的名字。

  但在北京城的茶桌上,“腾曜”两个字,已经很少再被人正面提起。

  偶有年轻人问起,只换来一句淡淡的评价:“那家啊,运气差了一点。赶上风口了,又踩在风口浪尖上。”

  ……

  这一年里,秦湛予始终站在规章制度的那一侧。

  他签字、审材料、在协调会上一条条梳理权限边界,所有意见都写得理性、克制,任何一句话单拎出来,放在档案里都经得起推敲。

  有次深夜,他一个人在办公室看奇正最新提交的整改方案。

  纸页一张张翻过去,数字、比例、对策,被他分别画上圈和勾。

  末尾附着一页手写的补充说明,字迹凌乱,却能看出起草人写到最后已经心绪不宁。

  他把那页纸看完,静静地坐了很久。

  窗外是北京冬夜的灯火,远处某条主干道上车流一刻也没停过。

  他伸手,把桌角那支笔拿起来,在自己的工作笔记本最后一页写下这样一句话:

  任何借制度之便屠戮他人命运者,不应再享制度背书。

  笔尖在纸面停了一瞬,他又把这句话划掉。

  最终留在页首的,是一句平平无奇的工作总结:

  “本案体现出跨境资金监管与文化产业投融资之间的结构性漏洞,后续可考虑在制度层面予以补齐。”

  他合上本子,把那句被划掉的话连同关掉的台灯一起,锁回夜色里。

  没人知道,这场看上去标准合规的“联合审查”,对他而言掺杂了怎样的私人因果。

  外人只看到结果:

  姜家这一支,从此再难恢复往日风光。

  奇正集团元气大伤,腾曜文化被迫收缩战线,叔侄二人在风评和牌面上双双跌落一个台阶,从“炙手可热”变成需要谨慎打交道的对象。

  也是这年的初冬。

  姜家叔侄还在为资金链和牌面四处应付的时候,另一条线已经在悄无声息地成形了。

  秦湛予是在一次再普通不过的内部阅件里,才看清陆峥那盘棋下到哪一步的。

  那天傍晚,他从协调小组的会场出来,回到办公室,秘书把一摞文件放在案头,最上头那份是外事口转来的会签材料:

  《中法地方治理与法治营商环境合作交流项目(第二期)出访方案》。

  抬头、字号、行文格式都再寻常不过。

  往下一翻,落款单位中,有一行熟得不能再熟的字眼:

  “××部办公厅政策研究室”。

  项目中方联络人一栏,写着两个字:

  陆峥。

  秦湛予目光在纸面上一行一行扫过去。

  出访目的:围绕“法治政府建设、数字治理与中小企业合规”开展交流。

  主要行程:

  ——里昂:调研地方营商环境与行政效能改革;

  ——巴黎:赴某法学院、某跨国律师事务所,与法方专家就“法律科技在中小企业合规中的应用”座谈;

  ——拜访两家法律科技孵化器和一处创投机构,就“中法法治营商环境辅助工具合作”进行初步对接。

  再往后,是中方代表团构成:

  牵头单位是他们这个系统里一个对外合作司,团长是那边的主要负责人;

  随团成员里,除了几位业务司处干部、地方陪同,还有一行字格外扎眼:

  “××部办公厅政策研究室主任,陆峥同志作为中方学术协调人、课题牵头人,全程参与本期交流活动。”

  纸面上的一切都干干净净。

  立项依据写的是“服务国家对欧合作大局”“贯彻若干规划纲要精神”;

  合作方名单上,是几家在法治政府、法律科技上颇有名气的高校和智库;

  经费来源,是列入年度因公出国(境)计划的专项经费。

  看不出任何越矩的痕迹。

  可把时间线往前推,另一层意思就慢慢浮出来了。

  课题申报是在上一年年中;

  与法方机构的初步沟通,是通过几场看似普通的中外研讨会完成的;

  “数字治理”“法律科技”“中小企业合规”这些关键词,则是在一轮轮修改中被一点一点“修”进合作框架里的。

  那会儿,他正埋在江渚专项和奇正、腾曜那些乱七八糟的账里,忙得连回一趟家都要掐着点。

  陆峥则在另一条线上,不动声色地把一整套对法交流项目推到了成型边缘:

  等到这份出访方案摆上他桌子时,立项已经过了评审,团组已经纳入当年的出国计划,法方邀请函也早早寄到了外事司的邮箱里。

  领导干部随团出访法国,本就寻常。

  尤其还是以“课题牵头人”“中方学术协调人”的身份,负责在几场闭门圆桌上发言,代表中方介绍“法治政府建设经验”和“数字治理探索”,顺带考察几家法律科技企业和孵化器——

  这在程序上挑不出半点刺,履历上还要被视作一笔颇体面的加分项。

  秦湛予把行程单翻到后面。

  巴黎那一段安排得很紧:

  上午在某大学法学院研讨“法律科技与中小企业合规”;

  下午参观法律科技孵化空间,与两家初创项目创始团队座谈;

  其间还有一场由法方地方政府牵头的小型酒会,主题写着“营商环境与创新工具”。

  表述中规中矩,却清清楚楚写着:

  那几天,他会理所当然地出现在巴黎,出现在法律科技创业者云集的那一圈。

  秦湛予盯着那几个地名,指尖在纸张边缘压了一下。

  以陆峥的谨慎,他不会做任何一件“越格”的事。

  所有靠近,都可以被解释为“履职需要”“工作安排”。

  他可以在公开日程里,与任何一个在场的创业项目创始人握手、交换名片、寒暄几句;

  如果恰好有个叫LeXPilOt的项目被法方拉来做案例介绍,他甚至连多看一眼,都无需向任何人解释。

  这一切都太干净,干净到让人无从置喙。

  文件最后一页,是请示意见栏。

  “是否同意按上述方案组织实施,请批示。”

  下面留着几行空白,供相关负责同志签字。

  秦湛予拿起笔。

  按规矩,这类项目轮不到他拍板,只是走一道程序,提个“是否有与现有工作重复”“是否存在安全风险”的把关意见。

  这份材料从内容到程序都挑不出错,哪怕他此刻把心里所有私人心思摊开,也找不到一条可以光明正大写进去的反对理由。

  笔尖在纸上落下时,他写的是最普通不过的几个字:

  “同意。注意安全,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字迹干净、笔画端正,和他以往所有的批示别无二致。

  签完字,他把笔放回笔筒里。

  桌面被台灯照得很亮,亮得有点刺眼。

  文件一摞摞码得整齐,公章的红在纸上摊开,落得干干净净,规规矩矩。

  可他眼前忽然有一瞬间是空的。

  那种空,似高处一脚踩空,明知道下面是地,却在半秒之内失去了所有支撑的错觉。

  胸腔里那口气悬在那里,上不去,也下不来。

  他慢慢仰了一点头,指尖抬起,捏住眉骨,指腹顺着眉峰往上一压。

  力道不算重,但压得眼眶发涨。

  这一年做的每一步,都按规矩来,按程序走,谁挑不出毛病。

  可越是这样,他心里那点说不上来的烦躁和疲惫,就越像被什么细细密密地缠住,解不开,也砍不掉。

  指节在眉心停了一瞬。

  他在心里,冷冷地吐出一句话:

  陆峥,你真是好样的!好一招谋定而后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http://www.yqzw5.cc/yq47797/9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