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杨林生疑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谢义父。”

  卢芳、薛亮顺势起身。

  老杨林一生征战,膝下无子。卢芳、薛亮作为最早收下的太保,杨林对他们的感情也最是深厚。这二人对于老杨林而言,填补了对于父子之情的期盼。

  不像后面收下的太保,父子之情亦有,但更多是为了大隋培养人才。

  对于秦叔宝,老杨林是真的起了爱才之心,兵法武艺倾囊相授。这才有后来威震天下的瓦岗兵马大元帅——秦琼。

  十二太保天资不如秦叔宝,这是必然的,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差。

  能得到杨林的认可,文帝亲封太保之名,最低也是一州守将之才,统领数万大军不在话下。而且他们的身份天然值得信任,是一些紧要关隘比如潼关、函谷关、雁门关以及重要城池如京都大兴、洛阳、涿郡、扬州等关键城池的绝佳守将。

  若是太平盛世,十二太保分散各方,足以大大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大隋开国,全国废郡设州,以州、县二级划分全国,全国两百余州。一州长官,已可直达天听。

  只有少数如靠山王杨林一般得朝廷信重的宗室大将,方将能权柄扩散到数州之地。

  “义父,山东节度使唐大人怎么说?反贼同党可有留下线索?”

  “没有!唐璧的奏报只讲述了反贼被救走的过程和结果。后续奏报还未送达。不过老夫看他,也是毫无办法。”

  “毫无线索,恰恰也是一种线索。”事关己身,大太保卢芳的思维疯狂转动。“比如,贼人关押地点是如何泄露?后续唐大人全城搜捕又为何无果,是有人暗中包庇,还是城门出了内奸,将贼人放出城去。”

  “大哥所言不错。十三弟的计划天衣无缝,唐大人的执行也没有错漏。”薛亮看完奏报,附和道。“不妨换个思路,什么人有能力调动人手,先后在州衙和节度使衙门纵火。又是什么人,可以悄无声息地潜出城去。”

  大太保和二太保开口,杨林的目光一一扫过。众太保依照次序应答,井然有序。却都是老生常谈,加大搜索,或是赞同大太保和二太保之言。

  唯独七太保,提出了一个思路。那就是束缚反贼的锁链,即使贼人事先知道消息,没有神兵利器也无法破解。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去查。

  杨林始终不置可否、

  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在十三太保秦叔宝身上。

  深吸一口浊气,秦叔宝上前跪倒,声音铿锵有力。

  “义父,此事是孩儿考虑不周,献计疏漏。请义父准我将功补过,回济州擒拿贼人。”

  秦叔宝看得分明,自己得杨林看重,已经引起了十二太保的嫉妒和敌意。方才众人应答,有数人隐晦地将责任推到“请君入瓮”的计划上,话里话外都是为何没有将反贼打个半死,限制行动能力。

  既如此,秦叔宝索性就坡下驴,主动揽下责任。而这场注定失败的追捕,也能降低十二太保的忌惮。

  杨林沉吟。

  秦叔宝能看出来的问题,自然瞒不过他。

  而今先帝去世,新帝对自己的态度是否有所变化,以及宇文化及上位,朝中凶险难测。难保不会有人拿此事开刀,将先帝定下的十三太保之名按下。

  不如让叔宝回转济州,能抓回贼人最好,主要是寻回先前失落的十万两皇纲,以此作为新帝登基的礼物,十三太保之名必定再无意外。

  就算全都失手,暂时冷落一段时间叔宝,也可以让卢芳他们平衡。

  一举多得!嗯,就这么办。

  “叔宝啊,你可知此次进京,陛下将正式赐下十三太保之名。你若此时回转,十三太保的封号或许有变。”

  “回禀义父,孩儿寸功未立,太保封号受之有愧。还请义父准许,容孩儿擒拿贼人,找回前次被劫的皇纲,为圣上贺,为大隋贺。到时再领封号,孩儿问心无愧,亦可不损义父威名,不伤陛下圣明。”

  杨林老怀大慰。

  “好!好啊!不愧是我儿。”

  大笑之余,杨林也尽览一众义子眼底隐藏不住的不屑和幸灾乐祸之意。虽知人心如此,无可厚非,还是不住叹息,越发看好秦叔宝传承衣钵。

  “秦叔宝听令!”

  “末将在。”

  “着你议事结束后,亲自挑选一营人马,明日一早启程回济州。持本王手令,全权负责擒拿贼人及寻回皇纲之事,唐璧会配合你。”

  “本王在大兴城,等你的好消息。”

  “是!定不负义父期望。”

  待秦叔宝坐回原位,杨林继续问道:

  “卢芳,前方行程如何?”

  “回义父,两日后我们会抵达潼关。已派出信使通知潼关守将魏文通。”

  “甚好。入了潼关,济州军就可以调回,也可免济州再生动乱。你们谁有意带兵回济州?”

  众人面面相觑,显然都想去大兴城面见新君。

  新君登基,新年大朝会可是露脸的机会。万一被新君认为对其不忠,那可不只是仕途堪忧,性命也难保。

  身为靠山王杨林的义子,他们自然不需要担心被新君所杀。但必要的、向新君表示忠心的机会,也不容错过。

  “不如,让十三弟辛苦一趟,两日后一并将济州军带回。”

  不知是谁提了一嘴,瞬间引起所有太保的一致赞同。

  “不可!值此关键时刻,我们必须谨守规矩。小弟如今不过任旗牌官一职,无权统领大军。一旦被有心人参义父一本,难免引起新君不满。”

  秦叔宝再次站了出来,严词拒绝,一副为杨林着想的模样。

  躬身一礼,高呼道:“义父,宇文化及在朝,您又常年领兵在外,不得不慎啊。”

  众太保一时语塞,他们虽欲要向新帝表忠心,但更清楚现在和将来的地位来源。

  义父绝对不能出事,这一点,是所有太保的共识。

  杨林沉默了。

  先帝在时,他无所畏惧。

  如今新帝即位,他虽为皇叔,亦是臣子。以宇文化及的得宠,和过往恩怨,虽然不惧他的手段,但叔宝说得有理。自己毕竟常年领兵在外,确实不宜引起新帝注意。

  “这样吧,卢芳薛亮,你们俩带济州军回返。之后或是协助你们十三弟寻找追捕反贼,寻回皇纲,一雪前耻,或是回登州训练水军,任凭选择。”

  卢芳薛亮起身领命,虽有不甘,却无话可说。

  败给初出茅庐的程咬金是事实,丢失十万两皇纲也是事实。

  换作一般将领,单是丢失皇纲的罪名,就足以人头落地,身首异处。如今能保得性命,已是幸运。

  一夜无话...

  次日一早,秦叔宝带着一营济州军,策马离去。

  接下来的两日,杨林行程风平浪静,顺利抵达潼关。

  魏文通设宴接风,杨林带着十二义子赴宴。

  其实,魏文通身为杨林旧部,早有拜入杨林膝下的意思。奈何杨林一心为大隋培养人才,魏文通的武艺兵法皆已有成,不再需要他的指导。所以杨林明知魏文通的意思,却不得不屡次拒绝。

  一场宴会宾主尽欢,直至深夜。

  宴会结束后,七太保趁着夜色,进入杨林的住所。

  “是苏明啊,有事吗?”

  见杨林果然如往常一般,深夜还在处理事务。七太保苏明心头一肃,沉声应道。

  “是,义父。孩儿心有疑惑,想请义父指点。”

  “哦?说说看。”杨林放下手中的书册,看向苏明。

  深夜的烛火映照下,以往身穿战甲、须发斑白却威严肃穆的杨林,依旧威势慑人。

  不知为何,苏明居然在此刻身着常服的义父身上,看到了一丝疲态。

  “是关于十三弟的事。孩儿觉得,十三弟最近的行事,有些古怪。”

  “别的不说,秦母寿宴那日,我曾向义父您禀报,让十三弟在家尽孝,不必着急会合。”

  顿了顿,见杨林依旧面无表情,苏明继续道:

  “我知道不该质疑十三弟的忠心。可十三弟一向严谨,岂会将兵器甲胄落在家里,自己独身前来济州会合。此为其一。”

  “说下去。”杨林沉声,身体微微前倾。

  “其二,就是十三弟献出的请君入瓮之计。”

  “哦?你觉得这个计划也有问题?”

  “并不是。这个计策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执行阶段。按照常理,即使要实行请君入瓮计划,也该先严刑拷打,限制反贼的行动,不会让反贼完好无损。”

  “你十三弟仁慈,也不是一两天了。”

  苏明当然知晓,杨林提到这一声十三弟的意思,就是让他没有证据不要胡乱猜测。而且这种做法符合十三弟往日仁慈的作风。但他好不容易抓住机会,自然不吐不快。

  “义父,十三弟仁慈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带走了济州军,随后反贼就被劫走。依照唐大人的奏报,贼人同党显然知晓济州城空虚。如此军事机密,只有少数人知晓详情。反贼同党是如何得知的?”

  “这并不难解释。贼人为了确保劫皇纲的反贼没有被押解入京,自然要死死盯着我们。得到济州军调动的消息,并不奇怪。”

  苏明咬咬牙,坚持道:“第三,十三弟明知追捕贼人,有唐大人足矣。他却执意要在进入潼关之前请命回济州,这不合常理!!”

  “你的意思是,叔宝不敢入京,甚至,不忠于我大隋?”

  面对杨林的质问,苏明轰然跪倒。

  “义父,孩儿绝无此意。但十三弟来历清白,平生只有一次进京。在义父您收下他为义子的那一日,为何会有宇文阀家将前来,不不惜开罪于您,擒拿于他?”

  杨林身为靠山王,自然心思灵敏,联想到宇文家的情报,当即明白过来 。

  “你的意思是,叔宝在上元节灯会,打死了宇文智及。这才得罪了宇文化及。”

  “义父英明。”

  “苏明啊,看来你是觉得本王老了,想投靠宇文化及麾下。”

  听着杨林森寒的语气,冷漠地自称本王,苏明只觉心头狂颤,冷汗涔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义父,孩儿绝无此意。”

  “好了,起来吧。依你所言,叔宝和宇文化及有仇,不愿入京。和他忠于大隋,擒拿反贼,寻回皇纲并不冲突。何以要怀疑于他?”

  “这正是孩儿的疑惑。十三弟他明知有义父庇护,绝不会出事,却依旧不敢入京,反而以捕盗为名抽身离开。孩儿担心,十三弟他心中只有百姓,没有大隋天子,皇室一族。”

  绝杀!!

  苏明拜入杨林门下多年,自然知道他的死穴。

  秦叔宝与宇文化及有仇,不是问题。因为杨林本就和宇文化及有怨。

  结交绿林匪类,也不是问题。这都是将来的功绩。

  心慈手软,治军宽松,更不是问题。如何治军不重要,能打才最重要。

  唯一的问题,就是忠心。忠于大隋,忠于杨家!

  而秦叔宝的表现,恰恰是忠于百姓,忠于大隋,最后才是杨家。

  这——才是苏明的杀招。

  杨林沉默许久,显然是听进去了。

  “那你说,该怎么办?要老夫直接将你十三弟拿下么?”

  “当然不是,孩儿岂会如此无知,陷义父于不仁。”

  苏明嘴角勾起笑容,真诚建议道:“正好大哥二哥也要回济州。义父不妨留下一道密令,让大哥二哥监视十三弟。一旦发现证据,就地拿下,禀报义父处置。”

  “老夫知道了,你先退下吧。”

  “是,义父。”

  “还有,今夜之事......”

  “孩儿明白。今夜孩儿醉酒,从未找过义父。”

  苏明缓缓退出杨林的住所,夜风吹过后背,一片冰凉,心头却火热无比。

  次日,杨林没有露面,十太保在魏文通的带领下,为大太保和二太保送行。

  苏明上前道别的时候,和卢芳薛亮确认过眼神,是得偿所愿、心照不宣的默契。

  “十三弟,别怪我。”

  “要怪,就怪你太优秀了。若是让你接过义父的衣钵,我等岂不是要永远屈居于你身下。”

  回返潼关途中,苏明心中闪过真实的念头。

  ......

  秦叔宝离开军营后,当天就在途中和樊虎、王伯当会合。

  杨林过潼关向大兴城进发时,他已经带着本部一营人马,越过洛阳,向山东疾行而去。

  这一支人马,正是济州军中,由秦叔宝本人执掌的秦字营。
  http://www.yqzw5.cc/yq47742/39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