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校企合作
推荐阅读:
徒儿你已无敌了,下山祸害师姐吧
绝世战魂陈枫洛城东
最强狂兵
贾二虎的妖孽人生
重生2000:从追求青涩校花同桌开始
赵旭李晴晴小说免费全文免费阅读
都市无敌战神林北
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
从海贼开始横推万界
谍影:命令与征服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专利申请成功的喜悦还未消散,强子已经开始谋划下一步。“我们要建立长期的人才和技术储备。”在管理层会议上,强子指着投影幕布上的数据,“目前研发团队中,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只占30%,这个比例太低了。”
会议室里有人提出异议:“强总,我们一直靠实干起家,高学历人才未必适应咱们的生产环境。”
强子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当年我学修机器,师傅教我看图纸。那些复杂的线条和符号,我花了三个月才勉强看懂。如果当时有人系统地教过我工程制图,可能三天就学会了。”
他环视众人:“实干经验很重要,但系统知识能让我们少走弯路。”
经过调研,强子把目标锁定在了省内的理工大学。这所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全国都小有名气。
第一次拜访理工大学的经历让强子印象深刻。
接待他们的是材料学院的张院长,一位儒雅的老教授。当强子详细介绍完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合作设想后,张院长轻轻推了推眼镜:
“强总,恕我直言,很多企业来找我们合作,最后都变成了单纯的赞助关系。我们更希望是真正的产学研结合。”
强子立即回应:“我们要的也不是挂名合作。我们研发中心有五十多次失败的数据,有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这些都是最好的研究素材。”
这句话打动了张院长。他带着强子参观了学院的实验室,指着那些昂贵的检测设备说:
“这些仪器很多企业买得起,但不会用。而我们的学生会用,却缺少实际课题。”
一个合作框架在强子脑海中逐渐清晰。
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两个完全不同体系的组织实现深度融合。
大学方面派来的第一位合作导师是海归博士刘教授。第一次到企业参观时,他看着车间里油污的地面,不自觉地皱了皱眉。
“刘教授,”强子看在眼里,“我们的研发中心可能没有学校的实验室干净,但这里每一个设备都在创造价值。”
他带着刘教授来到那台老旧的冲压机前:“就像这台机器,它不先进,但它为我们生产出了第一个合格产品。”
刘教授若有所思。
为了让合作落到实处,强子提出了一个创新方案:在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在学校设立“企业导师讲堂”。
第一批进驻企业的研究生们确实遇到了水土不服。
材料专业的研究生小李在车间待了三天后,找到强子抱怨:“强总,我觉得在车间是浪费时间,我的课题需要做微观分析。”
强子没有生气,而是带着小李来到热处理车间,指着一炉刚刚出炉的工件:“你知道为什么这批工件颜色不均匀吗?”
小李摇头。
“因为炉温控制有细微波动。”强子说,“你的微观分析如果不知道这些宏观工艺参数,就是在纸上谈兵。”
这件事让强子意识到,需要建立更好的沟通机制。他决定亲自给研究生们上第一堂课。
课堂上,强子没有讲高深的理论,而是展示了一系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什么同样配方的钢材,性能会有波动?为什么进口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精度下降?
“这些问题,”强子说,“都需要你们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来解决。”
渐渐地,研究生们开始适应企业环境。他们发现,车间里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活生生的研究课题。
而企业的技术人员也开始走进大学课堂。老赵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时,紧张得手心出汗。但当他说起自己四十年处理各种设备故障的经验时,台下的大学生们听得入了迷。
“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课后,一个学生感慨地说。
合作的第一个成果出现在三个月后。小李的研究课题恰好解决了轴承钢生产中的一个工艺难题,这个成果不仅帮助他完成了毕业论文,还为企业节省了可观的生产成本。
庆功会上,张院长握着强子的手说:“强总,我现在理解你说的‘深度融合’了。这不是简单的资源互换,而是优势互补。”
强子趁热打铁,提出了更大的合作设想: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同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
这个提议得到了校方的积极响应。但在企业内部,却有不同的声音。
“投入这么大值得吗?”有高管质疑,“我们毕竟是个制造企业,不是科研院所。”
强子的回答很坚决:“未来的制造业,一定是科技驱动的制造业。我们现在投入的每一分钱,都是在投资未来。”
在强子的坚持下,联合实验室很快挂牌成立。实验室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攻克另一个“卡脖子”技术——高性能合金材料。
挂牌仪式上,强子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外的事。他请来了企业里所有老师傅和刚入职的技校生,让他们与大学教授、研究生们坐在一起。
“今天这个场景,”强子说,“就是我对中国制造业未来的想象:经验与知识结合,实干与创新并重。”
仪式结束后,强子独自在新建的联合实验室里待到很晚。他看着那些崭新的设备,想起多年前那个在旧厂房里对着一台破机器发愁的年轻工人。
手机响起,是阿梅发来的消息:“今天顺利吗?”
强子回复:“很顺利。我在想,如果二十年前有这样的机会,我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
阿梅回了一个笑脸:“但你走过的每一步,都成就了今天的你。”
强子放下手机,在实验室的记录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校企合作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要让知识的种子在车间里开花,让实践的经验在课堂中传承。”
窗外,大学的灯火与企业车间的灯光交相辉映,照亮了中国制造的未来之路。
http://www.yqzw5.cc/yq47568/16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