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沉淀与深耕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回到国内的头几天,林烨仿佛被投入了一个高速旋转的旋涡。媒体的追访、业内的邀约、学院的关注,以及无数粉丝的期待,形成一股巨大的声浪,几乎要将他淹没。他婉拒了绝大部分的商业活动和采访,只保留了几个无法推脱的官方文化交流总结会议。

  然而,在这片喧嚣之下,林烨的内心却异常清醒。世界音乐博览会的经历,像是一面镜子,让他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位置和未来的方向。他深知,一时的热度终将过去,唯有沉淀下来,深耕作品,才能让脚下的路走得更远。

  他首先投入了与那颖的合作曲录制。录音棚里,面对国内顶级的制作团队和天后级别的搭档,林烨没有丝毫怯场。他对自己提出的“昆曲念白融入都市情歌”的构想异常坚持,与原本偏向传统情歌的编曲方向产生了不小的碰撞。

  “林烨,这个水磨腔的段落是不是太突兀了?会不会破坏歌曲的整体流畅性?”资深制作人提出了质疑。

  林烨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耐心解释:“王老师,我想营造的是一种时空交错下的情感撕裂感。现代都市的疏离与古典情致的缠绵形成对比,这段念白不是点缀,而是歌曲情感的‘魂眼’。我们可以尝试在念白进入时,将电子音效做得更空灵一些,形成一种回忆或梦境般的抽离感……”

  他亲自演示,调整念白的节奏与气韵,并与那颖反复磨合对接的部分。那颖从一开始的将信将疑,到后来被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所打动,也全力配合。最终,当那段婉转悱恻、一字三叹的昆腔在充满现代感的电子音效中幽幽响起时,整个录音棚都安静了。那种极致的古典哀怨与现代的冰冷节奏交织出的独特美感,征服了所有人。

  “绝了!”制作人最终拍板,“就按这个来!林烨,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

  合作曲录制顺利完成后,林烨便将自己大部分时间泡在了学院里。他正式办理了入学手续,但没有急于选择固定的导师,而是拿着学院特批的条子,如同一个贪婪的海绵,穿梭于不同的课堂和讲座之间。

  他聆听史学教授剖析唐宋乐府与燕乐的音律变迁,在古老的工尺谱中寻找旋律的密码;他拜访民乐系的老师,学习埙、筚篥等更冷门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色特性;他甚至跑去旁听美学课程,探讨东方意境与西方抽象在艺术表达上的异同。

  更多的时候,他待在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里,翻阅那些纸张泛黄、散发着霉味的乐律典籍和地方戏曲唱本。系统可以提供成品,但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历史脉络和审美体系,则需要他自己去下苦功。他不再仅仅将系统视为一个曲库,更将其当作一个引路人,指引他去探索那个博大精深的文明音乐宝库。

  这个过程是枯燥而艰难的,远不如在舞台上接受掌声来得光鲜。但他乐在其中。每一次对古老乐理的新理解,每一次对民间音乐元素的发现,都让他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充实。他感觉自己正在一点点地打通任督二脉,对“中国风”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符号的堆砌,而是开始触及其内在的气韵与精神。

  偶尔,他也会离开学院,回到那条熟悉的巷子。陈艺迅的维修店后院,依旧是他的“避风港”和“试验田”。他会把在学院学到的新想法、新发现,用最直白的方式弹唱给老人听。

  “陈师傅,您听这个,这是我根据一首陕北民歌改的旋律,用了一点布鲁斯的和弦……”

  “啧,有点意思,这土坷垃味儿里掺点洋墨水,还不赖!”

  “还有这个,我想用南音的元素来写一首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歌……”

  “南音?那可是老玩意儿了,你得找到那个‘韵’,不然就是瞎胡闹!”

  陈艺迅虽然嘴上不饶人,但总能从最朴素的听觉感受出发,给他最一针见血的建议。而苏雨墨则像是他艺术上的“镜子”,她的感觉极其敏锐,总能精准地指出他作品中情感传递的细微偏差,或是意境营造的不足。

  在这沉淀与深耕的日子里,林烨推掉了好几个看似诱人的国际商业演出邀请,也婉拒了某一线卫视高价邀请他担任音乐综艺常驻导师的合约。他的低调,甚至引来了一些非议,有人认为他“恃才傲物”、“不懂经营”。

  但林烨不为所动。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不是频繁的曝光和快速的变现,而是时间的积累和作品的厚度。他就像一棵正在努力向下扎根的树,只有根须足够深广,才能在未来支撑起更茂盛的枝叶,迎接更猛烈的风雨。

  他脑海中那个立体的音乐世界蓝图,正在一笔一划地,从构想变为可能。下一次亮相,他必将带来更加震撼、也更具分量的作品。

  (第五十一章 终)
  http://www.yqzw5.cc/yq47558/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