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流寇之弊,苏生忧思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沉重的号角声再次撕裂清晨的宁静,闯营这座庞大的、临时拼凑而成的战争机器,在短暂的休整与补充后,又一次缓缓开动起来。

  数万人马,连同更多的家眷流民,汇成一道庞大而臃肿的洪流,拖曳着无数的辎重车辆,扬起遮天蔽日的尘土,向着下一个未知的目标——

  或许是传闻中粮草丰足的某处州县——缓慢而坚定地移动。

  苏俊朗骑在一匹相对温顺的驮马上,位置处于中军靠前,得以清晰地观察着整个队伍的行进。

  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心头沉甸甸的,没有丝毫胜利转移的豪情,反而充满了忧虑。

  尽管刚刚经历了一场胜仗,缴获了不少物资,但数万张口的消耗速度是惊人的。

  行军不过数日,后勤官脸上便又爬满了愁云。

  粮车的速度明显放缓,士兵们每日分到的口粮份额再次被悄然削减,队伍中开始出现因饥饿而发出的抱怨和牢骚。

  胜利带来的短暂饱足感,如同朝露般迅速蒸发,现实的生存压力再次赤裸裸地摆在面前。

  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沿途所见的民生景象。

  大军所过之处,沿途的村庄往往十室九空。

  百姓们早已闻风而逃,躲入山林或更远的城镇,留下的往往是跑不动的老弱病残。

  他们蜷缩在破败的茅屋中,透过门缝或窗棂向外窥探的眼神,不再是传说中“迎闯王,不纳粮”的期盼与欢欣,而是充满了恐惧、麻木与深深的敌意。

  许多村庄甚至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带不走或藏不起来的水井被填埋,粮仓被自行焚毁,只留下一片狼藉和死寂。

  “王师?呸!又是一伙蝗虫过境!”

  偶尔有胆大的老人,会在队伍远去后,对着烟尘唾骂一声,声音虽低,却清晰地传入一些士兵耳中,引来一阵尴尬的沉默或恼羞成怒的呵斥。

  最让苏俊朗痛心的是,随着粮食压力的增大,部分军纪本就涣散、并非老营核心的部队,开始故态复萌。

  他们脱离了大队,闯入那些尚未完全撤离或刚刚返回的村庄,进行小规模的、半公开的抢掠,搜刮着可能藏匿的最后一粒粮食、最后一只鸡鸭,甚至与试图阻拦的村民发生冲突,引发哭喊和咒骂。

  李自成和刘宗敏虽严令禁止,斩杀了几名违令者以儆效尤,但这种行为如同瘟疫,在饥饿和绝望的土壤中极易滋生。

  这与苏俊朗之前努力推行卫生防疫、试图建立秩序时所带来的那一点点微弱的好感和纪律背道而驰,辛苦积累的一丝民心,正在被这点点滴滴的恶行迅速消耗殆尽。

  苏俊朗骑在马上,眉头紧锁,沉默地看着这一切。

  混乱的行军队伍,饥饿的士兵,惊恐的百姓,劫掠的恶行…这些画面在他脑海中交织,与他记忆中那些关于农民起义的历史记载渐渐重合。

  他深刻地意识到一个问题:

  “流寇式的作战,看似灵活机动,以战养战,实则是无根之木,无水之萍!”

  “每打下一地,劫掠一空补充自身后便放弃,无法建立有效的统治,无法获得持续稳定的人力物力支持。

  军队如同蝗虫,过境之后只剩一片白地,树敌越来越多,民心尽失,自身的根基反而越来越薄弱。

  一旦遭遇重大挫折,或者抢无可抢,这庞大的队伍随时可能因断粮而瞬间崩溃!”

  他的思绪飘远,想到了历史上那些成功的范例。

  三国的刘备,虽颠沛流离,却始终不忘争取民心,最终得益州而成鼎立之势;明朝的朱元璋,更是采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先稳固根据地,积攒实力,最终才扫平群雄。

  “得有根啊…”

  他喃喃自语,目光扫过眼前这支庞大却如同浮萍的队伍,

  “必须有一块稳固的地盘,能安心生产,能吸纳流民垦荒,能训练军队,能积累粮草…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永远在饥饿的驱使下,盲目地扑向下一个可能存在的粮仓,用兄弟们的鲜血去换取短暂的喘息。”

  一个想法在他脑中逐渐清晰、坚定起来:

  必须想办法说服李自成,改变目前这种流寇式的生存策略!必须争取一块相对稳固的根据地!

  他知道这绝非易事。

  闯军中绝大多数将领和士兵早已习惯了这种“吃大户”、“就食四方”的模式,让他们停下来深耕细作,无疑会触及许多人的短期利益,也会被认为失去了灵活性,甚至可能被嘲笑为“失了胆气”。

  但苏俊朗相信,从长远看,这才是唯一的生路,是成就大业的基础。

  他开始在脑海中默默构思,该如何向李自成陈述利弊,该如何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让这位更相信刀剑和马蹄的起义领袖,理解“根基”的重要性。

  远方的地平线上,尘土飞扬,下一个目标城镇的轮廓隐约可见。

  而苏俊朗的心中,却已开始谋划一场比攻占城池更为艰难的战斗——

  一场关于战略思想的转变之战。
  http://www.yqzw5.cc/yq46912/18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