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凤仪定乾坤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帝国历一九二四年秋,紫禁城笼罩在一片不同于往日的喜庆与庄重之中。持续数年的励精图治、开疆拓土,使得帝国国力日盛,海疆初定。而在这宏图伟业稳步推进之际,一桩关乎帝国传承与稳定的“家事”,也被提上了最重要的议程——皇帝大婚。

  自溥仪魂穿以来,以其远超时代的见识与铁腕手段掌控朝局,迅速扭转了帝国衰颓的国运。然而,随着他年岁渐长(已近十八周岁),且帝国基业日益稳固,大婚以确立皇室传承、安定臣民之心,便成了顺理成章且至关重要之事。朝野上下,对此期盼已久。

  这一日,武英殿内,关于北疆移民安置与海军造舰进展的常例汇报结束后,内政总理孙文并未立即告退,而是与几位皇室耆老、内阁重臣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整了整衣冠,上前一步,躬身奏道:

  “陛下励精图治,数载辛劳,终使国势中兴,宇内廓清。今四海虽未完全宾服,然帝业已固,国本已稳。臣等昧死以闻:陛下春秋正盛,然中宫之位久虚,非所以承宗庙、重社稷也。伏请陛下择选贤淑,早定大婚,以安天下臣民之望,绵延帝国万世之基!”

  此言一出,殿内蒋百里、蔡锷、萨镇冰等重臣亦纷纷附议。他们不仅是帝国的肱骨,也深知皇室稳定对于这个正在快速崛起的帝国的重要性。一位成年且后继有人的君主,是凝聚人心、确保政策连续性的关键。

  御座之上,溥仪(体内的现代灵魂王伟)对于这一幕早有预料。他深知,在这个时代,皇帝的婚姻绝非单纯的个人之事,而是紧密关联国本的政治行为。他缓缓扫过殿下众臣,目光沉静。对于皇后的人选,他心中其实已有倾向。历史似乎有着某种惯性,那位在原本时空中与他命运交织的女子——婉容,其家族背景(满洲正白旗郭布罗氏,内务府大臣荣源之女)、个人教养(通晓西学,容貌端庄),在当下看来,依然是稳定满洲亲贵势力、展示皇室开明形象的一个合适选择。更重要的是,在他如今的绝对权威之下,这场婚姻将完全由他主导,不会再受制于人。

  “众卿所奏,乃老成谋国之言。”溥仪开口,声音平稳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已深思。内务府大臣荣源之女,婉容,品性端淑,聪慧明理,可堪中宫之位。”

  皇帝金口一开,殿内众臣心中顿时了然。孙文立刻躬身:“陛下圣明!婉容格格出身名门,贤德淑良,正位中宫,必能母仪天下,辅佐圣德!”

  “着内阁、内务府,会同礼部,依制筹办大婚典礼。”溥仪下达了旨意,“典礼务求庄重肃穆,彰显帝国气象,然亦需体恤民力,避免过度奢靡。”

  “臣等遵旨!”众臣齐声领命。皇帝在如此大事上依然保持着清醒与克制,令他们更加敬佩。

  旨意传出,整个帝国机器立刻围绕着皇帝大婚这件头等大事高效运转起来。礼部官员翻阅古籍,拟定最为周全的典仪流程;内务府开始紧张地采办各项用品,装饰宫苑;京畿卫戍部队加强了巡逻,确保大婚期间京城的绝对安全。消息通过电报和报纸传遍帝国各省,甚至远达新收复的北疆与正在建设的海参崴,一时间,普天同庆,万民翘首。

  紫禁城内张灯结彩,充满了喜庆的气氛。而在深宫之中,溥仪却保持着异常的冷静。他召见了即将成为他皇后的婉容。眼前的少女确实如史料记载般容貌秀丽,举止得体,眼神中带着一丝对这个陌生环境以及她这位年少而威权日重的皇帝夫君的敬畏与好奇。

  溥仪的语气平和却带着距离:“既入宫闱,当明礼法,修德性。朕望你能恪守本分,母仪天下,勿负朕与万民之望。”

  婉容恭敬地垂下眼帘,声音轻柔却清晰:“臣妾谨记陛下教诲,定当竭尽所能,辅佐陛下。”

  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更多地与责任、稳定和帝国形象联系在一起。

  大婚典礼定于秋高气爽的吉日举行。那一天,北京城万人空巷,百姓簇拥在街道两旁,争相目睹皇家仪仗的恢宏气派。紫禁城内,钟鼓齐鸣,典礼庄严而隆重。溥仪身着繁复的龙袍,婉容凤冠霞帔,在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节的注视下,完成了所有的礼仪。

  当夜,紫禁城上空燃放起绚丽的烟花,照亮了古老的帝都,也仿佛照亮了这个古老帝国崭新的未来。

  皇帝大婚,如同给快速行驶的帝国列车又加上了一道稳定的保险。它向国内外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帝国皇统稳固,领导核心坚强,未来的发展道路将更加平稳可期。然而,对于溥仪而言,这桩婚姻既是责任,或许也是他作为帝王,必须承担的、与个人情感相对剥离的宿命。帝国的乾坤因他的铁腕而扭转,如今,又因这场“凤仪”而更添一份传承的稳定。但在这辉煌的宫殿与盛大的典礼之下,他内心深处那份来自未来的孤独,以及对于完全掌控自身命运的微妙缺失感,又有谁能知?
  http://www.yqzw5.cc/yq46878/5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