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家族传统技艺的保护
推荐阅读: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乾憨婿
唐时明月宋时关
以三国为基,铸至高圣朝
我爷爷可是大明战神
水浒新梦
三国:羊奶肉包,我竟黄袍加身了
古代旱灾:官府献祭美女,我全收
三国:刘备前脚刚走,我就来青州
五胡烽烟:我的妻妾养成系统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寒冬腊月,青石镇飘起了零星小雪,林家老宅后院的铁匠铺却比往常热闹几分。祖父站在铁砧旁,看着那把陪伴了他几十年的铁锤,眉头紧锁。最近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愿意学打铁的人越来越少,就连家族里的几个小辈,也对这门又苦又累的手艺提不起兴趣。“再这样下去,咱们林家的打铁手艺就要失传了。”祖父叹了口气,把铁锤重重地放在铁砧上,发出“当”的一声闷响。父亲看出了祖父的忧虑,召集全家人开了个会。“爸,您别担心,咱们可以想办法保护这门技艺。”父亲说,“现在国家不是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咱们的打铁手艺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不能就这么丢了。我提议,成立一个传统技艺保护小组,把家族里对铁匠技艺感兴趣的年轻成员都召集起来,一起学习和传承这门手艺。”祖父听了,眼睛一亮:“好主意!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把我这辈子的手艺都传下去。”
消息一传开,家族里的年轻成员纷纷响应。我的堂弟林文博在城里学设计,听说要保护传统铁匠技艺,特意请假回了家;表妹苏瑶在艺术学校学绘画,也表示愿意帮忙设计铁匠制品;还有几个年轻的堂兄堂弟,虽然平时在外地工作,但也承诺周末回来学习。林思远更是兴奋不已,每天都缠着祖父,要当“最小的组员”。
传统技艺保护小组正式成立那天,祖父特意穿上了当年打铁时穿的蓝色工装,戴上了旧草帽,在铁匠铺前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孩子们,咱们林家的打铁手艺传了五代,靠的就是‘勤’和‘诚’。今天你们愿意来学,我很欣慰。但我丑话说在前面,打铁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能吃苦、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祖父严肃地说。大家都点点头,异口同声地说:“爷爷,我们一定好好学!”
刚开始学习,年轻人们就尝到了打铁的苦头。抡铁锤需要很大的力气,没抡几下,手臂就酸得抬不起来;烧红的铁块温度极高,稍不注意就会烫伤手;要把铁块打成想要的形状,更是需要精准的力道和技巧。有个堂兄练了几天,手上磨出了血泡,有些打退堂鼓:“爷爷,这也太难了,要不咱们还是算了吧。”祖父没有生气,只是把他带到铁砧旁,拿起一把自己年轻时打的镰刀:“你看这把镰刀,刀刃锋利,手感称手,当年乡亲们排队来买。这都是一锤一锤打出来的,没有捷径可走。现在吃点苦,以后才能把手艺学好。”堂兄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第二天又按时来到了铁匠铺。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技艺,父亲还特意邀请了县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来指导。专家带来了专业的记录设备,要把祖父打铁的每一个步骤都详细记录下来,包括火候的控制、铁锤的力度、铁块的塑形等,整理成图文资料和视频,方便以后学习和研究。“传统技艺的保护,不仅要口传心授,还要有系统的记录。”专家说,“这样即使以后没有师傅在身边,后人也能通过这些资料学习技艺。”
在专家的指导下,保护小组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祖父负责演示技艺,一边打铁一边讲解要领;年轻人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记录步骤,有的负责拍摄视频,有的负责整理资料。林文博则拿着笔记本,把祖父讲的每一个细节都记下来,还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爷爷,这个铁勺的弧度怎么把握才能更美观?”“爷爷,能不能在打铁的时候加入一些现代的元素?”祖父很乐意回答这些问题,还鼓励大家多思考、多创新。
苏瑶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把祖父打铁的场景和各种铁匠制品都画了下来。她画的铁锤、铁砧、风箱栩栩如生,还为每一件制品设计了精美的图案。“咱们的铁匠制品不仅要实用,还要美观,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
http://www.yqzw5.cc/yq46803/10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