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陶艺新篇:非遗的破圈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罗令把那张检测报告贴在工坊外的木板上,纸边被风吹得微微翘起。他没用钉子,只拿一块青石压着,像是怕伤了木头。阳光斜照过来,字迹清晰,最后一行“土壤结构稳定性为机械田3.1倍”正好落在光里。

  赵晓曼站在门口,手里抱着一叠文件,看了眼报告,又看了眼他。

  “记者团十点到。”她说。

  罗令点头,转身走进工坊。陶轮旁堆着新烧的陶器,釉面温润,有几件还带着未擦净的窑灰。他蹲下,一件件检查底款,手指在“青山窑”三个刻字上停了停。

  “今天不讲技术。”他抬头,“讲我们为什么做这个。”

  赵晓曼把文件夹抱紧了些。“我知道。”

  工坊外,王二狗正拿扫帚拍打竹席,扬起一阵细尘。他穿了件洗得发白的红T恤,袖口撕了一道,但帽子戴得端正。看见两人出来,他咧嘴一笑:“我直播架好了,就等开拍。”

  “别乱说话。”罗令说。

  “我懂!”王二狗拍胸脯,“只拍陶,不提人。除非他们先惹我。”

  九点四十,村道上传来脚步声。一行人走来,前面是县文化站的小周,后面跟着五六个记者,扛着设备,镜头反着光。其中一人穿灰夹克,相机挂得低,眼神总往工坊角落瞟。

  小周笑着介绍:“这是省里来的记者团,专题报道非遗传承。”

  罗令点头,没多话。赵晓曼上前一步,接过话头:“欢迎来青山村。今天主要展示我们的陶艺培训课,村民参与度很高。”

  灰夹克记者忽然开口:“你们这课,教的是手艺,还是生计?”

  声音不高,但所有人都听清了。

  赵晓曼没回避:“都是。”

  “可手工陶费时费力,成本高,卖得出去吗?”灰夹克走近一步,镜头对准角落一堆半成品,“我看这些坯子,粗得很,城里人会买?”

  王二狗刚要开口,被罗令抬手拦住。

  赵晓曼打开文件夹,抽出三份合同,递过去:“上月交付237件,合作方是省博物馆文创中心、两家茶器品牌。均价380,材料人工成本不到100。”

  她又抽出十二张银行入账单:“参与制作的17户村民,人均增收1.2万。王二狗上个月光打磨费就拿了三千二。”

  灰夹克没接单子,冷笑:“利润高就能代表文化价值?你们是不是在炒概念?”

  “这不是概念。”赵晓曼声音没变,“这是生活。先民用陶器存粮、煮饭、祭祖,它从不是摆设。我们恢复的,是活着的传统。”

  “那你说,它凭什么值这个价?”

  赵晓曼还没答,罗令转身进了窑房。

  灰夹克立刻对同伴使眼色,镜头转向门口。

  窑房很暗,只有高处一扇小窗透光。罗令从怀里摸出那半块残玉,放在陶轮中央。他闭眼,手覆在玉上,呼吸放慢。

  几秒后,陶轮上方空气微微颤动。

  一道影子浮现,像被风吹起的薄纱,渐渐成形。

  画面里,先民赤脚踩在泥地上,女人揉泥,男人修坯,孩子搬柴。陶器排在棚下晾晒,釉色青黄,和现在烧的几乎一样。

  远处山路弯弯,行人背着米袋走来,放下粮食,换走几件陶器。交易时没人说话,但脸上有笑。一个老人把陶碗捧在手里,像捧着水一样小心。

  影像无声,却看得人喉咙发紧。

  灰夹克猛地后退一步:“这是投影?什么设备?”

  现场一位真记者摇头:“这种成像方式,我没见过。不是全息,也不是激光。”

  王二狗立刻举手机对准画面:“家人们!看见没?咱们的陶,三千年前就这么火!先民拿它换粮,换命,换日子!现在我们拿它换尊严!”

  弹幕瞬间炸开。

  【这才是非遗!】

  【下单了!】

  【支持文化致富】

  影像持续了不到一分钟,渐渐淡去。

  罗令睁开眼,拿起残玉收回怀里。他走到门口,看着灰夹克:“他们用陶换粮,我们用陶换尊严。文化不是标本,是活过的证据。”

  灰夹克脸色发青:“这……这是特效!你们搞玄学!”

  “那你查查。”罗令平静,“查省博物馆的订单,查银行流水,查每一件陶器的烧制记录。查完了,再说是不是特效。”

  小周已经看傻了,这时才反应过来,赶紧对其他记者说:“拍下来!都拍下来!”

  有人立刻调转镜头,对准赵晓曼手中的合同。

  灰夹克还想说话,王二狗突然把直播手机怼到他脸前:“你叫啥名?单位是哪?我让家人们人肉你!敢黑我们非遗,先过我这关!”

  灰夹克缩了缩脖子,往后退。

  就在这时,工坊外传来拐杖点地的声音。

  李国栋拄着老竹拐,慢慢走来。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帽檐压得很低,但每一步都稳。

  他走到罗令身后,停住。

  没人说话。

  老人抬起头,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我罗家守这村八百年,不是守死物,是守活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顿了顿,看着灰夹克:“你们城里人总说,老东西没用。可你们忘了,没有根,哪来的楼?”

  现场一片静。

  一位女记者悄悄抹了下眼角,低声对同事说:“这得写进稿子里。”

  小周赶紧点头:“必须写。”

  采访继续。记者们不再追问“能不能赚钱”,转而拍村民制陶的过程。一个年轻记者蹲在陶轮前,看王二狗揉泥,问:“这泥,有讲究?”

  “当然。”王二狗手不停,“龙眼土,糯米浆,三合配方。罗老师说,古法不复杂,就两个字——诚心。”

  记者抬头,发现罗令不在人群里。

  他回到了工坊门口,把那张检测报告和陶器订单并排挂在木板上。阳光正好照在纸上,字迹清晰如誓。

  赵晓曼走过来,站他旁边。

  “接下来呢?”她问。

  “等下一个问题。”他说。

  王二狗的直播还在继续。画面扫过陶器、合同、报告,最后定格在那块青石压着的纸上。

  弹幕飞快滚动。

  【这才是乡村振兴】

  【非遗该这么干】

  【已下单春耕罐】

  灰夹克悄悄往后退,想混出人群。

  王二狗眼尖,猛地转身:“那边那个!别走!你还没说你是哪家媒体的!”

  那人脚步一顿。

  王二狗几步冲过去,一把抓住他相机带:“别以为穿个夹克就没人认得你!你上周还在赵崇俨讲座上提问!”

  他用力一拽,相机带绷直。

  镜头盖突然弹开,露出内部一道刻痕——像是被硬物划过,形状像半个古篆。
  http://www.yqzw5.cc/yq46647/41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