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 直播考古:我的残玉能通古今 >第410章 插秧终局:淤泥下的答案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10章 插秧终局:淤泥下的答案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天刚亮,罗令就站在了田头。

  他没说话,手在衣领里碰了碰残玉。那块玉已经凉透,昨夜井底的光、李国栋的话、赵晓曼镯子的温意,全都沉在心里,没往外说一个字。他只是蹲下,抓起一把田泥,搓了搓,闻了闻,然后把泥甩在竹栅边上。

  赵晓曼走过来,鞋底沾着湿泥。她看了他一眼,也没问。

  “准备吧。”他说。

  插秧大赛的红旗在风里抖了两下,裁判吹了哨。机械队那边轰地一声,插秧机履带碾进水田,泥浆飞溅。赵崇俨站在田埂高处,穿一身熨得笔挺的唐装,手里捏着一份数据表,对着记者镜头微笑:“现代农业,靠的是效率。一分钟八百株,这是科学。”

  罗令没看那边。他带着村民在手工田边插下第一根竹签,把秧苗一束束摆好。王二狗扛着手机在边上转,镜头扫过两块田的分界线,嘴里念叨:“家人们,这边是机器压过的,土都板了;咱们这边,泥还是松的,透气。”

  他把测温仪插进土里,报数:“手工田,十八点六度。机械田,十五点三。”

  人群里有人嘀咕:“差三度,能有多大影响?”

  罗令没答。他弯腰,把一株秧苗插进泥里,动作稳,不快也不慢。插完一排,他从工具包里掏出温度计,埋进土下十厘米,又在机械田边缘埋了一支。

  “等三天。”他说。

  赵崇俨听见了,冷笑一声:“等三天?等你们的苗烂根吗?低温下根系发育迟缓,分蘖数直接掉两成。你们这是在种地,还是在搞行为艺术?”

  罗令直起身,看了他一眼:“你说得对。低温确实影响分蘖。但你忘了——泥,是活的。”

  他走到手工田中央,蹲下,扒开表层浮泥,露出底下黑褐色的淤泥层:“这泥里有腐殖质,有草根,有微生物。夜里降温,它慢慢释放热量。你们的机器一压,土心冷透,气孔全堵死,泥就死了。”

  赵崇俨眯眼:“你说得轻巧。有数据吗?”

  “有。”罗令从防水袋里抽出一张纸,递给裁判团,“这是县农技站退休专家陈工的签字确认书。过去七天,手工田夜间地温平均高出2.8℃,最高差到3.5℃。他昨天来看过,说这方法——‘春寒欺苗,泥被护心’,是老祖宗的生态智慧。”

  裁判翻了翻文件,递给旁边专家。那人戴上眼镜,仔细看了会儿,点头:“数据真实。这种淤泥保温法,在南方山区早有记载,但现代机械化种植中基本被弃用了。”

  赵崇俨脸色一沉,但很快又笑出来:“数据是死的,产量才是活的。现在说这些,为时过早。等分蘖结果出来,再定胜负。”

  “好。”罗令把文件收回,“等结果。”

  王二狗在直播里喊:“听见没?赵专家认了数据,但还不认人!家人们,咱们等三天,看谁的苗活得更好!”

  三天后,农业协会的第三方团队来了。

  五处随机取样,每处清点三十株秧苗的分蘖数。过程全程录像,村民围在田埂上,没人说话。

  结果出来时,太阳正压在山口。

  手工田平均27枝/株,机械田22枝。差距22.7%。

  裁判宣布结果的那一刻,赵崇俨猛地站起身,把话筒摔在地上:“这不算数!你们这是拿落后生产方式,对抗现代科技!效率呢?成本呢?谁来为规模化负责?”

  全场静了两秒。

  赵晓曼走上前,捡起话筒。她没看赵崇俨,只对着镜头说:“科技是什么?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低温伤苗,他们用淤泥保温解决了;机械压实土壤,他们用手工松土解决了;成本高?可他们种出的苗,分蘖多两成,意味着未来产量多两成。这种方法来自实践,经得起检验——那它就是科技。”

  她顿了顿:“而且,它还护住了土地的呼吸。”

  人群里爆发出掌声。

  王二狗突然举起手机,点开一段录音。

  赵崇俨的声音清晰传来:“机器压一遍,泥心冷透,他们苗肯定烂根……只要结果差得明显,舆论自然倒向我们。”

  全场哗然。

  直播弹幕瞬间炸开:“录音实锤!”“伪专家!”“#伪专家现形记#冲上热搜了!”

  赵崇俨站在原地,脸色铁青。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台下村民已经围上来,有人指着机械田的板结土块喊:“你们看看!泥都硬得像砖!还能长东西?”

  罗令没说话。他走到手工田边,蹲下,抓起一把黑泥,摊在掌心。

  镜头推近。

  泥里有细小的气孔,有腐烂的草根,有微微的热气。

  “这不是土。”他说,“是活的。它呼吸,它保温,它养命。我们不是在插秧,是在和土地商量收成。”

  弹幕刷成一片:“这才是真正的黑科技!”“古法=顶级生态科技!”“罗老师,收下我的膝盖!”

  赵崇俨转身就走,背影僵硬。

  王二狗追着镜头喊:“看见没?赵专家跑了!但咱们的泥,还在发热!”

  人群散去后,罗令还在田里。

  他把温度计一支支收回来,擦干净,装进工具包。赵晓曼走过来,递了瓶水。

  “李伯刚才来了。”她说,“看了数据,没说话,就在田边站了十分钟,然后走了。”

  罗令点头。

  “他还说,他爹守井那会儿,每年春插,都要在井口烧一炷香。说是‘请水脉,护秧根’。”

  罗令抬头。

  “你觉得……是迷信?”

  “不知道。”他拧上水瓶盖,“但井底那块石板,不是封的。是盖的。底下还有空间。”

  赵晓曼没再问。

  她看着远处的机械田,履带压出的沟还在渗水,土层板结,像被抽走了魂。

  “接下来呢?”

  “先把族谱里的内容核对一遍。”罗令背起包,“井的事,得再查。”

  “玉呢?”

  “还没响。”

  他摸了摸胸口。残玉贴着皮肤,凉的。

  赵晓曼低头看自己的镯子。玉面温润,内侧那圈细纹在阳光下微微发亮。

  她没说话,只是把手腕轻轻碰了碰罗令的衣领。

  没有响声。

  但罗令的手顿了一下。

  他低头,看见残玉的裂口边缘,浮起一丝极淡的青光,像雾,又像呼吸。

  光一闪即逝。

  他没动,也没抬头。

  赵晓曼的手还悬在半空,镯子贴着他的衣料,温温的,像刚被阳光晒过。
  http://www.yqzw5.cc/yq46647/41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