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 直播考古:我的残玉能通古今 >第407章 竹编风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07章 竹编风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罗令把残玉贴回胸口时,指尖还沾着松脂的黏意。他刚从水车旁起身,裤脚卷到小腿,泥点子干在布料上。赵晓曼提着铁皮桶走过来,桶里是新滤好的松脂灰油,味道冲人,但踏实。

  李伯蹲在竹棚口,手里捏着半截青皮竹,刀刃在节上刮了三下,停住。他没抬头,只把竹片往地上一扔:“他们来过了。”

  王二狗从山道拐进来,手里挥着一张纸:“非遗中心发的!说咱这竹编太‘复杂’,要简化!以后不准用榫,改用钉子胶水——嘿,这不成了木匠活?”

  罗令接过纸片。纸是打印的,标题加粗,《竹编工艺简化方案》。他一眼扫到底,手指在“取消传统卡扣结构”那行停了停。这不是简化,是抽筋。

  他蹲下,把纸片拼在泥地上。碎片边缘还带着撕痕,李伯撕的。

  “老法子最结实的是哪一式?”罗令问。

  李伯抬头看了他一眼,沙哑着嗓:“浮桥编。三十六转,锁节穿心,牛踩上去都不散。”他指了指河湾,“百年前涨水,先人用这法子搭桥,一夜成形,三天不塌。”

  罗令没说话,从脖子上解下残玉,轻轻按在一块老竹片上。

  闭眼。

  梦来了。

  竹林倒伏在水面上,枝干被绳索穿连,节与节之间卡着楔形竹扣。有人在岸边喊号子,声音听不清,但节奏分明。他看见竹节受力时纤维绷紧,呈螺旋状延展,像拧过的麻绳。下一瞬,画面跳到一间老屋,墙上挂着拆解的竹筐,每一段都标着编号,有人用手一推,整筐自动锁合。

  他睁眼,盯着手里的竹片。

  “纤维是斜的。”他说。

  赵晓曼蹲过来:“什么?”

  “竹子的纤维不是直的,是螺旋排列。受力时,力会顺着纹路走。”罗令捡起小刀,在竹片断面划了一道,“你看,这里凹进去的部分,正好能卡住下一节的凸头。不用钉,不用胶,靠的是结构和走向。”

  王二狗挠头:“听着像拼积木。”

  “就是拼积木。”罗令站起身,“但得按老祖宗的图纸拼。”

  他转身走进工坊,翻出一段三年前李伯编的旧竹筐。那是用来运稻种的,用到现在没裂过一条缝。他拆开底座,取出三根主梁,放在桌上比对。

  “水车为什么能转四百年?”他问。

  没人答。

  “因为每一块木头都自己咬住自己。榫卯不靠外物,靠的是形和力。”他拿起一根竹梁,“竹子也一样。只要顺着纤维走,卡扣对位,它自己就能锁死。”

  李伯站在门口,没进来,也没走。

  罗令掏出手机,打开直播。镜头对准桌上的竹梁。

  “今天不修水车,改竹器。”他说,“有人觉得老手艺费时费工,要改成钉胶结构。可我想试试——老法子能不能更实用?”

  弹幕慢慢浮上来:“支持!”“我爷爷也编竹篮!”“别让非遗变遗。”

  罗令把残玉贴回竹片,闭眼。

  梦又来了。

  这次画面更清楚:先民在剖竹,不是整根砍,而是顺着纤维走向斜切,留下一端带节的弧形段。他们用火烤弯竹条,再穿绳固定,三段一组,形成三角支撑。他看见一个竹桥的节点被重物压下,纤维拉伸,但卡扣越压越紧,像活扣。

  他睁眼,立刻在纸上画图。不是平面图,是三维展开图。他标出纤维走向、应力点、卡扣角度。

  “关键不是编得多密,是力怎么走。”他把图举到镜头前,“我们做一个可拆卸竹篮——不用钉,不用胶,组装像搭架子,拆了能扁平运输。”

  王二狗凑过来:“能承重吗?”

  “试试。”

  他们找来六根老毛竹,按图剖条。赵晓曼带着几个学生在旁记录尺寸,李伯站在五步外,抱着竹刀,一言不发。

  第一篮试装花了两个钟头。卡扣对不上,第三节直接散架。

  “角度差了五度。”罗令说。

  他重新调整,把纤维走向标在每根竹条上。第二篮,卡扣咬合时发出“咔”的一声,稳了。

  “吊沙袋。”他说。

  王二狗扛来两袋水泥,每袋一百斤。他挂在篮耳上,篮子晃了晃,没变形。

  “再加!”有人喊。

  又加一袋。三袋,三百斤。竹条微微弯曲,但结构没松。

  直播弹幕炸了:“真扛住了!”“这比铁丝筐结实!”“求图纸!”

  罗令没笑,只说:“这不是我发明的。是先人用过的法子。他们搭浮桥,运粮过河,靠的就是这种结构。”

  李伯终于走过来。他蹲下,手指摸过篮底的卡扣,指腹在接缝处来回刮了三遍。

  “浮桥编的变种。”他低声说,“省了十二转,但力道没丢。”

  罗令点头:“我叫它‘活扣编’。能拆能装,不伤竹性。”

  李伯没接话,转身走了。

  王二狗急了:“他是不是还不认?”

  “他认了。”罗令说,“不然不会摸那么久。”

  当晚,罗令在教室改图纸。赵晓曼在旁整理直播回放,把关键帧截下来,做成教学页。

  “省科技馆刚来电。”她说,“想让学生带这个竹篮去‘青少年创新展’。”

  “去。”罗令头也不抬,“但得写清楚——技法来自李伯,材料来自青山村老竹。”

  她笑了一下:“你比他还倔。”

  “我不是倔。”他说,“是怕走偏了。水车的事刚过,他们又要动竹器。不是真为传承,是想把根拔了,换上塑料壳。”

  她没再说话,只把证书草稿打好,打印出来,第二天一早贴在村口公告栏。

  标题写的是:**“青山村学生获科技创新奖,作品‘活扣竹篮’入选省展”**。

  落款下面,加了一行小字:**技法传承——李伯**。

  天刚亮,王二狗扛着直播架往罗令家门口走。

  “家人们,今天有大事!”他边走边喊,“李伯出山了!”

  罗令开门时,门槛上放着一只竹筐。不算大,但线条流畅,每一节都打磨过。他拎起来,轻得很。翻到底部,筐底刻着一圈细纹——九转回纹。

  他认得这个印。李伯从不给人用。

  “他编的?”罗令问。

  王二狗咧嘴:“凌晨三点,我巡山路过,看见他在棚里忙活。就这一只,别的都没动。”

  罗令把筐拿进屋,放在桌上。赵晓曼过来看了眼:“能拆吗?”

  他手指一推,筐身三段分离,平摊在桌面。

  “能。”他说。

  王二狗把镜头对准竹筐:“家人们,看见没?老匠人出手,一招定乾坤!这可不是普通竹篮,这是——”

  罗令突然抬头。

  他看见李伯站在竹棚门口,手里拿着一把新削的竹条,正往模具上绕。

  那模具,是罗令昨天画的活扣结构图。
  http://www.yqzw5.cc/yq46647/40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