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古法建筑抗风暴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罗令把工具箱合上,锁扣咔哒一声咬紧。他站在文化站门口,手里还攥着那块牵星板,竹片边缘已经磨出油亮的光泽。赵晓曼抱着防水箱往校舍走,他没跟上去,转身朝村东的老屋区去了。

  台风过去三天,墙皮剥落得厉害。他一路看过去,手指在砖缝间轻轻划过,停在东厢房拐角处。这里的地基有轻微沉降,青砖错位不到半指宽,但踩上去时脚底能感觉到松动。他蹲下,从工具包里掏出一把短铲,小心挖开表层土。

  王二狗提着一筐水泥砖赶来,裤脚卷到膝盖,鞋底沾着泥。“罗老师,这儿得赶紧灌浆,不然下次风一吹,墙就得歪。”他把砖摞在墙根,顺手抄起铁锹,“我今早拉了两车标号425的,加点防水剂,保准结实。”

  罗令没接话,铲子再往下挖了三寸。土层里露出几根暗褐色的木桩,呈放射状向外延伸,像是树根扎进土里。他用刷子轻轻扫去浮泥,木头表面有刻痕,呈螺旋纹路,一圈圈往深处钻。

  “这是杉木。”他说,“埋了快两百年,还在吸水。”

  王二狗探头看了一眼,“啥?木头还能活?”

  “先人用活树桩打基,根系能随土动而伸缩。水多时吸,旱时放,稳得很。”罗令收起铲子,“你那水泥一浇,气闭了,木头反倒烂得快。”

  王二狗挠头,“可这……能扛住台风吗?上回风眼过境,屋脊都掀了半边。”

  罗令站起身,拍了拍手,“它扛过光绪年间的海啸,也挨过七十年代那场十二级台风。墙倒了可以砌,地基坏了,根就断了。”

  他从脖子上取下残玉,贴在墙基一块老砖上。闭眼片刻,眼前闪过画面:暴雨倾盆,一群穿粗布短打的人正往地底埋木桩,每根桩头都缠着麻绳,绳结打成“井”字形。有人往坑里倒一种乳白色浆液,混着碎稻草,气味刺鼻却清香。

  他睁开眼,回头对王二狗说:“挖深一点,找到主桩就行。我去熬点浆。”

  第二天一早,灶台前架起大铁锅。罗令把糯米淘净下锅,火候控在文火,边煮边搅。赵晓曼路过时停下,看了会儿,“梦里又来了?”

  他点头,“糯米浆加石灰、桐油、麻丝,夯三层,缝闭气不闭水。”

  她没多问,转身回校舍取来一包陈年桐油,是去年修门框剩的。两人配合着把浆料调匀,装进扁口壶里。王二狗带人把地基清到主桩位,七根杉木呈北斗状分布,中央那根最粗,表面裂纹走势和残玉上的纹路竟有几分相似。

  浆液灌进去时,土层发出轻微的“嘶”声,像是被吸住。罗令用手背试了试湿度,等表面结膜,再铺第二层。三遍过后,封土压实,最后铺回青砖,砖缝留出两毫米喘气缝。

  “这就完了?”王二狗蹲在边上问。

  “等七天。”罗令说,“木头会顺着浆里的养分再长一点根须。”

  当天下午,省建筑杂志的记者到了。摄像机架在校舍前的空地上,镜头对准正在修缮的祠堂山墙。记者姓陈,戴着眼镜,话不多,但问题直接:“你们说古法抗风,有没有数据支撑?”

  没人回答。罗令正带着两个村民拆解一根老梁,榫头卡在卯眼里,纹丝不动。他让人拿锤子轻轻敲击梁身,震了三下,榫头才缓缓退出。

  “来三组架。”他说。

  王二狗从仓库搬出三副梁架:第一副是现代钢结构,螺栓连接;第二副纯榫卯,用百年老杉木制成;第三副是混合型,榫卯为主,内部嵌了碳纤维筋。

  “鼓风机借来了吗?”

  村小学的孩子们抬着两台工业鼓风机进场,接上电源。罗令示意从八级风开始,相当于台风外围风力。

  钢架最先晃动。吹到第五分钟,连接处开始发出金属摩擦声,底座轻微移位。混合架有些颤,但整体稳定。榫卯架从头到尾没动,连灰尘都没震下来。

  记者凑近看卯眼,指着一处斜角,“这设计……是故意留空的?”

  “风进来,顺着木纹走一圈,力就散了。”罗令用手比划,“不是硬顶,是引着它转出去。”

  “能测能量损耗吗?”

  “有传感器。”赵晓曼从包里取出三组小型震动监测仪,是上次磁暴后医疗平台寄来的剩余设备。她分别贴在三组架的受力点上,重新启动鼓风机。

  十分钟测试结束,数据传到平板。钢架吸收并反弹78%冲击力,混合架41%,榫卯架仅17%。也就是说,83%的风能被结构自身消化。

  记者盯着屏幕看了很久,“这个数据……比现行减震技术高两个等级。”

  罗令没接话,只让王二狗把榫卯架原样装回去。木梁落位时,榫头滑入卯眼,发出一声闷响,像是老屋吐出一口气。

  校舍屋顶的修缮在第五天开始。赵晓曼发现主梁连接处的灰浆大面积开裂,雨水渗进去会腐蚀木头。罗令爬上屋脊,蹲在最高处,残玉贴在脊瓦底面。

  梦来了。

  画面是冬日清晨,一群工匠围着一口大锅,搅动浓稠的灰浆。有人往里撒糯米粉,有人剪麻绳成寸段拌入。锅边站着个穿灰袍的老者,手里拿着尺,比着屋脊弧度,嘴里念:“三浆三麻,九夯九晒,脊不断,气不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醒来时,天还没亮。他叫醒几个早起的村民,按梦中比例调配新材料。糯米煮烂,石灰过筛,桐油熬透,麻丝剪短,一层层夯进裂缝。每填一层,用木槌轻敲七下,压实排气。

  第七天,最后一块雕花脊瓦上位。罗令亲自扶正,对准榫口,用橡木锤轻敲三下。瓦片严丝合缝,檐角的鸱吻昂起头,像要破空而去。

  直播镜头推近,画面角落打出字幕:“青山村古法修缮全程纪实——第7天。”

  记者最后一次发问:“你们怎么证明这不是偶然?全国那么多古建筑,凭什么说这套方法能推广?”

  赵晓曼打开平板,调出七天来的全部监测数据:地基沉降量、墙体位移、震动衰减曲线、温湿度变化。“这不是一次修复,是七天连续实验。我们记录了三百二十七组数据,每一处改动都有反馈。”

  “可有人质疑数据造假。”

  “那你去挖开地基。”罗令站在屋脊上,没回头,“下面埋着光绪年间的木桩,上面压着今天的碳纤维。你要真想证伪,就从根里挖证据。”

  当天傍晚,建筑杂志发布初步报告。标题是《榫卯结构在动态载荷下的能量耗散机制研究——以青山村祠堂修复为例》。结论栏写着:传统木构节点在模拟风振中表现出显着被动减震特性,能量消解率达83.4%,优于现行主流技术方案。

  王二狗举着手机在村里跑了一圈,见人就播那段测试视频。夜里,他带着巡逻队巡到东厢房,脚踩在新封的地基上,稳得像块石头。

  “你说这木头真能长?”他蹲下,扒开一点表土。

  底下那根主桩的裂纹边缘,似乎多了点湿润的痕迹。
  http://www.yqzw5.cc/yq46647/24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