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农耕拾趣融闲乐 巧手传艺续乡魂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晨雾还未散尽,老巷的青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林砚已经带着村里的张叔、刘叔在民宿后院的菜园里忙活开了。锄头挖开湿润的泥土,翻出一串串饱满的红薯,带着泥土的清香;畦里的青菜绿油油的,挂着晨露,随手一掐就能挤出汁水。今天是民宿推出“农耕体验日”的第一天,提前预订的十多位游客已经在院子里等候,脸上满是期待。“各位朋友,欢迎来到咱们的农耕体验园!”林砚擦了擦额头的薄汗,笑着走向游客,“今天咱们要体验的是挖红薯、摘青菜,中午就用自己亲手收获的食材做饭,尝尝最地道的农家菜。”他身后,张叔扛着几把小锄头,刘叔提着竹篮,都是一副庄稼汉的朴实模样。
游客里有带着孩子的年轻夫妻,有退休结伴而来的老人,还有几个对乡村生活充满好奇的大学生。“哇,这红薯叶子都这么嫩!”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蹲在田埂边,小心翼翼地摸着红薯藤。孩子妈妈笑着说:“我们家孩子从来没见过庄稼地,这次特意带她来体验,让她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
林砚给大家分发了小锄头和手套,张叔手把手教大家怎么辨认红薯的位置:“看这藤子长得旺的地方,下面肯定结着大红薯,挖的时候要顺着根往下刨,别太用力,不然容易把红薯挖碎。”刘叔则带着几位游客去摘青菜,“这是上海青,没打农药,摘的时候只掐外面的老叶,留着芯还能再长。”
田地里瞬间热闹起来,孩子们跟着父母学挖红薯,小锄头挥得有模有样,虽然动作生疏,却干劲十足。有个小男孩挖了半天没挖到像样的,急得满头大汗,张叔走过去,指着一处鼓起的土包说:“娃,你看这儿,土都被顶起来了,下面肯定是个大家伙。”小男孩照着张叔说的,顺着土包边缘慢慢刨土,果然挖出一个拳头大的红薯,举着欢呼起来:“我挖到啦!好大的红薯!”
林薇和小芳则在院子里布置手工体验区,长桌上摆着提前准备好的竹篾、红枣、面粉和粗布。“今天上午的手工课有两项,一项是跟着王奶奶学做枣糕,另一项是跟着李大爷学竹编小筐。”林薇笑着给游客介绍,“大家可以自由选择,都是咱们村里代代相传的手艺,做完的作品还能带回家当纪念。”
王奶奶已经系上了围裙,面前的盆里装着捣好的枣泥,散发着浓郁的甜香。“做枣糕可得有耐心,面粉要选当年的新麦磨的,枣泥要煮到软烂,发酵的时候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她一边说,一边示范着把枣泥和面粉混合,手指灵活地揉搓着面团,“你们看,面团要揉到表面光滑,这样蒸出来的枣糕才松软。”
几位阿姨围在王奶奶身边,跟着学揉面团,有的揉得太干,有的揉得太稀,王奶奶耐心地一一指导:“加点枣泥,别加水,枣泥里的汁水够了”“再揉会儿,力气用匀,面团才筋道”。有位阿姨学得快,很快揉好了面团,小心翼翼地放进模具里,压出好看的花纹,脸上满是成就感:“没想到做枣糕这么有讲究,比我在家做的馒头有意思多了。”
另一边,李大爷正拿着竹篾教大家编小筐。“竹篾要选三年以上的毛竹,削得厚薄均匀,才能又韧又结实。”他手指翻飞,几根竹篾在他手里来回穿插,很快就有了小筐的雏形,“编的时候要注意松紧,太紧容易断,太松不结实。”
几个大学生学得格外认真,手里的竹篾虽然不听话,却越编越熟练。“李大爷,您这手艺也太厉害了!”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感叹道,“现在会这种竹编的人不多了吧?”李大爷笑了笑:“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现在年轻人都出去了,就剩我们这些老头子还会。还好砚娃子他们回来,想着把这些手艺传下去,不然再过几年,怕是没人会了。”
小芳拿着手机,正在进行实时直播,镜头对着农耕体验园和手工体验区,时不时给网友讲解:“大家看,我们的游客正在体验挖红薯,都是纯天然种植的,没有化肥农药”“王奶奶教大家做的枣糕,用的是老枣树的红枣,纯手工制作,无添加哦”。直播间里热闹非凡,网友们纷纷留言:“好羡慕!下次我也要去体验农耕,亲手挖红薯”“竹编小筐太好看了,能不能直接买成品?”“孩子在家娇生惯养,就该让他去体验一下农活,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中午时分,农耕体验和手工课暂时告一段落。游客们提着自己挖的红薯、摘的青菜,捧着亲手做的枣糕和竹编小筐,兴高采烈地来到民宿的公共厨房。林砚早就准备好了灶台和厨具,张婶和几位村民也来帮忙,指导游客们处理食材。
“红薯可以蒸着吃,保留原汁原味;青菜炒鸡蛋,简单又下饭。”张婶给大家支招,“咱们村里的土鸡蛋,蛋黄特别黄,炒出来香得很。”游客们分工合作,有的洗红薯、削红薯皮,有的摘菜、洗菜,有的生火、炒菜,厨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个退休的大爷一边蒸红薯,一边感慨:“好久没这么热闹地做饭了,以前在城里都是自己做自己吃,哪有这样大家一起动手的乐趣。这红薯蒸出来肯定香,比超市买的甜多了。”旁边的阿姨附和道:“可不是嘛,自己挖的红薯,吃着都觉得格外有味道。还有这青菜,刚摘的就是新鲜,炒出来脆生生的。”
饭菜很快做好了,一大桌农家菜摆得满满当当:蒸红薯、清炒青菜、西红柿炒土鸡蛋、炖土鸡、凉拌黄瓜,还有刚蒸好的枣糕。游客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自己亲手参与制作的饭菜,赞不绝口。“这土鸡太香了,肉质紧实,一点都不柴!”“蒸红薯甜糯香甜,太好吃了!”“枣糕松软可口,比外面买的还地道!”
饭后,林砚和游客们坐在枣树下聊天,询问大家的体验感受。“这次来真是来对了!”一位年轻妈妈说,“孩子不仅体验了农活,还学会了做枣糕,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比在家说教管用多了。而且民宿环境好,村民们也热情,下次我们还要带朋友来。”
几位大学生也说:“我们本来就是学民俗文化的,这次的竹编课太有收获了,李大爷的手艺太厉害了。希望以后能多一些这样的手工课程,我们也想多学习、传承这些老手艺。”
林砚听着大家的反馈,心里暖暖的:“谢谢大家的认可,我们以后会推出更多体验项目,比如磨豆腐、做咸菜、编草鞋,让大家更深入地感受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也欢迎大家多提建议,我们会不断改进。”
下午,小芳把上午直播的精彩片段剪辑成短视频,配上乡村音乐和解说,发布到各大平台。视频里,游客们挖红薯的欢乐场景、王奶奶教做枣糕的细致步骤、李大爷竹编的灵巧手法,吸引了大量网友点赞转发。“故园枣香”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民宿的预订订单排到了一个月后,还有不少网友留言询问手工制品的购买渠道。
林砚和林薇、小芳商量后,决定在民宿里开辟一个“乡韵手作铺”,专门售卖村民们制作的竹编、手工鞋垫、枣糕、枣酱等产品,同时开通线上购买渠道,让不能来现场的网友也能买到地道的乡村特产。
消息一传开,村里的老艺人们都积极响应。李大爷带着几个年轻人编竹篮、竹筐;王奶奶组织村里的妇女做枣糕、腌咸菜;张叔家的手工挂面也摆进了手作铺;还有会做虎头鞋的刘奶奶,连夜赶做了几双小巧玲珑的虎头鞋,摆在铺里格外显眼。
手作铺开业当天,就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购买。“这个竹编小筐太精致了,买回去装水果正好。”“虎头鞋真可爱,给我家孙子买一双。”“枣糕和枣酱各来两盒,带回家给家人尝尝。”不到一天时间,不少产品就被抢购一空,村民们看着销售额,脸上乐开了花。
李大爷拿着刚赚到的钱,激动地说:“没想到我这编竹篮的手艺还能赚钱,以前都是自己用,现在能卖钱了,真是多亏了砚娃子他们。”王奶奶也笑着说:“咱们做的枣糕、咸菜,以前只能自己吃或者送给亲戚朋友,现在能通过手作铺和网上卖出去,以后再也不用愁卖不出去了。”
林砚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乡村振兴不仅仅是让村民们增收致富,更重要的是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手艺,让老巷的魂一直延续下去。
傍晚,夕阳洒在老巷里,给青砖墙、老枣树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游客们沿着老巷散步,有的在和村民们聊天,有的在拍摄老巷的美景,有的在选购手作铺的特产。民宿的院子里,几位游客正在和王奶奶学唱乡村小调,歌声悠扬,回荡在老巷上空。
林砚和林薇坐在枣树下,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哥,你看现在的老巷,多热闹啊。”林薇笑着说,“有游客的欢声笑语,有村民的忙碌身影,还有老手艺的传承,这就是我们一直想要的样子。”
林砚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是啊,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我们还要把老巷的历史整理出来,打造一条‘乡韵文化长廊’;再引进一些生态养殖项目,让游客能体验喂鸡、放羊的乐趣;还要培养更多的乡村讲解员,让更多人了解老巷的故事。”
“我支持你!”林薇说,“咱们还要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回来,一起建设家乡。现在村里的年轻人看到家乡发展得这么好,已经有几个在考虑回来了。”
夜色渐深,老巷里的灯光次第亮起,暖黄的灯光照亮了青石板路,也照亮了村民们幸福的脸庞。手作铺里还亮着灯,几位村民正在加班赶制订单;民宿的院子里,游客们还在兴致勃勃地聊天;田埂上,偶尔传来几声蛙鸣,与远处的狗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和谐的乡村夜景图。
林砚知道,农耕体验的乐趣、手工技艺的传承、乡村文化的魅力,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老巷、走进老巷。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不仅让老巷焕发了生机,更让乡村的根与魂得以延续。未来,这条承载着岁月记忆的老巷,必将在乡韵文化的滋养和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续写属于它的华彩篇章。
http://www.yqzw5.cc/yq46644/51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