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修路建场惠乡邻 正名打假守初心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秋意渐浓,晨露愈发清寒,巷口的青石板路被来往的送货推车碾出几道浅浅的凹痕,每逢阴雨便泥泞难行。沈清辞推着装满双味酥的木车走过,车轮陷在泥洼里,费了好大劲才推出,裤脚沾了满腿泥点。她望着这条坑洼不平的路,心里愈发坚定了修路的念头——这不仅是为了送货方便,更是为了让村里的老人孩子出行安全,让邻里们的日子过得更顺遂。回到小院,沈清辞把修路的想法跟阿爷和邻里们一说,立刻得到了众人的响应。“清辞丫头这主意好!”王大叔放下手里挑拣芝麻的木耙,拍着大腿道,“我早就想修这条路了,上次我家小子放学回来,踩着泥滑倒,膝盖都磕破了。”陆阿婆也附和:“是啊,下雨天我都不敢出门,生怕摔着。咱们现在赚了钱,是该为村里做点实事。”
说干就干,沈清辞拿出这些日子卖双味酥和金油攒下的积蓄,又跟村里的族长商议,号召家家户户自愿出资出力。没想到消息一传开,不仅村里的人家纷纷响应,就连县城里的李掌柜、福兴酒楼的周管事都特意送来银两表示支持。“沈姑娘为乡邻着想,我们也该尽一份力。”周管事送来银子时,笑着说道,“以后‘沈记’的货送进酒楼也更方便,这是双赢的好事。”
动工那日,天刚蒙蒙亮,巷口就热闹起来。男人们扛着锄头、铁锹,开挖路基;女人们则提着竹篮,送来热腾腾的玉米饼和桂花茶;孩子们也不甘示弱,拿着小铲子帮忙铲土、捡石子。沈清辞穿着粗布短打,和大家一起搬石头、铺碎石,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沾湿了额前的碎发,却笑得格外爽朗。阿爷则在一旁指挥着大家平整路面,时不时提醒几句:“石头要铺匀,路基要夯实,这样路才能耐用。”
陆阿婆和张婶带着几个妇人,在巷口搭起了临时的灶台,一锅锅玉米粥冒着热气,一屉屉双味酥香气扑鼻,给干活的乡亲们补充体力。“大家歇会儿,喝碗粥再干!”陆阿婆舀起一碗冒着热气的玉米粥,递到王大叔手里,“慢点喝,小心烫。”王大叔接过粥,咕咚咕咚喝了大半碗,抹了把嘴笑道:“阿婆的粥真香,喝了浑身是劲!”
修路的日子里,小院暂时停了部分订单,只保留了福兴酒楼和邻县干货铺的固定供货。沈清辞每日忙完修路的活,就回到灶房和阿爷一起制作双味酥和金油,确保品质不打折扣。有邻里劝她:“清辞丫头,修路这么累,订单先停了吧,别累坏了身子。”沈清辞却摇头:“做人要讲诚信,答应了客户的供货不能反悔,再累也要坚持。”
就这样,大家齐心协力,历时半个月,一条平整宽阔的青石板路终于修好了。新铺的石板光洁平整,缝隙里嵌着细沙,走上去稳稳当当,再也不怕雨天泥泞。竣工那日,村里的老老少少都聚在巷口,看着这条崭新的路,脸上满是欢喜。孩子们在石板路上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路边的石凳上闲谈,都说这是沈清辞和邻里们办的大好事。
修路的同时,建晒场的工程也在同步进行。沈清辞选了村东头一块闲置的空地,雇了工匠平整土地,搭建竹制的晾晒棚,又购置了几十张竹匾和晾晒架。晒场建好后,不仅可以晾晒芝麻、红枣、山楂等原料,还能供村里的百姓晾晒自家的农作物。“以后大家种的粮食、蔬菜,再也不用堆在自家小院里了,这里宽敞通风,晒得又快又好。”刘大娘看着崭新的晒场,笑得合不拢嘴,她种的芝麻往年总因晾晒不当受潮发霉,如今有了晒场,再也不用担心了。
日子渐渐顺遂,“沈记”的名声也越来越响,可麻烦事也随之而来。这日,李掌柜急匆匆地赶到小院,脸上带着几分焦急:“清辞丫头,不好了!县城里有人冒充‘沈记’,卖假的双味酥和金油,好多顾客买了之后来找我投诉,说味道不对,还拉肚子了!”
沈清辞闻言,心里一沉。她连忙问道:“李掌柜,您仔细说说,那假的东西是什么样的?”李掌柜坐下喝了口茶,缓了缓气道:“那假的双味酥,酥皮发黑,咬开之后馅料少得可怜,还带着一股酸味;金油更是离谱,颜色发暗,浑浊不清,闻着还有股哈喇味,一看就是用劣质芝麻压榨的,甚至可能掺了别的油。”
一旁的王大叔听了,气得拍桌子:“这也太过分了!竟然冒充‘沈记’的名号坑人,这不是砸咱们的招牌吗?”陆阿婆也皱着眉:“咱们的双味酥用料实在,金油都是纯芝麻压榨,怎么能容忍这种黑心人败坏名声!”
沈清辞心里又气又急,她知道,“沈记”的名声是靠诚信和品质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若是任由假货横行,不仅会让顾客失望,还会辜负邻里们的信任。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思忖片刻道:“李掌柜,您先回去安抚顾客,就说‘沈记’一定会给大家一个交代。我这就去县城看看情况。”
阿爷拍了拍她的肩膀:“丫头,别怕,咱们行得正坐得端,假货终究是假货,成不了气候。你去县城查明情况,我和邻里们在村里守着,保证咱们的货品质不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次日一早,沈清辞带着几块正宗的双味酥和一罐金油,和王大叔一起赶往县城。两人先去了李掌柜的杂货铺,只见铺门口围了几个顾客,正拿着假的双味酥抱怨。“这就是你们说的‘沈记’双味酥?简直难以下咽!”一位中年妇人拿着一块发黑的酥饼,怒气冲冲地说道,“我孩子吃了之后肚子不舒服,你们必须赔偿!”
沈清辞走上前,笑着说道:“这位大婶,您好,我是沈清辞,‘沈记’的创始人。您先别生气,能不能让我看看您买的酥饼?”妇人将信将疑地把酥饼递给她,沈清辞接过一看,果然如李掌柜所说,酥皮粗糙发黑,馅料干涩发酸,和正宗的双味酥相差甚远。
她拿出自己带来的双味酥,递给妇人:“大婶,这是我们正宗的‘沈记’双味酥,您尝尝看。我们的酥饼色泽金黄,酥皮层层分明,馅料饱满,甜而不腻。”妇人半信半疑地咬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起来:“这才是我之前吃的味道!刚才那个根本不是一回事!”
沈清辞又拿出假的金油和正宗的金油对比:“您看,我们的金油色泽琥珀透亮,闻着有醇厚的芝麻香;而这假的金油颜色发暗,还有异味。”她转头对围过来的顾客们说道:“各位乡亲,实在对不住,让大家受委屈了。凡是买了假货的,都可以来李掌柜的杂货铺退换,我们不仅全额退款,还免费赠送一块正宗的双味酥和一小罐金油,作为补偿。另外,我已经报了官,一定会查出造假之人,还大家一个公道。”
顾客们听了,纷纷点头称赞:“沈姑娘真是诚信经营,我们信得过你!”“原来只是假货作祟,以后我们还买‘沈记’的东西!”
随后,沈清辞跟着县衙的捕快,在县城的一个偏僻小巷里找到了造假的窝点。那是一间破旧的民房,里面堆满了劣质的面粉、发霉的红枣和发黑的芝麻,几个工人正在简陋的灶台前制作假的双味酥,地上的瓦罐里装着浑浊的假金油,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造假的是一个外地来的小贩,姓赵,他见“沈记”的生意火爆,就动了歪心思,模仿“沈记”的包装,用劣质原料制作假的双味酥和金油,以低价售卖。捕快当场将赵小贩和工人抓获,没收了所有假货和制作工具。赵小贩低着头,懊悔地说道:“我一时糊涂,想着赚点快钱,没想到害了这么多人,也毁了沈姑娘的名声,我错了。”
沈清辞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五味杂陈,但更多的是坚定:“做生意要讲良心,靠坑蒙拐骗是走不长远的。‘沈记’能有今日的名声,靠的是真材实料和诚信经营,这是任何人都模仿不来的。”
打假之事过后,“沈记”的名声不仅没有受损,反而愈发响亮。大家都知道沈清辞不仅手艺好,人品更好,遇到问题不逃避,主动承担责任,这样的商家让人更加信任。福兴酒楼的东家特意派人送来牌匾,上面写着“诚信为本”四个大字;邻县的客商也增加了订单,说要把“沈记”的好味道带到更远的地方。
回到村里,沈清辞和邻里们商议,为了防止再出现假货,决定给“沈记”的双味酥和金油做一个独特的防伪标记。大家集思广益,最终决定在双味酥的油纸包装上,用特制的印章印上一个小小的桂树图案——这是小院里老桂树的缩影,也是“沈记”的象征;金油的瓦罐则用烧红的铁针,在罐底烙上“沈记”二字,字迹细小却清晰,不易模仿。
陆阿婆和张婶主动承担起盖印章的活,每日包完酥饼,就小心翼翼地在油纸上盖章,确保每个包装都有防伪标记。王大叔则负责检查金油瓦罐的烙印,丝毫不敢马虎:“咱们的防伪标记一定要做好,不能让假货再有可乘之机。”
晒场也在大家的共同打理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到收获季节,晒场上就铺满了金黄的芝麻、红透的红枣、饱满的山楂,远远望去,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沈清辞依旧以高于市价的价格收购乡亲们的原料,还特意请来镇上的农技师,教大家如何种植出品质更好的芝麻、红枣,提高产量和质量。
村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不少外村的人都来打听“沈记”的招工情况,想跟着沈清辞学手艺。沈清辞和阿爷商议后,决定挑选几个踏实肯干、人品好的年轻人,教他们制作双味酥和金油。“手艺不能藏着掖着,”沈清辞对年轻人说,“我教你们手艺,不仅是让你们有一门营生,更是希望你们能守住诚信的底线,把‘沈记’的味道和初心传承下去。”
年轻人都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学得格外认真。沈清辞倾囊相授,从原料的挑选到制作的每一个步骤,都耐心指导:“挑选芝麻要选颗粒饱满、颜色金黄的,这样压榨出来的金油才醇厚;揉面要掌握好力道,油皮和油酥的比例不能错,这样酥饼才会层层酥脆……”她还反复强调:“做吃食就像做人,半点都不能马虎,每一步都要用心,才能做出让人放心的味道。”
秋去冬来,小院里的桂树落尽了叶子,却依然枝桠遒劲。巷口的青石板路被行人踩得愈发光滑,晒场上的竹匾整齐排列,等待着来年的丰收。沈清辞站在小院里,看着檐下挂着的一串串柿干,看着邻里们忙碌而充实的身影,看着“诚信为本”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心里满是温暖和踏实。
阿爷走过来,递给她一杯温热的桂花茶:“丫头,你看,咱们的日子就像这杯茶,起初可能会有苦涩,但只要坚守初心,用心经营,就会越来越甘甜。”沈清辞接过茶盏,抿了一口,桂花的清芬混着茶的醇厚,在舌尖散开。她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庄,望着晒场上忙碌的乡亲,轻声说道:“阿爷,我明白了。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银子,出了多大的名,而是能用自己的手艺,让身边的人过得更好,让诚信和善良传递下去。”
寒风拂过,带来了远处的欢声笑语,那是孩子们在晒场上嬉戏的声音,是邻里们闲谈的声音,是生活最本真、最温暖的声音。“沈记”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像小院里的老桂树,深深扎根在乡邻们的心中,用诚信和温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也让这份带着烟火气的味道,在岁月里愈发醇厚,香飘四方。
http://www.yqzw5.cc/yq46644/50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