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几杯冰镇的乌龙茶下肚,缓解了烤肉的油腻。周凛月看着窗外山下村落方向,那几缕在暮色中几乎看不清的、若有若无的烟迹,忽然开口:“星灼,你说……我们有没有可能,找个机会下山去看看?”

  陈星灼正在翻动烤虾的动作微微一顿,抬眼看向周凛月。她的眼神里没有惊讶,只有询问和思考。“你想下山?为什么?”

  “也不是一定要去,”周凛月用筷子戳着烤盘上一块滋滋冒油的鸡软骨,组织着语言,“就是觉得……我们好像与世隔绝太久了。虽然安全,但外面具体变成了什么样子,除了通过摄像头看到的那些,我们其实一无所知。那些幸存者是怎么活下来的?他们形成了什么样的新规则?有没有出现……我们不知道的变化?”

  她顿了顿,继续道:“如果能确认安全,近距离观察一下,获取一些现在这个时间里第一手的信息,或许对我们未来的决策也有帮助?”

  陈星灼沉默地听着,将烤好的虾夹到周凛月碗里,然后放下夹子,神情变得认真起来。她没有立刻反对,而是开始冷静地分析可行性,这是她们一贯的讨论方式。

  “下山,不是不可以考虑。”陈星灼缓缓开口,“但必须建立在绝对安全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评估几个核心问题。”

  “第一,必要性。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目前主要依靠监控和 Cyberstellar Ash 的数据分析。这些信息虽然间接,但足以让我们对大局势和周边威胁有基本判断。亲自下山近距离观察,收益是什么?是否值得冒风险?为了满足好奇心而冒险,不符合我们的原则。”

  周凛月认真点头:“我明白。如果只是为了看看,那确实没必要。但我是在想,这次如果能近距离确认山下群体的真实状态和威胁等级,或许能为将来我们不得不外出时,提供更准确的行动依据。比如,如果他们极度虚弱且组织涣散,我们未来活动的自由度就大一些;如果他们依然保有较强的攻击性和组织性,那我们就要更加小心。”

  “嗯嗯,这个我也有想过。”陈星灼肯定道。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陈星灼条理清晰地说道,“下山路线如何选择?必须避开已知的村落活动区域和可能存在的巡逻路线。我们的装备能否应对极端低温和可能发生的意外?防护服、生命维持系统、武器、通讯设备必须万无一失。遇到幸存者如何应对?是隐匿观察,还是接触?如果接触,以什么身份?如果发生冲突,撤离路线和方案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极其详尽的预案。”

  她拿起平板,调出末日前堡垒周边的地形图和高清卫星照片。“你看,从我们这里下山,有几条可能的路径。东侧这条冲沟,坡度较缓,积雪可能更深,但隐蔽性好。西侧这条山脊线,视野开阔,但更容易暴露。我们需要选择一条最优路径,并规划好备用路线和紧急撤离点。”

  “第三,就是时机选择。”陈星灼继续分析,“现在肯定不行。连续几天的搜寻刚结束,山下群体可能还处于一种紧张和警惕的状态。我们需要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比如一场较大的风雪之后,他们的外部活动会降到最低,自然痕迹也更容易被掩盖。或者,观察到他们内部出现明显变故,无暇他顾的时候。”

  周凛月一边听着,一边在脑中模拟着陈星灼描述的场景,补充道:“我们还可以利用 Ash 进行更精确的预测。让它分析山下群体的活动规律,找到他们警戒最松懈的时间段。”

  陈星灼记下这个点,“总之,下山探查,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做出的决定。它必须像我们之前的每一次行动一样,经过最周密的计划和推演,将风险降到无限接近于零。”

  她总结道:“我们可以开始着手进行前期准备:细化预案、检查装备、让 Ash 加强相关数据分析、甚至可以先在堡垒周边更远的、安全的区域进行短时间的适应性外出训练。但最终是否执行,何时执行,需要根据后续的观察和准备情况,谨慎决定。”

  周凛月完全赞同陈星灼的谨慎态度。“嗯,我就是提个想法。当然安全第一。我们可以先准备起来,就像下棋一样,先把各种可能性和步骤想清楚。”

  讨论暂时告一段落。烤盘上的肉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周凛月开始烤最后的口蘑,看着蘑菇中间慢慢渗出清亮的汁水。

  窗外,夜色已经完全笼罩了雪原,只有堡垒内的灯光在玻璃上反射出温暖的倒影。山下村落的方位,一片漆黑,那几缕白日里象征生命的烟迹也早已消失不见,仿佛被无尽的寒冷和黑暗彻底吞噬。

  两人安静地吃完最后几口,收拾着餐具。关于下山的讨论,如同一颗被埋下的种子,需要时间和更多条件的催化才会决定是否萌发。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堡垒内部几乎感觉不到流速的日子里,外界的冰河世纪已然坚实地跨入了第三个月的门槛。按照旧世界的历法,此刻本该是2029年的金秋十月,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然而现实是,目光所及之处,唯有永恒的、死气沉沉的银白,以及那仿佛能冻结灵魂的绝对低温,气温长期稳定在零下五十到六十摄氏度之间,偶尔的“回暖”也只不过是降到零下四十五度左右。

  与高温时期那种令人窒息的、快速崩溃的绝望感不同,极寒在经历了最初猝不及防的惨烈清洗后,似乎进入了一种相对“稳定”的、 但仍然极其残酷的平衡期。幸存在这片冰封地狱里的人类,如同被筛选过的蟑螂,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竟然也顽同样地摸索出了一套苟延残喘的法则。当然,两人并不会为此而感到惊讶。

  陈星灼敏锐地察觉到,近段时间以来,无线电接收器里的背景噪音中,开始混杂进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清晰的人声和信号。不再是极寒刚刚开始时那种断断续续、充满绝望嘶吼或纯粹静电噪音的状态。

  她调整着接收频段,耳机里传来各种内容迥异、却共同描绘着末世冰原生存图景的通讯片段:

  物资交换频道:一个沙哑的男声反复呼喊着:“……位于原物流园三号库,有少量工业酒精和密封良好的润滑油……求换防冻液或高热量食物,最好是油脂……重复,换防冻液或高热量食物……”

  区域预警频道:某个似乎还保持着一定组织度的团体在发布公告:“……东区发现小规模雪鼬群,具有攻击性,已伤两人。各聚居点夜间加强警戒,封闭通风口……”

  技术交流频道:有人在交流着生存技巧:“……老李,你那个用废弃汽车电瓶改造的取暖器,电路图再给我发一遍……注意绝缘,上次小王那边差点短路起火……”

  零散的私人通讯: 偶尔能听到压低的、带着地方口音的交谈:“……娃他娘,再撑两天,听说老街区那边可能还能刨出点东西……省着点烧那点柴火……”

  甚至……出现了微弱的地方广播信号:一个听起来相对正式,但难掩疲惫的女声在一个功率不大的频段里循环广播:“……这里是‘曙光’前哨站,现有偿提供基础医疗咨询和伤口处理服务,酬劳面议……同时警告,城北化工厂区域辐射值异常升高,切勿靠近……”

  这些信号时强时弱,受到天气和电离层扰动的影响,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一部分幸存者已经初步适应了极寒,并开始尝试像极热时一样重建某种形式的信息网络和初级的社会交换。他们不再仅仅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个体,而是开始形成新的、基于生存需求的脆弱连接。

  陈星灼将这些信号内容记录下来,并进行分类分析。“看来,只要能扛过最初的温度骤降和资源恐慌,极寒环境确实比高温提供了更长的‘反应时间’。”她对周凛月说道,“低温抑制了大部分细菌和病毒的活性,减少了疾病的快速蔓延;冰雪本身可以作为水源(虽然需要融化);稳定的低温也使得能得到的食物保存期大大延长。只要解决取暖和住所问题,生存的难度系数,从某种角度看,反而比随时随地可能脱水、中暑、并且资源快速腐败的高温期要低一些。”

  周凛月看着信号分析图,点了点头:“而且,看样子大家也都学聪明了,开始抱团和交换了。”

  通过那几个顽强工作的摄像头(需要频繁启动加热元件除冰),以及 Cyberstellar Ash 对画面内容的智能识别,堡垒内的观察者得以更清晰地看到山下及远方城市废墟中幸存者的具体生存状态。

  聚居模式的转变:山下的那个村落,原本分散的居住点已经明显收缩、集中。幸存者们似乎聚集在了少数几个结构相对坚固、便于集中供暖的建筑废墟里。可以看到,这些建筑的窗户和通风口大多被木板、破布、甚至冰雪混合物堵塞,以减少热量流失。屋顶的烟囱(或临时搭建的排烟管)成为了最显眼的标志,冒出的烟柱虽然依旧不算浓密,但比之前稳定了许多,显然是在有意识地、持续地维持着内部温度。

  活动规律化:外出活动不再像之前那样盲目和绝望。可以看到小队的幸存者在白天相对“暖和”的时段,通常是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沿着被反复踩踏形成的、相对坚实的雪径活动。他们的目标明确:收集燃料,主要是砍伐那些早已枯死但尚未倒塌的树木,或者拆解附近的木质结构、搜寻可能残留的物资、或者设置和维护陷阱(试图捕捉可能存在的耐寒小动物)。

  装备的“进化”:虽然依旧衣衫褴褛,但观察到的幸存者,其御寒装备显然比三个月前“专业”了一些。可以看到更多人用面料,制作了简陋的帽子和护耳,有人用不知名的材料,可能是塑料布或橡胶,缠绕在脚上充当简易雪套,防止积雪灌入。行动虽然依旧笨重,但少了些最初的慌乱,多了些适应后的僵硬节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资源的争夺与界限:监控曾捕捉到两次另外区域不同小队在搜寻区域边缘发生的短暂对峙。双方没有立刻动手,而是隔着一段距离互相喊话,挥舞着手中的工具,最终一方选择了退让。这表明,和极热时期一样,在生存资源尤其是燃料和特定区域的搜寻权上,已经形成了某种默认的“势力范围”或潜规则,暴力冲突虽然仍是最后手段,但并非首选。

  死亡的常态化和“处理”:死亡依然是这片冰原的主题之一。偶尔能看到被积雪半掩埋的、僵硬的尸体,无人理会,偶尔也会在几天之后消失。但在一些较大的聚居点附近,也观察到有专门的人员,将尸体运送到远离居住区的特定地点集中堆放。极寒自然形成了天然的“冰葬”,防止了瘟疫的发生,但也冰冷地宣告着生命的廉价。

  陈星灼和周凛月通过持续的信息汇总,得出了更清晰的结论:

  高温期更像是一场迅猛的、无差别的屠杀。高温、脱水、紫外线、资源快速腐败,几乎不给任何适应的时间。社会结构在极短时间内彻底瓦解,生存更多地依赖个体的运气、体力和最初的储备。

  极寒期则是一场缓慢的、选择性的消耗战。它给了幸存者(尤其是那些扛过了最初打击的)一个喘息和适应的窗口。虽然环境同样致命,但稳定的低温、潜在的冰雪水资源、以及更长的“安全”活动窗口,使得组建小型团体、建立固定庇护所、进行有计划地搜寻和物资交换成为了可能。社会结构在更小的尺度上,以一种更加原始和赤裸的方式,开始重新凝聚。

  “看来,我们人类这种生物,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一丝可能,都会试图建立秩序和联系。”周凛月看着屏幕上那些在雪地中缓慢移动、却目标明确的小黑点,感慨道。

  “是的,但这种秩序是极其脆弱和残酷的。”陈星灼补充道,眼神依旧冷静,“它建立在更直接的武力、资源控制和淘汰之上。我们看到的这些恢复的无线电和相对规律的活动,是建立在至少一半甚至更多人口消失的基础之上的。”

  她们很清楚,外界的这种“稳定”是相对的,是踩在无数尸骨上建立的短暂平衡。任何一点风吹草动——比如燃料耗尽、食物短缺、内部权力斗争、或者更强大的外部威胁——都可能轻易地将这脆弱的平衡再次打破,重新坠入混乱的深渊。
  http://www.yqzw5.cc/yq40663/1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