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 我穿越到山西抗日 >第266章 时代的礼物——收音机。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66章 时代的礼物——收音机。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本故事纯属虚构推理创作,如有雷同纯属意外巧合)。

  窗明几净的宽大办公室里,傅嘉陵揉了揉眉心,暂时从堆积如山的文件中抬起头。墙上的液晶显示屏正静默地滚动着国际新闻快讯,他的手机偶尔震动,跳出需要他即刻审阅的简短汇报。作为一家在多个领域拥有影响力的跨国企业掌舵人,他的时间被精确切割到以分钟为单位,信息流如同血液般在他构建的商业帝国里奔涌不息,须臾不停。

  他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这座日新月异的国际化都市。车流如织,霓虹闪烁,勾勒出充满未来感的线条。然而,在这片由数据、效率和资本构筑的繁华深处,他的目光却仿佛穿透了时空,落回了那个闽西山区深处,名为朋口镇池溪村的小小村落,落在了那座老旧的、带着岁月包浆的木屋里,落在了那台如今看来笨重而过时,却曾点亮他父亲晚年精神世界的——红星牌收音机上。

  记忆的闸门,伴随着窗外遥远的城市噪音,轰然打开。

  那一年,他刚刚拿到人生中第一份正式的工资。数额不多,但对于一个从池溪村那片红土地里走出来的青年而言,意义非凡。它代表着自立,代表着回报,更代表着他终于有能力,去为那个清贫却无比温暖的家,为那个他敬若山岳的父亲,做点什么。

  他的父亲,傅水恒,一个名字听起来温和,骨子里却刻着钢铁般意志的老人。村里人多知道他是个老兵,身上带着战争年代留下的弹片和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烈士傅必元的后代。那是一段更为久远、浸透着鲜血与牺牲的家族记忆。傅必元,他的祖父,早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便将一腔热血洒在了扞卫家国的战场上,连一座像样的坟茔都未曾留下,只余下一张泛黄的烈士证明,和融入傅家血脉的铁骨与忠贞。

  傅水恒老先生,完美地继承了这份风骨。尽管功勋卓着,身上带着足以让组织特殊关照的旧伤,但他从回到池溪村的那一天起,就彻底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普通的农民。粗茶淡饭,布衣草鞋,躬耕于田亩之间。那几间祖传的木屋,夏暖冬凉,墙皮斑驳,他住得心安理得;那几分薄田,春播秋收,汗水摔八瓣,他视若珍宝。国家按照政策发下来的一次性补助和后续可能的优抚,他要么婉拒,要么转手就匿名捐给了更困难的乡亲,或者村里的小学。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比起那些躺在烈士陵园里再也不能回来的战友,我还能喘气,能劳动,能吃上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已经是天大的福分。不能再给国家添负担。”

  这份近乎执拗的坚持,让许多知情者动容,也让一些人不解。但傅嘉陵懂。那是一种深植于骨髓的信念,是硝烟散去后对和平生活的极致珍视,是对“奉献”二字最朴素也最崇高的诠释。父亲用他的一生,在池溪村这片宁静的土地上,继续守护着某种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气节。

  因此,当傅嘉陵攥着那第一份工资,走在省城繁华的街道上时,他思忖良久。给父亲买身新衣服?父亲肯定会说“旧的还能穿,别浪费”。买些稀罕的吃食?父亲大抵又会念叨“庄稼人,吃饱就行,搞那些花样做什么”。他需要一个既能改善父亲精神生活,又不至于让父亲觉得“奢靡”和“浪费”的礼物。

  他的脚步,最终停在了一家百货商场的电器柜台前。彼时,彩色电视机还算是稀罕物,价格不菲。他的目光掠过那些闪着雪花的屏幕,最终,定格在了一排造型各异,但都显得坚实、敦厚的收音机上。其中一台,深褐色的木质外壳,右侧有一个硕大的调频旋钮,面板上印着红色的五角星和“红星”字样,下方是细密的频率刻度表,透着一股子可靠和年代感。

  “同志,看看收音机?这台‘红星’是咱这儿卖得最好的,声音洪亮,收台准,耐用!”售货员热情地介绍着。

  傅嘉陵的心猛地一动。对了,收音机!父亲虽然身处山村,但心从未离开过这个世界。他时常会找村里的干部借旧报纸看,关心着国家大事,念叨着哪里又建了工厂,哪里的粮食又丰收了。一台收音机,不正是联通他那方小院与外面广阔天地的桥梁吗?它不张扬,不浮夸,却能带来无尽的信息和陪伴。而且,价格也在他的承受范围之内。

  几乎没有太多犹豫,他买下了那台“红星”牌收音机。小心翼翼地用牛皮纸包好,放进随身的帆布包里,踏上了返乡的长途汽车。

  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傅嘉陵将帆布包紧紧抱在怀里,仿佛抱着的不是一台冰冷的机器,而是一颗即将为父亲黯淡生活注入光亮的火种。他想象着父亲收到礼物时的表情,是惊讶,是责怪他乱花钱,还是……一丝不易察觉的喜悦?

  回到池溪村时,已是傍晚。夕阳给村庄的黛瓦和袅袅炊烟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父亲傅水恒正坐在院里的竹椅上,就着最后的天光,修补着一件旧农具。看见儿子回来,他抬起古铜色的、布满皱纹的脸,眼里是惯常的平和与慈祥:“回来了?工作还顺利吗?”

  “顺利,爹。”傅嘉陵应着,走到父亲跟前,有些紧张地从帆布包里取出那个用纸包得严严实实的方盒子。

  “这是啥?”傅水恒放下手里的活计,疑惑地问。

  “爹,我用第一个月的工资,给您买了样东西。”傅嘉陵拆开包装,那台崭新的、泛着木头和油漆清香的“红星”牌收音机,呈现在老人面前。

  傅水恒明显愣住了。他看看收音机,又看看儿子,嘴唇嗫嚅了一下,似乎想说什么责备的话,但目光触及儿子那充满期待和些许忐忑的眼神,终究没能说出口。他伸出那双布满老茧和疤痕的大手,有些迟疑地、轻轻地抚摸过收音机光滑的木壳,指尖在那颗红色的五角星上停留了片刻。

  “这东西……很贵吧?”良久,老人才低声问,语气里没有欣喜,更多的是心疼钱。

  “不贵,爹。以后您在家,就能听听新闻,听听戏,解解闷。”傅嘉陵连忙解释,并熟练地装上电池,打开开关,旋转调频旋钮。

  一阵轻微的电流噪音后,一个清晰、洪亮的声音从喇叭里传了出来,正在播报着当日的国内要闻。那声音瞬间充满了静谧的小院,仿佛将遥远的北京城拉到了这闽西山村的角落。

  傅水恒的身体微微坐直了,他侧着头,神情专注地聆听着,那双因岁月和风霜而略显浑浊的眼睛里,似乎有什么东西被点亮了。他没有再说话,只是静静地听着,直到那条新闻播报完毕,转入戏曲节目,他才缓缓地、几不可闻地舒了一口气。

  “嗯……声音挺清楚的。”他最终只是这样评价了一句,没有过多的夸赞,但傅嘉陵看到,父亲小心翼翼地将收音机往自己身边挪了挪,那动作,带着一种下意识的珍视。

  从那天起,这台“红星”牌收音机,就成了傅水恒老先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的位置,被郑重地摆放在堂屋正中的八仙桌上,下面还细心地垫了一块干净的绣花布。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父亲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再是先去侍弄菜园,而是打开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他会搬个小马扎,坐在堂屋门口,一边就着晨光卷着土烟,一边凝神静听。国内外大事、政策方针、建设成就……那些宏大的词汇通过电波传来,在他平静的脸上映照出细微的波澜。

  上午和下午,他或许依旧扛着锄头下地,或者去帮公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收音机总会在他回家休息的间隙响起。有时是新闻重播,有时是戏曲选段,有时是天气预报。他听得极其认真,遇到重要的内容,甚至会反复调台确认。村里有些老人来找他下棋、闲聊,也渐渐习惯了他这里永远萦绕着的广播声。他会一边听着,一边和乡亲们讨论今年的收成,议论着新闻里提到的某项新政策对农村的影响。他不多言,但偶尔几句点评,往往能切中要害,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洞明。

  傅嘉陵后来才愈发深刻地体会到,那台收音机对于父亲而言,绝不仅仅是解闷的工具。那是他精神世界的延伸,是他与那个他为之奋斗、牺牲了无数战友(包括他自己的父亲)的新生国家保持血脉联系的生命线。他通过那些或激昂或平稳的广播声,确认着这个国家前进的步伐,感受着它脉搏的跳动。他看似隐居山村,实则心系天下。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并未因身体的退隐而有丝毫减退,反而在岁月的沉淀下,愈发醇厚和坚定。

  而父亲对待收音机本身的态度,也折射出他刻在骨子里的品性。他极其爱惜这台儿子送的礼物,每天都会用软布细细擦拭,不让它沾染一丝灰尘。电池耗尽了,他会步行十几里山路到镇上去买新的,从不吝啬。但他自己的生活,依旧简朴到近乎苛刻。一碗白米饭,一碟自家种的青菜,几块咸菜,就是他一餐的全部。衣服上的补丁摞着补丁,却浆洗得干干净净。他曾对傅嘉陵说过:“东西用了,是它的价值。浪费了,就是罪过。这收音机是好东西,它能告诉我国家在往前走,这比吃好穿好,更让我心里踏实。”

  这种强烈的对比,常常让傅嘉陵鼻尖发酸。他的父亲,这位本该安享晚年的功勋老兵、烈士后代,明明可以凭借自身的资历和贡献,向国家申请更好的生活条件,至少不必为几节电池、一身新衣而算计。但他没有。他守着清贫,守着寂寞,却守住了最宝贵的精神富足和人格独立。他那挺直的脊梁,从未因生活的重压而弯曲半分,反而在时光的打磨下,愈发显得铁骨铮铮。

  许多年后,当傅嘉陵在商海中见惯了浮华与虚荣,见惯了某些人为了些许利益而折腰谄媚,他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父亲摩挲收音机时那专注而平和的神情,想起他那间陋室中传出的、与外部奢华格格不入却直击灵魂的广播声。父亲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诲,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令多少追逐名利、丧失底线的人汗颜!

  那台“红星”收音机,陪伴傅水恒老先生走过了许多个春秋。它的外壳渐渐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声音或许也不再如初时那般洪亮,但它传递的信息,始终是老人心中最甘甜的泉水。它不仅是儿子孝心的见证,更是时代赠与这位老战士的一份特殊礼物,让他在偏居一隅的宁静中,依然能清晰地听到,他和他逝去的父辈、战友们共同铸就并且深情凝望的那个新时代,正轰鸣着向前奔腾的壮阔回响。

  窗外的城市华灯初上,将傅嘉陵的倒影清晰地映在玻璃上。他从悠长的回忆中抽离,眼中闪过一丝湿润的暖意。他拿起内部电话,平静地吩咐秘书,推掉今晚一个无关紧要的应酬。

  他需要一点独处的时间,或许,可以找找那台被他珍藏起来的、早已无法工作的“红星”收音机,再次触摸那段浸透着父爱、坚守与家国情怀的滚烫岁月。那不仅仅是回忆,更是他前行路上,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
  http://www.yqzw5.cc/yq40305/26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