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再去沈阳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秋高气爽,四九城的天空蓝得透亮。

  何雨柱刚主持完五院一个新项目的论证会,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秘书就急匆匆地推门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古怪的神色。(何雨柱升主任了,自己也有秘书了。)

  “何主任,紧急电话马上进来,是东北112厂那边打来的,点名找您,听起来……挺上火的。”

  何雨柱接过电话,听筒里立刻传来一个带着浓重东北口音、焦急万分的声音:“是何雨柱何主任吗?

  俺是112厂总装车间的主任,俺叫马大华!哎呀妈呀,可算找到明白人了!俺们这儿遇上邪乎事儿了!”

  “马主任,您别急,慢慢说,什么邪乎事儿?”何雨柱安抚道。

  “就是咱们新下线的‘雄鹰’战机!”马大华嗓门洪亮,语速飞快,

  “地面测试啥毛病没有,可一上天,飞到某个速度,飞行员就说飞机‘哆嗦’,像得了疟疾打摆子!

  仪表指针乱晃,瞄准具都看不准!下来一查,啥问题没有!再上天,到那儿还抖!邪门了,这飞机还认路咋的?”

  “抖动的速度区间固定吗?”何雨柱抓住关键。

  “固定!就在跨音速那个坎儿上,大概马赫数0.85到0.9之间,一过这个区间就没事儿了!

  可咱们这飞机设计指标明明能飞超音速的啊!这卡在门口哆嗦算咋回事儿?”马大华的声音带着憋屈,

  “厂里的技术员、请来的大学教授,查了半个月了,从气动布局查到发动机固定架,屁毛没找着!有人说……有人说是不是撞邪了……”

  何雨柱差点笑出声,但立刻忍住,语气严肃:“马主任,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不信那个。这样,我安排一下手头工作,尽快过去一趟。”

  “哎呀!那可太感谢了!何主任,您就是俺们的大救星啊!”马大华的声音几乎带上了哭腔。

  三天后,何雨柱踏上了东北的黑土地。112厂规模宏大,车间林立,但“雄鹰”战机的总装车间气氛却有些压抑。一架崭新的战机停在厂房中央,几位老师傅和技术人员围在旁边,愁眉不展。

  马大华是个四十多岁的黑脸汉子,一见何雨柱就跟见了亲人一样,紧紧握住他的手:

  “何主任,您可来了!再不来,俺们这项目就要被上级叫停啦!”

  何雨柱没有过多寒暄,直接要求查看所有的飞行数据记录和地面检测报告。

  他看得非常仔细,尤其是飞行员描述的抖动发生时各系统的参数变化。

  “飞行员描述是‘全身性的高频小幅度抖动’,仪表指针高频率晃动……”

  何雨柱喃喃自语,“不是气动弹性问题,那个通常频率更低,幅度更大……也不像是发动机喘振……”

  他合上资料,走到飞机旁边,目光锐利地扫过飞机的每一个部件:“马主任,我能上去看看吗?”

  “能!当然能!”马大华赶紧让人搬来梯子。

  何雨柱爬进座舱,这里摸摸,那里看看。他又来到机身外部,仔细检查蒙皮铆接、舱门缝隙、各种天线和传感器的安装。

  当他走到机腹下方,靠近主起落架舱门的位置时,突然停了下来。

  他蹲下身,用手指轻轻敲击着一块看起来并无异常的蒙皮,侧耳倾听。

  “这里,”他指着那块蒙皮,“声音有点空,里面是不是有管线或者支架?”

  一个负责结构的老工程师凑过来看了看图纸:“何主任,这里面是几根液压管路和电缆束,固定在里面的框架上,没啥特别的啊。”

  “固定方式呢?用的什么卡箍?”何雨柱追问。

  “就是标准的铝合金卡箍,带橡胶垫的那种。”

  何雨柱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没有再多说。

  他回到办公室,要来了该部位详细的结构图纸和管线敷设图。对着图纸研究了半天,又掏出他那把宝贝计算尺,开始写写算算。

  马大华和几个技术骨干屏息凝神地在旁边看着,不敢打扰。只听见计算尺滑动的细微声响和粉笔划过黑板的哒哒声。

  突然,何雨柱停下了计算,眼睛一亮:“找到了!很可能就是这里的问题!”

  “啥问题?”马大华赶紧凑过来。

  “你们看,”何雨柱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当飞机速度达到跨音速时,机腹下方的气流压力会发生剧烈变化,形成特定的压力脉动。

  这个压力脉动的频率,我刚刚算了一下,很可能恰好与机腹内这几根被卡箍固定住的液压管路的某阶固有频率非常接近!”

  他顿了顿,看着有些迷茫的众人,打了个比方:

  “这就好比大风吹过电线,会发出嗡嗡的响声,是风吹的频率和电线自身振动的频率对上了。

  现在,‘风’是机腹外的气流压力脉动,‘电线’就是里面这些液压管和电缆束!它们一旦共振起来,就会把振动传递给机身蒙皮,让整个飞机都跟着‘哆嗦’!”

  一个年轻技术员脱口而出:“不能吧?何主任,就几根管子振动,能带动整架飞机抖?”

  “怎么不能?”何雨柱肯定地说,“别忘了这是在跨音速这种极其敏感的气动环境下!

  一个微小的初始扰动,被气动能量放大,就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耦合振荡!而且这种振动频率高,幅度不大,正好符合飞行员的描述!”

  刚才那个结构老工程师还是有些怀疑:“何主任,这……这只是您的推算。咱们厂里做了那么多地面振动试验,也没测出这几根管子有啥问题啊?”

  “地面试验模拟的是静态或者低频状态,很难精确复现跨音速下那种特定频率和空间分布的气动压力脉动。”

  何雨柱解释道,“要验证也很简单。”

  他转向马大华:“马主任,找几个老师傅,把机腹这块蒙皮打开,检查里面的液压管和电缆束的固定情况。

  重点看卡箍是不是有松动,橡胶垫有没有老化或者厚度不均匀。然后,想办法改变一下这几根管路的固有频率!”

  “咋改变?”

  “很简单,在管路上额外增加几个固定点,或者在有空间的地方,绑上合适的配重块,改变它的质量分布,固有频率自然就变了!”何雨柱给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直指核心的方案。

  马大华将信将疑,但死马当活马医,立刻招呼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动手。

  蒙皮被小心翼翼地打开,露出了里面密密麻麻的管线和线束。

  仔细一检查,果然发现问题!有几个卡箍的紧固螺丝确实存在微乎其微的松动,更重要的是,由于安装时的微小误差,部分管路线束与框架之间预留的间隙不均匀,导致在某些卡箍位置,橡胶垫的压缩量不足,固定效果打折扣。

  “我的个亲娘嘞!”马大华看着检查结果,狠狠一拍脑袋,“还真是这儿埋着雷呢!”

  老师傅们立刻按照何雨柱的吩咐,在关键管路上增加了两个辅助固定点,并在不影响安全和功能的位置,精心计算后绑上了几个小铅块作为配重。

  整个过程,何雨柱一直在旁边指导,确保改动不会影响管路的正常工作和飞机的重心。

  “何主任,弄好了!您看行不?”马大华紧张地问。

  “理论上应该可以了。”何雨柱点点头,“接下来,就看试飞验证了!”

  第二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试飞场上,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何雨柱和马大华等人站在塔台,紧紧盯着跑道。

  那架经过“小手术”的“雄鹰”战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加速,抬头,直插云霄。

  无线电里传来试飞员冷静的声音:“高度三千米,开始加速……马赫数0.8……0.83……0.85……”

  塔台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马大华的手紧紧攥着,指节发白。

  “马赫数0.87……0.88……0.9!”试飞员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喜,“报告塔台!飞机平稳!以往抖动区间,未出现异常振动!重复,未出现异常振动!”

  “好!!!”塔台里瞬间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马大华激动得一把抱住何雨柱,眼圈都红了:

  “何主任!神了!您真是神了!就这么几个卡箍,几个小铅块,解决了我们天大的难题啊!”

  那个之前质疑的老工程师也走上前,紧紧握住何雨柱的手,满脸佩服:

  “何主任,我老张服了!心服口服!你这眼光太毒了!能从那么多复杂因素里,精准定位到这几根不起眼的管子,真是……真是匪夷所思!”

  问题圆满解决,何雨柱谢绝了厂里的盛情挽留,准备返京。临走时,马大华和厂里的领导、技术人员一直把他送到厂门口。

  “何主任,没啥好送的,”马大华塞给何雨柱一个布包,“这是俺们东北的特产,一点蘑菇、木耳,您带上!以后咱厂再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您可得再来啊!”

  何雨柱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回程的火车上,他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已经开始泛黄的白桦林,心中感慨。

  这次东北之行,解决的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难题,而是一个典型的“小细节引发大问题”的工程案例。

  这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尖端装备的研制,不仅需要宏大的理论创新,更需要这种见微知着、明察秋毫的严谨和洞察力。

  列车铿锵前行,载着思考和收获,向着首都方向飞驰。

  何雨柱知道,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还有无数个这样的“硬骨头”等待着科技工作者去啃下。

  他深吸一口气,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但脚下的道路,也愈发清晰。
  http://www.yqzw5.cc/yq40158/60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