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中文网 > 读心皇后:庶女逆袭凤鸣九天 >第1064章 育才秘技私藏,匠人锁路破垄断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064章 育才秘技私藏,匠人锁路破垄断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沈知微将密信搁在案上,指尖在“人心的毒”四字上停了一瞬。她抬眼看向影六:“查近三年所有匠作司上报的技艺传承名录。”

  影六低声应是。

  三日后,一份薄册送至东暖阁。沈知微翻开第一页,便见一行小字标注:京西陈记铁坊,“淬火三叠法”仅传长子,不授外姓,违者逐出宗门。

  她合上册子,起身道:“去育才坊。”

  ---

  育才坊建在京郊,原是一处废弃工署,经整修后划为民间技工授艺之所。坊内设锻冶、织染、窑烧三堂,学徒多来自贫户与匠籍之家。沈知微到时,正逢午课,百余名少年围在铁砧前听老匠人讲打刀要领。

  她未惊动众人,只立于廊下静观。片刻后,一名须发尽白的老者拄拐走出工棚,正是陈老。他站在院中石阶上,声音沙哑:“今日所授,止于此。再多一句,便是破祖训。”

  台下有学徒举手:“师傅,那‘三叠淬火’到底怎么使?”

  陈老脸色一沉:“不该问的别问。你们能学个皮毛已是恩典。”

  沈知微缓步上前。影六欲开口通报,被她抬手止住。

  她走到人群前,直视陈老:“若有一城因刀不利而失守,三千百姓遭屠,这‘祖训’二字,可抵得过血债?”

  陈老皱眉:“你是什么人?”

  “沈知微。”她淡淡道,“这育才坊,是我建的。”

  陈老神色微变,却仍挺直腰背:“老夫八代传技,从未外泄。今日教你一句,明日他处就乱了规矩。这不是救人,是坏根。”

  沈知微不再多言,只对影六道:“取战损录来。”

  片刻,一卷旧册呈上。她当众展开,念道:“永昌六年,北境守军交战失利,断刃折矛者三百二十七人,皆因兵器脆裂,无法再战。”她抬眼,“那一仗,丢了三座关城,冻死逃民四千余。他们的命,不及你家炉火里的一块铁重要?”

  四周寂静。

  陈老嘴唇动了动,终是没说话。

  沈知微收起文书,环视全场:“从今日起,凡入育才坊授艺者,必传真技。拒授者,三代之内,不得承官造订单。”

  有人倒吸一口气。

  这是断了匠人最根本的活路。官造订单意味着稳定收入与身份认可,一旦被剔除,家族手艺再精,也只能沦为街边打铁摊。

  她看着陈老:“你可想好了。”

  陈老握紧拐杖,指节泛白。半晌,他低声道:“我儿还未满十六,尚不能继业……若我现在说了,他这辈子就没了资格。”

  “那你便说给朝廷听。”沈知微道,“由工部记录成谱,全国推行。你名留青史,子孙虽不得接单,却可得‘大国匠师’银牌,受万人敬。”

  陈老抬头,眼中闪过一丝震动。

  沈知微不再逼迫,只留下一句:“三日之内,给个准话。”

  ---

  第三日清晨,陈老独自进了宫。

  他在紫宸殿外站了半个时辰,才被引至偏殿。沈知微已在等候。

  他从怀中取出一纸图样,双手递上:“这是‘三叠淬火’的火候图与锻打次序。每一步,我都画了下来。”

  沈知微接过,交给候在一旁的工部主事。

  陈老忽然道:“我爹临死前抓着我的手说,这技法若外传,陈家香火就断了。”

  “可若不传,”沈知微看着他,“大周的铁器还要劣多少年?边军还要因断刀死多少人?”

  陈老闭了闭眼:“我……认了。”

  ---

  七日后,《百工谱·铁器卷》初稿完成。沈知微亲自主持编审,在首页写下一行字:“技非一家之私,乃万民之资。”

  全卷共分五章,详述选材、锻打、淬火、研磨、检验全流程。其中“三叠淬火法”被列为核心章节,配图十二幅,数据表格三张,连火炉通风口大小都有精确记载。

  她下令翻印五百册,分发各道州官办作坊,并附谕令:“即日起,凡官造铁器,须按《百工谱》标准执行。不合格者,追究主匠责任。”

  三个月后,兵部报称,新铸钢刀良品率提升百分之六十八,农具报废率下降七成。河北一带灾后重建,因农具供应充足,春耕未误一日。

  又半月,江南传来消息:织造商会集资翻印《百工谱》,不仅铁器卷,连带后来发布的“织机调梭图”也一并刻版,称“此书胜过金山”。

  有商贾私下议论:“沈后不开国库,却开了万世财路。”

  ---

  这一日,沈知微再赴育才坊。

  校场已搭起高台,台下站满新入学徒。他们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少年,衣衫粗陋,但站得笔直。每人手中捧着一本蓝布封面的手册,正是《百工谱》抄本。

  沈知微走上台,身后侍从捧来一柄新铸钢刀。她抽出刀身,寒光一闪,映得台下众人睁不开眼。

  “这刀,用的是陈老的‘三叠淬火法’。”她将刀递给台前一名少年,“你试试。”

  那少年颤抖着接过,用力在石墩上砍了一下。刀刃未崩,石面裂开一道细缝。

  全场哗然。

  沈知微抬手示意安静:“今天,你们手里拿的不是一本书,是一条出路。从前,手艺靠偷、靠看、靠猜。现在,你们可以光明正大地学,堂堂正正地干。”

  她顿了顿:“我不求你们感恩。只愿十年后,有人用你们造的犁翻土,用你们打的钉建房,用你们磨的刀护家。那时,你们就知道,自己做过的,是一件大事。”

  台下无人说话。有人低头翻书,手指划过纸面,像在抚摸珍宝。

  陈老站在角落,远远看着这一幕。他胸前挂着一枚银牌,是前日御赐的“大国匠师”徽记。风吹起他花白的胡须,他忽然转过身,快步走向工棚。

  里面传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

  ---

  数日后,工部呈报:各地上报新式农具设计图共计一百三十七款,其中六十九项经验证可行,已投入试产。另有十四个州主动开设分支育才点,招募本地老匠授艺。

  沈知微批下“准行”二字,放下朱笔。

  影六进来禀报:“泉州那边又有消息。”

  她抬眼。

  “之前查的那支药材商队,确实没走明州港。他们常年从登州出海,走隐流航线,目的地全是东瀛几个小藩。”

  “名单呢?”

  “已经整理好,共三十七人,背后牵出六个商会。”

  沈知微站起身,走到窗前。阳光落在案头那份《百工谱》上,封皮已被翻得起了毛边。

  她伸手抚平一角,说道:“把名单给我。”
  http://www.yqzw5.cc/yq38109/116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