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狐仙试心

最新网址:http://www.yqzw5.cc
  在胶东一带有个李家沟,沟里住着个叫李守仁的老先生。这李先生年轻时读过几年私塾,在村里算是个文化人,平日里谁家写个信、立个契,都来找他帮忙。村里人敬重他,称他一声“李先生”。

  李守仁这人有个特点—信神也信道,但信得不虔诚。初一十五他跟着婆娘去村头土地庙烧香,清明节也去祖坟烧纸,可要是有人问他究竟信什么,他便捋着花白胡子道:“圣人曰‘敬鬼神而远之’,这些事,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这话说了等于没说。村里人都知道,李老先生这是两边都不得罪,也两边都不深交。

  这年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李守仁的婆娘王氏早早备好了糖瓜,准备晚上祭灶。黄昏时分,李守仁从邻村帮人写对联回来,路上经过老槐树时,见树下坐着个白发老翁,衣衫单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老人家,这天寒地冻的,你怎么坐在这儿?”李守仁上前问道。

  老翁抬头,露出一张清瘦的脸:“赶路累了,歇歇脚。老弟这是往哪里去?”

  李守仁说了自己住处,老翁笑道:“巧了,老朽也往那个方向去,只是年纪大了,走不动了。”

  李守仁心善,便道:“要不嫌弃,到我家里住一宿,明日再赶路不迟。”

  老翁也不推辞,跟着李守仁回了家。王氏见丈夫带回来个陌生老人,虽有些诧异,还是热情招待,多添了一副碗筷。

  祭灶时,李守仁按惯例点了香,摆了糖瓜和酒菜。老翁在一旁看着,忽然问道:“老弟家祭灶,是希望灶君‘上天言好事’,多报善行,少报恶事吧?”

  李守仁笑道:“这是自然,家家如此。”

  老翁却道:“可我听说,灶君上天述职,是根据各家实际言行记录的。若平日不积德,单靠糖瓜甜嘴,怕是无用啊。”

  李守仁闻言有些不悦,但碍于情面,只淡淡道:“老人家说的是,不过礼不可废。”

  当夜,老翁与李守仁同榻而眠。半夜里,李守仁被一阵奇异的香味熏醒,睁眼一看,老翁正对着一盏小油灯烧着什么,口中念念有词。

  “老人家这是做什么?”李守仁惊问。

  老翁笑道:“不瞒老弟,我乃修行之人,今夜正是修炼之时。见你我有缘,想问你一句:可愿随我修行正道?”

  李守仁一愣:“修行?修什么道?”

  老翁道:“我乃狐仙一门,修行五百余年,若你得我指点,可窥长生之门。”

  李守仁闻言大惊,狐仙之说在这一带流传甚广,据说有些人家供奉“胡仙”,能得保佑。但他一向自诩读书人,对这些民间精怪之说半信半疑。

  “这个...容我考虑考虑。”李守仁含糊道。

  老翁也不强求,只道:“三日后,我再来问你。”

  次日清晨,老翁告辞离去。李守仁与妻子说起此事,王氏却道:“我可听人说过,这些仙家试探人心是真,若心不诚,反遭其害。你既不是真心修行,还是婉拒为好。”

  李守仁觉得妻子说得在理,便将此事抛在脑后。

  三日后,老翁果然又来。李守仁婉言谢绝,说自己凡夫俗子,不堪修行。老翁叹道:“可惜可惜。”又留下话,“若他日改变心意,可到后山老槐树下唤我三声‘胡三爷’,我自会现身。”

  转眼过了正月十五,李守仁的独子李福生从县城回来,说起一桩奇事:县城里来了个西域喇嘛,据说神通广大,能为人灌顶赐福,许多富商显贵都去拜见。

  “爹,您要不要也去看看?听说那喇嘛能为人增寿呢!”李福生道。

  李守仁年过半百,对长寿之事颇为心动,便随儿子进了城。

  那喇嘛住在城中最大的客栈,果然气度不凡。李守仁见了喇嘛,献上厚礼,请求长寿之法。

  喇嘛闭目片刻,忽然睁眼道:“施主身上有仙缘,为何舍近求远?”

  李守仁一惊,忙问何意。喇嘛道:“你半月前是否遇一老翁,邀你修行?”

  李守仁连连称是。喇嘛道:“那是一位有道行的狐仙,你若随他修行,本可得道。可惜你缘分浅薄,中途而废。如今想求长寿,唯有皈依我佛,受我灌顶,方可延年。”

  李守仁大喜,当即拜师。喇嘛赐他一串念珠,让他每日诵经百遍,三月后再来受法。

  回家后,李守仁虔诚诵经,不敢懈怠。谁知不到一月,那喇嘛竟被官府查出是骗子,连夜逃走了。李守仁这才明白上当,懊悔不已。

  这天晚上,李守仁梦见胡三爷来到床前,叹息道:“你本是可造之材,奈何心志不坚,先疑我门,后信骗子。如今仙佛两门,你都无缘了。”

  李守仁惊醒,浑身冷汗。次日便开始生病,日渐虚弱。王氏请遍郎中,皆束手无策。

  眼看父亲病重,李福生忽然想起胡三爷的话,连夜赶到后山老槐树下,连唤三声“胡三爷”。

  不多时,一位白发老翁从树后转出,正是当日那人。

  “胡三爷,求您救救我爹!”李福生跪地恳求。

  胡三爷叹道:“非我不救,是你爹心性不坚,仙佛两门都不肯收他。如今他阳寿将尽,我也无能为力。”

  李福生泣不成声:“难道就没办法了吗?”

  胡三爷沉吟片刻,道:“也罢,看他平日与人为善,我指你一条明路。三日后是清明,你备下酒菜纸钱,到村东头乱葬岗,那里有个无主孤坟,碑上刻着‘陈公明达之墓’。你诚心祭拜,若得此人相助,或有一线生机。”

  李福生回家后,将胡三爷的话一五一十告知父亲。李守仁虽已病重,却摇头道:“乱葬岗那地方邪性,去不得啊...”

  王氏却道:“既是仙家指点,必有其道理。无论如何,总得一试。”

  三日后清明,李福生备齐祭品,独自前往乱葬岗。那地方荒草丛生,坟冢累累,他找了半天,果然找到一座破败孤坟,碑上依稀可见“陈公明达”四字。

  李福生摆好酒菜,点燃纸钱,恭敬叩拜:“陈公在上,小人李福生,为救父亲特来祭拜,恳请陈公相助。”

  祭拜完毕,忽听身后有人道:“小友请起。”

  李福生回头,见一青衣老者站在身后,面容清癯,目如明星。

  “你是李守仁之子?”老者问。

  李福生连忙称是。

  老者叹道:“你父之事,我已知晓。他本有善根,可惜心性不坚,既不肯专一修行,又易受外道迷惑。如今仙佛两门都不肯收他,死后难免成为孤魂野鬼。”

  李福生再拜恳求。老者道:“我生前曾是修道之人,因一念之差,未能得证大道,死后葬于此地。念你孝心可嘉,我可为你父说情,但成与不成,还要看他自己的造化。”

  说罢,老者从袖中取出一道符纸,递给李福生:“将此符置于你父枕下,三日内若有异象,便是说情成功。若三日无事,便是天意如此了。”

  李福生接过符纸,叩谢不已。抬头时,老者已不见踪影。

  回家后,李福生依言将符纸置于父亲枕下。当夜,李守仁梦见自己来到一处官衙,门前有两队人马,一队道装打扮,一队僧侣装束,正在争执。

  一道童模样的人道:“此人心性不坚,见异思迁,不配入我仙门!”

  一沙弥反驳:“他既已拜喇嘛为师,便是我佛门中人,当归我处!”

  双方争执不下,忽见一青衣老者飘然而至,朗声道:“诸位不必争执!李守仁虽心性不坚,但平生无大恶,常与人为善。不如让他留在我处,做个巡游使者,引导迷路亡魂,积功累德,待功德圆满,再定归属如何?”

  仙佛两家代表商议片刻,均觉此法可行,于是各自离去。

  次日清晨,李守仁醒来,病已去了大半。他将梦境告知家人,大家都啧啧称奇。

  不出一月,李守仁完全康复,从此像变了个人。他不再纠结于仙佛之争,而是踏踏实实行善积德,在村头设了个茶摊,免费供路人饮水歇脚;又利用自己的学问,开办义学,教穷苦孩子识字明理。

  每年清明,他都会带着儿子去祭拜陈公明达的孤坟。村人常见李守仁独坐自语,似与人交谈,问起时,他只笑而不答。

  十年后的一个冬夜,李守仁无疾而终。临终前,他对儿子说:“我走之后,不必大办丧事,将我葬在陈公墓旁即可。我今已得归处,不为孤魂矣。”

  李福生依言安葬了父亲。说来也怪,自那以后,李家沟一带迷路的人总能遇到一位老者指路,有人说那老者像极了李守仁,又有人说旁边还站着另一位青衣老翁。

  久而久之,村人在乱葬岗旁修了一座小庙,供奉“引路双圣”,香火不绝。而那些关于仙佛收徒的争论,在这一带也渐渐少了。百姓们口耳相传:修行不在形式,而在真心;神明不计门户,只看德行。
  http://www.yqzw5.cc/yq36566/59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yqzw5.cc。言情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yqzw5.cc